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星球地图出版社 作者:王艳芝
前言
紫禁城即现在我们通常所称的“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封建时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多少年来,它始终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在数百年的历史中,紫禁城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明清两代大多数的历史大事,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而生活在这里的帝王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天下百姓的神经。国家的命运,也掌握在这里。 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可以作为现实的一面镜子,映出现实的兴与衰,是人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而要了解老北京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当然首选紫禁城。可以说,这里的每座宫殿、每处亭台,甚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记载着一段不同的历史,那是一段段老北京的历史。因此,紫禁城承载着北京这座古老帝都所特有的皇城文化。而这,也正是它的独特之处。 此外,紫禁城还以其精美的建筑著称于世,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从总体设计,到造型装饰,都十分考究,严格遵循着“天子居中”的原则,是《周礼》《周易》及我国古代风水学原理的完美体现。 紫禁城还是人们研究古代历史的艺术宝库。这里除了汇集国内各地的奇珍异宝,更有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精品,为研究古代中外文化提供了最直接的参照。 本书的特点在于,以紫禁城的建筑为主线,穿插介绍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文化、习俗及各类相关知识,使读者对紫禁城所包含的特殊的文化价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对老北京的过去,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但因编者知识有限,难免挂一漏万,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的朋友对紫禁城、对老北京的喜爱和珍视。
内容概要
紫禁城即现在我们通常所称的“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封建时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多少年来,它始终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在数百年的历史中,紫禁城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明清两代大多数的历史大事,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而生活在这里的帝王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天下百姓的神经。国家的命运,也掌握在这里。此外,紫禁城还以其精美的建筑著称于世,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从总体设计,到造型装饰,都十分考究,严格遵循着“天子居中”的原则,是《周礼》《周易》及我国古代风水学原理的完美体现。
紫禁城还是人们研究古代历史的艺术宝库。这里除了汇集国内各地的奇珍异宝,更有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精品,为研究古代中外文化提供了最直接的参照。
《紫禁城里的老北京》的特点在于,以紫禁城的建筑为主线,穿插介绍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文化、习俗及各类相关知识,使读者对紫禁城所包含的特殊的文化价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紫禁城里的老北京》由王艳芝编著。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从皇城到宫城 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究竟是谁 地安门,溥仪出宫 壬子兵变,东安门遭焚 小摊贩火烧西安门 长安左门走状元,长安右门出死囚 端门,皇宫大门前的屏壁 天人相应话紫宫第二篇 紫禁城四门,气势宏伟震九州 午门受俘扬国威 皇宫北门神武门,清宫选秀 “鬼门”东华门,让嘉靖很添堵 精英荟萃的西华门 紫禁城四隅角楼与筒子河 门禁森严亦难保平安第三篇 外朝三大殿及其辅助 太和门,明帝御门听政处 太和殿,皇帝的金銮宝殿 皇家用品库体仁阁、弘义阁 中和殿,皇帝的“临时休息室” 保和殿的国宴与家宴 文华殿,从太子殿到经筵所 多尔衮理事武英殿 内阁,文官主政的最高幕僚机构 南薰殿的宝册与断虹桥的古柏 管理宫廷事务的内务府第四篇 内廷后三宫及东、西六宫 乾清门,清帝听政处 军机处,简单高效的国家机要中枢 皇帝寝宫乾清宫 “正大光明”匾与秘密建储制 千叟宴,康乾庆盛世 昭仁殿、弘德殿,皇帝读书处 上书房,清代皇子、皇孙的学校 南书房康熙除鳌拜 掌管皇帝房事的敬事房 皇帝政余读书的懋勤殿 交泰殿皇后亲蚕礼 坤宁宫,皇帝的洞房与祭神的场所 后来居上养心殿 东六宫,形制整齐的后妃居所 西六宫,明六暗五遭改建 紫禁城内的太子宫和皇子宫第五篇 紫禁城中的养老院 宁寿宫,颐养天年的福地 慈宁宫,孝庄太后的居所 寿康宫,慈禧太后的寝宫 寿安宫内大戏台第六篇 紫禁城中的藏书楼 文渊阁,两大奇书的诞生地 搞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的储藏地第七篇 娱乐场所及宫中习俗 四季常青的御花园 皇家戏院畅音阁 小戏台漱芳斋 清代的皇家运动会 清代三大节日及宫中习俗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从天安门往里走,就是端门。 端门位于天安门与午门之间,是明清紫禁城正门午门的拱卫门之一,相当于皇宫大门前的屏壁。端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为三券门,康熙六年(1667)重修,增建城台、城墙,开五券门,整个建筑结构和风格与天安门相同。 端门城楼的大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两侧留有山花。大殿顶上覆盖着金黄色的琉璃瓦,四角上翘,正脊的两端有一对翘首龙吻,八条垂脊上各有一条龙吻,故有“九脊封十龙”之说。在大殿翘起的飞檐下,是色彩艳丽、层层咬合的斗拱和梁枋。斗拱下面是绘有彩画的额枋,大殿共有60根直径约92厘米的红漆楠木木柱,柱子间的檐枋上绘有龙凤和玺图案,屋顶上的天花藻井画的是团龙图案。地面铺的是江南制砖工匠烧制的二尺见方的细料方砖,每块价值在当时约合一两黄金,故称金砖,这一切设计,使整个大殿显得金碧辉煌。 明清两代皇帝外出(如出巡、狩猎、祭祀等)时,要有百官相送的仪式。皇帝离开皇宫走出午门以后,一定要先登上端门,一为祈求此行有一个吉祥美好的开端,二是等待天安门外随行百官整肃以待,黄土铺路净水泼街等仪式完毕,端门大殿内的铜钟鸣响,皇帝一行才浩浩荡荡地离开端门。而皇帝外出归来时,也不可悄悄地回来,必定先登上端门,待宫内迎候的太监、嫔妃准备迎候齐整,才敲响大钟进入午门,寓意着此次出行圆满结束。 另外,在明清两代,端门城楼也是主要用来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出巡、回銮,举行大典时,仪仗队都从端门城楼内取出各种仪仗,整齐地排列在太和殿到天安门长达1公里的御道两旁,同时端门和午门城楼上钟鼓齐鸣,以显示皇权的威严。 故事链接 端门大钟与差点死在宫女手中的皇帝 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紫禁城内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即清代的太和、中和、保和殿)失火,损失巨大,嘉靖皇帝下诏自责,修斋五日,并请术士帮忙。术士说:端午二门本是正阳之意,现天火击穿三大殿,须在承天门(天安门)外再建一正阳门楼,并在端门上铸一镇殿大钟,方可辟邪消灾。嘉靖深以为然。第二年初,端门镇殿双龙盘钮大钟铸成,重逾3吨。每逢早晚朝、节庆日或皇帝出巡、回銮时,端门敲钟、午门擂鼓,钟鼓齐鸣,声震数十里,令人肃然起敬。嘉靖皇帝每逢盛典必亲自撞钟,以祈求上天保佑大明江山永固。这一做法为后朝各代帝王沿袭,以祈求开端良好,天遂人愿。 可偏偏天不遂人愿,倒霉的嘉靖后来差点死在宫女手里。 嘉靖一心求长生,听信道士的胡说:“深居无与外人接,则黄金可成,不死药可得。”于是,竟下令年仅四岁的太子监国,自己躲起来去专门“修玄”。后来为了大量炼制“先天铅丸”,嘉靖开始从民间广征少女入宫。嘉靖年间曾四次征选宫女,共一千多人,都是年仅八岁到十四岁的少女。 大量民间少女背井离乡地来到不见天日的深宫,却成为了皇帝炼药的工具。而且,皇帝又相信了道士们“采阴补阳”的邪说,这些可怜的女孩就成了他的“鼎炉”,身心备受摧残。 不但如此,嘉靖还十分暴虐,宫女们即使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也从不宽恕,痛加责打,大约有二百位宫女被他打死。 如此非人的待遇,使宫女们担惊害怕,整天都活在战战兢兢之中。于是,以杨金英为首的十六个宫女联合起来,暗地商议“咱们下手了罢,强如死在他手里”,决定谋杀皇帝。 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二十日晚,嘉靖在曹端妃的寝宫里饮酒大醉,倒在榻上糊里糊涂地睡着了。端妃替他掖好被子便去了别的屋子,好让皇帝睡得踏实。 这时早就在一边窥视的杨金英等人潜入皇帝的寝室,先拿一块黄绫蒙住皇帝的脸,接着拿出事先准备的绳子,做了一个结往他脖子上一套,令同伴们用力向两个方向拉。可杨金英心情慌乱,把绳子打成了死结,怎么也拉不紧,皇帝拼命反抗,口中呻吟。 有一个叫张金莲的官女,看到皇帝半天也没死,便觉得这是有神灵保佑,于是就飞奔到方皇后处告密。方皇后闻言大惊,连鞋子也顾不得穿,立刻带人披头散发地跑到曹端妃那里。杨金英等人听见外面的喧嚷声不敢再久留,四散奔逃,但此时曹端妃的寝宫已经被团团围住,这些女子被抓得一个不剩。 方皇后看到床上的皇帝已经是面色青紫,赶紧上前解下他脖子上的绳索,又召来太医给他诊治。过了好半天,皇帝终于哼出一声,吐出紫血数升,吐出几个字来。可皇帝虽然苏醒,但依然半昏半醒,很长时间都说不出完整的话。于是,方皇后便以他的名义颁布诏书,审讯这些谋逆的宫女,一个个严刑拷问。宫女们的供词牵连到王宁嫔,但方皇后还有一份私心,她早就对曹端妃独占皇帝的宠爱十分不满,现在宫女们谋杀皇帝正好在曹端妃的寝宫,于是她就借机把曹端妃也牵连进来。最后,王宁嫔、曹端妃,还有所有参加这起事件的宫女和她们的家属,统统都被凌迟处死。这件事发生在农历壬寅年,所以被称为“壬寅宫变”。 过了一个多月,皇帝才算完全恢复过来。自此之后,他再也不敢住在大内皇宫,便搬到西苑永寿宫去住。此后他一直住在那里,直到临死才被抬回来。P23-25
编辑推荐
紫禁城即现在我们通常所称的“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封建时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多少年来,它始终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在数百年的历史中,紫禁城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明清两代大多数的历史大事,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而生活在这里的帝王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天下百姓的神经。国家的命运,也掌握在这里。 《紫禁城里的老北京》以紫禁城的建筑为主线,穿插介绍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文化、习俗及各类相关知识,使读者对紫禁城所包含的特殊的文化价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对老北京的过去,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本书由王艳芝编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