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宁琳、 金开诚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05出版) 作者:宁琳 著 页数:136
前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套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人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人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内容概要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青少年成才史话》讲述古代青少年成才的众多实例,分析其成长背景、良师益友的熏陶、中国古代青少年成才的内因。《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青少年成才史话》鼓励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理想付出勤奋持久的努力。
书籍目录
一、勤奋治学篇二、苦学成才篇三、教育启发篇四、少年英杰篇
章节摘录
古语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可见,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必经道路与必要环节,没有勤奋治学的品质,再高的智商和天资也是没有用的。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自古以来,历史长河中虽然人才辈出,但那些成才的名人背后,无不有着撼人心魄的奋斗的经历,以下我们就挑选了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成才小故事,以期说明勤奋努力对成才、成功的巨大作用。 (一)孔子与屈原的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3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4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记住了吗?”孔丘说:“都记住了。”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很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身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弟弟超人天资的背后,更多的则是他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另外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才高八斗、德才兼备,而且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他多篇流芳千古的文学创作和作品中,都不难发现其爱国主义情感的身影,那么这样一个文学伟人是如何成就的呢?原来屈原是一位古今驰名的以勤奋好学著称的人。 在长江三峡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有一座名叫秭归的县城,那里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乡。屈原从小聪明好学,每天放学做完功课,就吟诵古人留下的优美诗篇。可有段时间放学后,屈原总是很晚才回家。姐姐觉得很奇怪,决定弄清楚原因。一天放学,屈原出了校门就朝后山坡走去,_直走到一个小山洞口。姐姐悄悄地跟在屈原的后面,见屈原走进了山洞,便在洞口静静地等着。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屈原出来,姐姐这下着急了:弟弟在洞里该不会出什么事吧?姐姐一边想着一边就壮着胆子摸进了山洞。姐姐小心翼翼地走到洞的深处,只见高高的洞顶有一个脸盆大小的圆孔,一束光直射下来,照在一块青石板上,屈原正坐在上面,手拿竹简,低声吟咏,脚下泉水淙淙。姐姐站在那里,被洞里的景色和弟弟吟咏的诗歌迷住了,直到夜幕降临,她才回过神来叫了声“弟弟”。屈原听见姐姐喊他,便笑着说:“姐姐,我在读我们楚国的民歌,美极了!可老师不让我在学校里读。这里的环境和诗歌一样美,读着心里很舒畅!”姐姐说:“你得向家里说一声啊!现在不早了,回去吧!” 说罢,姐弟俩高高兴兴地走出了山洞。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这个山洞取名为“读书洞”,以期用此来颂扬屈原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并督促人们向他学习。 (二)悬梁刺股与闻鸡起舞 悬梁刺股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的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他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遂下决心认真钻研。他经常关起门,独自_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来一根绳子绑在头发上,另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他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苏秦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下。这样,就会猛然问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过来,再坚持读书。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奋读书学习。 “闻鸡起舞”这个成语讲的是晋代的祖逖,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司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天半夜,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P3-13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人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人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金开诚、宁琳编著的《古代青少年成才史话》是讲述古代名人的成才故事的分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