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肯自传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美)伊莎多拉·邓肯  页数:276  译者:王储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我承认起初有人建议我写自传的时候,我不大敢写。不是因为我的人生没有像小说一样精彩的情节,或者如电影中一样刺激。我相信,如果用心去写的话,这部书很可能会是一部反响空前的重要传记。但是,问题在于写作本身。多年来,我奋斗不懈,苦苦努力并不断研究,只是为了创造出一种简单的舞姿。我很了解写作这种东西,为了要写好一个朴实、美丽的句子,必须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必须全力以赴地学习。我常常有一种感觉,即使一个人跋涉千里到了赤道地区,在那儿建立了丰功伟绩,如果他试着记下这一切,结果也很可能是失败的。反之,一个从来没出过远门的人却可能栩栩如生地写下在热带丛林中猎虎的实况,使读者深信他一定身临其境过。然而事实上,全都是子虚乌有。同样的原因,我所经历过的种种奇特之事写出来可能会毫无味道,只是因为我没有塞万提斯的生花妙笔,甚至连卡萨诺发的文采都赶不上。还有一种情况。我们如何才能认识自我并真实地反映出来呢?我们真的已经认识了自己吗?我们经常处在众人的评价之中,有朋友对我们的评价,有自己对自己的观点,有爱人对我们的看法,还有仇敌对我们的攻讦。所有的评价都可能不一样。我很深切地了解其中的道理。有很多个早晨,当我自己泡上一杯咖啡,读到早报里对我的赞许,如说我美如仙子,具有天才的头脑等,当我还来不及喜悦的时候,就会被另一篇写着我不但无才而且相貌丑陋的报道给打晕了。我很快就学会了不去理会外界对我的评价。我无法强求他人只给我赞美,也难以指责所有负面评价都是苛责。以前,曾有一位一直对我穷追猛打、肆意中伤的柏林音乐家指责我对音乐一窍不通。有一天,我写信请他来与我见一面,从而证明他的错误。他来了,坐在茶桌对面,我花了一个半小时,滔滔不绝地向他讲述从音乐所激发的灵感中创造出的舞姿。当时我就发觉他十分茫然而且无动于衷,最后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他居然从口袋里掏出一副助听器,并告诉我他有非常严重的重听,即使戴着助听器,坐在剧院前厅的第一排位置上也听不清交响乐的演奏!我居然为了这样一个人对我的苛责而彻夜难眠!因此,如果别人眼中的我们都是大相径庭的话,那么我们要如何认识自己,并在传记中表现出来呢?那会是圣洁的耶稣之母玛利亚?抑或是放荡的麦萨莱纳?还是从良的妓女玛格达罗?这众多的奇女子,哪一个才与我有着相似之处呢?我认为,与我相似的并不是一位或几位,而是成百上千位,但是我的心灵超然物外,不受她们任何人的影响。常言道:写作最重要的是作者必须对所写之事未曾体验。如果硬是让一个人用文字表达出一个人的切身经历,这些事就会变得虚无缥缈,捉摸不定。回忆比梦境更难以捉摸。事实上,我的很多梦境似乎比真实的回忆要生动得多。人生无非南柯一梦,也幸亏如此,要不然,谁能真正熬过那些深重的苦难呢?只有在传奇中的人们才会在一瞬间蜕变成长。在真实的人生中,一个人即使在遭遇巨变之后,也可能依旧和以往毫无二致,我们依然可以在蒙马特尔的夜晚,看到荣耀尽失的俄国王公们一如既往地和歌伶舞女共用晚膳,就和战前一样,毫无二致。真实地记录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创作一部伟大的作品。即使如此,也鲜有人敢真实地描述自己的人生。卢梭为人类在这方面作出了最彻底的牺牲,揭开自己灵魂的面纱,让世人饱览他最私密的行为与思想,伟大的著作《忏悔录》就这样诞生了。惠特曼将真实的自我献祭给美国,其著作曾一度被看做“败坏道德”而被禁止出版。从来没有女性敢于讲述她真实完整的生命经历,即使是那些最有名的女性自传,也只是记载一些外在生活状况,叙述一些琐碎的趣闻轶事,根本无关她们真实的生命内容。而那些大喜大悲的关键时刻,她们总是闭口不言。我的艺术,不外乎尽力在舞姿中表现真实的“我”的存在。曾经我为了找到一种纯真的舞姿而付出了漫长的岁月。文字有着不同的含义。在那些想见我一面而蜂拥而至的观众面前我毫无保留,我已将灵魂最深处的动力都献祭给你们。一开始,我的舞蹈就是在表现人生:孩提时,我舞出成长的喜悦;豆蔻年华,我舞出对生活悲剧性的领悟,以及对生命残酷无常的觉悟。电影或小说里的英雄佳人偏离了真实的人性,他们常常拥有完美而卓越的品格,几乎不可能犯错。卑鄙的品格和罪恶都给了剧中的小人物和“坏女人”。然而我们都知道不能笼统地把一个人划归为“好人”或者“坏人”。或许,我们不会触犯“十诫”,但人人都可能犯错。我们的内心都蛰伏着犯罪冲动,一旦时机成熟就会爆发出来。所谓有德行的仁者只不过是还没有受到真正的考验,或者是他专心致志地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标,以至于没有闲暇顾盼四周的风景。常有人问我艺术孰高孰低,我一直都认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家即是独一无二的爱人,只有艺术家才对美有着纯粹的理解。而爱情,正是灵魂得以凝望不朽之美的时刻。我躺在家中的床上,试着去分析人们称之为回忆的东西。我感受得到阳光的炙热,听得见孩子们在公园嬉戏的声音,感觉得到自己身体的热度。我注视着自己赤裸的双腿,将它们伸直,我的乳房柔软,双臂经常以柔软的弧度起伏挥舞。12年来,我身心俱疲,这副胸膛蕴藏着无止境的痛苦,眼前的双手上打着悲伤的烙印。独自一人时,眼泪很少干过。从12年前的那天开始,泪水已经流了12年!当时,我躺在一张沙发上,突然被一声大叫惊醒,转头看时,洛格林像个负伤的人,说:“孩子们都死了!”我记得当时感觉到一种强烈的不适,喉头灼热,就像是生吞一块烧红的煤炭。但我还不明白他的话。我还非常温柔地和他说话,试着让他冷静下来。我告诉他这绝不可能。后来,其他的人来了,我还是搞不清情况。最后又走进来一个深色胡子的男人,人们说他是医生。“没事,”他说,“我会救活他们!”我信任他,想跟他一起去,但人们拦住了我,因为不想让我知道已经无力回天了。他们怕我受到打击而崩溃,但事实上我当时已经升华到另一种境界中去了。我感到周围的人都在哭泣,但我没哭,反而渴望去安慰每一个人。忆及往昔,我很难明了当时的心境。是否我已看破红尘,明白死亡并不存在?明白这两具僵硬冰冷的尸体并不是我亲爱的孩子,而只不过是他们脱下的外衣呢?我是懂得孩子们的灵魂依然存在,而且会永远存在吗?一位母亲的哭泣,一生中只有两次,也仅有两次——在自己孩子出生和死亡时——当我意识到这冰冷的小手再也无法紧紧握住我的手时,我听见了自己的哭嚎,这跟我在他们出生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是一样的呢?一个是无比喜悦的叫喊,另一个却是锥心刺骨的哭喊,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知道它们是一样的!是否因为在整个宇宙中,只存在一种伟大的哭声,这种哭声包含了悲伤、喜悦、兴奋、痛苦,以及母体创造生命时的哭喊呢?

内容概要

  她勇于摒弃古典芭蕾,创立自成一格的全新舞蹈门类;她勇于藐视婚姻,向传统道德观念发出了挑战;她勇于承受磨难,亲生孩子离她而去也没能击垮她;她是一个特立独行、要求绝对自由的精灵,她是伊莎多拉?邓肯。

作者简介

  伊莎多拉?邓肯(1878-1927),美国著名舞蹈家,世界知名的伟大艺术家,现代舞蹈之母。她找到了人体与音乐的最佳结合形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优雅舞蹈。她不仅开创了世界现代舞的先河,还以特立独行的作风在观念上影响了一个时代。除了自己,她不依靠任何人;除了爱与美,她没有别的追求。
  本书是这位艺术家的自传作品。在书中,她讲述了自己在多灾多难的生活中抗争坎坷命运的曲折经历,展现了令人震撼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她的一生是一个传奇,更是一部艰辛而多姿多彩的奋斗史。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我的童年
第二章 我的成长
第三章 冒险旅程
第四章 剧团演出
第五章 纽约磨砺
第六章 前往伦敦
第七章 伦敦游浪
第八章 转战巴黎(上)
第九章 转战巴黎(下)
第十章 崭露头角
第十一章 享誉匈牙利
第十二章 朝觐梦想
第十三章 希腊之音
第十四章 相遇瓦格纳
第十五章 沉醉瓦格纳
第十六章 稳步前行
第十七章 风靡俄国
第十八章 开办学校
第十九章 情人和女儿
第二十章 艺术挣扎
第二十一章 办学探索
第二十二章 相识洛格林
第二十三章 儿子降生
第二十四章 感情插曲
第二十五章 痛失爱子
第二十六章 解救青年
第二十七章 隐忍疗伤
第二十八章 难逃痛苦
第二十九章 战争阴云
第三十章重 舞美国
第三十一章 走向未来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第一章 我的童年孩子的性格是在母胎里就形成的。母亲怀着我的时候,感到非常痛苦,寝食难安,只能吃些冻牡蛎,喝点儿香槟,受尽折磨。牡蛎和香槟,那可是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特的食物。一定是我从娘胎里就开始了舞蹈,才形成了我和舞蹈紧密联系的一生。那时,母亲就认为我一定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她常说:“这孩子出生以后一定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她大概以为我会是个怪物吧。我一出生就不停地舞动着手脚,母亲说:“我说的没错吧,这孩子就像着了魔了。”当我能站立的时候,只要一听到音乐就会随之起舞,家人和朋友们因此极其爱我。儿时第一场记忆是一场大火。那大概是两三岁时候的事吧,我记得我被从一扇窗子里扔了出来,正好落在一个警察的怀里。我紧紧地搂着他的脖子,他似乎是个爱尔兰人。我听到母亲大声地喊着:“孩子!我的孩子!”她以为我两个哥哥还在屋子里,但人们已经把房子的入口塞满了,她进不去了。后来,人们发现我的两个哥哥正坐在一家酒吧的地板上穿鞋子,还坐到吧台上喝茶。他们是多么幸运啊。我在海边出生,一生中重大的事情都发生在海边。我最初的舞蹈灵感就来源于大海的波涛。我是应着阿芙洛狄特星降生的,它的光芒一直影响着我。这颗星闪耀大地的时候,我便畅通无阻,这颗星消逝时,我便多劫多难。现在,人们已不像古埃及时代那么关注天象和星相了,但它却指引着我们的命运。要是所有父母都能明白这一点,就会关注星相,生下聪明伶俐的孩子了。我相信,一个人的出生地的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他。我出生在大海边,我爱大海,海总是吸引着我;而高山则相反,让我感到郁闷和压抑,每次我住在高山的附近,就会觉得像被困在囚牢之中一样。当我仰望高山时,我没有一般人那种赞赏的感觉,只想越过高山,远走高飞。小时候,母亲很穷,没钱给我们雇保姆,这正好让我的成长过程充满了自由,而且,这种自由一直保留了下来。母亲研究音乐,是个音乐教员,终日在别人家给一些孩子上课,无暇顾及我和哥哥姐姐。从学校回来,我们就自由了。我们常常跑到海边去,独自玩耍,自由遐想。我们有过很多冒险的经历,跟那些有保姆跟着、举手投足都要受限制的孩子相比,我们太幸福了。看到那样的孩子,我们都会替他们伤心,他们还有什么空间?母亲太忙,无暇顾及到孩子们会有什么危险,我和两个哥哥就可以自由地出去游玩。母亲要是知道我们那些冒险的经历一定会非常担心,幸好她什么都不知道,所以说这是我们的幸运。正是这种自由的生活给了我创作舞蹈的灵感,去开创一种自由的舞风。我从没有过那种受钳制、痛苦不堪的童年。5岁时,大概是母亲虚报了我的年龄,我进了公立小学——母亲觉得我必须得到一个可靠的地方去。我相信,一个人是什么样子,一定是从小时候就显现出来的。我那个时候就是一个叛逆的舞者,显示出了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叛逆个性。母亲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天主教家庭,原本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是后来,她发现父亲与她想象中的丈夫相去甚远,就脱离了天主教,离了婚,独自抚养自己的孩子们。从此,她成为天主教的叛逆者和无神论者,成了鲍勃?英格索尔的追随者,经常为我们读英格索尔的文章。母亲反对虚浮不实的情感,我也深受影响。母亲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圣诞老人的故事是假的。入学后,学校为了庆祝圣诞节给孩子们分发糖果,老师说:“看,孩子们,圣诞老人来给你们送糖果了。”我不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也不相信有上帝,我站起来,严肃地说:“我不相信。根本就没有什么圣诞老人。”老师生气地说:“只有相信圣诞老人的人才能得到糖果。”我说:“那么,我不要糖果了。”老师被我激怒了,让我坐到前面的地板上去。我走上去,然后转过身子对全班大喊:“这些都是谎话!我的妈妈很穷,没钱扮演圣诞老人,只有有钱的母亲才能扮演圣诞老人,把东西送给孩子。”这是我的第一次演讲。儿时第一场记忆是一场大火。那大概是两三岁时候的事吧,我记得我被从一扇窗子里扔了出来,正好落在一个警察的怀里。我紧紧地搂着他的脖子,他似乎是个爱尔兰人。我听到母亲大声地喊着:“孩子!我的孩子!”她以为我两个哥哥还在屋子里,但人们已经把房子的入口塞满了,她进不去了。后来,人们发现我的两个哥哥正坐在一家酒吧的地板上穿鞋子,还坐到吧台上喝茶。他们是多么幸运啊。我在海边出生,一生中重大的事情都发生在海边。我最初的舞蹈灵感就来源于大海的波涛。我是应着阿芙洛狄特星降生的,它的光芒一直影响着我。这颗星闪耀大地的时候,我便畅通无阻,这颗星消逝时,我便多劫多难。现在,人们已不像古埃及时代那么关注天象和星相了,但它却指引着我们的命运。要是所有父母都能明白这一点,就会关注星相,生下聪明伶俐的孩子了。我相信,一个人的出生地的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他。我出生在大海边,我爱大海,海总是吸引着我;而高山则相反,让我感到郁闷和压抑,每次我住在高山的附近,就会觉得像被困在囚牢之中一样。当我仰望高山时,我没有一般人那种赞赏的感觉,只想越过高山,远走高飞。小时候,母亲很穷,没钱给我们雇保姆,这正好让我的成长过程充满了自由,而且,这种自由一直保留了下来。母亲研究音乐,是个音乐教员,终日在别人家给一些孩子上课,无暇顾及我和哥哥姐姐。从学校回来,我们就自由了。我们常常跑到海边去,独自玩耍,自由遐想。我们有过很多冒险的经历,跟那些有保姆跟着、举手投足都要受限制的孩子相比,我们太幸福了。看到那样的孩子,我们都会替他们伤心,他们还有什么空间?母亲太忙,无暇顾及到孩子们会有什么危险,我和两个哥哥就可以自由地出去游玩。母亲要是知道我们那些冒险的经历一定会非常担心,幸好她什么都不知道,所以说这是我们的幸运。正是这种自由的生活给了我创作舞蹈的灵感,去开创一种自由的舞风。我从没有过那种受钳制、痛苦不堪的童年。

后记

一、她的余生    很明显,这是一本未完的自传。作为读者,你一定和我一样,遐想这位天才的舞者在后面的岁月中是如何舞动人生的。在这个自传最后一句所描述的当时当地,邓肯如你我一样不知道命运之神将如何安排她的“新生活”。鉴于1927年的意外,邓肯已经开始走进自己的生命后期。    1921年,邓肯踏上了前往苏俄的路,如她所说,那是一片“新世界”。1921年11月7日,她在莫斯科大剧院庆祝十月革命四周年的舞台上表演了《国际歌》。列宁也在观众之中为她鼓掌。在苏俄,这对于她来说是荣誉、是骄傲,但也正是因此,她在后来回到美国后遭到媒体的攻击,还被剥夺了美国公民的资格。人生的各种戏剧性情节注定要在她身上折射出刺眼的光芒。    在1921年末或1922年初的一个小型聚会上,邓肯与叶塞宁相识了。不能不承认,他们同为这世界上的天才,舞蹈的天才和诗的天才,而天才的相遇总会与众不同。他们的相逢到底是爱的相聚,还是激情消退前的奋力一击?叶塞宁在1925年末自杀,邓肯在1927年下半年意外身亡。他们的相识,或许要为短暂而绚烂的人生抹上最后的浓重一笔。    邓肯一生不主张结婚,但为了与叶塞宁在一起,她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开始了她一直拒绝的婚姻生活。不仅如此,考虑到叶塞宁的感受,本来已经43岁的邓肯在登记结婚的时候说自己只有35岁,缩小了和叶赛宁的年龄差距。其实,年龄对于这样的两个人来说,实在是代表不了什么。    1922年10月,刚刚结婚的他们回到了美国,但美国政府怀疑他们是来宣传“赤色”主义的,拒绝他们入境。叶塞宁对富庶的美国社会、对与邓肯的婚后生活的反应,与他美轮美奂的诗人形象相比,实在是让人不忍提及。据说,他就像一个穷孩子一下子跑进一个繁华世界,日渐不能控制自己。关于这位诗人,与邓肯相关的是,我们只看到他们相爱了,却没有看到他们相守。与邓肯相爱的人,难道都不能长久地留在她身边吗?很快,他们就分开了,传说他因为不能忍受邓肯受到追捧的情形而离开了她。婚姻,更像是放在某一地方的摆设。是啊,对于特别明亮的星星来说,很多东西都是多余的。有人说他们离婚了,也有人说,特别是邓肯自己也说,他们没有离婚。而真实的情形只有在当时当地的主人公才能说清楚吧。    1924年,邓肯流亡到了法国,她收入微薄,寄身旅馆,陪伴她的只有书和回忆了。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在朋友的鼓励下,邓肯开始写自传,有时自己写,有时口述给速记员,写作过程持续了2年多,其成果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本泣血而成的自传。因为她意外遇难,人生的后半段永远隐匿在了时光的长廊中,定格成了她美丽的脸庞。    1925年,邓肯的日子稍有起色,她又想办学校,这个提议受到法共方面的欢迎,但这个计划要成为现实却很难,此时的邓肯没有了富豪资金支持,能做的只有等待,而法共方面能给她的消息也只有:继续考虑。    1925年末,叶塞宁自杀了。这位诗人的情史请各位自行搜索吧,很多感叹,此处留白。叶塞宁死后有30万法郎的遗产按法律程序判与邓肯。当时的邓肯确实非常需要钱,但她还是把这笔钱转赠给了叶赛宁的母亲和妹妹。钱,对于邓肯的生活来说,一直都不是最重要的砝码。对于叶塞宁的死,她说:“谢尔盖的死使我大为震惊,我痛哭了好久。他似乎经历了人世间的一切痛苦。我自己也遭受了一系列的灾难,以至于时常想到随他而去,不过我会选择投海。但目前我还不能这样做,我有一个计划需要完成。”这个“计划”就是与法共合作办一个千人规模的学校,她一直没有放弃,也许邓肯就是为这个理想而生的吧。她写信给她的挚友玛丽说:“我的眼里已经没有泪水可流了。”在接受英国联合报记者采访时,她最后的话是:“现在全世界都在笑,而我却在哭。”这句话,现在听起来很耳熟。    1926年,邓肯拍卖了她在纳伊尔的住宅——那个让人完全心碎的地方。邓肯两个天使般的孩子,就是从那里出去,被塞纳河水夺走的。此时的邓肯负债累累,1922年的一笔3000法郎的欠款,利滚利,到1926年已超过1万法郎。法院以31万法郎的低价卖出了纳伊尔的住宅。31万法郎并没有让邓肯喘一口气,相反,这笔钱很快就被她以前欠的各种债务侵蚀一空。不久,她托身的吕特蒂阿旅馆给她送来了一张9000法郎的账单,信封内附有通知:“如果这张账单不能在当晚付讫,邓肯女士必须搬出此室。”这与她年轻时刚到英国遇到的旅店相差无几,多年之前,她未成名,被赶出旅店;多年之后,她誉满世界,一样要被赶出旅店。    邓肯的一位演员朋友伊奥尔斯卡在她最后的岁月里曾造访她蛰居的小工作室,看到的是空荡荡的房间,连一只衣箱也没有,邓肯正在看书(这又让我想起她年轻时的样子)。伊奥尔斯卡问道:    “伊莎多拉,你随身的东西呢?”    “在那儿,那只手提袋里。”    伊奥尔斯卡走过去看了看:“这只有些纸。我问你的衣服放在哪?”    “衣服吗,我都穿在身上了。那个手提袋装着我的全部财富,它们是无价之宝——我赖以寄托感情的信件和回忆录。”    “伊莎多拉,你还剩多少钱?”    “来,咱们一起数数……哦,5法郎35生丁。”    “这太可怕了。你怎么还能坐着安心读书呢?”    “我过得很好,我在读《雅歌》。你能给我读一段吗?”    “现在?不行!伊莎多拉,答应我,为生活作一次让步,如果你能在香榭丽舍大街音乐厅工作两周,他们就会付给你5000法郎,他们想马上和你签合同。”    “你的好意我领了,我不会原谅任何背叛自己艺术的人。艺术是神圣的,除了儿童之外,艺术是世界上最圣洁的东西。”    “伊莎多拉,你不是要办学校吗?办学校离不开钱啊!”    “说实在的,我并不怕没钱。我最怕的是夜晚到来,我总在那时想起我的孩子,可怜的孩子……来,请给我读《雅歌》吧。”    伊奥尔斯卡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其中写道:“当她告诉我她仅有5法郎时,她还在笑着……当她告诉我那个已被信件占去一半的手提袋装有她的全部财产时,她仍在笑着……然而,当她听到《雅歌》时,却泪流满面!”《雅歌》里,藏着多少过去的岁月、希望、温情、梦想?她流着泪,并不为了自己或者钱,她的心涌动着对生的希望和对美好的憧憬,涌动着对孩子们的回忆,这是她存于世间的唯一理由,也是她随时离开的唯一理由。    1927年夏,邓肯又见到了很多老朋友,她的挚友玛丽·德斯蒂来到她身边,还有那位“天使”,他又出现了。还有摄影师爱德华·斯泰肯,她的苏俄养女艾尔玛·邓肯,等等,这让邓肯的生活变得稍有声色。    1927年7月8日,邓肯在莫加多尔剧院举行了她一生中最后一场公开演出,节目是她自己精心挑选的,有舒伯特的《圣母颂》和瓦格纳的《绮瑟之死》等。许多作家、记者、评论家都对那次演出写过印象记,而且难得的是一致的赞美。关于那场公开演出有这样一段描述:    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成功,没有过这样的令人入迷,甚至在她年轻时名声显赫的日子里,也不曾如此地动人心弦过。这里有一种神秘的、神圣的东西。当她表演《圣母颂》时,观众的眼睛没有一只是干的;所有在场的人,评论家、舞蹈家、美术家、音乐家、舞台工作人员……都看得出神入迷,失去理智。表演刚刚结束,整个大厅的观众全体起立,鼓掌欢呼。啊,天啊,她取得了这最后一次胜利,多么美啊!    的确,作为舞者,她是至美的!    那年8月,邓肯和玛丽·德斯蒂等人启程前往尼斯。在车上,玛丽问邓肯:    “伊莎多拉,你一生中最爱的男人是哪一个?”    邓肯回答:“我也不知道。我爱他们中的每一个,爱得无以复加。现在,我仍然全都爱……”    9月,邓肯和玛丽应邀出席活动,结识了英俊的意大利司机本奥伊特·法尔凯托,他们很快成了好朋友。邓肯喜欢各式各类的车,而法尔凯托很懂车,他们相约一起去兜风。    13日,邓肯到经纪人奥托伊斯先生家,研究去法国其他地区举行冬季巡回演出的可行性。一进家门,邓肯不幸地看到了奥托伊斯的儿子。孩子是可爱的,然而越是可爱对于邓肯来说就越残忍。我们看到孩子明亮纯真的目光,感觉会如沐春风,而她看到后只能感觉一片冰冷。邓肯惨叫一声,冲出房间,浑身发抖,之后一整天再没出过自己的房间。玛丽守在窗外,听着令人心碎的抽泣声。    第二天早晨,邓肯对玛丽说:“玛丽,如果你对我有一点点爱怜之心,请你替我找一条出路离开这个可恶的世界吧!我一天也不想多活了,这14年来天天忍受着可怕的痛苦。任何事情都减轻不了这种痛苦。在一个蓝眼金发的漂亮孩子随处可见的世上,我不能活下去了,我不能!”    晚上,法尔凯托来接邓肯了。一看见法尔凯托,邓肯的心情好多了,她把一条又长又大的红色的绉纱围巾围在脖子上,起身就要走。玛丽望着她说:“你最好穿上我的外套,不然会着凉的。”    “不用,我戴上了红围巾挺暖和。”    “伊莎多拉,早点回来,我有些不好的预感。”    “我只是出去转转,很快就回来的。你又迷信了,玛丽,抽支烟吧,心情会好些。”    邓肯说完,快步朝汽车走去。    当她正要弯腰进去时,又回转身来,对着玛丽喊道:“再见,朋友,我走向光荣去啦!”    这是伊莎多拉·邓肯在人世间讲的最后一句话。一分钟后,汽车启动,她的围巾竟然在那一瞬间从左肩滑入车轮。汽车猛然加速,又戛然而止。法尔凯托哭着跑出来,失声喊道:    “我杀死了圣母!是我杀死了圣母!”    邓肯随即被送往医院,但她或许不需挽留,她的灵魂已经如愿飞升,和孩子们团聚了……    二、吾看伊人    我常常翻看上个世纪艺术家的传记和评论,罗丹、毕加索、曼·雷、梅兰芳……不论是什么时候,这些男性所思考、表现和创造的世界总是更能征服人。他们每一个人都以天才的光芒闪耀着,旋风一样席卷着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们被称为“艺术家”。邓肯,一个女性,也这样被人称呼,她更被现代舞者尊称为“现代舞”的创始人。她称自己的舞蹈为“自由的舞蹈”。她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追求和人文积淀,在自然和自由中随心所欲地舞蹈,把崇尚自然、表现自然、融入自然的清新之风带到了受古典芭蕾舞浸淫已久的舞台上。她的舞蹈,真挚地反映了她的内心,也反映了很多人压抑着不敢冲破的心灵羁绊和渴望。她为自己而舞,也为更多人抒发内心而舞;她展现美,也为更多人引领和创造美。这就是在舞台上的她,从一个不甘演哑剧的小姑娘到一位受世人瞩目的舞蹈家。    从舞台回到生活中,我们该怎么描述她?有人说她是一个美人,有人说她是一个情妇,更有人说她是一个高级妓女。邓肯没有用任何方式否认人们对她的称呼,我想,她根本就不在意人们到底把她归纳到历史的哪一层收纳箱中。她或许也曾试图辩解,试图请世人理解她的内心和她的梦想,但最后她还是放弃了。一个人一旦成熟,就不再把外界的触碰看得那么严重,管它是风是雨或是冰雹,对于自己来说,定稳自己的心思和轨迹才是最重要的。    年轻的邓肯也和我们一样相信爱情,相信这爱永远都鲜活有力,相信一切事物都美好如晨间嫩草上的露珠,然而生活没有给她从始至终的保证,露珠很快蒸发,爱情稍纵即逝,只剩下轻轻的叹息,只剩下她和他的妻子,在一起回忆鼠尾草的时候流下真诚的眼泪。    在之后的辗转漂泊中,她与罗丹的相识和分离仿佛波澜乍起而又复归平淡。这也许是邓肯的不幸,更或许是邓肯的幸运。看过《罗丹的情人》之后,我们在教科书上看到的“伟大的艺术家”形象会顷刻间轰然倒塌。邓肯难道已经知道了这位伟大的人的另一面?邓肯难道在爱与不爱之间,在膜拜与尊敬之间找到了理智的支点?庆幸的是,邓肯没有像罗丹那位可怜的情人一样在疯人院里惨度余生,她赢得了别样的人生,尽管这一生并不完美。    既然被誉为现代舞的创始人,邓肯对舞蹈的追求和热爱自不必说。然而在这部自传中,我感到舞蹈并不是她的全部,最多只是一半。她生命的另一半,就是“情感”。这情感中有“爱情”,也有“亲情”。它们交织缠绵在一起,一次次为邓肯带来甜蜜和收获,却也用更有力的方式回击了这位特立独行的奇女子。她见一个爱一个,她愿意做未婚妈妈,她不在乎孩子是不是因为私生子的名分而尴尬,她只是尊崇自己的内心,去寻找未来的方向。难道是上天觉得她太“自以为是”?难道是冥冥中注定她必受丧子之痛?难道是她的所作所为冒犯了“神”?她的三个孩子都先她而去。据说,那两个孩子坐在一辆没有司机的汽车里,还有他们的保姆,车子忽然从山路上滑了下来,一直滑进了塞纳河,孩子们被塞纳河水夺走了。最小的孩子在出生不久也离开了她。这不幸的苦果,我想不能全归咎于命运,也应该责问邓肯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你是你自己,孩子是孩子自己,但是孩子和母亲,血肉相连,息息相关,此之罪过,彼定代偿。我恨种下这恶果的邓肯,她不是一个好母亲;我爱那天使一样的孩子,我想他们一定就是天使。这枚苦果或许在警示给女人看,那些不可逾越的藩篱,终究是树立在那儿,不管你真的没看到,还是装作没看到。那些带刺的篱笆,会在你特别痴狂的时候给你血的提醒。    作为一个女人,不管你追求什么,你所追求的事业是多么崇高和伟大,你都还是个女人。人对情感的渴求和自然赋予你的母性不会因为你的追求或事业而消失,它们流淌在每一个女人的血液里,是不能被改变的。所以,一向崇尚自然的邓肯纵然洒脱,但还是会受到这种“失去”的煎熬。孩子们、旧爱们,不是能用橡皮擦擦掉的经历,而是刻在她心上的痕记。要爱就爱吧,要爱得热烈,爱得霞光万丈、除此皆空而又彼此相融,爱得浑然间不去考虑整个世界;要痛就痛吧,痛得刻骨,痛得一无所有、形影相吊而又妄自神伤,痛得怆然,不必留恋这个凡间。每一个女人都是一颗钻石,都会放出璀璨的光芒,然而钻石自己,也并不是都想那么引人瞩目。邓肯成了引人瞩目的那一颗,她曾渴望自己的光芒放射,并为此不懈追求,她尝到了世间甘露,享受到至美人生,又因这璀璨而饱饮苦酒,直至最后黯然离场。更多的钻石,埋藏在土里、石头里,最终隐匿了此生。    与邓肯相比,与她同时代或稍晚时代的很多知名女性,也在书写着自己的传奇人生。为生活、为梦想、自然而然抑或不得已而为之的各种故事,在欧洲、在美国上演着。特别是那个时代的巴黎,很多为艺术梦想而孜孜追求的女性们,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留下了名字。然而,时间是残酷的,如果它想忘记你,你无力抗拒。邓肯已经离开我们80多年,而我相信她的名字和她所代表的精神会在更长的时间里延绵,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每二个女人,都不想向命运屈服,我们不愿低头乞讨,我们会像这世间一切生命,向阳生长,向梦想生长。    这半部自传,因为她的意外离世再难完整,我们也无法去猜测她是不是会对自己的一生有一个较全面或明确的评价。今天的我,在纸上看她、写她。我边写边想:怎样评价这个我又爱又恨,又敬佩又可怜的人呢?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勇敢、率真的女孩,一个把整个春天都比下去的美人,一个充满慈母之爱的母亲,一个在舞台上若仙若神的舞者,一个舞台下放浪真挚的人!邓肯与舞蹈,邓肯与男人,邓肯与孩子,邓肯与其他艺术……邓肯交织在各种走向的网路中间,最后走向神圣的天幕,正如她自己所说,她走向光荣去啦,成了一颗永远独特的星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看她,看自己,会有很多思考。她给我们美好、给我们感动、给我们某种暗示,她不枉此生,恰如浩瀚夜空中的一颗明星。我们也在这天幕上,也是一颗颗星星,也经历着聚变、裂变,自转、公转。来吧,腾身而起,俯瞰这片苍茫如海的神圣星海,有些过程,瞬间即是永恒。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我看来,一个人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真正的教育是母亲晚上为我们弹奏贝多芬的曲子,朗诵莎士比亚、雪莱的诗歌。我对芭蕾舞一向十分反感,因为这种舞蹈的动作实在做作、不自然,我从不把它列入艺术的范畴。  ——伊莎多拉•邓肯

编辑推荐

《邓肯自传》编辑推荐:她勇于摒弃古典芭蕾,创立自成一格的全新舞蹈门类;她勇于藐视婚姻,向传统道德观念发出了挑战;她勇于承受磨难,亲生孩子离她而去也没能击垮她;她是一个特立独行、要求绝对自由的精灵,她是伊莎多拉•邓肯。我对财产没有什么偏爱,我觉得留给后代们最宝贵的遗产,是让他们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有钱的人,留给后代多一份遗产,那他们就多一份软弱。最好的遗产就是让他们有能力自奔前程。随便在匈牙利哪条乡间小路上,一位匈牙利农民所演奏的吉普赛音乐,都要比这些精雕细琢的人工机器来得强。一个吉普赛音乐家抵得过全世界的留声机。享有富裕和奢侈的生活的人不一定满足,有钱的人想要成就有价值的事业似乎更加困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邓肯自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任何一种艺术,要想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必须要崇尚自然,自然赋予人灵性,邓肯是,刀美兰也是。
  •   邓肯是一个不凡的女人,佩服她
  •   她的一生是一个传奇,更是一部艰辛而多姿多彩的奋斗史。
  •   全书收录了做这一生的感情宣泄,思想,理想,感情。让我更好地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人物背景以及对舞蹈的思想感情,值得推荐
  •   书中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位伟大的舞蹈家脚尖上的世界,回归生活的本源上寻找个人的点点滴滴,构成了一部伟大而平凡的杰作。
  •   乐观向上为艺术世界奋斗不息的女人.命运多舛,坎坷一生.
  •   不是学艺之人,对于艺人对艺术的忠诚,向她致敬
  •   女生的励志书,敢想敢做敢创新!
  •   给孩子看,很好的励志书
  •   喜欢她的一生,细腻精致又奔放不羁
  •   包装很好,书到手后,没有一点皱褶,外观和印刷质量都不错,很喜欢,还没来得及读哩。
  •   书不错,质量印刷都很好!
  •   看完之后让你心里有了不同的想法,挺不错的书
  •   很好!下次还来
  •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   很不错很便宜
  •   成长需要风雨助行
  •   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得到 邓肯老师的灵感
  •   有点凹了 不过包装还不错 书还没有看
  •   应该很值得女儿看看,只是还没来得及看
  •   帮同事买的。感觉还是挺不错的。
  •   很早就知道邓肯这个人,但对她的具体事不是很了解,书看了,写的一般。
  •   多看看自传还是很不错的。
  •   读起来很不错,推荐!
  •   可能是翻译的原因,看的比较费力
  •   书没得说,选了许久的,因为喜欢才购买。买书,还是亚马逊!发货及时态度好。
  •   我是听人推荐的,不过这本书与我本来的期望值还是有距离的。
  •   我姐姐挺喜欢看的,卓越买书就是放心
  •   看传记图什么?一图猎奇,二为励志。邓肯这个人实在是最合适的典型了。
  •   不错,文字流畅,写了邓肯的很多故事
  •   有人说她是一个罕见的才女,有人说她是一位革命性的舞蹈家,还有人说她是一个“高级妓女”,而事实上她是一个集智慧坚韧和优雅于一体的舞动的灵魂---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