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王忠强、 金开诚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01出版) 作者:王忠强 著 页数:136
前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套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内容概要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中国古代文化史话:海上丝绸之路》为丛书之一,生动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兴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贡献等内容。 《中国古代文化史话:海上丝绸之路》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书籍目录
一、丝绸之路的兴衰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三、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四、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章节摘录
中国素称丝绸之国。自古以来,中国人通过海上和陆路,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联系,开展经济、贸易、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提起丝绸之路,人们自然会想起张骞通西域后,那条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伊朗和两河流域直抵欧洲的东西贸易通道。如说到海上丝绸之路,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却又似曾相识。但玉米、白薯等,就是经海上丝绸之路从国外引进来的品种。在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曾经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它是一条沟通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东起中国的广州、泉州、扬州等沿海港口,途经东南亚,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达大食。这条重要通道的开辟,不是一朝一代之功。它始于秦汉,之后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国与西方的海上贸易也日益繁荣,逐渐开辟出一条与西方进行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记载了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纽带,这是一条友好之路、文明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为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今天世界各国人民依然怀念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非常重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发起了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 (一)丝绸之路及其由陆路向海上的转移 中国文明与欧、亚、非三大洲的古代文明很早就开始接触,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但这些古文明之间的交往路线一直没有概括性的名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名著《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一名称。他对丝绸之路的经典定义是:“从公元前114年到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这个名称很快得到东西方众多学者的认同。他之所以把丝绸之路的开通定在西汉使者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之后,是因为张骞说他访问中亚诸国时“其地皆无漆丝”,所以他特别强调张骞通西域的重要性。1910年,德国史学家赫尔曼从文献角度重新考虑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在他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提道:“我们应该把这个名称的含义延伸到通往遥远西方的叙利亚的道路上。”他把丝绸之路的西端定在叙利亚,则是因为张骞通西域不久,中国丝绸就沿丝绸之路运到了罗马帝国境内。因此,赫尔曼提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不限于中国与中亚和印度之间,还存在于中国与罗马之间。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不断研究,大量的考古发现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今天,我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要比李希霍芬时代深入得多,《中国大百科全书》是这样解释“丝绸之路”的:“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绵延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了大量的文明古迹,它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陆路的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开始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 19世纪一位德国学者在《中国亲程旅行记》中,描写了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首次在一张地图中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具体提到:“丝路有陆、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由此得出“海上丝绸之路”之名。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中外贸易通道,但后者自秦汉形成一直沿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在这两干多年的中外贸易历史中,中国的主要输出品有时是丝绸,有时是瓷器或其他商品;而外国的贸易商品更是五花八门,因此有的学者也称之为瓷器之路或皮货之路、丝香之路等等。既然丝绸之路的称谓已约定俗成,也就称海上丝绸之路。在隋唐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到唐宋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的航路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陆上丝绸之路到了唐朝中后期就开始衰落,除了因为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的影响外,还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致命弱点: P3-9
编辑推荐
中国是最早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丝织品自古已为与欧亚大陆、北非和东非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商品,商贸经途,称为丝绸之路。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白朝廷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对外贸易进入繁荣期。商品运输除了通过横贯大陆陆路外,还从海上通往世界各地,其航道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王忠强编著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丛书之一,生动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兴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贡献等内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