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曲的枢纽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约翰·狄克森·卡尔  页数:225  字数:131000  译者:王瑞徽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没人接近爵士,但他却突然将双手高举过头,往外一甩后倒地死亡,死因是—喉咙被割断?!

作者简介

 
约翰·狄克森·卡尔,理小说界的魔术师,他的推理小说中俯拾皆是“密室谋杀谜团”与“不可能的犯罪”的情节,世人推崇他为“密室大师”。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二部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三部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四部
第二十一章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一部7月29日 星期三一名男子的死亡魔术爱好者必须谨记在心的第一条守则是:绝对不要告诉观众你打算做什么。一旦你这么做,就立刻为他们的警觉心指引了方向,而这是最该极力避免的;同时,如此做也加了十倍遭识破的几率。我们来举个例子。——贺夫曼教授:《现代魔术》第一章肯特郡境内,布莱恩•沛基坐在一扇俯瞰着庭院的窗户前,面对书桌上大堆摊开的书籍,心中对工作升起强烈的厌恶。7月下旬的阳光穿透两扇窗口,将房间地板映成金黄色。催人昏睡的热气熏出一股带着老旧木头和陈年书籍的味道。一只黄蜂从庭院后方的苹果树林盘旋着飞进来,沛基懒懒地挥手把经赶了出去。越过庭院围墙,在布尔布裘旅店那头,长约四分之一哩的道路蜿蜒在果园之间。

编辑推荐

《歪曲的枢纽》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歪曲的枢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9条)

 
 

  •   “密室之王”约翰·狄克逊·卡尔应该不会让对密室和不可能犯罪感兴趣的读者失望。
    最近一直在搜罗各种著名的侦探小说,现在打算回顾迪克森系列~
    可能是开学吧,这次配货不给力啊,而且还不送到家门口,不太满意!
  •   密室之王约翰迪克森卡尔的代表作,精彩不容错过
  •   个人非常喜欢的风格,密室推理,答案永远是你想象不到的。
  •   关于本格与密室的描写堪称经典,欧美推理必看!
  •   卡尔的三大杰作之首,还没有读,但是相信卡尔不会让我失望。
  •   卡尔的经典杰作,值得一读
  •   好看的侦探小说啊~~
  •   绝妙的设计。Unbelievable.
  •   惊心动魄啊
  •   这里是不能说谜底的,但仅仅从封面就能对内容略窥一二,评价再好也不如亲自看一看。
  •   需要静下来细细地读,要不然就会漏掉蛛丝马迹
  •   依然是神作,但是这个翻译,我就不说了
  •   喜欢卡尔 所以买了这本书 这本书评价很高 但是还没看 喜欢卡尔的写作风格 只是书包装不大好 看了书上的灰尘感觉很心痛啊 多好的书!
  •   物流慢的一B 都快一星期了才到
  •   翻译让人不知所云,毁了这本书,吉林你能找个靠谱点的翻译吗?
  •   卡尔的争议之作
  •     我所知道的卡尔三大神作目前有两个主流版本,一是《三口棺材》、《犹大之窗》和《歪曲的枢纽》,另外一个是《三口棺材》、《犹大之窗》,以及《燃烧的法庭》。当然,也有将《绿胶囊之谜》作为神作的。因此不难发现,《三口棺材》和《犹大之窗》的入选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几十年来从未变过,而第三部神作的归属,则意见不一,吵闹不定,一直在《歪曲的枢纽》和《燃烧的法庭》之间徘徊。但我曾看到过一个有趣的读者排名,他是将《歪曲的枢纽》排在超越《三口棺材》、《犹大之窗》的第一位的。综上所述就可知晓,《歪曲的枢纽》是一个相当有争议性的存在,而事实上它也确实和另外两部不容置疑的神作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本书在发表年代上介于另外两部之间,但并没有承接《三口棺材》的密室创作继续下来,也对《犹大之窗》的朴素密室试验启发不大,甚至可以说单就诡计而言,《歪曲的枢纽》实在是将意外性降到了最低的程度——它取胜的,乃是诡计之外的其他方面,卡尔在这本书里任由自己的浪漫笔调恣意挥洒。25年后从美国重返英伦的芳雷爵士接手了兄长去世后遗留下来的家族庄园,尽管因为长期在外使得性情大变,但似乎没有人怀疑他身份的真实性,直到另外一个叫做高尔的申诉人找上门来,声称他才是真正的约翰·芳雷,事情才变得复杂难辨起来。在老家庭教师的主持下,两人回忆往事进行检验,而就在指纹比对结果出来之前的那几分钟内,约翰·芳雷竟意外地死在庭院的水池边。是自杀还是谋杀?倘若是谋杀,谁又能在有多人目击的情况下轻松逃逸而不被看见?菲尔博士随后前来进行调查。没有密室(勉强算是广义密室),没有很强烈的哥特式情节,书中人物也是最普通不过的正常人,但“看似寻常最奇崛”,卡尔在这里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同以往的感情描写,也就是爱情,又或者说一段孽缘,而动机也正是来源于此。之所以很多人都会被最后的那段书信自白震撼到,一来是因为尚未习惯卡尔的这种温情路线和巧妙的结构安排(其实还能看成是某种程度上的推理逆转),其次也可能真的被小说中的爱情感动到了吧。
      
      因此我们看到了卡尔小说的文学性,即便他是诡计至上的杰出代表。对于小说来说,好的故事是必须的,卡尔恰恰就是个中高手,他对人情的刻画绝不逊于阿婆。就如同他笔下的受伤害之人也曾断绝复仇的念头而想就此过着平凡的生活,一段始于童年的崇拜式爱恋并不因为时间而褪色,连嫉恶如仇的侦探都有不为人知的人情味(像极了《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的波洛)。这些角色的性格大概都有卡尔本人的投影在内,相比起奎因早期的冷硬和阿婆的滥情就更显得珍贵。事实上,《歪曲的枢纽》这个书名就是对人心(人性)的一种隐喻,虽然在表面上它是揭开往事的密钥——歪曲的是开闭舱门的铰链枢纽,更是曾经炽热如今冷漠的心灵。小说中人物大多属于被动型性格,如果不是因为生活所迫就一定会选择安于现状,不去与名为现实的怪物战斗,吐露出长久隐藏在心底的深情,所以不太讨喜。换成是我,便不会为犯事者大开方便之门,因为假冒之人已经受到惩罚、没再坚持为恶,终日活在了内心彷徨、质疑自己的混沌世界里。而真正之人的凶行,也可能来自于静默不言的恶之女性,因此难能饶恕。
      
      于是不可避免地,小说在诡计上略输几筹。凶杀方法简单牵强,推理性也不强,线索提示不公平,基本上菲尔博士通过几次聚会对话就推测出了真相,机器人木偶和宗教崇拜的情节同样显得有些多余(而且还烂尾了,没有交代后续),这大概是卡尔为了残存几个哥特桥段吧。所以从诡计上看,《歪曲的枢纽》与另外两部神作不属于一个量级,它只不过写出了卡尔甚少下笔的世俗之情描写,并将气氛渲染到底,有些特立独行罢了。不仅仅是密室,看看另外的东西,也许就不会对本书失望,就如同多萝茜•L•塞耶斯所说的一样:“他用一个形容词就能营造出气氛,用一个暗示就能显示出惊恐。总而言之他会写作。”另插一句与小说无关的题外话,既然翻译有“燠热”这样的文笔,为何还能将泰坦尼克号写成“铁达尼号”呢?为此流失了多少苦苦坚持不住的读者,大家应该都会觉得遗憾。
      
      我们仍未忘记那天所看见的人的名字。
      
      
      本文转载自:推理之门 http://www.tuili.com
      原文地址:http://www.tuili.com/bbs/bbsShowDetail.asp?act=search&fid=200889&aid=13&bid=73
  •      综述:《歪曲的枢纽》一书谈不上本格派推理小说,大概算是带有悬疑的惊险小说。
       黛丽谋杀案与芳雷两条线并行发展的行文思路十分生硬。所谓”不可能犯罪“设局简单,但通过含糊的环境介绍、不合现代逻辑的情节发展、不重视物证收集与条理化分析的写法确实让读者感觉摸不着头脑。比如高尔、魏凯在芳雷死后肯定立马要被监视行动,因为他们是最大嫌疑人,但作者并没有这么做,他甚至没提出谁是嫌疑人;比如谁是真芳雷,一直到第十五章都还在反复颠倒;自杀于他杀迟迟无法确认;具体到芳雷被杀,看到第七章我在想菲尔应该拿出行动吧,应该反复思考谁做了伪证、谁有动机、调查凶器,结果菲尔仅反反复复的表示:这是不可能犯罪,这是不可能犯罪...
       导言里那人评价颇高”多重解答“这个说法就是胡扯,能够产生多重解答就表明证据不足与推理不够严谨。突然搬出一个关键线索,然后推出一个迥异的嫌疑人,总结这就是文章里面的多重解答。这种置推理小说读者于不公平的写法只会让人反感。
       作者喜欢隐藏线索,明明是重要证据,往往一笔带过。把一股脑混乱的条件全部丢给读者,之前不做一丝解释,于是大结局的详尽推理在我看来只不过是给故事结了个尾。整个故事由始至终的重心都不在有步骤的推理上面,而在于推进剧情。
       最后毕竟小说诞生年代久远,所以要保持心态平和,自己不能对它期望过高。
      
       因此不建议本格派推理爱好者观看
      
      
      
       首先是翻译问题。我们看美国电影,字幕组翻译传神,很少能够感觉到文化隔膜。但美国小说的翻译,很多人让我感觉读起来抓不到中心,在大篇幅的废话里面要努力寻找关键点,读起来很累,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文化差异。
       具体到这本《歪曲的枢纽》,举例:第四页倒数第三行“芳雷令沛基感兴趣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浪漫史,如今实在很难让人和芳雷宅院里那位严肃、几乎平凡无奇的准男爵联想在一起”,芳雷小时候的浪漫史实在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但纵览全文,所有关于“浪漫史”的介绍均同上一样为在不经意间点到即止。难道是尺度太大书通不过审查,或1938年的美国很保守,零星分流韵事已经能够让读者想入非非啦?
       且还有很多无用的文字篇幅浪费在无关痛痒的人物上、过多的景色描写,这应该不是翻译问题,可能是读日本的本格派推理产生的直入主题习惯作怪。
      --------------------------------------------------------------------------------------------------
       我看书有个习惯:只要是文字都要过一遍。《歪》一书的导读我第一遍读后就马不停蹄的继续第一章,因为噱头十足。但是第一遍看后,再看导读发觉,导读作者也被《歪》一书的文风感染,一不留神你就会被忽悠的。
       大概这个导读陈述了如下事实:1《歪》一书1938年写就,潜台词是——这么早期的小说虽然说’给予读者公平的线索‘,但你就别产生过高期望啦;2这本书是古典推理。对于“古典推理”,我的理解是:它就象真正的生活,大部分时候充满杂七杂八的冗务很无趣但人生就是这么前进的;而日式本格派的提取线索、直入中心、极少涉及无关话题虽然看起来爽,但显然像是提炼精华后的”人生“。3至于导读大篇幅介绍的解谜推理、公平线索、集欧美浪漫本格之大成、密室推理、不可能犯罪、奇迹难题、多重解答,都是说说而已,千万别当真以为这本书里面真有这么好,顶多只能把它们当成有则更好的彩头,不然你会和我一样郁闷的
      
      有一点:这本书竟然忘记了目录
      
      为了证明上述观点所言非虚,下面来详细描述此书每章的逻辑点(其实整个故事串起来感觉谈不上推理,整一个反转剧而已):
      --------------------------------------------------------------------------------------------------
      第一部
      这本书以沛基为主视角,而他不是破案侦探,第一手资料无法获取,怎么给予读者”公平的线索“呢?
      
      第一章介绍故事起因,需要特别留心:1芳雷小时候的风流与目前清教徒式作风的矛盾;2芳雷家族早期存在撒旦崇拜;3去年夏天黛丽挂了
      
      第二章要留神:体会茱莉与约翰对话里的疑点①茱莉一再追问下仿佛嘲讽的意味,当然也可看成是对丈夫的关心②芳雷:这是我的事③芳雷:一两个月知悉此事而烦心,这只是部分原因④芳雷没有采取不理不睬的应对方法⑤芳雷:要是现在失去这一切,就太遗憾了⑥芳雷关心民俗研究者与黛丽⑦玛德琳丹与芳雷有隐情
      
      第三章:1高尔:关于马戏班工作,这是个有趣的秘密;2茱莉的建议很奇怪:何不让科诺斯进来
      
      第四章:提出指纹验证细节,注意:再一次询问高尔的工作
      
      第五章:1墨瑞是个贱人;2亚平的红书疑团;3人物汇总:茱莉、芳雷、巴罗、高尔、魏凯、科诺斯、墨瑞、沛基;4弄清花园布局与人物动态;5沛基看到有人看墨瑞;6芳雷挂掉的细节;
      
       -----我们读者该思考为何要杀芳雷,目前嫌疑人只可能是:高尔、魏凯。要是日本小说就应该把涉案人行为控制起来-----
      
      第六章:1自杀或谋杀;2茱莉:该死,还真被他给说中了!;3谁是山寨芳雷?(再一次墨瑞是个贱人);4凶器;7指纹本被盗
      
      --------------------------------------------------------------------------------------------------
      第二部
      第七章:黛丽尸体涂上混合物,这段衔接的很生硬
      
      第八章:1科诺斯证词与高尔矛盾;2科诺斯凶器方向错误
      
      第九章:1玛德琳丹知道内情;2人偶与书
      
      这句话不错:
      他——他只亲过我一两次,就在果园和树林里。但他总是说我欠缺偷尝禁果的资质。总之是不够邪恶
      
      第十章:1墨瑞终于坦白,但侦探菲尔的推理犹如”天外飞仙“莫名奇妙;2高尔刀子的疑点;3书里115页”不可能的犯罪案件“结论从何而来?;爪子的痕迹
      
      第十一章:1墨瑞推理凶手心理:自杀或谋杀?2魏凯的来头;3魏凯证词里”玻璃门外“疑点;4高尔被墨瑞”匍匐怪物“莫名刺激;5黛丽案物证《历史之光》是芳雷家族的
      
      第十二、三章:1茱莉解释书;2女仆的围裙;3菲尔发现木盒;4人偶被摧毁;
      --------------------------------------------------------------------------------------------------
      第三部
      
      第十四章:科诺斯证词的改变
      
      第十五章:1扭曲的门铰链;2芳雷去伦敦看阿力曼巫医;3阿力曼与魏凯有交集
      
      第十六章:沛基的怀疑;
      
      第十七章:1人偶出现;2沛基、玛德琳对黛丽案的推理;
      
      第十八章:1贝蒂的说明;2科诺斯问人偶,非常奇怪
      
      第十九章:1两人遭枪击;2菲尔解释撒旦崇拜,听起来向致幻剂;
      
      第二十章:1菲尔的凭空”推理“,想象芳雷的婚姻;2菲尔又拿出宝物——大型钩子,“推理”茱莉会小李飞刀,一击必杀例无虚发;3魏凯确认面具
        本章菲尔又出现一次前言不搭后语:先推出茱莉ko掉芳雷,又茱莉找人做掉芳雷;且避免解释凶器小刀
      --------------------------------------------------------------------------------------------------
      第四部
      
      第二十一章:1高尔解释扭曲的门铰链;2高尔失去双腿;3解释人偶操作,纯属故事编不圆后的扯淡;4解释如何得知芳雷身份;5和茱莉策划整个事件①芳雷发现茱莉秘密,进行要挟(作者逻辑破绽)②为何选在当晚杀人,正是基于此与上一点矛盾③被科诺斯看到④解释巴罗证词里面的“脚被拖住”⑤解释魏凯看到面具⑥解释十一章里面的莫名刺激⑦致命错误:小刀(作者破绽:第三章并没有说”用折叠小刀对付他“)⑧解释为何发现小刀⑨解释为何偷走指纹记录⑩解释围裙在阁楼上⑾解释十一章菲尔突然对魏凯发难,(作者”我以问代答“,自作多情;只差没说出茱莉名字,高尔这个蹩脚罪犯太敏感啦,并且之后作者希望通过的一段不知所云的话证明菲尔”高超“的侦探水平)⑿解释大势已去,为何菲尔通过推理茱莉逼问柯蒂斯⒀后面就无需赘言
      
      
      
  •     真不晓得是否该把文学中“小说”这个概念割裂成各个分类
      按“推理小说来说,毋庸置疑,《歪曲的枢纽》是很强的一部,在一个个接续发生的悬念中能让你一直追随下去。
      遗憾很多,比如人物的描写,人物的刻画,社会背景的描写,这里对《歪曲的枢纽》真的太多的不满意,迪克森卡尔非常任务观念的交代,让人物苍白,时代和社会变得可有可无,如果一切仅仅是为了这些悬念服务,那不是太无趣了么?并非要求他把作品写的很厚很复杂(其实迪克森卡尔的每一部长篇都比较复杂),而是对作品的一种不满足,至少是觉得还有不少取悦于读者的余地。就想作品一定不要冗长,但如果精简到枯瘦也是一种遗憾,作为“小说”的一种遗憾。
      这里我不知我是否对“推理小说作家”们有些苛求了,如果阅读是愉悦的,如果这种愉悦不能充分,我还是表达了这些想法。
      
      个人偏见。
  •     
      
      
      《歪曲的枢纽》被国外的评论界与《三口棺材》、《犹大之窗》并称为卡尔的三大杰作,但后两者的声誉和地位,往往得到大家公认,惟有这部《歪》,总是被不断质疑,认为诡计不够精彩,真相不够惊人,排不上那么高的地位。
      
      
      
      卡尔曾有一句著名发言:“我不想写什么传世之作,只想写推理小说。”说老实话,这话说得多少有点做贼心虚,甚至可以说,让奎因和阿婆来说这句话,都比卡尔来得更理直气壮一点,实际上,卡尔虽然在讲故事方面自有他的独到之处,但是,他同样在作品中体现了强烈的倾诉欲和表达欲,这一点上,黄金时代三大家各有不同:奎因是借侦探之口发表未经雕琢的速食型时评,往往显得粗糙唐突,但是也算为读者换脑,阿婆是以人物的观点说话来定性人物形象,使他们各具其位,为故事大局服务,而卡尔,他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寄托着一份他自己的影子,无论是沉溺爱情的小男生,还是性格独立坚强的女性,或者有恶作剧癖好的绅士,无一例外都是作家本人的一部分投影,卡尔的作品是三大家中个人色彩最浓厚的一位,他的确想写推理小说,但他也更想写传世之作,他想把自己在以推理小说为形式的文学中,来个充分地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算是雷蒙德钱德勒、劳伦斯布洛克他们精神意义上的先驱了。
      
      
      
      《歪曲的枢纽》为什么会被捧的这么高?我觉得除了推理,这本书似乎想要讲很多别的东西,就像《尼罗河上的惨案》也好,《Y的悲剧》也好,成为不朽名作似乎并不完全靠得是推理。如果一本侦探小说只能开发智力而无法震撼心灵,将推理文学的文学属性剥落至最弱,那也不是什么太值得赞扬的事吧。
      
      
      
      现实告诉我们,推理小说中的诡计基本都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因为偶然因素实在太容易干扰,人的情绪和表演也无法天衣无缝,但卡尔是坦诚认识到这一点的,他也并不打算把侦探小说写成智力迷题,虽然侦探推理大都有诡计,有绞尽脑汁的凶手和七转八转的圈套,但卡尔从来没拘泥过迷题本身的忠诚实现,而是注重呈现出案件在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影响下的最终形态,往往便是他得意的“广义密室”和“不可能犯罪”了。正在等待验明正身的爵士在花园中诡异死去,没人看到凶手靠近他,也没人知道作案的动机,当你试图用排除或演绎的办法解释案情,却发现其中隐藏的因素过于超出常理,却又绝非不可能。
      
      
      
      卡尔笔下的人物与阿婆相比,许多都是不正常的,甚至是“变态”的,但他们又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指望现实中出现黑斯廷斯那样的人,恐怕反倒显得脑残了。真正的芳雷爵士遭逢重大变故,自身也遭遇大难,既没有绝望消沉,也没有愤世嫉俗,反而痴心不改,更强化了自身那一意孤行,敢做敢当的生猛性格,与她相知的茉莉,却能够产生对恶魔仪式如同对电影或郊游一般无恶意的热衷与喜好。这两个阴差阳错又破镜重圆的知心人,在世间仿佛两个为人所不齿的独行客,最终联手作下了这一桩代表复仇与激情的骇人案件,而菲尔爵士,在其中便扮演了这对“异人”与世俗大众的沟通者之角色。
      
      
      
      菲尔之所以是神探,源于他始终以一种一视同仁的态度看待一切,不评判,不偏见,不排斥,穷尽所有可能,认可所以讲得通的道理,所以菲尔能架一座桥,使凶手,涉案者,有秘密的人与普通大众连接起来,从而越来越走进真相。《歪曲的枢纽》,其实正是一个“小众”向大众挑衅的故事,甚至是一个少数人征服多数人的故事,世界靠多数人支撑,却往往靠少数人推动。从叙事看起来,似乎正直的律师,乡村淑女和那个与人为善的假爵士,才是正常的,积极的,合乎世俗鉴赏的一面,然而当书末那封信揭开真相,你会发现那井井有条的一切仿佛失去的颜色,变得苍白无力,都被淹没在那对男女强烈的个人意志中了,《歪曲的枢纽》是一部邪恶的作品,全书先抑后扬,仅书结尾的那一封信,便可看作对凶手那至情至性的人生态度的一部赞歌,船上舱门的铰链可以被扭断,但对人生向往的追求却扭不断,芳雷爵士和茉莉都是反抗者,只有在菲尔这位包容的调和者面前,他们才能微笑地达成和解,然后骄傲地继续上路。我想卡尔想在这案件中表达的,似乎是一种强烈乃至近乎恣睢的个人情怀吧,甚至一篇由衷呐喊的并期待传世的“少数派报告”。
      
      
      
      
      
      
  •      美国的诸多评论家们习惯把《三口棺材》(The Three coffins,1935)《歪曲的枢纽》(The Crooked Hinge,1938)与《犹大之窗》(The Judas Window,1938)这三部作品称为约翰•狄克森•卡尔(John Dickson Carr)的三大杰作,在他们眼里这是约翰•狄克森•卡尔创作不可能犯罪推理作品的顶峰。
       这三部作品同时还在爱德华•霍克组织评选的十部优秀密室作品书单中分列第一、第四与第五席位,而前十名中卡尔的另外一部作品《孔雀羽谋杀案》(The Peacock Feather Murders,1937)则排到了第十位。另外评论家海克拉夫(Howard Haycraft)在编修两世纪犯罪解谜小说里程书单时,对卡尔的作品就揣度再三,最后考虑良久才选了菲儿探案《歪曲的枢纽》和亨利•梅尔维尔探案《犹大之窗》。
       这些都足以证明《歪曲的枢纽》自身的宝贵价值与成就卡尔丰功伟绩的强力基石。这位不可能犯罪大师,被称作“密室之王”的魔术师在这部作品中再次为我们展示了他引以自豪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的,他又一次解释了一个难以理解的逻辑悖论:在受到大家监视的情况下,约翰•芳雷爵士是如何在空旷的花园水塘里死亡的,这是自杀还是谋杀?要知道,目击者并没有看到有人接近他。
        而解开谜团的关键,是那记忆中模糊阴沉的白色扭曲的门铰链,一个触动犯罪的歪曲枢纽……
      
       同所有密室推理作品一样,卡尔尽其所能让这个令人困惑的不可能犯罪以神秘的,难以理解的现象呈现在我们眼前。因为只有这样,读者才会被这个奇怪的谜团深深吸引,并对自己的推理能力产生了极大的信心,如果能够合理的解释这一神秘的现象,那该是多么让人幸福的事情啊。这是在阅读密室和不可能犯罪作品时,读者最受用的兴趣了,也正是因为如此,此种推理小说的子类才会被推理小说迷们所推崇。
       往往推理大师们都会在自己的笔下不断调整自己的逻辑,让它看上去更富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卡尔需要做的是把所有线索都告诉大家,并且时刻提醒各位注意,尽管他总是小心翼翼。读者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琢磨不清事情的发展方向也是极其正常的事情,但是这都不重要,因为他本身的目的达到了:结局绝对会让人难以想象。
      
       也许有许多读者在阅读完《歪曲的枢纽》以后会感到些许疑惑,对于这样一部阐释一宗不可能犯罪的小说究竟有着何种魅力呢?我们完全无法体会到小说的高妙之处,也完全不知道这本书会同《三口棺材》《犹大之窗》一样归列为“卡尔的三大杰作”的原因所在。有些读者甚至会认为最后的解释不但难以实施,基于最重要的“公平竞争原则”也并没有完全遵守。此时此刻,我想说的是,那是因为我们太关注于小说核心的缘故。如果我们把所有精力全部放在诡计是如何实现上的话,会错过不少微妙的细节。
       诚然,推理小说的核心在于诡计,这对于密室和不可能犯罪作品来说更是如此,一个出色的合理的对于不可能事件的解释会让读者牢记于心。任何一位有责任感的推理大师都不会做一些决计不能实现的与科学背道而驰的解释来敷衍他们的读者,约翰•狄克森•卡尔也是如此。无论多么困难,诡计最终是有可能也必须得到证实的。卡尔在设计他的密室时都会亲自去确认,每篇小说都是如此,有的时候他还会和不少作者一起研究讨论,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怀疑它的可能性。另外,必须要提到的是:诡计虽然是小说的核心,但它不一定是全部。
       在《歪曲的枢纽》中卡尔这种对于戏剧性故事的把握,对于营造气氛以及将恐怖和幽默融合在一起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真假爵士”、“会下棋的人偶模型”、“泰坦尼克上的悲剧”、“撒旦的信徒”“吉普赛营帐”当这一切与“白色的扭曲门铰链”或者是“木锤”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对卡尔的高超技巧所折服,这是艺术家对于作品的完美构思。当它们与不可能犯罪结合时,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的逻辑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不断颠覆和修复,这是多么让人称道的一件事情啊。就如同多萝茜•L•塞耶斯所说的一样:“他用一个形容词就能营造出气氛,用一个暗示就能显示出惊恐。总而言之他会写作。”
      
       我想我们在阅读推理小说的时候应当注意作者在字里行间为我们所带来的华丽,而这绝非仅仅只是密室诡计而已。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些隐藏的细节和微妙的情节扭转,我想届时我们一定会兴奋得难以入眠。
      
  •   这本过誉了,燃烧的法庭才是真神作
  •   嗯,其实我也是一般般喜欢
  •   其实我看到一个地方后一直都很有疑问 在蒙布雷吉玛德琳的屋子里 沛基想她告白之后我记得玛德琳说过 “如果你真的爱我,那么我想让你看件东西”后来巴罗进来了 就没有对玛德琳所谓的东西进行描写了 我想知道她想让沛基看什么 说实话我一直都觉得这女人不简单..
  •   实话说吧,我个人觉得《歪曲的枢纽》比《三口棺材》和《犹大之窗》加起来都要强悍!
  •   像《尼罗河上的惨案》也好,《Y的悲剧》也好,成为不朽名作似乎并不完全靠得是推理。如果一本侦探小说只能开发智力而无法震撼心灵,将推理文学的文学属性剥落至最弱,那也不是什么太值得赞扬的事吧。
    -----------------
    +10000
  •   卡尔的三大神作,好像不是 歪曲的枢纽 ,而是 燃烧的法庭 吧?
    另外,耳语之人 的评价似乎也高于 歪曲的枢纽
  •   囧,可是我真的觉得卡尔很明显把赌注放在了最后的发轫上,可是最后的诡计却如此让人失望。
    如果之前对“不可能犯罪”之“不可能性”的刻画能够轻描淡写,暗示读者不要过分在意的话,或许会更好。可是卡尔没有这样做啊……
  •   如果他果真如此做了,有很多人反而会极其失望
    卡尔同样也是营造气氛的大师啊
    他知道如何写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看到最后
    嗯,这个诡计确实不是卡尔最为经典的密室和不可能犯罪。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