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蒋维明、 唐剑青 成都时代出版社 (2012-11出版)
前言
19941年春,笔者应川剧老艺人唐剑青之约,至其岳府街住宅品茗,闲话梨园往事。 唐剑青先生出身梨园世家,祖父唐光斗是“三庆会”鼓师,母亲张月婵是川剧首批女旦之一。唐先生幼而学,壮而行,工文武小生,毕生奉献艺术事业。他的记性好,悟性高,忆事怀人,娓娓动听。几年间通过访谈,我们合作了十多万字的记述材料。这便是编入《巴蜀梨园掌故》中的《锦绣梨园》及《我耳闻目睹的“三庆会”》。2001年唐先生去世,距今已十余年了。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笔者在国内各级报刊发表了200多篇有关戏曲的文字,其中一部分选入本书之《戏楼上下》及《记忆.·探索》两个栏目中。今书稿编成,以此回报川剧并就正于高明。
内容概要
神秘戏楼,魅力无穷。蒋维明编著的《巴蜀梨园掌故》反映了上个世纪川戏班跑码头、出堂会、登舞台、亮技艺,以及祭祀酬神、财神发笔、撒红钱、打游台等民俗活动。《巴蜀梨园掌故》展现了各行当艺人勤学苦练、艺惊四座的史实。更有追星盛况,名角轶事,文人题咏,戏史脉络,通过生动文笔,娓娓道来……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锦绣梨园 财神发笔 发红包·撒红钱 娃娃生打广告 打游台 送腰台 大摆“灯扎” 《双旗门》的“倒梭”特技 川戏班的“七行半人” “太子会” “老郎”迁往何处去了? 《玉祖寿》贺老寿星 “真刀出彩”的卯窍 《盗冠袍》的绝招 封箱戏 罗斗山死得其时 血翎 周哥“出拐” “班牌”鸣冤 唱腔里的曲牌名 谢国祥的吐牙变脸 “打坐龙”一例 萧克琴爱鸟 “自治致志” 《长生殿》显牛女星 济公之裸 济公收痨虫 灵官掉鞭 关羽穿戴三变化 儒将雅兴 “堆神龛” “烟熏”与“破相” 从“汉腔”说到《步月杀熊》 关公打广告 川戏中的诸葛夫人 “盖三省”刀上腾龙 带刺的《盘宫》 庞统的过失 打杂师带彩 赵公明“贴金” “落宝金钱” 川剧的魁星 郝墨庄绘脸谱条幅第二部分 戏楼上下 会馆与戏楼 魏长生倡修老郎庙 翰林班 川戏惊动嘉庆帝 川剧《征九垅》中的历史人物 为艺伶丢官的李榕 泥塑戏文 纱灯引路状元回 神殿塑形科班传艺 晚清戏迷丁举人 赵熙写《情探》前后 戏圣 晚清文学改良与“黄本” 晚清戏班之分股 晚清之“地羊子” “悦来”票价及捐税 大波中的一朵浪花 艺童血洒辛亥秋 辛亥追星盛况 丝弦大王 《祭岳》的念诗 “生角泰斗”张德成 三代川剧名丑 “吴派花脸”金震雷 “笃守艺术法度” 早期的工人“玩友” 单刀映豪情 钟馗送妹 震破了胆 彭海清饰肖方 吴虞吟诗追星 吴虞与陈碧秀 光前裕后桐凤鸣 于细微处见功力 艺多不压身 雉尾传睛 拉拉队与“盖印章” 三诗人咏黄佩莲 惊心动魄一瞬间 张恨水赞《帝王珠》 挑战癌症的艺伶 孙尚香与小乔 自古骚坛半蜀姬 长联佳话 贾树三 “协记”茶园 清音妙曲 祈求与警告 “满台水怪” 飞刀花鼓 四川“善书” 暴力追星酿悲剧 从“滚灯”到“顶砚” 荒诞戏《五子告母》 搭桥 真武官改剧场第三部分 记忆·探索 我耳闻目睹的“三庆会” 悦来茶园兴建前后 川剧“变脸”的历史真相 从“小玩友”到大名旦 川剧促进了民族和睦和文化交流 说部艺影后记
章节摘录
20世纪30年代以前,川戏班子在过年时的另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是“发红包,撒红钱”。 大年初一演早台戏,大约在九点钟之后,观众便陆续进入剧场。舞台上,弓马桌子与两边的竹椅都搭上“红披”,点上蜡烛。台上台下喜气洋洋。 乐队吹打声中,老板、管事、全团演职员秩序井然地登台。老板坐在靠下场门那边的竹椅上,在舞台的左边(左为大);管事坐在上场门那边,即舞台的右边;弓马桌上置放一只盘子,盘内放有红包,戏班有多少人,即有多少红包。 戏班里的“七行半人”依次向老板、管事和观众拱手拜年,然后各取一个红包下场。红包内,包的钱数量不等,如果其中最多的是12元的话,其次就是8元、4元,普通的只有两元。运气好的,取到12元,被尊为“状元”,其次为“榜眼”、“探花”,全凭手气。 “发红包”之后,便是向观众“撒红钱”了。于是,在正戏开锣之前,便有片段的应景戏《开黄窖》(大戏《引凤楼》之片段)演出。 锣鼓声中,文财神由下场门走上台来,武财神则从上场门出来。文财神是比干,正生扮,右手拿朝笏(又称“手板”),左手端盘,盘内盛有40枚染红了的品相好的铜钱。武财神是赵公明,净角扮,左手端盘,亦盛有40枚红钱,右手拿钢鞭。 两位财神来在台中,便向观众席撒红钱,观众中运气好的,便拾得红钱,取到吉利。这一举动,在戏班与观众间,不知不觉搭起了相互沟通的心桥,相互问联系得更紧密了。 不过,颇具幽默意味的是,财神也有私心杂念,每次撒红钱,总要克扣几枚铜子,挟带下场,送给至亲好友。这,或许也是不伤大雅的“人之常情”吧。 P4-5
后记
川剧艺术犹如浩瀚绚丽的艺术海洋,从童年看戏开始,深受滋润,启我愚蒙、助我成长。从艺以来,抒写对她的感I吾和礼赞,艺海拾贝,然终有沧海遗珠之憾。 文友白郎(纳西族)、色波(藏族)读到我和唐剑青写的《巴蜀梨园掌故》文字,很感兴趣,他们古道热肠,极力推荐。2011年冬月成都时代出版社陈德玉女士和李林先生亲临寒舍,取稿审阅,不久便通知我已将此稿上报列入明年出版计划。 但愿这本小书能在构建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宏伟征程中抛砖引玉。本书编选过程中,得到王文贵先生的协助和陈巧茹、吴燕子女士提供图片支持,谨致谢忱。
编辑推荐
蒋维明编著的《巴蜀梨园掌故》分锦绣梨园、戏楼上下、记忆·探索三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财神发笔、发红包·撒红钱、娃娃生打广告、打游台、送腰台等。《巴蜀梨园掌故》展现了川剧各行当艺人勤学苦练、艺惊四座的史实。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