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 作者:邢飞 页数:237 字数:19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话说同妻 “同妻”一词,由一群命运酸楚的女子创制,2008年到2009年间始见于互联网,之后进入纸媒。所谓“同妻”,是与有同性爱倾向的男子(学术上含同性爱者及双性爱者等,常统称“男同”)婚配的女性。 同妻现象是人类性向和特定文化结合的产物。与同妻命运相连的是那些同她们结婚的男子。当今许多国家,男同普遍结婚。但本书中的同妻,却有中国大陆特色,是中国大陆的现代产物。数年前,我与一台湾友人交流(他在大陆工作已二十多年,认识许多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男同)。他惊异于大陆男同或迟或早几乎全部结婚,而台湾的男同几乎无人结婚。谈及台湾男同不结婚的原因,他说,台湾一是没有“一胎化”政策,二是人们自童年起都接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育。他山之石,可以攻错。他的话对我是个启迪。 近二十年间有上万名男同与我联系过,其中无数未婚者因亲长和社会的逼婚压力咨询,无数已婚者因难以适应婚姻咨询。我手边保留着一些特殊的纸质信件,如因为向妻子及亲长讲明性向后要求离异而不得,最终自缢死亡者生前的信讲述自己同性好友新婚前夜卧轨自杀的信等等。就在今年,一位告知双亲性向后被驱赶出家庭但一直坚决拒绝结婚的青年给我长信,讲述父亲如何殴打他,母亲怎样打伤理解并包容他的亲人。 规避压力的方法之一是移花接木。性向歧视和“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图”,今日仍受推崇的文化形成强大压力,所以男同普遍结婚。“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鲁迅语),于是李代桃僵,性别歧视环境中的同妻成为“更合理的”受害人。至迟自1996年开始,有同妻向我电话咨询,之后我收到同妻的信,并在1997年初次和同妻面对面交流。特别是近年间,数百位同妻向我咨询。我真切感受到她们处在更深重的压迫中。在家长制、夫权制和男权制“三座大山”下,大量同妻在痛苦中辗转煎熬。所幸的是中国正在进步,社会已经开始倾听同妻的呻吟。 四川曾有身为富家子的青年告诉我,他说出性向后,震惊张惶的亲长陪他去了成都某大医院,权威的心理医生错误地对他父母讲,“同性恋可以治。重要的是熟悉女性,和女孩有亲密关系”。他的家人之后迅速策划他参加电视征婚节目“非诚勿扰”和“百里挑一”。曾有位受到男同丈夫百般欺凌的川女给我寄来多封信,有封信最末一行仅三个字:“同妻苦。”今年夏,四川大学外语学院青年教师、同妻罗洪玲女士坠楼自杀,引起广泛关注。但我国迄今没有一部关于同妻的书。 21世纪的中国正发生伟大变革。平等、公正、自由和人权的大星耀映着国人前行的脚步。令人欣慰的事也发生在四川。四川社会科学院邢飞先生编纂的《中国“同妻”生存调查报告》如今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积极关注女性命运的张慧敏女士是该书责编。热心的责编和著者邀我为本书作序。我很荣幸有机会为这本篇幅虽小,却为我国读者推开第一扇窗的小书写了以上的话。 张北川 2012年9月于青岛
内容概要
《中国“同妻”生存调查报告》是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 一群隐秘的人;第二章 一个人的抉择
两个人的痛;第三章她们的困惑;第四章如在深渊;第五章 我们在一起。
作者简介
邢飞,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俗文化,近年来一直关注俗文化及由俗文化引发的社会变迁等问题。
书籍目录
话说同妻
热词搜索
第一章一群隐秘的人
第一节出柜的“同志”
第二节“同妻”之名
第二章一个人的抉择 两个人的痛
第一节走进同直婚姻的“同志”们
第二节初识“同志”丈夫
第三节“形婚”——逃避的一种形式
第三章她们的困惑
第一节生理和心灵的痛
第二节我们的子女
第三节纠结的心理
第四章如在深渊
第一节家庭暴力
第二节性病威胁
第三节不止是离或者不离
第五章我们在一起
第一节同妻组织
第二节同妻与社会
写在最后
章节摘录
第二节“同妻”之名 “同妻”,即男同性恋者的妻子。因为家庭和社会对同性恋者的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注重婚姻和家庭价值,因此,导致同性恋者出柜艰难,他们所承受的结婚压力比较大。由于这些压力的存在,所以中国同性恋的结婚率还是比较高的。据刘达临教授估计,“现代中国同性恋者有90%以上都与异性结婚或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并不能就此而得出他们是双性恋者的结论,他们的婚姻并没有或很少具有异性恋的成分,而只是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以结婚作为一道‘护身符’或作为一种不得不尽的家庭、社会义务”。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其中的一部分男性同性恋结婚了,他们的婚姻却造成了另外一个备受痛苦的群体,即同妻。 同妻是具有异性性取向的女人。她们或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同性恋的妻子,或者是在了解了自己的恋人是同性恋的情况下自愿成为同妻的。 在中国,同妻数量庞大。张北川教授最近在他的博文《关于“同妻”人口数量等的估测》中,对中国同妻的数量做了估算:“如果把同妻只界定成同性爱者的妻子,1600万这个数字就应该压缩,压缩到1200万是合适的。如果再保守一点,可以说1000万以上。”如此众多的同妻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被欺骗、被蒙蔽的。 如同所有憧憬幸福的女人一样,当初,我们带着对那个男人的爱,带着希望可以白头偕老、恩爱一生的期待,嫁给了那个男人。可是却在结婚之后,发现那个曾经信誓旦旦说要给自己幸福的男人,竞然是同性恋,竟然在外面有情人,竟然在外面找男人,竞然从未也不会爱上那个成为他妻子的女人。 发现老公出轨的时候,距离我们婚礼刚刚过去23天。那是一个周日,上午刚刚搬了家——结婚之前我和老公不住在一起,老公买了房子,于是我们搬到了那个我以为从此以后一辈子是“家”的地方。 下午老公说约了龙哥两口子打球。龙哥是老公的老乡,比老公大5岁,比我大6岁。据老公说他们是在一次老乡会上认识的,因为比较能谈得来,所以慢慢地就走得比较近。他们打球的时候,龙哥的媳妇说她不喜欢打球,想要跟我一起出去逛逛,我也没有推辞。但是直觉告诉我,她是有话想跟我说。因为之前我们在QQ上聊天的时候,她曾含糊地跟我说起过一些事情,说是当面再细说。 走进一家蛋糕店的时候,我们一边吃蛋糕一边休息。她突然对我说,如果你老公是同性恋怎么办?我当时就愣了,随即笑笑说,你说什么呢?别胡思乱想。她没有说话,从包里拿出手机,翻出一条短信,递给我,说:“这是我老公的手机,我的手机坏了,最近一直在用他的。” 我看到了那条短信:“宝贝,对不起,有很多话想对你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我爱你。”她说:“这个号码你应该很熟悉吧?”于是我看到了收件人那个位置上的号码,那个我再熟悉不过的号码,那个我设置成了专线的号码,那个号码在我的手机里叫做“老公”。 “是发错短信了吧?”这是我的第一反应,一种本能的抗拒。于是,龙哥的媳妇又翻到了收件箱,让我看到了对这个短信的回复:“宝贝,我们都会好好的,我也爱你。”发信人是我老公。那一瞬间,我的心狂跳不止,却又好像突然停止了跳动。那几个字是那么那么的刺眼,刺得我流下眼泪来。那是他从来没有对我说过的话,从来,从我们恋爱到结婚。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一直都会认为同性恋是一个遥远的群体,与自己的生活不会发生交集。突如其来的消息,被告知自己丈夫是同性恋的那一刻,那种沉重的打击会造成很多女性脑中一片空白,不知如何是好。这种被欺骗、被蒙蔽的心碎同样发生在了同妻陶黎的身上。这不是一般的痛,是一种无法名状、无法形容的痛,被蒙蔽、被欺骗,伤心痛苦一股脑都涌了上来,如果不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又怎么能够体味到这种痛呢?这样的痛又怎是一个弱女子能够承受的。 因为习惯了陶黎基本不在家里上网,加上想见浩子心切,赛弗大意之下竞忘了关闭QQ。陶黎坐在电脑前,无意间看到了他的QQ上的联系方式,她好奇地点开,想看看究竟是个什么网站。光看首页,就令她有崩溃的感觉。那满眼的男性肉体让她在一瞬间猛然意识到了什么。她疯狂地点开赛弗和QQ好友的谈话记录,谈话的内容令她如遭雷击——原来,他是“同志”!陶黎的心被撕碎了,好痛!好痛! 有同妻网友总结了被蒙蔽中的同妻所经历的几个阶段:怀疑阶段,以女人独有的直觉发现自己的老公有些异样,多数女性这个时候都以为自己的老公有外遇了,有某个女性正在与自己争夺丈夫。于是开始寻找事情的真相。发现真相阶段,用网友的话说,发现真相的那一刻是撕心裂肺的痛,以及一生难以抚平的伤。刚开始了解真相的时候,很多同妻还是深爱着她们的丈夫的,因此她们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同性恋,以期能够理解他们;试图挽救。因为爱,所以很多同妻还是试图挽救他们这段婚姻的。她们认为用她们真挚的爱情也许能够唤回他们的丈夫。恶性循环阶段,毕竟大家性取向相去甚远,这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因此,同妻们都在爱与不爱、分与不分之间徘徊。在揪心的痛和爱之间不断纠结,无法自拔。 有的女性成为同妻,具有被蒙蔽性,甚至整个婚姻都是一个骗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同妻都是这样,也有婚前就已经知道丈夫性取向,她们依然怀着希望,觉得丈夫既然已经坦诚地告诉了自己的性取向,说明还爱着自己。既然有爱,那么就可以化解一切,于是毫不犹豫地与之结婚。 P26-30
后记
就在这本书要完成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在这本内容沉重的小书之后写上几句自己的话。“同妻”是一个社会问题。当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宽容到让我们足够自由选择性取向的时候,我们的选择就带有不出于本心的内容,这些选择不是出自人性善根最深处的判断,它给我们人类带来了诸多悲剧。同妻正是这诸多悲剧中最为凄婉的一出。很多有责任心的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她们的生存状态,关心她们的生存境遇,为她们的不幸大声疾呼,然而毕竟影响有限,很多人都还不知道她们生存之艰难。写这本小书,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一起来了解她们,进而帮助她们。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众人的善举,能够驱散同妻心中的阴霾,迎来她们生命新的起点。 中国古代对待同性恋,尤其是男同性恋相当宽容,男男性关系甚至还曾是社会上一种流行的性关系,所以李银河教授说我们现在对待同性恋这个态度,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一个男权社会对于男性性关系的宽容,也许不能视为一种文化对于同性恋的态度,顶多可以看做是社会文化对于权力的一种屈服。中国古代对于同性恋的宽容态度,正是这种屈服的一个假象。因此,当社会演进到今天,情况就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同性恋成为被唾弃、被鄙夷、被妖魔化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生存空间骤然减小,生存压力急剧增大,为了掩盖自己的“陋习”,为了减小自己的压力,他们选择了所谓“正常”的生活,过上了结婚生子的生活,但是他们这样的选择却给同妻带了无尽的痛苦。 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观念深入人心,并已经演化为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碍于“面子”,这个价值观被过分夸大。这样的结果只能使中国的很多人活得没有自我。他们是由于所谓的“面子”被固化在“家庭”这个符号上的一个螺丝钉,从出生到成长以至死去,都与家庭紧密相连,无法分离。过去的中国人很少以个人这样的单位存在过,于是个人的思想、喜好、感情都没有能够得到足够的尊重,同性恋者更是如此。而作为更加隐秘和弱势的一群人和这一关系链条的最底层——同妻一则是被钉在这个十字架上的牺牲品。我们的社会,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人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自由自在地、宽松地生活,而不是为了某些本不存在的“面子”而活着。 当然我们在这里也要和着李银河教授的呼喊,高声呼喊法律更加完善,更好地保护每一个人自由地选择属于自己的性取向。只有我们的社会发展到具有这样的宽容度之后,我们的“同志”出柜才不再有这么多顾虑,社会也能够宽容地看待同性恋,那么同妻问题,则不治而愈。在当前的形式之下,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要给“同志”们帮助,让他们认清楚自己的性取向,正确做出自己的决定;也要给予已经陷入同直婚姻之中的同妻以足够的帮助,帮助她们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生活。 我们必须向一些对同性恋、同妻给予真正同情与理解的人致以最诚挚的敬意!他们是:李银河教授、张北川教授、吴妈妈(吴幼坚)、藕姨,还有很多没有留名的志愿者们。正是他们不懈的努力,才换来了今天大家对同性恋的理解和对同妻的关注。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张北川教授为这本小书做序,张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弱势群体的这种博爱精神是我作为后学所景仰的和需进一步学习的。 在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提到的很多案例及部分观点引自张北川教授主编的《朋友通讯》杂志及其博客、吴妈妈吴幼坚老师的“三色堇吴幼坚”的新浪博客、藕姨的“老藕的blog”新浪博客和李银河教授的“李银河”新浪博客。在此,请允许我再次对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对于其中案例的讲述者,正在遭受的痛苦表示深切的同情,希望他们能够勇敢地走出困境,快乐幸福地生活!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以及符合出版需要,引者对某些引文做了适当的修改,就不在文中——作注说明,请原文作者见谅! 邢飞 2012年于成都
编辑推荐
邢飞编著的《中国“同妻”生存调查报告》作为中国首部揭示男同性恋者妻子生存现状的书,向人们介绍了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隐秘群体——同妻。该书资料详尽,向读者述说了1600万中国同妻的无爱、无性婚姻。让我们翻开书,倾听她们,走近她们的世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