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8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作者:(美)奥森·斯科特·卡德 页数:336 译者:郭卫文
Tag标签:无
前言
重建文学的幻想传统 阿来前些日子,有报纸记者采访,谈科幻作品出版问题。出版界的人有兴趣谈,媒体也有兴趣推波助澜,这说明,科幻作品作为一种出版资源,引起了业界的特别关注,这是好事情。其间,记者转述一个观点:中国科幻出版的不景气是因为中国文学中向来缺少幻想的传统。这说法让人吃惊不小。一种以武断与无知让人吃惊的说法。关于中国文学,我们要讨论的不是有没有幻想传统,而是我们为何丢掉了这一传统,今天又该如何来接续并光大这个传统。从任何一本简明至极的文学史中,都会出现富于幻想性的作品的名字:《山海??》《西游记》《聊斋志异》和《镜花缘》等。甚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鲁迅的《故事新编》,也是一部充满了奇丽幻想的伟大作品。只是,在刚刚过去的那个世纪中期,中国文学宽阔河床上浩荡的水流一下被紧紧收束进高高的堤坝之中,众多的支流消失了,这条人工收束的河道以被曲解的“现实主义”来命名。从此,我们有整整两三代人的双眼中,再难从文学中看到幻想炫目的光芒,我们的两耳再也听不到想象力优美的吟唱。所以,现在才会有人站在正在重新开阔、重新恢复想象力的文学之河的岸边说:中国文学没有幻想的传统。这妄自菲薄时的大胆确实令人非常吃惊。而事实仅仅是,我们只是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丢掉了优美的幻想传统。而新时期文学开始的二十多年来,文学与出版界最有意义的努力之一就是:在与我们整个文化传统接续上中断的联系,同时,恢复与整个世界的对话与交流能力。而科幻这个舶来的文学品种,之所以在这些年内获得长足进展,就是因为这不但符合科技时代的审美潮流,更暗合了人们对接续幻想文学传统的一种渴望。科幻是幻想文学在现代的变身。只不过,时代前进了,幻想重新上路时,除了渴望超越现实的心灵需求依旧之外,更重要的是站在了坚实的科学知识与科学眼光的基石之上。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当讨论到世界文化的绝大多数成就时,我们都能从本国古人的成就中找到佐证,证明吾国的创造与发明远比洋人们要早很多很多。这固然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就比如幻想性吧,《庄子》就以丰沛无边的想象来说明哲理,后起的希腊哲人则不是这样的方式。霍金的《果壳中的宇宙》一书,指出了宇宙在一个巨大尺度上的封闭性,历史在这封闭的宇宙中转了一个圈,拥有光荣历史的我们却开始忘记智慧的祖先创下的伟大遗产。“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给抹掉了。”在富于幻想的卡尔维诺笔下,马可?波罗对天朝上国的可汗这样说。因为这样一个??因,他不愿意向可汗讲述记忆中的威尼斯,怕因此“一下子失去了她”。我想,那种认为中国没有幻想文学传统的说法,并不是要像马可?波罗一样,要把这伟大的遗产珍藏起来,任其尘封,在世界面前做出一副从未受过幻想恩赐的僵死的表情。其实,文学幻想传统的中断,只是文学被暂时工具化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是,文学以单一的面目,细菌一样快速自我复制,还有一些更加聪明的则学会了相互仿造,最后,以庄严现实的名义扼杀了幻想。恍惚记得塞利纳的小说《茫茫黑夜漫游》中,写非洲大河两岸的丛林中有一种带菌的蚊子,浪游河上的主人公被叮咬感染后,睛前便出现种种可怕的幻象。看来,在文学上也是一样,一旦被某种病毒感染,也会出现幻视:使局部的放大遮蔽了整体面貌。今天,文学生态的多样性正在恢复,在主流文学中,想象力复活了,像汹涌的春水冲破了堤坝。遗憾的是,科幻文学却只是在文学主流视野之外悄然崛起,文学界还没有意识到,科幻文学的兴起,正是另一种意义上,对幻想文学传统的有力接续。所以如此的??因,是因为,在幻想前面有了一个限制词:科学。正也由于此,我在前面袭用了一个大概是来自佛??的词:变身。也就是说,当幻想在文学中重新出现时,如果说在主流文学中,大致还能看到??来的模样的话,那么,当幻想出现在科幻文学当中时,完全是一副很当代很时尚的样子了。特别是因为,科幻文学这一特别的样式,首先是从欧美兴起,转而进入中国,我们因而难以确认科幻文学与中国文学中的幻想传统有无一种传承的关系。现在,大批的青少年刚开始文学阅读,便把兴趣投向了科幻文学;更多想在文学上一试身手的青少年一开始便从科幻小说创作起步,而且进步神速,这样一种现象,很难完全归功于欧风美雨的吹沐。在我更愿意看成是,幻想传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一种新的姿态的复苏与重建。所以,这种“变身”是值得学界重视的,也是值得我们为之欢呼的。为一套域外的科幻小说中文版写序,谈的却是中国文学中的幻想传统的复苏与重建,也许,读者和编??会责我文不对题。但我想,我们所以译介这些作品,并计划把这样一项现在推进得还比较艰难的工作长期进行下去,其目的,是想了解幻想性的文学在另外一些文化中,是怎样一种面貌,达到了怎样的标高。恢复并重建我们的幻想传统,不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接续,而是具有全新时代特征的大幅进步。特别是考虑到,这个传统曾??有过相当长时期的中断与遗忘,那么,引进这样的他山之石,以资借鉴,以资开阔我们的视野,就是一件有特别意义的事情了。文学之河上束缚自由想象的堤坝有时实在是太坚固了,要冲决这样顽固的存在,有时需要引进另外一股有活力的水流,与堤坝之内渴望自由的力量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因此,这套科幻丛书的出版,有着一种特别的意义。它提醒我们,中国文学幻想传统的重建,除了纵向的接续,还有大量的横向的比较,只有站在与世界对话的意义上,这种重建才是一种真正的重建。(作者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
内容概要
作者卡德用精彩的文字引领读者重回那场人类与虫族的生死决战中,从另一侧面窥探那场人类假想历史中最富传奇色彩的战争全貌。《安德的影子》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平行小说”,通过小豆子的视角对那场战争作了全新的阐释。在街头阴谋和混战中生存下来的小豆子有他独特的处事方式:从不出头,隐在安德身后,通过安德的手调动各方,似乎成了“安德的影子”。但是,到底谁是谁的影子呢?
本书将使所有对《安德的游戏》感到不过瘾的读者得到最大的满足。
作者简介
奥森·斯科特·卡德,1951年8月24日出生于华盛顿州里奇兰,在犹他州长大,分别在杨百翰大学和犹他大学取得学位,目前定居于北卡罗来纳州。卡德是当今美国科幻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从197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开始,在二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仅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就获得了24次提
书籍目录
第一部 顽童
第一章 波可
第二章 慈善厨房
第三章 报复
第四章 回忆
第二部 新兵
第五章 准备好了吗
第六章 安德的影子
第七章 探查
第八章 优秀学员
第三部 学生
第九章 安东的钥匙
第十章 管道系统
第十一章 爸爸
第十二章 花名册
第四部 战士
第十三章 飞龙战队
第十四章 兄弟
第十五章 勇气
第十六章 别动队
第五部 指挥官
第十七章 死线
第十八章 朋友
第十九章 抗争
第二十章 审判
第六部 胜利者
第二十一章 猜测
第二十二章 重逢
第二十三章 安德的游戏
第二十四章 回家
章节摘录
“你觉得发现了安德以后,我的计划就该被取消了吗?”“这与格拉夫发现那孩子无关,问题在于你找来的这些孩子越来越差。”“我们都清楚这是项长期工作。我选择的这些孩子都是在最艰苦的生存环境中挣扎着活下来的。”“你找来的孩子全都营养不良,健康状况恶化,心灵还遭受过严重的创伤,不用测试都知道他们过不了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丝毫没有责任感,不可救药。如果找不到可偷可砸可破坏的东西,他们甚至连一天消停日子都过不了。”“但他们与所有孩子一样,有巨大的发展潜质。”“在IF(International Fleet,国际联合舰队)看来,你这种做法可有些感情用事,让人放心不下呀。”波可始终圆睁双眼,留心着身边的情况。其他几个小孩子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值勤,虽然他们尽职尽责,有时甚至全神贯注,但还是不能将所有需要注意的危险都注意到。也就是说,大多数时候波可必须靠自己的警觉来应对种种威胁。需要留意的威胁太多。比如巡警,平时难得露面,可是一旦现身,他们就会特别卖力地清理流浪儿们厮混的街道。他们挥舞手中的电磁鞭追赶四散逃跑的孩子们,带刺的鞭子毫不留情地打在他们身上,连最小的孩子也不放过。巡警们还会厉声喝斥,骂这些流浪儿是寄生虫、小偷、瘟神、玷污美丽城市鹿特丹的病毒。波可必须尽量把监视的眼光放远些,如果发现远处出现骚乱——这常常是巡警开始清理街道的征兆——她就立刻吹口哨示警,大家听到她的口哨声会飞快地找地方藏匿,直到警报解除。不过巡警并不常来。真正更直接的威胁来自大一些的孩子。九岁的波可,是她那个小团伙的女帮主(她的手下几乎没人知道她是个女孩子),那些常常在街上欺侮他们的十一二岁,或者十三岁的流浪儿可不会听她的。街头的成年乞丐、小偷和妓女完全没把这些小屁孩放在眼里,除非在他们挡道时才一脚踢开他们。大一些的孩子挨踢后,转过身就会去欺负波可他们这样的年龄更小的孩子。所以波可一伙不管在什么时候发现能吃的东西——特别是找到一个油水丰厚的垃圾堆,或者讨到一点好心的傻瓜施舍的硬币和食物——都必须小心翼翼地看管和收藏好这些战利品。那帮欺软怕硬的恶棍最喜欢做的事,莫过于抢走比他们小的孩子已经得手的那一丁点儿残渣剩饭。这样做比从路人或商店里偷窃更保险。波可发现,他们乐此不疲。他们喜欢把小孩子们吓得发抖,呜咽着讨饶,最后乖乖地听从他们的命令。波可的观察力很强,她马上发现了街对面垃圾桶顶上那个骨瘦如柴的小孩。看上去这孩子不过两岁大小,饥肠辘辘,快要饿死了。胳膊和腿细得像竹竿,骨关节大得有点夸张,浮肿的肚皮也很显眼。看这个架势,就算他不会马上饿死,也捱不过这个秋天了。鹿特丹的秋天寒气袭人,而他那身衣服,与其说叫单薄,还不如说压根儿就什么都没穿。平常,波可对这种小孩不会多加留意。但眼前这个孩子却有点怪,他仍然保持着警觉,眼睛骨碌碌地转动,警觉地探测着四周的情况。与街上昏昏沉沉的活死人不同,人到了那个地步以后,往往连吃的都懒得去找,也不在乎有没有个舒服点儿的地方可以躺着,就这么晃晃荡荡,直到呼出最后一口鹿特丹臭烘烘的空气。说到底,以他们的状态,死掉与活着并没有太大区别。人人都知道,如果鹿特丹称不上地狱之都,至少也称得上是地狱的一个著名港口。鹿特丹与地狱的惟一区别是:这里的煎熬还算有个尽头。这个小男孩——他在干什么?既不像在找吃的,也不像在注视过路人——没人会把东西施舍给这样小的孩子。就算他有点收获,转眼间也会被其他孩子抢走。那他还有什么好紧张的呢?他要想活下去的话,就应该跟在岁数大些的捡破烂的人后面,捡他们丢下的食物包装袋,把沾在袋子上的最后一点甜味和面渣子舔干净,先舔的人毕竟很难一次性把包装袋舔得精光。在这条街上,这个小孩什么也甭想得到,除非他能加入某个小团伙。但波可才不愿收留他呢,这种小孩子只会拖累人。波可自己的手下已经活得够艰难的了,绝不能再添一张光会消耗食物的嘴。这个小孩子要来求我了,波可想,他会边诉苦边乞求。那对有钱人或许能起点作用。我只能为自己的手下着想,他可不是我们这一伙的。尽管他那么弱小,那么可怜,我还是不能搭理他,对我来说,他什么也不是。两个十二岁大小的、无所事事的妓女,向这个街角围过来,逼近波可的地盘。她低声呼哨。原来聚在一起的孩子们立即在街头散开,好让威胁者看不出他们是一伙的。可惜没用。两个妓女早已认定波可是这伙人的头儿,她们拧住她的手臂,把她按紧在墙上,索要“保护”费。波可明白,遇到这种倒霉事最好别说自己什么都没有——她总是有一些储备用来应付这种饥不择食的恶棍。波可知道这些妓女为什么饿成那个样子。她们虽然成天在街上转来转去,却引不起那些恋童癖们的兴趣。她们看上去太憔悴、太干瘪。等她们身体成长得更有吸引力的时候,她们自然会离开这里,去做地下生意。但让人恼火的是,她们常常从她和她的手下人口里夺食,这一点总让波可气血翻涌,但放聪明些,还是拿些东西打发走她们为妙。不然挨顿暴揍,连自己的手下人也照顾不过来啦,不是吗?波可把她们带到自己的一个秘密储藏点,取出一个小面包袋,里面有半块甜饼。早已变味的酥皮饼。为了应付类似的危机,波可把这东西留了好几天。不过两个妓女还是如获至宝,一把抓过去,撕开袋子,其中一个把人类与生俱来的掠夺天性表现得更出色些。在朋友下手之前,她抢先一口,把饼咬掉一多半。准确地说,是刚才的朋友,现在的争食者。两人立刻大打出手,连声尖叫,啐口水,尖利的指甲狠狠挖向对方。波可尽量靠近些,盼着她们厮打时会掉下些酥饼渣,但没那么好的运气。整整半个酥饼都落到了先咬一口的那个女孩嘴里,这个胜利者此时正撵得对手四处闪避。波可转过身,小男孩正站在她背后,差点儿绊倒她。刚刚失去食物的波可,气正不打一处来,顺势抬起膝盖,把小男孩顶翻在地,怒冲冲地吼道:“你那颗猪头不想碰到地上的话,就不要站在别人后面!”
媒体关注与评论
感人至深的小说。情节出人意料,又事出必然。主人公安德?维京真切可信,活脱脱是个少年拿破仑,可亲可敬,有时又令人生畏。 ——美国《书评周刊》 我很感激,在14岁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本书,教会我隐忍,同情,以及各种伟大的情怀。 这是迄今为止,我读过的最好的科幻小说。 而安德,是我爱得最深沉的一个虚构的角色。 ——读者推荐 《安德的游戏》,绝对是酣畅淋漓的经典。 ——读者推荐
编辑推荐
《安德的影子》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小说作家排行榜评语:奥森·斯科特·卡德是史上最受欢迎的科幻系列小说作家之一。《安德的游戏》(Ender’s Game)英雄故事系列堪与一直以来最受欢迎的系列丛书之一《沙丘》媲美。如果说威廉·吉布森(No.7)是赛博朋克科幻小说之父的话,那么奥森·斯科特·卡德则是现代的发言人,他引领着现代科幻小说的走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