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作者:管宝超|主编:金开诚 页数:136
前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套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内容概要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中国古代文臣谋士:谋略始祖姜尚》为丛书之一,介绍了谋略始祖姜尚传奇的一生。 《中国古代文臣谋士:谋略始祖姜尚》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书籍目录
一、历史时代,生平著作二、韬略鼻祖,千古武圣三、周师齐祖,治国有道四、千秋功业,泽及后世
章节摘录
(一)全胜不斗,不战而胜 姜太公深知用兵之道在于吊民伐罪,惩恶扬善,用兵之略在于不战而胜,以谋取胜,所以他极为重视军事韬略,讲究不战而胜的谋略。这是说,吊民伐罪,夺取天下的策略,要在政治上争取民心,军事上求得不战而胜。因为民众是胜利之本,所以要想不战而胜,无伤而胜,就要依靠民众,与民众共甘苦、同好恶,上下同心,相互救援,如此方能攻守自如,“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壑而守”之义。 为了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姜太公十分重视“文伐”的作用。所谓“文伐”,就是“以文事伐人,不用交兵接刃而伐之也”。即用非军事手段讨伐、征服、战胜敌人。《六韬·武韬·文伐》篇中,姜太公提出了仁种“文伐”的方法,具体说明了“文伐”的内容、方法、策略、目的等。其主旨是采取各种方法,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收买、分化、瓦解、离间、麻痹、削弱敌人,转化敌我情势,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态势,然后取而代之。以“文伐”为“武伐”准备条件,奠定基础,开辟道路。只有将“文伐”与“武伐”结合起来,方能达到战胜敌人的战略目的。所以结论是“十=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 其实,姜太公的“文伐”之略、之法,在灭商兴周的过程中,一贯注意运用、实施,早在“周西伯拘羡里”时,上述有的方法就已得到采用,并取得了成功。当时散宜生、南宫括等人向姜太公请教、商量救文王之策,太公献计以美女、奇物、珍宝献纣王,使之赦免文王,文王归国后,实行仁政,收归民心,以待纣之失,最终“乃遂其谋”。文王之谋,乃太公之谋。这与“文伐”和“武伐”的“十二节”中的不少内容是相同的,究其实则为姜太公_人所思所谋。 由此可见,姜太公一贯注重“文伐”“谋胜”,主张因势利导。《六韬·武韬·三疑》篇武王与太公的问对中,太公作了具体地说明。武王想建立功业,却有三种疑问:恐怕力量不足以进攻强大的敌人,不能离间敌方国君的亲信,不能瓦解敌国军民。针对武王所问,太公提出了攻强、离亲、散众的策略,即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具体措施是:因之,慎谋,用财。就是说,要因势利导,慎用计谋,使用钱财。袭击强大的敌人,必须采取各种谋略、计策,去怂恿敌人、收买敌人、离间敌人、瓦解敌人,使敌人营垒分化,骄横强暴,争夺利益,淫乐迷乱,彼此怀疑,上我圈套。我运用计谋,敌人却不了解我的真实意图;我取得了胜利,敌人却不知,这就是智谋可以产生财富,养育万民,辅佐君主“以王天下”的道理所在。 《六韬》重谋胜,姜太公重“文伐”“韬略”,旨在求不战而胜,这是中国历代兵家和论兵者所崇尚的用兵之略。兵圣孙武,注重战略,尤贵谋胜,主张不战而获全胜。他认为,虽然“兵贵胜,不贵久”,但是最上策则是以“谋”取胜,做到不战而胜,所以他力主谋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他的军事谋略思想。即对敌作战,即使百战百胜,也不是最高明的计策,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策,所以要以“谋攻”取胜,不战而胜。这才是中国兵家“贵谋”的原因,亦是其智慧的显现。 (二)抓住战机,智勇者胜 战争是敌我交战双方的智慧、勇力之争。两军相抗,要想战胜敌人,保存自己,就要与敌人进行智力和勇力的竞赛,愚蠢的武夫不行,胆怯的懦夫也不行,只有智勇双全者,方能克敌制胜。 姜太公深知此理,深通此道,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不用展开军队就能取得胜利,能够在无形之中取得胜利。最高明的智者不用战斗就能使敌人屈服。经过与敌人白刃相杀殊死搏斗而取得胜利的不是良将,战败之后而补救过失的不是智者,智慧与众人相同的人不是国师,技艺与众人相同的人不是国工。军事行动最重要的是攻必克,用兵作战最重要的是保守机密,攻击敌人最重要的是出其不意,谋敌制胜最重要的是计不失误。这样就可以未战先胜,收到事半功倍之利。姜太公进一步指出,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按兵不动,等待战机,不受干扰,伺机而动,看到取胜的时机,就要捉住战机,毫不犹豫,无所畏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如疾风闪电,惊马奔驰,所向披靡,打击敌人,战胜敌人,这才是机智的指挥者。如果犹豫不决,害怕狐疑,就会贻误战机,招致失败,所以聪明的指挥者就会抓住战机而不放过,机智的指挥者一旦决计就毫不犹豫,这样才能无往不胜。 姜太公肯定用兵之道在于集中统一,兵胜之术在于密察敌情,抓住战机,出其不意,取胜之道关键在于把握战机,利用态势。因此要掌握时机,夺取胜利。这就是“兵道”,即用兵之道,用兵打仗、克敌制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在这篇《兵道》的问对中,姜太公针对周武王之问,具体阐发了用兵之道、兵胜之术的内容、要旨,强调了统一指挥、存亡转化、示形用机、乘胜出击对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如此用兵,变化多端,神妙莫测,无往不胜,这才是智者之胜。 在《六韬·犬韬·武锋》篇中,姜太公在回答周武王的“用兵之要”时,列举了十四种打击敌人的有利战机,使我必胜,致敌必败。这十四种打击的情况,是在审察、密察、明察敌人行动变化的基础上,从其变化中见其可击之时、之机,以使“敌人必败”。由于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有利战机转瞬即逝,因此捕捉、把握战机,适时、乘机打击敌人,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姜太公深知此理,深通此术,故强调抓住战机,适时出击,取得胜利。姜太公的这些军事理论和指挥艺术,充满了智慧,显示了智慧。 姜太公还明确指出,要战胜敌人,既要智胜、斗智,又要武胜、斗勇,该出击时就出击,这就需要讲究“必胜之道”。因为他深知“勇斗则生,不勇则死”的道理。这就是说夜间偷袭敌国境内,突破敌人四面包围时,要在审知敌人各种不同的情况后,采取不同的战法,奋勇战斗,英勇杀敌,使敌人不能阻挡我军的突围。因此,需要“勇力”和“勇斗”。在渡过江河溪谷时,要想突破大水、广堑、深坑之阻,也要靠“勇力”“勇斗”。要明确告诉士卒:“勇斗则生,不勇则死。”这样就会使三军英勇杀敌,勇往直前,无往不胜,“吾三军皆精锐勇斗,莫我能止”。 在姜太公所提倡的“勇力”“勇斗”之“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勇”不是愚夫鲁莽、草率之“勇”,而是在“审知敌人’、明察地形、了解自己、巧妙指挥的基础上,才实施勇猛突围,并设下埋伏,阻敌追兵,我军“若从地出,若从天下”,这种用兵入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非智者不能为。所以说姜太公的“勇”,是与“智”紧密相连的,是以“智”为前提的“勇”,是智勇双全的“勇”。只有智勇双全,才能攻取战胜。 P51-63
编辑推荐
姜子牙,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官宝超编著的《谋略始祖——姜尚》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谋略始祖姜尚传奇的一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