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作者:司马光 编 页数:653
前言
中华文明的历程,源远流长,据地下出土的实物考证,迄殷商之际,就已经出现文明起源的标志——文字。此种文字,或刻于甲骨,或铭于青铜,概因材料限制,所记史事无不约略而简明。春秋时期,简牍出现,而后缣帛流传于世。但仍未步入寻常百姓家。直到纸张的出现,典籍才真正扩大了传播的范围。璀璨的中华民族文化典籍,先后在这些载体中延续,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延至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典籍的传播进程。有宋以来,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大批量典籍的印制成为可能。刻书不再为官府独有,开始转向了民间。两宋三百一十六年间,刻书事业最为兴盛,据不完全统计,宫私刻书竟达一万多种,而印刷数量更是以千万来计,各种名目的图书进入了百姓之家。即便元代,历时虽不足百年,但是刻书数目也达到三千多种,数量蔚为可观。然而,随着朝代更迭,[兵燹]与[祸乱]盛行,各种典籍散佚极其严重,加之历代执政者焚书,传世典籍已经日趋珍惜。至明清,唐、五代时期所刻典籍,如片鳞只甲,大多湮没于世;而宋元时期所刻典籍,亦所剩无多。宋版书千金难求,一旦偶获,即被奉为瑰宝。无怪乎清代版本学家、校勘学家顾千里发出这样的慨叹[宋元本距今远者八百余年,近者不足五百年,而天壤间乃已万不一存]。时至今日,文物古籍已成稀世之宝,多被束之高阁,藏于各大图书馆、博物馆之中。随科技的进步,通过高超的影印技术可以把古籍真实地还原出来,让人思接干载,神游万仞。但是令广大读者遗憾的是,面对这些缺乏句读、艰涩的辞句,聱牙的文言,真能入乎其中、探骊得珠者,为数甚少。
内容概要
《资治通鉴》是华夏先哲给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最为辉煌的一部,它是先人智慧的结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资治通鉴》的本意,也是司马光深感[历代史繁重,学者不能综,况于人主]的杰作。 在这独具匠心的巨著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发展的血脉,看到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治内攘外的权谋。该书问世后一直被推崇为中国史学的巨篇,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子都熟读此书。元世祖忽必烈重视《资治通鉴》,请儒士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设立蒙古国子学,用蒙古语译写的《通鉴节要》作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推崇《资治通鉴》,每日早晨进行研读,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清圣祖康熙迷恋《资治通鉴》,经常翻阅,说《通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伟人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的反复阅读圈点竟达十七遍之多,这也是他最喜欢阅读的书籍之一。
作者简介
编者:(宋代)司马光
书籍目录
册一 周纪一 周纪二 周纪五 秦纪一 秦纪二 秦纪三 汉纪一 汉纪二 汉纪三册二 汉纪六 汉纪七 汉纪八 汉纪九 汉纪十 汉纪十五 汉纪十七 汉纪二十一 汉纪三十二 汉纪三十六册三 汉纪四十五 汉纪四十七 汉纪四十八 汉纪五十一 汉纪五十五 魏纪七 晋纪二 晋纪三 晋纪四 晋纪五 晋纪八 晋纪十二 晋纪十五 晋纪十七 晋纪二十一册四 晋纪二十三 晋纪二十五 晋纪二十六 晋纪二十七 宋纪五 齐纪六 梁纪八 梁纪九 陈纪十 隋纪一 隋纪七 隋纪八 唐纪九 唐纪十 唐纪十一 唐纪十五 唐纪十六 唐纪十七 唐纪十九 唐纪二十三 唐纪二十六 唐纪三十 唐纪三十一 唐纪三十三 唐纪三十九 唐纪五十六
章节摘录
插图:上层役使下层就好像人的心腹支配四肢行动,树木的根和干支配枝和叶;下层服侍上层就好像人的四肢保护心腹,树木的枝和叶遮护根和干,这样才能上下互相卫护,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加重要的了。周文王演绎排列《易经》,把《乾》、《坤》作为首位。孔子解释说:“天尊贵,地卑微,阳阴于是确定下来了。由低至高排列有序,贵贱也就各得其位了。”这是说君主和臣子之间的上下关系就像天和地一样,不能互易。《春秋》一书贬低诸侯,尊崇周王室,尽管周王室的官吏地位不高,但在书中排列顺序仍在诸侯国君之上,由此可见孔圣人对于君臣关系的关注。如果不是桀、纣那样的暴虐昏君,又遇上汤、武王这样的仁德明主的对手,使人民归心,上天赐命的话,君臣之间的名分就只能是做臣子的恪守臣节,至死不渝了。所以如果商朝立贤明的微子为国君取代纣王,成、汤创立的商朝就可以永配上天;而吴国如果使仁德的季札做君主,开国之君太伯也可以永享祭祀。但是微子、季札二人宁肯国家灭亡也不愿做君主,实在是因礼教大节不可因此破坏的缘故。所以说,礼教中最重要的就是地位的高下之分。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务。没有一定的名位,则不能显扬;没有器物,则不能体现。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这就是礼教的根本。如果名位、器物都没有了,那礼教又如何能单独存在呢!当年仲叔于奚对卫国有功,他谢绝了赏赐的封地,却请求允许他享用贵族才应有的马饰。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套装全4册)》浓缩上古到宋元数千年间的史实。集合古代政治艺术、处世经验之大成。文白对照,意蕴丰富而深远。传统线描插图,与原文相得益彰。竖排线订,古书风貌尽收眼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