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5-1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作者:叶圣陶
前言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主要笔名有叶勾、圣陶、桂山等。1894年10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他是我国杰出的作家、出版家、教育家。其作品自然清新、诗意盎然,通俗易懂的故事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无教条主义,却教会人们应如何判断善恶美丑,因此,深受广大中小学生青睐。 叶圣陶的散文既有抒情写景,也不乏状物记人、议事说理等内容。寄真挚的情感于质朴的语言之中,意趣隽永,既清新绮丽,又写实厚重。作品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春天来了》《牵牛花》等是他散文中的名篇。 叶圣陶的小说,以冷峻客观的目光着眼于现实社会中平凡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采用现实主义的写法,描绘出一个千姿百态世界。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这些作品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 本书分为“散文辑”、“小说辑”两部分。每一部分都精选了适合当下中小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其中“散文辑”中包括《暮》《春天来了》《牵牛花》等名篇,“小说辑”中包括《寒假的一天》《儿童节》《一桶水》《祖母的心》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 为了使青少年阅读更加方便,领悟更加深刻,我们在每篇文章前加了一段导读,或介绍作品的发表背景,或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或分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以使文章的可读性大大加强。希望本书能够丰富青少年的内心,成为青少年朋友学习课本外知识的好伙伴。
内容概要
叶圣陶的这些写意散文蕴含着哲理思辨和象征色彩,借树木花草之酒,抒发郁积在心中的种种情绪。叶圣陶像绝大多数人一样向往真、善、美,厌弃眼前的黑暗事实,憎恨邪恶势力。他将这份心情浓缩在一部部作品中,意味深远,寓意绵长,既隽永清新,又柔中带刚。这一类散文非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清新淡雅,不着边际。希望本书能够丰富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成为你们精神上的好伙伴。
他的这种写意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青少年时代的旧闻趣事,怀念那些年轻时的金色年华。二是抒发离愁别绪,表达对爱人、亲人、友人的爱情、亲情、友情。三是夸赞眷恋故乡的特产和独有的风情习俗、文化遗存,倾吐浓浓的乡思乡情和恋乡情结。
《没有秋虫的地方》本是借故乡的秋虫秋声,诅咒上海"连秋虫都不屑于居留",就像"荒漠无味"的人间沙漠。《藕与莼菜》表面是在写故乡的特产,实际上透出来的却是对故乡强壮健美的乡男乡女和乡风乡俗的赞美与怀念。《牵牛花》写在上海牢笼似的庭院里栽种草木花卉,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一丝绿色春意。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辛亥革命后从事教育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五四运动前后投身新文学运动,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入商务印书馆。三十年代初改任开明书店编辑。并从事语文教学和教科书的编纂工作。抗战时入川,曾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新中国成立后在出版、教育部门担任领导工作。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小说集《隔膜》、《城中》、《未厌集》、《四三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书籍目录
散文辑 暮 春天来了 三棵银告村 游了三个湖 天井里的种植 没有秋虫的地方 看月 牵牛花 谈成都的树木 说书 小说辑 寒假的一天 儿童节 友谊 邻居 一桶水 阿凤 义儿 低能儿 祖母的心 校长 饭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西窗的斜阳才欲退隐,所有的色彩似乎暗淡了一点。主人翁觉得不耐了。“来,把灯开了!”啪地一旋,成串挂着的电灯如同闭了眼好久骤然张开似的一耀,什么都仿佛涂上了一层油彩。谁说这不是快适的享用,文明生活这个题目中的应有之义呢? 那工场中的地下室,围困在几百间房间里的单人客舍,百货商店的柜台橱架之间,以及沉没在烟里雾里的什么什么铺子和人家,电灯成日夜地亮着,简直把大地运转的痕迹抹掉了。这是个实际问题,暗了必得它亮;否则为着生存,为着生存(写到第二个“为着”,以为总该换一个别的,却觉得只有“为着生存”最妥当,所以又写了一个;就此为止,不再写第三个了)的种种活动不就停顿了么? 我不反对有快适的享用的文明生活,实际问题尤其无可反对。但是我不禁为处于这等境界中的人惋惜,他们有的是优游的,有的是劳顿的,却同样地失去了一种足以吟味的美妙的诗境了。有如对于音乐一般,某甲则心领而神会,某乙却无异对琴之牛:感受与不感受固截然有别,即使感受,又大有程度之差;然而没有音乐送到耳边,始终不给你接触的机会,这无论在某甲某乙,都该是一个缺憾吧。 这种美妙的诗境就是“暮”。所谓暮者,乃指太阳已没到地平线之下,而黑暗的幕还没有拉拢来,一切景物承着太阳的残余的弱光这期间。这自然不是“斜阳暮”了。在这时候,我们可以玩味那暮的特有的颜色。充满空际的是淡淡的青。若比晴朗的长天,没有那么明;若比清澄的湖水,没有那么活:这是微暗的,轻凝的,朦胧的,有如卷烟徐徐袅起的烟缕,又教人想起堆在枕旁的美人的蓬松的长发。这青色蒙上屋檐、窗棂、庭树、盆花,以及平田、长河、密林、乱山等等,任是不协调的也给调和了,消融了各具的轮廓和色彩,在神秘的苍茫中凝合为一气。 自然,我们也给这青色蒙住了,若从超人间的什么眼看来,我们就在这一气之中,正如一滴水之于大海。但是我们有我们的我执,便觉这淡淡的青有一种压迫的力量,轻轻的,十二分轻轻的,然而总会教我们感觉着。这力量似乎离头顶一尺的光景,——不,似乎触着了头顶,——不,压到眉梢了,——也不,竟然四肢百体都压到了。虽然是压迫,不但轻,而且软,仿佛靠着木棉花的枕头,裹着野鸭绒的被褥。被压得透不转气来自是没有的事,而使神经略微受点激刺,同喝这么一盏半盏酒似的,不是醉于美德,不是醉于欢爱,不是醉于旁的一切,而醉于暝色之中了。 “暝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这醉的滋味就是愁。是怎样的愁呢?这愁不同于夕阳将下,淡黄的光懒懒地映在屋半腰树半梢那时候所感觉的。那时候感到一种衰零的情味,莫名地惋惜,莫名地惆怅,扼要称说,当然逃不了一个“愁”字。而在暝色之中,依恋是沉下去了,更无所谓惋惜,驰骛是停止住了,更无所谓惆怅。只有一种微茫的空虚之感,细细碎碎的,又似乎无边无外的,在刺着我们的身体,渗入我们的心。这也是愁呀,但不涉困穷,非关离别,侵掠到劳人思妇以外,所以更是原始的、潜在的。在含着上两句的那首词的下半阕有一句道:“何处是归程?”是何处?是何处?实在无所归呵!于是那词人发愁了。
编辑推荐
《叶圣陶专集:春天来了》旨在为了使青少年阅读更加方便,领悟更加深刻,我们在每篇文章前加了一段导读,或介绍作品的发表背景,或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或分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以使文章的可读性大大加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