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英]雷蒙•威廉斯 页数:352 译者:高晓玲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文化观念及该词的一般现代用法,是从我们通常所说的工业革命时期开始进入英语思维的,本书即以此发现作为本书的组织原则。本书试图展示这个过程如何以及为何发生,同时探讨这个观念从开始到现代的演变过程。因此,本书说明和阐释了自18世纪晚期以来我们面对英国社会变革时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反应。只有在这样的语境下才能充分理解“文化”一词的用法以及该词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1946年至1948年间,我曾与克利福德?柯林斯先生(CliffordCollins)和沃尔夫?曼科维兹先生(WolfMankowitz)一起合作编写过《政治与文学》(PoliticsandLetters)的评论文章,本书要探讨的正是该刊物所关注的问题。我们当时的目的在于,依据我们这一代人的体验探究“文化”一词所描述的传统,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重新阐释这个传统。在初步探索阶段,我从这两位前编辑同事那里获益良多,对此我铭感终身。1950年后,本书写作正式开始,我要再次特别感谢柯林斯先生,以及我的同事安东尼?麦克林恩先生(AnthonyMclean)。在写作过程中,我曾与汉弗莱?豪斯(HumphryHouse)先生及弗朗西斯?克林根德先生(FrancesKlingender)多次商讨并获益匪浅,他们虽英年早逝,却因其大作享誉身后。此外还有很多人对我提供过帮助,特别应该提到的有贝特森先生(Mr.F.W.Bateson),贝尔钱伯斯先生(Mr.E.F.Bellchambers),亨利?柯林斯先生(Mr.HenryCollins),科尔曼先生(Mr.S.J.Colman)以及史密斯先生(Mr.H.P.Smith)。我的夫人就原稿与我逐行商榷,在某些章节的写作中,她实际上就是合著者。不过,本书出现的看法或谬误均由我个人负责,与他人无关。因篇幅所限,我在文中未能就所涉及词汇及意义所发生的变化一一详尽列举。随后我将以《工业革命期间英语的演变》(ChangesinEnglishduringtheIndustrialRevolution)为题发表专业论文,提供相关依据。本书中因某些简要论述可能会出现一言以蔽之这样常见的毛病,因此恳请对这些词汇怀有特别兴趣的读者务必参考刚刚提到的论文,以便获得新的证据来支持现有观点。本书付印之时,我一直在考虑本书能为后续研究提供怎样的有益指引,此处注明,或许会有些用处。首先,我们从不同角度入手,殊途同归,似乎已经基本建立了一个新型且普遍的文化理论。在本书中我一直在努力澄清文化传统,下一步要做的或许是重新阐述其基本原则,把文化理论看作一种整体生活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我们还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考察一种扩展性文化的概念,研究其详细过程。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种扩张性文化(anexpandingculture)当中,但是我们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摇头懊恼上,未能对其本质和现状谋求更为深刻的认识。在识字、教育层次、出版物等我们视为定论的文化史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大幅度的修正。此外,为了制定完善的共同方针,我们还需要详细考察当前文化扩张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最后,在专业批评领域,我们或许可以扩展我们的分析方法,通过各种各样的调查研究,重新界定创造性活动和传播概念。上述工作都困难重重,但是如果能够了解在认识这些问题时,我们所使用的词汇有怎样的来龙去脉,可能会有帮助,本书便旨在于此。本书部分章节已以其他形式刊载于《批评论文集》(EssaysinCriticism)和《大学与左翼评论》(UniversitiesandLeftReview)。雷蒙•威廉斯
内容概要
《文化与社会》是雷蒙·威廉斯的成名作,1958年首次出版后已多次再版并被译为多国文字,被誉为英国新左翼的开创性之作,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
作者以“工业”、“民主”、“阶级”、“艺术”、“文化”五个关键词为主题,选取了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中叶活跃于英国思想界、文学界的40位著名作家和思想家,通过分析他们对工业革命以及文化问题的不同论述,梳理了文化观念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勾勒出影响20世纪文化思潮的重要传统。
作者简介
雷蒙·威廉斯 (1921—1988)
20世纪中叶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战后英国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家、知识分子和文化行动主义者”。出生于威尔士乡间的工人阶级家庭,毕业于剑桥的三一学院。战后至1961年,曾任教于牛津大学的成人教育班;1974年起,在剑桥大学耶稣学院担任戏剧讲座教授,直至去世。
雷蒙?威廉斯著作宏富,主要有:《文化与社会:1780—1950》、《漫长的革命、《乡村与城市》、《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与文学》、《写作、文化与政治》等。
译者介绍:
高晓玲
1974年生,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现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知识话语”。主要从事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学及思想的研究。著有《情感也是一种知识:乔治?爱略特的情感认识论》。
书籍目录
前 言
1987年版前言
导 论
第一编 19世纪的传统
第一章 对比
一、埃德蒙?伯克和威廉?科贝特
二、骚塞与欧文
第二章 浪漫主义艺术家
第三章 穆勒论边沁与柯尔律治
第四章 托马斯?卡莱尔
第五章 工业小说
《玛丽·巴顿》(1848年)
《北方与南方》(1855年)
《艰难时世》(1854年)
《西比尔,或两国记》(1845年)
《奥尔登·洛克,裁缝兼诗人》(1850年)
《费立克斯·霍尔特》(1866年)
第六章 J. H. 纽曼与马修·阿诺德
第七章 艺术与社会
普金、罗斯金、莫里斯
第二编 中间时期
一、马洛克
二、“新美学”
三、乔治·吉辛
四、萧伯纳和费边主义
五、国家的批评者
六、休 姆
第三编 20世纪的观念
第一章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第二章 理查德·托尼
第三章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第四章 两位文学批评家
一、瑞恰兹
二、利维斯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和文化
第六章 奥威尔
结 论
大众与群众
大众传播
大众观察
传播与共同体
文化与何种生活方式?
共同体观念
一种共同文化的发展
索 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这段评论摘自乔治·艾略特写给莎拉·汉纳尔的一封信。如果我们对她的评论逐点考量,并将其与常规现代影响结合来看,就会发现很难再由此回溯到罗斯金的思想了。当然我们不能像艾略特那样轻信罗斯金在经济论述方面的“傲慢与荒唐”。罗斯金固然现在已经没有经济学家的权威地位,但是他研究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方法,比同时代任何人都更接近我们现在所用的方法。我们反驳了艾略特的保留意见后,再来做另一种修正。“艺术的真理与真挚的伟大学说”,如果这种说法对我们有任何意义的话,只能是提醒我们摈弃罗斯金的美学。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人类的高贵与尊严”是一个过于笼统的说法。“希伯莱先知的灵感”,以及“精彩的片段”,只能暗示出为什么如今罗斯金的著述以艰涩难懂闻名。各种罗斯金协会逐个销声匿迹,他那些题目奇特的论著也都湮没无闻,我们毫无意义地忙着讨论他的性生活如何如何。但是,毫无疑问,要理解传统,还必须要读一读罗斯金的作品。尽管利维斯博士觉得“很容易确定罗斯金的地位和意义”,我却没有这样的信心。我们必须要阅读他的作品,并且与传统联系起来阅读,否则我们会陷入另一种错误,霍克(Mr。GrahamHough)所犯的那种错误:假设“关于艺术及其与宗教和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新思想全部(似乎是)源自罗斯金如密林般的著述。”我们要真正理解罗斯金的思想,有必要把他看作为“文化”这个复杂观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来看待。
编辑推荐
《文化与社会(1780-1950)》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