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董晓畔、 金开诚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05出版) 作者:董晓畔 著 页数:135
前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套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内容概要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画圣”吴道子》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书籍目录
一、吴道子生活的时代及生平二、吴道子轶事三、吴道子的艺术成就四、吴道子作品的艺术特色五、吴道子艺术的历史影响
章节摘录
正史里对吴道子的描述并不是很多,但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吴道子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吴道子艺术的影响力。 (一) 吴道子少年失去父母,只好背井离乡,出外谋生。一天傍晚,吴道子路经河北定州城外时,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寺院柏林寺,便走了进去。 吴道子迈进院内,从大殿虚掩的门缝里,看见油灯下一位年迈的老和尚正在殿墙上聚精会神地画画。吴道子很好奇,悄悄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站在老和尚身后看。老和尚一回头,发现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这么出神地看他画壁画,打心里欢喜,便问吴道子:“孩子,你喜欢这幅画吗?”吴道子点了点头。老和尚知道了他的身世后,抚摸着他的头说:“你要愿意学画,就做我的徒弟吧。”吴道子听了忙磕头拜师。 这天,老和尚把吴道子领到后殿,指着雪白的墙壁说:“我想在这空壁上画一幅《江海奔腾图》,画了多次都不像真水实浪。明天起我带你到各地江河湖海周游三年,回来再画它。”次日一大早,吴道子收拾好行李,就跟着老和尚出发了。走到哪里,老和尚都叫吴道子练习画水,开始他还认真,时间一长,就觉得有些腻烦了,画起来就不怎么用功了。老和尚把他叫到身边说:“孩子呀,要想把江河湖海奔腾的气势画出来,非下苦功不可,更要一个水珠、一朵浪花地画。”说罢,老和尚打开随身带的木箱,吴道子一看怔住了:这满满一箱画稿,没一张是完整的,上面全是一个小水珠、一朵浪花或一层水波。这时,吴道子才知道自己错了。从此,他每天早起晚归学画水珠浪花,风天雨天,也打着伞到海边观望水波浪涛的变化。 光阴似箭,一晃三年过去了。吴道子画水很有长进,得到师父的赞赏。万没料到,回寺的第二天,老和尚竞病倒在床了。吴道子跪在床前真诚地说:“师父,我愿替您画那幅《江海奔腾图》。”老和尚见十五六岁的吴道子,竟说出这样有志气的话,心中大喜,病也好了一半,当下就答应了。于是,吴道子便走进后殿画起《江海奔腾图》来。整整九个月,他不出殿堂,吃喝睡全在里边,精心构思壁画。 深秋的一天,吴道子高兴地跑出后殿,跪在老和尚面前激动地说:“师父,我已把《江海奔腾图》画出来了!请您去观看。”老和尚听后,病竟然全好了!他沐浴更衣,领着全寺院的和尚一同去后殿观赏。吴道子把后殿大门轻轻打开,只见波涛汹涌,迎面扑来!一位和尚大声惊呼道:“不好啦,天河开口了!”众和尚吓得你挤我撞,争着逃命。老和尚心里有底,站在殿门口,看着扑面而来的浪花仰天大笑,冲着吴道子说:“孩子,你画的这幅《江海奔腾图》成功啦!”从那以后,来柏林寺观赏临摹《江海奔腾图》的文人画师络绎不绝。但吴道子并不骄傲,他更加刻苦地学画,终于成为中国盛唐时期的“画圣”。 (二) 《卢氏杂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吴道子去拜访某僧人,欲讨杯茶喝,但此僧对他不太礼貌。他很气愤,就请来笔砚,随即在僧房墙壁上画了一头驴,然后离去。不料一天晚上,他画的驴变成了真驴,恼怒异常,满屋地尥蹶子,把僧房的家具等物都给践踏得乱七八糟,满屋狼藉。这僧人知道是吴道子所画的驴在作怪,只好去恳求他,请他把壁上画涂抹掉。以后果然平安无事了。画上的驴变成了真的,固然是一种神奇的传说,却反映了吴道子画动物具有传神之笔。 (三) 有一天,吴道子来朝鸡足山。他在金顶寺住宿的那天晚上,月亮格外明亮。他与跃治禅师对月饮酒,闲话古今,谈得非常投机。禅师说:“久闻大师是丹青高手,乘此良宵,敢请大师即兴作画,一来让贫僧开开眼界,二来也给寒寺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不知意下如何?” 吴道子连连点头,禅师便命小和尚侍候。道子略微想想,就拿起笔来,作了一幅《立马图》,那马画得真是活灵活现。刚要画最后一笔——马尾,忽然吴道子觉得胸闷恶心,十分难过,就把画笔一搁,快步走到院里,呕吐起来。执事和尚忙端茶水请画师洗漱,又搀回禅室安歇。第二天醒来,吴道子精神好些了,好像已经忘记了昨天画马之事,吃过饭便辞别众僧,下山去了。过了几天,禅师细看《立马图》,才发觉马尾巴还没有画,十分惋惜,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将它挂在禅堂侧室里。禅师每天要在画前烧一炉香,一来怀念大师,二来观赏马图。看那马,越看越觉得活灵活现,好像嘶鸣着要跳下来。 不久后的一天,山下十来个村民闹闹嚷嚷地冲进寺院来,怒气冲冲地对禅师说:“你们寺里的秃尾巴马,天天晚上来吃我们的庄稼,这次被我们追着,它一直跑进你们这个寺去了,你们得赔还我们庄稼。”禅师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佛家养什么马?不信请你们遍寺搜一搜。”村民们到处去找,却连马的影子也没见到,他们想一定是禅师藏了,便和他纠缠不休。禅师想了半天,忽然想起那幅画来,便对农人们说:“众位乡邻,老僧确实无马,倒有一幅吴道子大师画的立马图,请进屋来看看。”庄稼汉们一看那图上的马,都大吃一惊,这秃尾马竟跟他们刚才追赶的秃尾马一模一样,看它嘴里,还衔着几根青麦苗呢!于是,他们指着画上的马说:“就是它,天天夜里偷吃我们的庄稼。” 禅师大怒,指着秃尾马画骂道:“畜生,留着你害人,不如送你到火塘里去。” 一说这话,只见那马跪了下来,两眼流着泪。村民们看着真是惊奇,觉得把它烧了也可惜,就说:“算了,只要它诚心改悔,不再糟蹋庄稼就行了。” 从那以后,人们经常看见有匹秃尾马从鸡足山下来,去帮村民们驮柴、驮麦、驮稻子。许多人不知道它的来历,可那十多个村民心里明白:它就是吴道子画的秃尾神马。 (四) 一天傍晚,“画圣”吴道子从新政离堆山观景回来,路过一座茅草房,里面传出纺棉花的声音,但不见屋里有灯光,他感到很奇怪。第二天一早,吴道子来到这茅草房前,一个白发老太婆走出来,请他进屋坐,请他喝茶。吴道子接过茶问:“老人家你认得我吗?”老太婆说:“认得,认得,我到街上卖线子,听人说你是吴画匠,还说你为人好,不巴结有钱人和官府。”吴道子点了点头,又问:“你家有几个人?”老太婆伤心地说:“丈夫死得早,前几年儿子也害病死了,剩下我这孤老婆子,就靠纺棉花卖线子糊嘴巴。”吴道子叹了口气,又问:“你晚上纺棉花,为啥不点灯?”老太婆含泪说:“吴先生呐,我白天夜晚不停地纺,赚的钱还供不起吃饭穿衣,哪有钱买油点灯呢!从儿子死后,已经三年没点灯了。”吴道子想了想,说:“老人家,你的日子很苦,我也帮不了你什么忙,给你画幅画吧。”老太婆很高兴。 吴道子研墨铺纸,开始作画。先把蘸饱墨汁的笔往纸上一甩,纸上立刻出现许多亮晶晶的小点点,又用笔在小点点上轻轻涂几下,最后在空白处画。一个圆圈儿就算画成了。他对老太婆说:“你把这画贴在屋里,会有用的。”老太婆虽看不出画的是啥,可是深信吴道子是个好人,不会骗她,她高兴地接过画,随即从床头边取出一把挽好的线子对吴道子说:“操劳你了吴先生,我不晓得咋个报答你,就把线子送你去换笔墨吧!”吴道子说:“我给你画画,不是为了钱。要是为钱,你就是出一千两银子我也不会画的。你还是留着线子换米吧!”说完收拾画具出门走了。老太婆小心地把画帖在纺车前面的墙壁上。 天黑了,老太婆发现,那幅画竟是一片蓝天,上面有数不清的星星在闪光,一个圆圆的月亮把屋里照得像白天一样亮。从那以后,一到夜晚,画上的星星和月亮就发出光来,老太婆对着星月纺线比以前方便多了。 由此可见,吴道子的画具有高妙的技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P31-43
编辑推荐
吴道子,唐代画家。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董晓畔编著的《“画圣”吴道子》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画圣”吴道子的有关内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