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吉林文史 作者:金开诚 页数:135
前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套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内容概要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百家争鸣》适合大众阅读。
书籍目录
一、百家争鸣概说二、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三、百家争鸣中的大“家”四、百家争鸣的影响
章节摘录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直至秦汉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乃至现在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先秦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发生着激烈丽又复杂的变化。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由于代表不同阶级和不同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对于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各有自己的态度和主张、愿望和要求,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庄子·天下篇》言:“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一语道出百家争鸣之状态。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他们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互相批评,又互相影响,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百家争鸣过程中,有儒、墨之争,儒、法之争,儒、道之争,等等,就是在一家之中,内部也有不同派别的争论。百家争鸣的前期,主要是儒墨两家显学相互攻击和辩难。到中期,则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都非常活跃,你来我往,争论不休。“战国虎争,驰说云涌。人持弄丸之辩,家挟飞钳之术。剧谈者以谲诳为宗,利口者以寓言为主”(刘知几《史通·言语》)。各家的产生又有一定地域特征,如邹鲁乃儒、墨之邦,三晋多权变之士,南方为道家之乡,燕齐出阴阳家者流。到战国末期,则出现了百川归流的趋势,参与争鸣的主要是儒、法两家,并出现综合和杂取各种学派观点的杂家。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殃及各家各派。然而,秦享国之日短,仅二世而亡,百家争鸣的余韵存至西汉。黄老之学、杂家之学在西汉初期仍有重要的影响。《汉书·艺文志》将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十家,并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汉书·艺文志》还对诸子的起源作了清楚的论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不难看出,这些学派的起源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基本上都起源于官。各家各派因主张和立场不同,也就各具特色,如《尸子·广泽》所说:“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又如《吕氏春秋·不二》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