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赵艳娟 著  页数:134  

前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套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内容概要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中国古代科技史话: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为丛书之一,介绍了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的有关内容。  《中国古代科技史话: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书籍目录

一、中国古代航海与海外交通二、中国古代主要船只简介三、中国古代船只船体主要结构四、中国古代著名航海家五、官民共促的古代贸易

章节摘录

  (五)宋代以后的辉煌  到了宋代,以广州和泉州为基地港航海到印度、波斯湾各地区的中国商船,都是坚实牢固的大型船舶。当时被称作是“大食船”的阿拉伯和波斯的商船与其相形之下,不仅体型小,而且建造的技术也很差。因此,那时来航中国的印度和伊斯兰的商人,搭乘中国船舶的人很多。东来的货物,也大多由中国的船只来装载。  中国的船只之巨大,在唐末时便可以知道。苏莱曼,这位到过中国和印度的阿拉伯人,在他的游记中就记载了中国商船因为体积的巨大,吃水深而不能直接进入幼发拉底河河口的情形。  由于对外贸易的繁盛,在宋代相应出现了不少专门记述海外诸国事情的著作。1178年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明确地记述了当时海上交通的实况。其书云:中国商人往波斯方面者,必须在印度西岸改搭波斯船。而波斯商人要进人中国者,则必须在这里换乘中国的大船。这是因为中国的船舶体积大,不便于在波斯湾航行的缘故,所以要改乘小型的波斯船。与之相反,如果不是大型的中国船,要越过印度洋的风浪是很困难的。可见,航行在印度洋上的商船,大部分是中国的大船。  这些大船,一船能容数百人,船中可积一年的粮食,设“纲首”为统率。樯帆高挂,浮海而行,犹如垂天之云。此等帆船在海上航行,无风时则用橹,一般备橹八至十支,有的船也有二十几支,船内划分为数区,用严密的防水舱壁分隔开来,是一种即使一处损伤而不致影响全体的水密舱装置。在这些商船上,已经开始使用罗盘了。  磁石指极针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早在公元1世纪前后,文献上对此便有了明确的记载。它是一种在一块刻成鱼形的木片上安上磁针,把木鱼放在水中,让其浮在上面可以确定方向的装置。应用这种原理制作的装置,称为“指南鱼”。这种装置可以应用于海上导航。  阿拉伯人从中国船上学会了磁石的使用方法,并通过他们进一步地把磁石的知识传给了欧洲人。在这之后开始的“大航海时代”,磁石发挥的重大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像现在这样的罗盘,用支撑磁针旋转的方法,则是欧洲人的发明。  季风的知识在古代就被人所了解。当时的航海,便是利用冬季东北风于从中国海港出发,然后顺着夏季西南风回国的办法,包括在印度洋上,也同样利用季节风的知识来航海。因此,中国到波斯之间,如果遇上顺风的话,除了途中的在港口停靠的天数是90至100天外,贸易船大体需要在海上航行一年,而往返则需要两年的时间,在这一点上,郑和的航海也是完全一样的。  由于我国古代政府的积极鼓励,先进的造船技术使大船的建造成为可能j航海技术方面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为航海提供了比较安全的条件,因此,宋代海外贸易呈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在是11世纪到12世纪,远洋航海的发展时期,中国的船只到达印度、波斯,航迹直接扩展到了东非沿岸。中国商船因此获得“戎克”之名,此名还传到了遥远的西方,并一直流传到现在。中国人被世人称作“最勇敢的航海者”。  此外,宋代海员掌握的深水探测的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纯熟的地步。追溯到了唐朝末年,海上已经出现很多的探测设备。在宋元时期这些探测设备得到更广泛地应用,可以使船不至于“搁浅”或者“倾覆”。海上航行还利用信鸽为通信工具,这方面也反应了当时航海技术的进步。这时期的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制造的海船可以乘风破浪,还能使航海更加的安全,航海的日程也大大地缩短了。约在公元1329年至1345年,汪大渊从当时中国最大海港——泉州港附乘商船远航,“足迹几半天下”。回国他根据后据“身所游览,耳目所闻见”写下了包括他到过的九十九个国家和地区的《岛夷志略》,反映了元代中国海外交通的广大规模。  元代政府在今海南海口港外设置白沙水军,负责海上巡逻,进一步加强对南海诸岛海域管辖。元二十九年大将史弼领兵五千远征爪哇,“发泉州,过七洲洋,万里石塘,历交趾、占域界”。这支舰队取道西沙(也可能包括南沙海域)发动进攻,虽以爪哇路途遥远未能成功,但显示出元代海上活动范围比宋代更为宽广。  明朝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达到了第三个高峰。元朝继承和发展了唐宋的先进造船工艺和技术,大量建造了各类船只,其数量与质量远远超过前代。元军往往为一个战役就能一举建造几千艘战船。当时元朝初期仅水师战舰就已有——万七千九百艘。此外,还有大量民船分散在全国各地。当时,阿拉伯人的远洋航行逐渐衰落,在南洋、印度洋一带航行的几乎都是中国的四桅远洋海船。中国在航海船舶方面居于世界首位,船舶性能远远优越于阿拉伯船。元朝造船业的大发展,为明代建造五桅战船、六桅座船、七桅粮船、八桅马船、九桅宝船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迎来了我国造船业的新高潮。据一些考古的新发现和古书上的记载,明朝时期造船的工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是历史上空前的,达到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主要的大规模造船场有南京龙江船场、淮南清江船场、山东北清河船场等。  明朝造船工场有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工场,加工帆篷、绳索、铁钉等零部件和木材、桐漆、麻类等堆放仓库。当时造船材料的验收,以及船只的修造和交付等,也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正是有了这样雄厚的造船业基础,才会为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打下坚实的基础。  清代的造船技术与明代大致相仿。就船舶的载重量而言,虽然也有大至上千吨以上的,但多数都在三四百吨之间。特别是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重重阻碍和西方国家垄断东西方的贸易,清代中国的商船再也没有可能进入印度洋的领域,船员的航海技术,也因此缺乏实践而处于落后的状态。尽管如此,当时中国的帆船,从设计到航海的许多方面,仍然受到人们的关注。从禁海到开放海禁,这是清政府的一个重大的政策的转变。但是在开放海禁以后,所开放的区域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正式关闭江海、浙海和闽海三个口岸,指定外国的商船只能在中国广东一带进行贸易,并且对丝绸、茶叶等传统产品的出口量,加以严格控制。  总之,在经过秦汉时期和唐宋时期两个发展高峰以后,明朝的造船技术和工艺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登上了我国古代造船史的顶峰。明朝造船业的伟大成就,久为世界各国所称道,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一个水域宽广的图家,初期,人们行路多以陆路为主,但对很多依水面居的百姓而言,水路似乎更为便捷,于是先有了舟,后有了船,并逐渐从湖面行驶到江面乃至于广阔的海面,中国的造船技术便在时光的演变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新与飞跃。  《中国古代科技史话: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的有关内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