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王忠强、 金开诚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05出版) 作者:王忠强 著 页数:136
前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套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内容概要
“中国古代科技史话”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书籍目录
一、鬼门关地理概况二、鬼门关称谓流变三、鬼门关寻古四、鬼门关景观五、鬼门关文化六、鬼门关文学
章节摘录
鬼门关的称谓流变,也是岭南历史更迭前进的见证,其社会文化意蕴可从其名称的变化中探索到蛛丝马迹。 古时岭南鬼门关曾是通往钦州、合浦、海南、越南的干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南段,至圭江登岸后,即经此关人南流江,再抵合浦出海。今日珠三角一带、北部湾经济圈和广西“沿海一极”的发展格局,也依赖此关的周转输渡。五代后晋赵莹等人的《旧唐书·地理志》和南宋王象之的《舆地记胜》都记录过其原称为“桂门关”,后来误传名称才变为“鬼门关”。元代廉访使月鲁,曾把它改名为“魁星关”;明洪武时恢复“桂门关”原名,宣德时又改为“天门关”,后来再为“归明关”。在民间,人们仍然袭称其为“鬼门关”。鬼门关的地名称谓,大体经历了桂门关——鬼门关——魁星关——天门关的变更。 (一)“桂门关”与“南蛮史” 岭南(现在广西、广东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部分地区)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隔五岭,南阻大海,而桂门关就是进人岭南东南部之口。中原人对岭南基本一无所知或知之寥寥。直到唐代,岭南仍被看做“瘴疠”之乡,居住在此地的人被称为“南蛮”或“蛮夷”。孟浩然的《送王昌龄之岭南》有诗云:“土毛无缟□,乡味有槎头。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南岭山脉的天然屏障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才逐步得以发展。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与中原政权及其文化的隔膜尤为浓重。由于中国历代的政治中心—直在北方,即长江以北、黄河中下游区域的两河流域,“汉人优等论”尤为盛行。且岭南人不为汉化,敝帚自珍,高适《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诗日:“彼邦本倔强,习俗多骄矜。翠羽干平法,黄金挠直绳。若将除害马,慎勿信苍蝇。魑魅宁无患,忠贞适有凭。”虽然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在北宋以后逐渐迁至长江以南,但统治势力对岭南可谓鞭长莫及,其文化渗透力也相对薄弱。 岭南负山临海,五岭横贯东西,挡住了来自北方的寒流,大部分地区多余潮湿,气候湿热。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长期阻碍了该地区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而其一些独有的民俗也得以保留下来。在中原士大夫眼中,就成了‘夷俗”“蛮俗”“陋俗”和落后的象征。明王守仁亦言:“岭南之州,大地多卑湿瘴疠,其风土杂夷,自昔与中原不类。”从统治者的利益和主观意识看,岭南地区没有中原土地的肥沃,而且频发洪水台风,自然环境恶劣,并没有给予其足够的重视与开发。这使得岭南文化保持着其鲜明的个性色彩和独到的地域性。古隘名称讹传为奇特诡谲的“鬼门关”,与岭南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南蛮史”有着不可割裂的关联和渊源。 唐宋时期,岭南成为了政府安置流人谪宦的聚居地。仅唐代贬流至广东有史籍可考者,流人近300人(次),左将官近200人,皇亲国戚37人,宰相49人,还有一些达官贵人。而宋代被流贬者仅见于史籍者就有400多人次,加上无考者更无法计数。例如,沈期(656—714年)、杨炎(727—781年)、李德裕(787—850年)、苏轼(1037—1101年)、黄庭坚(1045—1105年)、李纲(1083—1140年)、赵鼎(1085—1147年)等官员皆曾被流贬至南下两粤。一些文人墨客途径鬼门关,留下了许多借景抒情的著名诗句。李德裕《贬崖州诗》(一说是杨炎所写)云:“一去二万里,千去千不还。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宋人刘敞(1019—1068年)《送人之岭南》云:“君去炎方远,行行万里余。渐惊南瘴酷,益见北人疏。山谷藏雄虺,溪潭养鳄鱼。秋风雁不到,何处俟归书。” 可见到了岭南,如同进入了一个毫无生气、黯淡无光的境地,与作别生期并无差异。这些来自中原的南下士大夫被流贬后日积月累的悲戚之情和流落异地的恐慌羞愧,都借由对“鬼门关”来抒发和升华,得到了些许的宣泄和释放。“鬼门关”这一由北方失意士人造就的恶称,逐渐取代“桂门关”,涵盖了岭南关口的“所指”,成为唐宋“南流史”的象征符号。 古代“贬官文化”产生的客观原因来自社会政治的黑暗统治。中国封建社会于唐代设置的“贬官”制度随着时间推移,由原来打击腐败的功能而慢慢蜕化成为朝廷专制势力铲除异己的卑劣手段。一些有才华而正直的文人在经历了官场斗争和势力欺压,政治上不得志后,只得借山水来抒郁明志。例如,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二次被贬时,成为宋朝官员被贬谪到岭南的第_人。他因文字狱被贬到海南儋州任昌化军长官,到儋州四年,时已66岁。在他的一首《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沦此,今斯言乃验》的七律中,颔联两句为“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以“过鬼门”表达其渴望遇赦北归的心情。P9-19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科技史话”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王忠强创作的《鬼门关》是其中一册,介绍了“鬼门关”的故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