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第四卷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编委会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9-09出版)  作者: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编委会 编  页数:108  

内容概要

  本书读者对象以大、中学生和年轻知识分子为主,兼及关注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人们。《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第4卷)·民俗》力求以新视角、开放思维、文学笔触、生动活泼的文字,将读者引入新疆多姿多彩、源远流长的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宽广领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了解与尊重。

书籍目录


民俗
锡伯族西迁节
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
维吾尔刀郎麦西来甫
维吾尔族阔克麦西来甫
维吾尔族却日库木麦西来甫
维吾尔族开依提麦西来甫
维吾尔族塔合麦西来甫
维吾尔族“苏乃孜”(清泉节)
维吾尔族传统捕鱼习俗
新疆汉族社火
巴里坤汉族节日习俗
巴里坤汉族脑阁和抬阁
哈萨克族民间育婴习俗
新疆蒙古族祖拉节
新疆蒙古族那达慕节
塔塔尔族撒班节
达斡尔族沃其贝节
新疆俄罗斯族帕斯喀节
满族颁金节
塔吉克族婚俗
塔吉克族丧俗
于田维吾尔族妇女服饰
新疆哈萨克族服饰制作技艺
新疆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
哈萨克族毡房制作技艺
蒙古包制作技艺
新疆俄罗斯族民居建筑艺术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比如“喜利妈妈”过去是一种记载人口繁衍和族谱的方法:从大年三十至二月二日,在西屋的西北角至东南角拉起一根珍藏的绳子。这根绳子上,每生一个男孩,就系一张小弓箭或小农具;每生一个女孩就系一布条或小吊床、小扫帚等,表示女孩长大生儿育女,勤劳持家;每系一髀石表示一辈人。这根丝绳(锡伯语叫喜利)记载家族的繁衍。由于男人常年出外打猎谋生,妇女赡老育小,看家护院,地位重要,人们就把喜利看做保佑家宅平安的生灵了,称为“喜利妈妈”供奉起来。这样的“喜利妈妈”,锡伯家中仍可见到。比如,由于柳树生命力强,成活率高,被视为神树,婴儿吊床要用柳板,老人坟上要插柳枝等等。锡伯族至今仍保留着冬季打猎,春季捕鱼的渔猎风俗。大雪之后,众人骑上骏马,扛上猎枪、矛子,带上猎鹰、猎狗去山野狩猎,“日落西山狩猎归,新鲜的野兔剥开皮。花花菜拌炒兔子肉,比山珍海味更香美。”伊犁河鲤鱼、鳊鱼肉肥味美,到伊犁河拉网、挂网打鱼,也是西迁节的传统习俗,并创造了一种“河水煮河鱼”的特殊吃法,成为远近闻名的一种旅游饮食文化。二、传承着锡伯族原始宗教萨满文化传统萨满教是锡伯族的原始宗教,它对锡伯族的民俗艺术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宗教,所以,人们说“萨满是一个舞蹈家、一个歌手和一个整体管弦乐队。”这在西迁节民俗艺术活动中也有所展示。萨满教在同姓氏族的传衍中,表演活动主要有攀刀梯(由13级到49级不等)和巫术等形式。巫医(额尔其)在锡伯族民间仍有活动。萨满跳神的基本姿势,有模仿鹰击野鸡,有模仿猎人追逐野兽,有模仿战场厮杀,这些动作逐渐演化、发展为一种舞蹈形式,并成为民俗艺术中的一个重要舞蹈种类。据此创编的《额姆琴舞》、《铃鼓舞》、《鼓舞》在国家级、自治区级比赛中多次获奖。萨满跳神时演唱的神歌也成为民俗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民歌种类,目前搜集到了《艾辛哈准》、《东布尔东布尔》等二十余种,成为研究萨满文化的珍贵资料。萨满跳神时敲击的鼓点,与“神歌”配合形成宫、商、羽调式音乐,据此创作的《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至今久演不衰。

编辑推荐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第4卷)·民俗》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共同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第四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