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全三册)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冯契  页数:864  字数:669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赜索隐的严谨态度,投入到这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来。

内容概要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作者简介

冯契(1915~1995),原名冯宝麟,生于浙江诸暨。哲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智慧的探索》《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等。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梳理了中国古代哲学从先秦到清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一、把握哲学历史发展的根据   二、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结合   三、运用科学的比较法   四、站在发展的高级阶段回顾历史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一、从近代哲学革命回顾传统哲学   二、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问题   三、在逻辑学和自然观上的特点   四、在考察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特点   五、形成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原因第一篇 先秦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第一节 原始的阴阳说与五行说  第二节 “古今”、“礼法”之争与“天人”之辩创开始 第二章 儒、墨、道、法诸子的兴起  第一节 孔子的仁智统一学说   一、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创造性的教育实践   二、仁与忠恕之道   三、认识论与伦理学的统   四、“敬鬼神而远之”与“畏天命”  第二节 墨子以及儒墨之争——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一、平民的哲学家   二、“兼爱”与功利主义   三、“名实”之辩的开始   四、“非命”与“天志”  第三节 《老子》:“反者道之动——辩证法否定原理的提出   一、“礼法”之争中的否定态度和复古主张   二、“天人”之辩上的“无为   三、“名实”之辩上的“无名   四、辩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四节 《孙子兵法》以及法家之初起 第三章 百家争鸣的高潮  第一节 《管子》和黄老之学   一、法家和黄老之学的合流   二、在哲学上对《老子》的改造   三、《管子》为“法”提供了哲学基础  第二节 儒法之争与孟子性善说   一、儒法之争与子思、孟子   二、“王霸”、“义利”之辩   三、性善说与先验主义   四、“养浩然之气”与天人合一论   五、“知言”   六、孟子对“性”(本质)范畴的考察  第三节 庄子:“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   一、道家学派的分化与“避世之士”庄子   二、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天道观   三、用自然原则反对人为   四、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五、对言、意(逻辑思维)能否把握道(宇宙发展法则)所提出的责难   六、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哲学发展的一个环节  第四节 名家“坚白”、“同异”之辩   一、惠施:“合同异”   二、公孙龙:“离坚白”   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对立  第五节 后期墨家论名实关系   一、继承和发展墨子的功利主义   二、“以名举实”的认识论   三、科学的形式逻辑学说   四、自然观上的原子论和经验论倾向 第四章 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  第一节 荀子对“天人”、“名实”之辩的总结——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统   一、“古今”、“礼法”之争中的进步立场   二、“明于天人之分”——天道观   三、“明于天人之分”——社会历史观   四、“性伪之分”与“化性起伪   五、“制名以指实”——关于认识过程的理论   六、“制名”以“辨同异”——辩证法是普通逻辑思维所固有的   七、“符验”、“辨合”和“解蔽”——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第二篇 秦汉一清代(鸦片战争以前)(上) 第五章 独尊儒术与儒家神学的批判 第六章 玄学盛行与儒、道、释的鼎立 第七章 儒、道、释合流的趋势及其对哲学的影响第二篇 秦汉一清代(鸦片战争以前)(下) 第八章 理学盛行与对理学的批判 第九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后记附录 索引再版说明

章节摘录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一前376年)姓墨名翟,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做过宋国的大夫,在宋国活动了较长的时间。  从墨子一生的活动来看,他属于“士”阶层。但他自称“贱人”(见《墨子·贵义》,以下引《墨子》只注篇名),当过造车子的工匠(见《鲁问》),经常从平民的立场来反对贵族的主张。可以说,墨家学派主要代表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过程中平民和小私有财产者的利益。平民阶层原来是奴隶社会里统治者氏族中的普通成员,有人身自由,地位比奴隶高,但也劳动,也受奴隶主剥削,并经常被氏族用来作为战争的工具,所以对奴隶主贵族有强烈的不满情绪。在社会大变革中,这个阶层不断分化,少数人上升为地主,绝大多数转变为封建制度下的小生产者,有的日益贫困,沦为奴隶或农奴。  墨子的思想保存在《墨子》一书内。  据《淮南子·要略》说,“墨子学儒者之业”,早年也学儒家的一套,后来批判了儒家,“背周道而用夏政”。墨子对周礼基本上是持批判的态度的,他反对儒家提倡的“厚葬”、“久丧”,还主张“非乐”。不过他也很喜欢称引《诗》、《书》,还谈到《百国春秋》,这些大概就是他用来教学生的教材。他反对儒家的复古主义,说:“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耕柱》)这是对孔子讲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批评。所以就当时政治思想领域中的问题——“古今”、“礼法”之争来说,儒墨是对立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全三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最初读冯契教授的书,是在北京出差的时候。从中国书店发现《冯契文集》第1-3卷,买了后就读了第一卷的导读,感觉讲得很有道理,特别是冯教授“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的治学理路,给人深刻的启迪。感觉这些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正应了冯教授的这句话。原先买过平装本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但是自己感到不满足,总想买一套精装的,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很高兴。书印刷精美,毕竟是人民文库的一种,确实非同一般。绝对支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