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日)新渡户稻造  页数:240  译者:朱晓兰  
Tag标签:无  

前言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件事。以前有一个博学的儒者,虽然读破万卷书,几乎没有什么他不明白的事情,可无奈因缺乏活用知识的才能,空守着渊博的知识而不用,后来由于年老,记忆力急速下降,不仅是读过的书,就连见过的、听过的人和事也忘得干干净净。甚至还变得刚见过某个人,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就想不起来那个人的姓名和容颜姿态,最后连自己的年龄也忘记了,到最糟糕的时候,与人交谈时,无法区分对方身份,是男是女,是老是幼。世人都嘲笑这个人,称他为“忘记老师”。听说这件事以后,我每次捧起书时,都会想到读的书将来早晚有一天会忘得干干净净的吧。原本我就没有“忘记老师”的博学,但是听说这件事后就立马往自己身上套,感觉有失谦虚美德。但是很遗憾的是,我不得不坦白说在忘性这点上,我一点也不弱于这位“忘记老师”。现在我有时会信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藏书来看,每次看到自己当时写在书上的评论时,就会想:到底是什么时候读过这本书的呀?我还真读了不少书啊!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我也在不知不觉中上了岁数,马上就要到五十岁了,一想到还没来得及和年轻人分享曾经见到过的、听到过的人和事,就要重蹈“忘记老师”的覆辙,就会感到非常惋惜。于是,我一方面将以前一知半解的东西分享给年轻人,另一方面将我到目前为止亲眼所见、亲身体验过的事情原封不动地阐述出来,希望能给后来人带来参考。基于这个考虑,我一直借用《实业之日本》的版块空白,每月两次阐述自己的拙见以飨读者,到现在为止,我的陈腐言论也已经快积累到一百回了。这只是我在研究专业之外的余暇里,将自己的随感随想记载下来而已。自己也觉得有很多地方很浅薄,并且有些地方需要更深入一层进行阐述。但最初的主旨是通俗易懂,为了让那些车夫和砍柴人看了之后也能明白,就省去了那些深奥的情节,主要写一些浅显易懂的东西,尽量写的通俗易懂一点。因此,有识之人看到这样的言论时,可能会发出嘲笑之声吧,实际上,关于这一点,我也并不是没有听过忠告。我经常从我的朋友那听说,看到我写的那些杂谈太过通俗浅显,与我所处的地位所担任的职务不甚般配,如果能再增加些情趣就好了。另外,我的叙述中,总会引用自己经历,这些经历有时会让我尝得难堪,但我并不因此而回避它。关于这些事情,我也并不是没有注意到,只是在这一点上,我发现自己酷似那个“忘记老师”,在忘我地投入到叙述中时,就忘记了对方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或者说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甚至忘记了这到底是耻辱还是荣耀。只是乘着兴致一直讲下去。读这本书的朋友们,如果你们觉得我很奇怪的话,那么请想起我上述所说的话,给予谅解。因为本书是我将平常的随感记录下来的,所以顺序不是很井然,只不过是一本随想集。这些随想皆在杂志上连载过,现在将其整理成书,是否有价值,连我自己都有点怀疑。但是鉴于有许多读者的殷切期望,所以虽然觉得很惭愧,但是还是将其整理成册公布于世。一个人也好,两个人也好,如果本书能够为迷茫的人指明方向,给沮丧失望的人带去力量,擦去哭泣者的泪水,抚慰不平者的心灵的话,这将是作者意料之外的荣幸。另外,如果觉得读了本书,能够忘记年龄、忘记耻辱等,我将不胜荣幸。在此深深感激诸位读者。新渡户稻造

内容概要

新渡户稻造是日本近代思想文化先驱。他的《修养》是一本关于人生、修养的励志书。但是和一般的励志书不同,它主张“平凡即非凡”,认为人生的自我修养比功名富贵更为重要。  《修养》是为每一个普通人而写的书。事业上的成功固然可喜,但是人格上的成功更令人钦佩。本书正是立足于这一点,提出独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不仅在一百年前,即使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也蕴藏着如清泉一般洗涤人心的伟大力量。  本书倡导通过修养提升道德水准和人格魅力,涉及了青年如何立志、如何选择职业,怎样坚持信念、训练勇气,克己之心如何修养,如何对待名誉,身处逆境时的修养、身处顺境时的心得,处世的标准等修养的诸多方面。  新渡户明确指出倡导修养的“目的在于阐述我们平时尽自己的职责时所需要的精神准备,目的不是一跃成为英雄豪杰,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受到世人的喝彩。功名富贵不应该成为修养的目的。自省而果断,即使贫穷内心也会满足,即使受到诽谤也能自得其乐,即使身陷逆境,也会感到幸福,怀着感激之情度过每一天。这就是我所讲解修养的目的”(总论)。  本书在明治末期出版,当即便在日本全国形成一股时代的风潮,此后百余年,反复再版,经久不衰。本书的独特魅力,使得它不仅在一百年前,即使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也蕴藏着如清泉一般洗涤人心的伟大力量。

作者简介

新渡户稻造(1862年9月1日-1933年10月15日),出生于日本岩手县盛冈市。近代日本著名政治家,农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近代日本著名政治家,农学家,思想家,是日本近代思想文化的先驱。札幌农学校(今北海道大学)毕业。曾担任国际联盟副事务长,也是东京女子大学的创立者。他是从1984年到2004年间流通使用的日本银行券5000日元的币面人物。同时也是研究日本的必读书《武士道》一书的作者。

书籍目录

序言  总论 一、何谓修养?   二、修养不是随心所欲 三、平凡的坚持,成就伟大的道德 四、有修养之人与无修养之人的区别 五、非凡之事成就平凡修养 六、修养学说的未来壹 凡有希望者皆是青年 一、青年是富于希望与抱负的人 二、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三、青年应该朴实恬淡 四、青年应富有元气贰 人人都需立志 一、志向无高低之分 二、以什么标准去立志叁 职业的选择肆 人的一生犹如负重远行伍 做一名真正的勇士陆 战胜自己,赢得世界柒 名誉不是负累捌 不只金钱需要储蓄玖 苦难是一种磨砺拾 处于顺境时的心境拾壹 处世的标准拾贰 人应该走的道路拾叁 静思默想与天地交会

章节摘录

总论就像对待羔羊那样,你要给心灵食物,寒冷的时候给它温暖,酷热的时候替它降温,快要走上迷路时,把它叫停,带它回到正道,采取一切办法,培养它走正道。一、何谓修养?正如字面上所写的一样,也许就已有人说明白修养的意思了,但是,若被问到到底是修什么,养什么,修养的目的是什么时,自以为明白的你会很意外地感到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据我的观点,“修”乃修身的意思。我不清楚日本古代是否有这样的字词,一般所言传的说法大概是来自于《大学》。那么到底修身意味着什么呢?《大学》中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治国、齐家、修身的排列顺序来看,我们可以靠自己的意志力来支配自己的整个身心。即修身是以克己为本,不因肉体情欲而心烦意乱,以心为主,然后确定身体的动作和志向,才能不误方向,不乱方寸,井然有序地前进。“养”是养心之意。“养”这个字正像字形所示,意思是羊的食物日语中使用的汉字是繁体字“養”。以下皆同。——译者注。。羔羊是非常温顺的动物,没有什么智慧,如果没有引导者,非常容易迷失方向,就像人的心灵那样很容易被善恶所影响。古时候,流传着墨子见白丝而哭泣的故事。这是因为墨子感叹,人的心灵就像未着任何颜色的丝线,只因被染色这一个动作,既有可能变成黑的也有可能变成蓝的。所以说,如果放任自流的话,最终是不可能向善的。因此,不仅老羊抚养它的羔羊,而且,如果人类不帮助饲养的话,就不能期望它像其他家畜一样顺利成长。相反,如果细致地喂养,温和地对待它,羊羔会比其他动物更加顺从、粘人,也因此变得更加可爱。所以,当基督的高徒彼得问道:“师傅,我应该为您做什么呢?”基督重复两遍说道:“你要是爱我的话,就替我饲养羔羊吧!”修养的“养”字就像每个人管理的羔羊,非常温顺,稍不细心,就会死去。相反,如果耐心饲养的话,它就会最顺从你。就像对待羔羊那样,你要给心灵食物,寒冷的时候给它温暖,酷热的时候替它降温,快要走上迷路时,把它叫停,带它回到正道,采取一切办法,培养它走正道。二、修养不是随心所欲简明扼要地讲,修养就是修身、养心,其目的是谋求身心的健全发展。最近,修养二字被广泛使用,但是,有关修养的目的及其内容,有的学说和我的观点完全不同。例如,这些人也同意修养就是养心,但是,至于对心灵的解释,就大不一样了。他们的观点是:“人的心灵本来就具有动物性。所以,要说养心,就要像自然主义者所提倡的那样,随心所欲,使心灵适应动物性,这难道不是修养的目的吗?而且,根据我们的实验,人类容易喜好恶,疏远善。从这一点来看,人心的自然倾向是随心所欲,享受乐趣,即顺应天性来养心。何苦要禁锢住自己的欲望呢?就像动物那样发挥本能,不就是养心本来的意义吗?”尼采主义、高尔基主义、自然主义或者本能主义甚嚣尘上就是这个原因吧。另外,有关修身的观点,社会上也有人和我的想法完全不同。原本需要修的身究竟是什么?这一涉及到哲学或者心理学的根本问题我们暂且不提,先简单地解释一下,所谓“自身”即个人。还有人提出非常极端的自恋说和自私自利论,主张:“修身之道唯求自己快乐即可,修身乃享受自我幸福之意,完全与他人无关。天上天下,唯我独存,所以,满足‘自我’就是修身之大纲。”以此来解释修身的含义。但是,观其行动,他们表现出的颓废倾向令人感到悲哀。批评他们也许有些不礼貌,但是让持不同标准的我来说的话,这完全不像样子,即这根本不是什么修身,只是给人感觉浑身散漫,身体颓废,零乱不整的印象,这令人深感遗憾。三、平凡的坚持,成就伟大的道德我没有能力涉猎这些理论上的根本思想,即使稍微能涉及一下,我也想有意避开。但我深信,即使避开理论性的思想也不会影响实践,我认为道德的、伦理的思想是无法用纯粹的理论来解释清楚的。德国的康德被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哲学家,他对于宇宙万物都试图从理论上进行解释,但是,他却说用纯粹的理论最终是不能解释宗教和道德的。他设计了实践论来解释。实际上,我认为区分善恶曲直的能力和学术研究中所用的判断真伪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无论头脑多么清晰,知识多么渊博的人,也有缺乏几分道德观念的。我前些年去美国旅行的时候,参观了著名的智障福利院。在收容的近千个智障者当中,有十来个非常聪明伶俐的少年。和他们进行文学方面的谈话时,发现他们拥有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学识和见解。谈论到学术性方面的话题时,少年们所展示出来的知识面连专家都会赞叹不已。其中最令人惊奇的是有一位数学奇才,不管多大的数字,只要让他做加减乘除,他既不用算盘,也不用笔,立马就能准确地报出答案。他们的数学天赋真的使我们非常惊叹。然而,他们根本没有道德观念,认为偷东西不是什么坏事,撒谎也是理所当然。二十多年来,福利院院长每天和他们接触并且对他们进行观察、研究,结论是道德观念和智力是不同的。如果以智力为标准来评论的话,被称为有才华的人,在道德上也有可能完全是个智障。这里只是举了一个道德和智能之间差距明显的极端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像这样极端,但是也有很多与此相似的例子。所以,如果我们每天都要从学理上研究该干什么的话,那么,既可以靠智力讲出有趣的道理,也可以同样用有趣的理论来反驳。不过,这仅限于理论和研究,实际生活中,需要绞尽脑汁来判断善恶曲直的大问题非常少,一生当中能否遇到一次都难说。我们所要履行的职责非常平凡,无须绞尽脑汁,靠常识就能做出判断。但是,这也是最困难的。不光是判断,判断后的执行才是最难的。只要每天不间断地履行平凡职责,即使遇到了一生中很少遇到的大难题,解决起来也很容易。相反,疏忽日常平凡的职责的人,一旦遇到大难题,就会惊慌失措,束手无策。所以说,难题的解决也要靠完成日常平凡的职责才能做到。四、有修养之人与无修养之人的区别也许有人看到我用平凡二字,会感到不快。但是我所说的平凡努力是指其性质上是平凡的,绝不是说执行任务的人是平凡,每天早晨固定的时间段,会有一个叫卖纳豆 用大豆发酵做成的一种类似湿豆豉的豆制品。——译者注。的小贩从我家门前经过,她每天如一日不改变时间,不乱开价钱,精选商品,热情待客,以此为宗旨,用获得的利益,照顾家里卧病在床的丈夫,抚养背上的孩子,既有这样的人品,她难道不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吗?人们往往通过职业或者语言来区分非凡和平凡,但是,实际上,以平常的努力和品德来判断才是最恰当的吧。同样是平凡,也有低俗和高尚之分。例如,武藏野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但是向北延伸越过碓冰山岭,平坦广阔的轻井泽平原就会展现在我们眼前。尽管都是平原,但是高度却相差三千尺。我认为平凡也如此,同样也分为高水平的平凡和低水平的平凡。看那些修禅的人,那些看上去都是在吊儿郎当地坐禅,并且给人一种自己高高在上感觉的都是庸人。当他们进一步修行成为悟出佛教奥秘的高僧时,看他的行动,听他说话,总觉得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声调不同,眼神也不一样,行走时落脚的方式不同,倒茶时手的姿势不一样,看上去真的很平凡,但是平凡中存在着巨大的高低差异,这就是有修养者和无修养者的区别。有修养者的言行,看上去很平凡,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实际上,不论对待任何事,处于哪个位置,都有很大的不同。吃粗粮的羔羊,生长到一定程度,有时反而比那些享受美食、得到特殊营养的羊羔发育得好。到剪羊毛的时候,羊毛的品质明显不同。宰杀后吃肉的时候,肉感也不同。我经常从青年身上看到与此相同的状态。例如,甲乙两个青年,甲没有任何修养,做事完全靠本能,行为举止旁若无人,被世人称赞为“这家伙很有趣”,像个“英雄好汉”。乙平时小心谨慎,致力于自我修养,于是,人们说他是“不合格的小和尚”或者“注重小节,不会成大器”等等。但是,一旦遇事,两人的态度完全不同,有无修养也就鲜明地表现出来。五、非凡之事成就平凡修养一个人是否有修养一定会显示在他的言行上。平时不注意修养的人,生活在世界上,即使是很大胆,也只是所谓的盲人不怕蛇一样的大胆。所以,没有经验的人看起来有豪杰气概,但是,这样的人外强中干,并不是一个踏实丰满的人,看上去就像一个肥胖的士兵,臃肿虚胖,敲一下会发声。有修养的人也许很朴实,不显山露水,省察其身,却具有无修养者难以企及的从容之处。危难时刻,我们更需要日常平凡的修养。春风吹过,三日未见,樱花便已绽放。樱花不是遇到春风后慌忙绽放的,而是从去年的冬天开始,就忍耐严寒,孕育花蕾。古代的武士身临战场,豁出性命去取胜,这是他们平时手持木刀以木偶为对象拼杀训练的结果。正是平时注重修养,关键时刻才会有精神准备。 平日不悟舍身事,危急关头更惜命。 这是和歌译文——译者注所谓“事先”即平常的意思。正因为平时有舍身的觉悟,在关键时刻才不会犹豫。世人都喜欢引人注目、鹤立鸡群,喜欢令人震惊、富有戏剧性,有轻视日常修养的风气。我倒认为这反而是一种不成熟的思想。就好像在对入门级的书还似懂非懂的少年时代,总想翻阅高深的哲学书籍一样,无论怎样听别人解释,总有一半听不懂,即使查字典也搞不清楚意思。只是觉得读了高雅的书后,自己也会看起来很高雅。同样,没有修养的人发表力所不及的言论,阐述认识不足的学说,也只是为了图一时之快。但是,真正有修养的人是不会这么做的。就如同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要用乳汁抚养,随着日子的逝去,变得可以消化坚硬的食物。履行义务也是如此,在某个职位上,只有全心全意地尽到与其职位相符合的义务之后,才能得到尽更高义务的能力。我在此讲解修养方法也是如此,目的在于阐述我们平时尽自己的职责时所需要的精神准备,不是希望你一跃成为英雄豪杰,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接受世人的喝彩。功名富贵不应该成为修养的目的。自省而清白,经济贫穷但内心满足,即使受到世人诽谤也会自得其乐,即使身陷逆境也会感到幸福,怀着感激之情度过每一天。这才是我在此讲解修养的目的。佐藤一斋讲过这样的话:“凡活物不养即死。心乃存于我身一大活物,最须以养。如何养之,唯理义而无他法。”正如养身之食物,每日需要三餐一样,道理和正义的营养也不能间断,稍有经验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每时每刻的修养,在实施期间也许没有太明显的感觉,但是,日积月累,就会造就出伟大的人物。一开始,会感到辛苦,但是努力修养,习惯了以后,修养就会变成身体的骨肉,你就会变成与凡人不同的人。在你很不情愿地坐禅时,你是一个不合格的僧人;等度过这个阶段,完成坐禅要求时的僧侣又的确是令人景仰的人。未坐禅时人若知,何必夺取成佛路。 这是和歌译文——译者注六、修养学说的未来近来,呼吁修养之声传遍社会各个角落,几乎成为一个流行词语。对此,我担心的是其未来的走向。说起来,我国的思想界大致每隔十年就会发生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社会上流行的修养学说,十年以后,将会被怎样理解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我认为今后将会出现三个倾向。一是反作用,二是知行分离,三是宗教信仰得以发扬光大。第一个倾向是反作用,不是指别的事,而是说那些具有豪杰气概的人不太容易忍受修养所要求的仔细谨慎,只要有机会就会起来反抗,这是理所当然。在修养学说盛行期间,细微的反对不起作用。但是,如果流行的趋势出现衰退迹象时,那些攻击修养的人就会跳出来,当他们看到曾经提倡修养的人偶然遇到挫折,就会正中下怀,作为谴责这些人的方法,就攻击他标榜的主张,甚至指责修养死板,“就像切、磋、琢、磨”,说什么这只是人为玩弄的小花招,并且非常做作。我相信,主张修养会使人的器量变小的言论必定占据相当优势。如此争论的结果,如果能迅速培养出大人物的话,也就算了。只是我担心的是:会不会导致产生自然主义的人物呢?第二个倾向是知行分离。仅凭这句话表达不了我的意图,需要作进一步说明。所谓修养是以提升个人的人格为宗旨,即孟子所说的养心之大是重点。另一方面,需要修养的精神表现在行动上,也就是说重点放在修身上。所以,修养的做法是实际并且具体的。可是,实际而且具体的事物从学理和思想的观点来看的话,属于次要,所以总显得有点浅薄。因此,思想家将修身和养神进行分解,取养神法而舍弃修身法,令人反而信以为很高尚,另外,与此类似的说法也出现了。修身主要是针对他人即社会的行为,而养神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个人涵养,所以,既然努力养神,就没有必要努力修身。概括起来说,品行或者义理,这些表现在外表的相对的东西就变得不太重要。有时势必会产生一种倾向,认为没有什么比脱离尘世隐遁更好。第三个倾向是比第二个倾向更积极更前进一步的。努力观察,用心修养,就会遇到宗教的问题。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旦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关系,前生、后世、道德的根源等问题,就会遇到必须依靠宗教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即使在今天,已经离职休养之辈,有许多是宗教人士,甚至大多数宗教人士必定致力于修养。修养学说未来的倾向(发展) 括号系是原文所加,用来补充说明“倾向”。——译者注将会波及所有方面,我相信其中主要的是上面三点。不管读者向那个方向发展,我希望都不要违背常识性的判断,不要偏重空的理论,应该注意随社会一起变化,随社会一起变革。……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对于当下国人,心的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也许我孤陋寡闻——迄今为止,好像还没有哪位学者以国学为根基结合西学并揉进当代元素,写出中西今“三位一体”的修养读本。新渡户稻造这本《修养》恰恰在这方面有其价值。书中,他将东西方经典和自己对当时的日本社会风潮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于一炉,在经典与民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得经典走向大众、亲近大众、服务大众,以此改造国民的思想、熔铸国民的气质、提升国民的人格。——林少华(日本文学翻译家,因翻译村上春树作品而著名)《修养》有关人格修养,从一定意义说,其实是一部“反励志书”。作者非但没有指给人“事业成功”之道,反而说:“功名富贵不应该成为修养的目的”。新渡户稻造博学多识,却不是那类死读书的学者,对人世沧桑和人心机微有深刻体认,其观察世道人心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善好的一面,对人性的阴暗面同样洞察入微。《修养》对人的种种恶习,如嫉妒、诽谤、病态地追求名声等的刻画,皆入木三分。而在善恶、美丑、是非的判断上,新渡户稻造也从不暧昧含糊。——王中忱(清华大学教授,日本文学研究者)

编辑推荐

《修养:学会做一个人格上的成功者》:百余年来,再版148次,影响了无数人的经典大作!作者新渡户稻造和福泽谕吉、夏目漱石并称为日本近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同时也是享誉世界的《武士道》的作者,《武士道》与《菊与刀》被并列为研究日本的必读书。新渡户稻造的《修养:学会做一个人格上的成功者》是一本关于人生、修养的励志书。但是和一般的励志书不同,它更注重人格上的修养和成功,有“日本的《曾国藩家书》”之美誉。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面对金钱至上,道德混乱,尤其青年人失去精神寄托的现状,日本近代思想之父新渡户稻造倡导日本人进行精神修养,试图以此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平。《修养:学会做一个人格上的成功者》成为了影响几代日本人精神的经典名作。一百多年后的中国,似乎也是如此——拜金主义盛行,功利性蔓延整个社会,我们的物质获得了极大的丰盈,可是,我们的精神呢?林少华教授感叹,“国人所缺少的未必是锦衣玉食、香车宝马,也未必是职称学位和天赋才华,而恐怕更是人格修养、心性修养。”进了书店,遍地都是成功励志书,或者说可以复制成功,或者告诉你怎么做总裁。《修养:学会做一个人格上的成功者》从这个层面来说,甚至可以说是“反励志”——虽然它多半摆在励志类的书架上。它心心念念要传达的是——怎么做一个人格上的成功者。物质成功了,精神却陨落了。值不值得,只有自己能回答。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物质上的满足是无法填充精神上的虚空。《修养:学会做一个人格上的成功者》一书能成为百年经典,是自有其原由的,它有三大特点:第一,这本书的两大支柱是中国的儒家学说和西方的基督文化,同时融入作者本人的阅历和对青年人心理的体察。林少华教授曾赞誉此书为“东西切换自如,古今一气贯通”,是中西今“三位一体”的修养读本。新渡户在经典与民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得经典走向大众、亲近大众、服务大众,以此改造国民的思想、熔铸国民的气质、提升国民的人格。新渡户稻造学贯东西,通晓古今,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格言典故。东方的《论语》、《菜根谭》,西方的《圣经》、《英雄论》,东方的和歌、汉诗,西方的诗歌、诗剧,古代英雄豪杰、圣贤名士的故事,现代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的逸事……随时出现在他的文章里,读来生动活泼,不会觉得作者有意卖弄,而是感到文章深入浅出,事例丰富。在这种平凡朴实的叙述中,读者会得到精神的慰藉,知识的涵养。第二,《修养:学会做一个人格上的成功者》一书是为普通人所写。说起来,我国近年来出了许多励志方面的书,皆与修养有关。但大多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再三告诉青年人如何成为精英或成功人士。成为精英或成功人士诚然可喜可贺,亦为社会所需。问题是那样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而大多数人则是平凡的,是在平凡岗位履行平凡职责的普通人。第三,不同于《武士道》的言辞华丽,新渡户特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风格,“即使引车卖浆者、砍柴的樵夫也能读得懂。其叙述的方式就是用与青年人谈心或者心理咨询的口吻,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令读者倍感亲切。其论述特点也是形象生动,朴实无华。《修养:学会做一个人格上的成功者》写作风格看似随意亲切,但这样的叙述风格并非作者信手拈来的文字,而是经过一番斟酌推敲的结果。据新渡户的后人新渡户琴子回忆,他写作后都把写好的文章读给家里的保姆和仆人听,然后进行修改,直到他们能够读懂后才会认可。因为新渡户这种做法,当时很多精英学者都对他很不满,认为是丢了学者的脸面,甚至有人写文章施行人身攻击,连续数年不懈。但新渡户稻造都始终“不置一词”,一直埋头于《修养:学会做一个人格上的成功者》的写作。《修养:学会做一个人格上的成功者》的写作过程,也是新渡户稻造坚忍地克己修身的过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修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7条)

 
 

  •   在这本书里,作者没有告诉我们升官发财的秘诀,而是娓娓道来了修养,做起政治思想工作。修养,就是修身养心,其目的是谋求身心的健全发展。修身,就是保持健康,摒弃酗酒、熬夜等不良习惯,养心就是滋养心灵,修炼一颗善良、仁慈的心。作者重新定义了青年,不以年龄作为青年的标准,凡心灵充满了朝气、希望、热情的人就是青年。提出了人人都需立志,要敬业,工作的成果最能体现人的价值,立志之后就要有决心、恒心去坚持,通过道德修养,把自己的心灵上的尘土污垢擦掉,战胜自己。作者还提出了进行修养的做到储蓄金钱,把金钱用在好的方面;要储备体力,不要损伤身体;要进行知识的储备;要进行道德的储备,也就是积德。作者还对逆境、顺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逆境可以早就一些人,也可以毁灭一些人,应积极乐观地面对逆境;要警戒顺镜等。
  •   这是一本让人读后折服的好书。作者以轻松的口吻,提醒着人们要努力修养、完善人格。无论面临顺境、逆境,都要保持从容、稳重、乐观的气质,让人受益匪浅。读了一遍,做了笔记,关键还要身体力行,在生活中用心感受,点滴处积累,就能不断提高修养。尤其在人心浮躁的当下,真希望有更多人能提高修养,改进生命质量!
  •   这个日本人很懂中国文化,用中国文化来教日本人,可惜了的是,日本人没看这本书。不然东京就不会那么热了,你懂的
  •   很喜欢这本书,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调整自我的方法,有很多见解直白而富于哲理,能够将很多人心里清楚担不愿意表达出来的东西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学习,很好。书中有引用论语的地方,这也坚定了我学习论语的想法。推荐处在当下浮躁环境下的我们有时间读读。
  •   真的很佩服那个作者,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居然对中国的历史如此的了解,要是不看作者简介还真以为是那个中国作者写的。
    这本书,虽然内容不是很多,但是里面的内容真的很不错呢。值得看看。包装也很好,绝对放心。
  •   如果可以读原著最好了,翻译过来的东西总觉得隔着许多东西。
  •   不懂正本书
  •   产品不容易懂,看时需仔细,讲得很不错
  •   总是有买书不看的坏习惯,导致这本书同事都看完了,我还没看呢,同事说还可以。
  •   朋友推荐的书,感觉不错
  •   这个书里有的内容还是有用的,一部分还值得看
  •   这本书些的还是不错 再版那么多次 还是能说明问题的
  •   看着还可以的,作者的另一本书也不错啊!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不错的,内容很喜欢
    和在书店看的一样
  •   很不错的一本书,又便宜,内容也比较丰富。
  •   简单看了大概,真心觉得不错
  •   灰常受用的一本书!超爱超爱~
  •   正在阅读中,粉喜欢
  •   收到很喜欢。。。。。。
  •   送货速度快,谢谢!
  •   包装很清新啊 !!
  •   暂时还没时间看!呵呵
  •   书本不错.物流速度太慢了.现在还没来的及看.
  •   浮躁的社会,缺少修养的我们需要好好调整自己
  •   修养,有点深~
  •   值得一看,把问题都分析得十分透彻,让人改变心性。
  •   还行 快餐书
  •   可能由于文化背景的原因,有些例子不是那么容易理解,总的来说还将就吧
  •   别让自己变成纸老虎,内在很重要,力推!
  •   太多这类书了,没有新意
  •   作者名气很大,书名挺严肃的。内容还行。
  •   因书名而购买,送人的。
  •   活动实惠价格买的,未看
  •   太徐
  •   书的内容不错,适合年轻人读
  •   不用看了!送的书都没什么好的!纸张粗糙!!
  •   书的内容很平实,但也不错,可以看看质量没有问题,有塑料皮封着,完好无损
  •   如题,研究日本文化可能比较有用~
  •   好像有很多版本 这一本就很好
  •   本来想买一本作为收藏的,没想到收到书后发现25到56页是没有的,57到88又放了两遍,让人无法看,也无法收藏~~~~
  •      当今之世,国人所缺少的未必是锦衣玉食香车宝马,也未必是职称学位和天赋才华,而恐怕更是人格修养、心性修养。
        本来,国人最不应该缺少人格修养。因为中国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生哲学、处世哲学。如孔子云“仁者爱人”,孟子云“反求诸己”,老子云“为而不争”,庄子云“用心如镜”,苟子云“崇德扬善”。尤其儒学,历代儒学家都强调修身为本,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国难当头“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和先忧后乐“天下为公”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到了现代,人格修养反而成了问题、成了稀有元素呢?
        其中原因固然一言难尽,但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衰落与断裂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而这显然同晚清以来外侮内忧销魂铄骨的社会情势有关。九十年前,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学被视为封建主义的代名词,受到空前猛然的抨击,儒学独尊的时代至此终结。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限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未能对传统文化采取公允态度。而1957年的“反右”,使得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大批饱学之士沦为“右派”,传统文化的地位愈发风雨飘摇,朝不虑夕。及至1966年开始的十年浩劫,所有传统文化俱成“革命”对象,风卷残云一般被“文化大革命”的铁扫帚扫进了所谓历史垃圾箱。言语道断,思维路绝,莫漫说儒学“反躬修己”之说,就连国家主席刘少奇之《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都成了“大毒草”,“造反”之声甚嚣尘上,“修养”一词殆成反义,危危乎销声匿迹。
        春风化雨,万象更新,1978年迎来改革开放。迩来三十年问,丰衣足食,国泰民安。人们大多有了政治修养、理论修养、艺术修养、文学修养以至国学修养,但人格心性的修养始终未能与之并驾齐驱。这从整个社会风气存在的种种流弊即可窥其一斑。归根结蒂,社会风气问题无非是心的问题。而心的问题也就是心性修养问题。正因为没有这方面的修养,心才缺少定力,没有根基,如浮萍一样在社会这个汪洋大海中随波逐流,见利忘义,见钱眼开,见色动心,弄虚作假,招摇撞骗,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甚至为人师表的教授也有人把持不住,致使学术造假屡禁不绝。不讳地说,对于当下国人,心的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近年兴起的国学热不妨视为这种心无所依的焦虑和饥渴所催生的心灵寻根或文化回归现象。这也为人格心性的修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但完全依赖国学也不现实。我感到费解的是——也许我孤陋寡闻——迄今为止,好像还没有哪位学者以国学为根基结合西学并揉进当代元素,写出中西今“三位一体”的修养读本。
        新渡户稻造这本《修养》恰恰在这方面有其价值。书中,他将东两方经典和自己对当时的日本社会风潮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于一炉,在经典与民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得经典走向大众、亲近大众、服务大众,以此改造国民的思想、熔铸国民的气质、提升国民的人格。显而易见,中国的儒家学说和西方的基督文化是《修养》的两根支柱。作者开篇就将《大学》“修齐治平”之“修身”视为修养概念的来源,继而将基督“饲养羔羊”之语转用于“修养”的“养”,使得修养一词同时进发出东西文明的光彩,构思精巧而妙造自然,双峰并起而互为一体,实为大家手笔。进入正文后继续旁征博引。以第七章“对待名誉的心理”为例,忽而孔子孟子菜根谭,忽而圣经古希腊莎士比亚,甚至拿破仑和《鲁滨逊漂流记》也联翩登场。又不忘引用日本临济宗中兴之祖自隐禅师逸事和之于日本人的“诚”之含义,信手拈来,随机生发。同时融入作者本人的阅历和对青年人心理的体察。东西切换自如,古今一气贯通。这是此书的第一个特点。第七章有这样两句话尤需切记:“讲别人的坏话,只不过是坦白自己的卑鄙”,“必须知道获得名誉的同时必定伴有几分危险”。
        说起来,我国近年来出了许多励志方面的书,皆与修养有关。但大多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再三告诉青年人如何成为精英或成功人士。成为精英或成功人士诚然可喜可贺,亦为社会所需。问题是那样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而大多数人则是平凡的,是在平凡岗位履行平凡职责的普通人。《修养》的另一可贵之处,在于它是为普通人写的。这是此书的第二个特点。作者认为修养的目的并非使人成为惊天动地的英雄豪杰,获取荣华富贵,而在于提升人格境界,因而日常性的平凡努力比什么都重要。他在总论中写道:“也许有的人看到我用平凡二字感到不快。我所说的平凡任务尽管性质上是平凡的,但是,执行任务的人,绝不能称为平凡的人。”作者为此举了一个例子。每天早晨有一个卖纳豆(大豆发酵做成的一种类似湿豆豉的豆制品)的妇女从他家门前经过。她的职业平凡,买卖也很寻常,但她风雨不误,不乱开价,纳豆做得一丝不苟,态度诚恳热情。用赚得的钱养活卧病在床的丈夫和背上的孩子——有这样的人品,“她不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吗?”在作者眼里,了不起的人不一定是功成名就的精英,平凡的人也可以通过人格修养成为了不起的人。换言之,较之教人如何成为事业上的成功者,这本书更是教人如何成为人格上的成功者。毫无疑问,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也更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此书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译者在译者前言中强调的通俗易懂。新渡户稻造是一位毋庸置疑的著名学者、大学教授和一校之长。早年负笈欧美,谙熟西方经典,通晓英德语文,曾以华丽而高雅的英语文体撰著广为人知的《武士道》一书。但《修养》则写得深入浅出,平白晓畅,推心置腹,娓娓道来,毫无艰深晦涩的学究气息和居高临下的说教意味,作为一代大家,委实难能可贵。自不待言,原作笔调需由译文体现。尽管以我挑剔的眼光看来译文有的地方尚欠工致和洗练,但总体上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这一特点。若干段落译得文气充沛,一泻而下。以“直译”论之,殊为不易。
        译者王成教授是较早自海外归国的博士。记得初次相见是2001年金秋时节,于北大参加季羡林先生九十周年华诞庆贺会暨学术研讨会之余,我们在阳光灿烂的未名湖畔畅谈良久,颇有同道之感。后来接连聚会京城,几次听得他的学术演讲和即席发言,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长于思辨,发言逻辑缜密,起承转合,侃侃而谈。日语口头表达能力也好,风生水起,滔滔不绝。同时不忘提笔行文,时有篇章见诸学术刊物和其他媒体,乃“海归”学人中的佼佼者。此次出书,以稿赐我,披览之余,略抒所感,谨为弁言。倘此书对国人重返修养或有裨益,亦不负译者一番苦心。是所望焉。
  •     不要受名誉心驱使做事在缺乏宗教观念的我国,相信灵魂不灭、未来的天国或者极乐世界的人很少,也许是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许多人把活在世上名声远扬、死后流芳百世当做是无限的幸福。拿破仑把灵魂不灭与声誉同等看待,有哲学家嘲笑他的思想极其浅薄,可是,在我国,与拿破仑相同的思想,而且,更加浅薄的思想却广泛流行。我们幼年时代,也许由于实业没有今天这样发达,或者由于我出身于土族,总之,还没有养成创造财富的观念。相反,经常受到教育,说作为臣子应该尽到忠孝。为什么必须尽到忠孝呢?令人怀疑是为了获得名誉。
        我也讲一讲自己的经历。我想一定有人和我的经历相似。我不幸很早就失去了父亲,是由母亲一手抚养大的。从我的口中说出来,听起来有些自吹自擂,但是,母亲真的可称为“巾帼不让须眉”,我非常尊敬母亲。现在,虽然母亲早已经去世,但是,遇到喜事的话,我会让母亲看,希望她和我一起高兴,遇到灾难时,我会与母亲商量,希望和她一起体会悲伤。虽然年少时没有好好孝顺母亲,但是我现在思念母亲的感情不亚于任何人,而且,每年一两次必读母亲以前写的信,来悼念母亲。每一次读信,我都会感到有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母亲非常注重扬名,并作为最高的教诲。当然,也许母亲还有更高的思想,或许,她认为把更深奥的思想讲给一个不到十岁的少年听,也不见得懂,也就没有讲。母亲心中是如何想的,我不得而知,从八岁到十八岁之间,母亲寄给我的信里表现出的最高思想是:“不要做坏事。做了坏事,不仅你的名声受损,还会玷污家族的名声。要做善事,做伟大的人。你成为伟人的话,你的名声、父亲的名声、家族的名声都会流传于世。”这样的精神一直贯穿其中,因此,所有的事情不是为了事情本身,而是看成了弘扬家族名声的手段。老实说,我十四五岁的时候,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扬名这样的观念费了不少的心思。到了十六岁,开始关注宗教以来,断然认为名誉心绝对不是善的。如果做某件事的话,会自我反省这是不是为了受赞扬才做的。如果稍有一点这样的心思,就会停下来。好像近似自我刁难,但是,伸出的手也要尽力收回来。这样的做法到底多大程度获得了成功,还是交给观察者来判断,总而言之,我这三十年来经常告诫自己的一件事就是,不要受名誉心驱使做事。有时受到报纸等媒体的表扬,稍有一点自鸣得意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报纸上写自己的缺点最终对自己有益。
        读到我写的这一切,人们会觉得我只讲自己,也有朋友会怀疑我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才写这些事的。如果写作的过程中,心中有这样一丝念头的话,我就会主动地删掉,稍稍留心阅读的人不会认为我写的这些话是自我吹嘘,反倒会觉得这是在曝露家丑。如果家丑能够成为读者中少数人的参考,我也就满足了,这受到父母或者长辈的教诲,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获得名声,世上像我一样的人不在少数,更有甚者认为只要名声在外就好。我不止一两次听人讲:“做盗贼也可以,能像石川五右门那样扬名后世的话……”也有人说:“或者做一个傻瓜,如果留给后世的历史一个大愚(bigfool)的名声也合算。成不了孑乙子的话,倒不如当盗寇。”如此极端地追求名声,应该说近乎病态。对哲学家而言,最大的耻辱和最大的名誉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观点从理论上并非讲不通的。即使给世上散布毒害也不在意,只要自己的名字众口相传就行,这样的观点,即使用极其稳重平和的语言评价,也必须说其冷酷无情之极。即使行为无害于世,但思想是有害的。不惜用非常离谱的观点迷惑别人,夸夸其谈地煽动别人,用猥亵的笔调使人堕落,只要自己扬名于世就万事大吉,这样的做法是一时的广告手段,只能说浅薄。
        ……
  •     作者新渡户稻造是19世纪初叶的人,书里讲的东西在今天大都已成为某种共识。他吸收了很多优秀学说,进行了调和,东方的西方的,宗教非宗教,整体上还是以日本传统为主,代表了日本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先进性。
      
      人总是骂某些人的XX行为叫做发泄兽欲,可实际上禽兽在这方面比人差远了,大多数禽兽每年只有固定的时间发情,可是有的人类一年四季都在琢磨这事。应该骂发泄人欲才对。
      
  •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本书日本人写的,秉承了日本人的严谨专业,所以有些枯燥。
      
      建议青年的朋友看看职业的选择那部分,我感觉还是有些受益的。
  •      如果只是得过且过的话,我想自己不会浪费时间去看这样的书。很多时候面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被人占便宜的计较或占人便宜的邪念之间,人往往因自我的参与而忽略了心底原先的那份善良。
      
      老实说我还想去看厚黑学。但在此之前,我得先修补下自己的内心。现在内心很多东西已经和刚踏入社会时的单纯想法有了天壤之别。有时候不由自主随着大众的想法去做了自己原本不想做或者不是自己风格的事情。回过头又对自己歉疚。
      
      修养之书于我来讲,并非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只不过是且行且停之间,以此为准线,不让自己偏离太远。
      
      想要在闹市里真正拥有一颗平静的心。却并非要脱离尘世隐遁。也非天下唯我独尊。只不过保留一份宁静而已。
      
      
  •     现在的中国,急功近利,人心浮躁,对于心灵的修炼欠缺。  看看书架,满是叫人成功成名,不做老板不做总经理就不叫成功,试想若大家都是这两种人物,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可悲。  而新渡户稻造的修养中,如涓涓细流,润入心田,通过阅读的过程使我们内心净化的过程,值得当今之国人一读。
  •     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有很多书在谈,但少有人从这类书里面找答案。
      据说这部书诞生于1913年,在1933年前非常流行。这是什么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预热时期。我们从这部书里面似乎也能看到一些端倪。或许有些牵强。没有看完全书,暂举一例。
      p92对于令人讨厌的嘲笑者,争论是没有用的,越是堂堂正正地进行争论,越会受到嘲笑。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手段没有把自己的意志表现在身体上更好的良策,也就是说,可以动手打。打人听起来有些野蛮,但是对方不讲理,用拳头讨伐是坚定自己的决心最有力的行动。动手打并不是摧残对方,而是以此坚定自己的信念。
      
      劄记
      就這樣,一天過去了,然後一周過去了,然後兩周、三周,繼而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一年也就這樣過去了。如果接下來的兩年、三年也一樣,最後我將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人活一世,僅僅不去加害別人,不做壞事還不夠,還需要努力做一些善事,為他人和世界作出貢獻。
      新年時重新出發的好時機,一年伊始的季節,容易使人下新的決心。新年新氣象這句話包含著一切重新開始的意思。這裡的重新開始不僅僅是指時間的更新,不是僅僅換一本新的檯曆,而是從內心的重新出發。首先回顧過去一年自己做了什麽,還有什麽沒做,要感謝什麽人。然後做新年計劃,新年計劃包括,每天記日記,新的一年要讀多少書,要寫多少論文,要存多少錢,要記多少單詞。在新年的頭三天,端正自己的態度,培養良好的習慣,做最好的自己。
      
  •     修养
      【日】新渡户稻造著
      1911年出版是《武士道》的作者
      这本书比较系统地写了如何使自己有修养。在说明和论证的时候引经据典。日本人有很强的民族性,但是我想也许因为他写过《武士道》所以他对这些文化的东西看得更透彻,所以书里讲的修养具有普遍意义。作者引用的经典中和歌比较多,中国古典典籍和西方的著作次之,作者用作例子的也有很多西方的人的事例。总的来说我觉得写的很好,系统,客观。
      摘抄
      自省而果断,即使贫穷内心也会满足,即使受到诽谤也会自得其乐,即使身陷逆境也会感到幸福,怀着感激之情度过每一天。这就是我讲修养的目的。
      实践道德所需要的是平凡的努力。
      人们往往通过职业或者语言来区别非凡与平凡,但是,实际上,以平常的努力和品德来判断是最恰当的。……有修养着的言行,看上去很平凡,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实际上,不论对待任何事,处在哪个位置,都有很大不同。
      人是否有修养一定表现在言行上
      非凡知识成就平凡修养。——功名富贵不应该成为修养的目的。自省而果断,即使贫穷内心也会满足,即使受到诽谤也会自得其乐,即使身陷逆境也会感到幸福,怀着感激之情度过每一天。这就是我讲修养的目的。每时每刻的修养,在实施期间也许没有太明显的感觉,但是,日积月累,就会造就出伟大的人物
      第一章, 青年
      所谓青年是指讲了应该做的事比过去做的事要多的人,即富有希望和抱负的人。一味回顾过去,计算自己的工作,那是已经衰老的征兆。
      即使同样称为知识,也有阶段和品位,而且,获得知识的方法不同,品位也不一样。……连坏的知识也要获得,反而失去青年的资格,是一条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捷径。
      青年的特性应该是朴实恬淡;要顺从自然,光明磊落,没有怪癖;要直爽痛苦,不要有偏见。……其实所谓朴实恬淡就是没有野心,干脆利落的心理素质。用这样的心情和人交往,举止自然会符合秩序礼仪。缺乏礼节,那不是朴实恬淡,是粗野。
      青年要积蓄元气,必须充分节约使用。……人必须有强硬之处,不能忘记自己应该誓死保卫的领地。
      第二章, 立志
      凡夫俗子也需要立志
      看任务然后立志——以工作为目的,把名利置之度外。……希望得到地位胜于工作,注重附属物胜于尽自己本分,舍重取轻,舍本逐末,这是我们凡夫俗子最容易做的事。只要真正有工作的精神,即使得不到地位,也会成就事业。
      不要光以人为对象,要和超越人之上的某种东西商量如何创造理想。“以天为对手”,“不好对付的人可以与困难同在,成就国家大业”。
      立志于工作和事业,把学问当做手段,把智慧当做道德的方法,即,有志于学问者要把眼光关注在比获得面包更重要的职业之上。“凡为学之初,必立欲成为大人之志,然后可读书。如其不然,唯图贪见闻。即或恐长傲饰非。所谓假寇兵资盗粮。可怕”——一斋翁
      第三章, 职业
      想要考某个职位忽的成功,必须首先鉴定自己的性格,然后再作决定。
      如果没有特别喜欢的专业,我希望他选修技术,为国家的经济产业发展作一份贡献。文科作为余暇的消遣可以,作为专业并不好。如果做了,我也不会命令他停止,只是不鼓励他搞文科。
      不要被名声所迷惑
      缺少经费不会影响立志
      第四章, 信念
      任何人都会下决心,要想坚持下来,与困难相伴是最重要的。
      不管多么小的行为,其中都包含着伟大的原则。
      “人的一生如负重远行”立志容易,坚持难
      实现立志功效要靠平时的努力。
      即使产生疑问也要不断前进
      记住决心是为了持续决心
      开诚布公地恳求的话,反对者也会同情
      确定坚持的年限也是一种方法不要丧失坚持的额精神
      冷嘲热讽也不会动摇决心
      第五章, 勇气
      修养勇气者,不仅需要往前冲的勇气,也必须注意修养退守的沉着勇敢。具备这两张才能养成真正的勇气。
      有勇气的人茫然而大气。
      恪守道义是勇气修养的第一步,不以正义为基础的勇气是匹夫之勇。
      思考不顺利的时候该怎么办
      想到困难反而是将来达到快乐的过程。
      假定遇到最糟糕的情况
      通过阅读为人的传记修养勇气
      通过与他人比较修养勇气
      不该行动的时候,哪怕忍无可忍的事情,都咬紧牙关坚持,就能做的朴实无华,不显山漏水。
      第六章,克己
      讲“胜”的时候,是相对的,需要对手的存在,意味着要打倒对手。但是,“克”是绝对的,不问敌手。
      即便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过限度,这是克己的最高境界。
      《文化与限制》(culture and restraint)
      有必要从结果去克己
      克己修养不允许卑劣的方法
      克己修养最后从每天遇到的,稍加注意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入手。例子:早起床的习惯;纠正弱点;性子急的人;纠正憎恶;抑制愤怒;依靠他力的修养。
      处大事之道在于小事的修养
      克己还要善用弱点
      第七章,名誉
      对哲学家而言,最大的耻辱和最大的名誉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必须知道获得名誉的同时必定伴有几分危险
      第八章,储蓄
      一个人是否开始储蓄,显示着那人是否具有先见之明
      “储蓄”并不一定仅仅限于物质或金钱的积聚,而是扩展到能够增强人的能力的所有事物。
      文明是精力的
      有储蓄意识的人都是大度、有韧性的人
      挥霍体力不是一件小事
      消耗体力的虚荣心
      将储备知识显露出来的机会至关重要
      应该在平日里有意识地储备一些智慧
      储蓄道德
      第九章,阅读
      看书这件事情,并不是只要有看的行为就一定会有所得,若不是有兴趣地去看,就不能有所收获
      第十章,逆境
      看似身处逆境,其实是在逆境中开始,在逆境中奋斗,最后在逆境中结束的人不在少数。
      在自己还没活到人生尽头的时候,以过去的经验对今后作出的推断不一定完全中肯。
      很多逆境都是自己制造的
      身处逆境的人容易自暴自弃
      身处逆境的人容易嫉妒
      要考虑共同的利害关系
      人应该有被以怨报德的心理准备
      受伤的人要善用伤害
      身处逆境者的“叫花子根性”——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不择对象地诉说自己的痛苦,这是一种卑劣的行为。
      告诉亲友身处逆境的痛苦。……不分对象的倾诉却可能为以后漫长岁月增加痛苦
      处于逆境时退后一步再行动
      第十一章,顺境
      人是幸福还是不幸,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因各自的立场而异,并不是绝对不变。
      境遇的好坏子在一念之间
      易傲慢,渎职,忘恩,发牢骚,得意忘形
      第十二章,处事
      无论人的境遇怎样一帆风顺,只要没有体会过悲哀的自我就不会了解幸福的真谛
      拥有随时能够善用事物的心志,才是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十四章, 默思
      
      
      
      
      
      
      
  •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和我一样,越来越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别人。
      中国人有信仰的不多,现在的我,发现,原来我需要一种信仰,一种我相信的东西。
      《修养》这本书,个人感觉就像一本指南,年轻人如我,仔细研读,总有如沐春风醍醐灌顶的感觉,甚至,对生活也少了许多抱怨,多了几分幸福感。
      这种书籍还是需要仔细品读的,安静一些,别太浮躁,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
  •     从整体上来评价这本书的话,我就用一句话来说,修身齐国平天下,如果你想有作为,那么请看看这本书。因为这是一本极好的对人修养提高很有帮助的经典著作。
      读了这本书,我第一个明白的道理,就是做事情必须先修身,自己的水平以及境界提高了,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修养是区别于家教等概念的,一个人可以没有教养,但是他还是能够拥有良好的修养,那么到底什么是修养呢?文章中指出修身养心,它的目的在于谋求身心的健全发展。修养的高低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看不出的,有良好修养的人,一般比较平凡,而“半瓶醋”的人,显得自高自大,蔑视别人的人,看起来可能不平凡,但是本质上市低修养表现的人,这就是非凡之事成就平凡人的道理所在了。
      青年、立志、职业、信念、勇气、克己、名誉、储蓄、阅读、逆境、顺境、处世、道路、默思、夏天以及新年等16个话题分别在本书中得到了完美的描述,并且作者也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建议,对我们青年朋友们的建议。
      青年必须是有理想的人,有抱负的人,而不是对社会了解很透彻,很势力的人。即使年龄再大,如果抱有希望,那么这个人还是称得上是青年的,青年需要淡泊,朴实恬静,任何事情都顺其自然,要直爽痛快,不要带有任何的偏见。此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认为青年的时候能够伤害元气,现在所伤的元气,将来某一天总会被要求还回来的。中国古话也有一句,不要年轻时候不注意,老来了全是毛病。
      在立志篇,作者指出,不管什么人,都需要立志,而且立志的时候,不光光看到光明的一面,而且需要看到暗淡的一面。比如,一个好的职业,不要单单看它辉煌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劳累的一面。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看名利的作用,如果过分看重名利,会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以及志向的变化。
      职业也是一种学问的选择,确定自己的爱好,职业是否和自己的性格相符合,这样都是比较重要的,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真正良好的职业确定。另外,正如上面所讲的在进行职业的选择的同时,需要考虑名利对职业的影响。
      日本的德川公有句话,“人生犹如负重致远”。也就是在很久之前,人们就发现了,其实立志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坚持是很难的,在一个人确立了自己的志向后,在社会上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而这时候不断地坚持自己的主见,坚持自己的志向是很困难的,这时候需要不断向前进。这就是新渡户先生提出的信念,做任何事情信念是很重要的,其实妨碍恒心的事情并不单单来自人的内心,另外其他人的作用也是有的。比如生活状态的变化,比如双亲的突然去世等噩耗,突然下岗等不幸的事情,此外,别人的冷眼旁观等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坚持自己的志向,不断地前进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
      新渡户先生在谈到勇气的时候,指出了,一个人不仅需要先前冲的勇气,而且也要注意修养退守的勇气,前进自然是需要勇气的,而退守的勇气也是可嘉的。恪守道义是修炼勇气的第一步,这就不得不让我想起在日本战国时代,上杉谦信举起的“义”大旗。在修练勇气的过程中,如果借鉴伟人的故事,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有很多人的传记中都记载了如何面对危机的故事。
      克己就是要克服自己内心的不良之心。有句话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这句话是相当的正确的。尤其是青年时代,很多习惯都是在这个时间段里形成的,有一个概念说,说习惯是一个人命运的决定因素之一,说的相当不错的,书中也提到了青年时期主义克己的重要性。这里有六个方式让大家共享,来学会克己,控制自己的情绪:早起床、纠正弱点、性子急的人克制、纠正憎恶、抑制愤怒和依靠他力的修养。平时在小事情上的克制,能够帮助你形成做大事的好习惯。
      一个人拥有荣誉时,需要思考他过去是怎么样的。“富裕时,应思平困时”。而且当你如果获得荣誉的时候,你应该要知道其实危险就在身边了,别人会对你有看法,同时,会不会因为这些虚空的荣誉面子,让你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呢?一个人同时会经历很多的曲折,在他的一生中,那么顺境和逆境就变得很现实。在逆境中的时候,人们会处于想象不到的苦难中,当然这些有的是事实,有的却是个人想象出来的。因此,在不同的时期要进行自检,这样才能得到自身的确实提高。
      一个人不单单需要经济方面的储蓄,而且需要进行知识的存储,体力和能力的储蓄。在平时阅读的时候,要进行书籍的分类,哪些是必修的,哪些是辅修的,就像在学校里的时候一样,而不是盲目地看书。
      在书的最后,作者还告诉大家,在暑天以及新年是修养的最好时间,在平时的时候要多思考,多静默默思,这些内容对一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是很有帮助的。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时间都需要高要求自己,自己心中也需要不断地树立目标,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充实自己的梦想。
      
      
  •     这本书的内容很好,其中多渗透了儒家的思想,文笔畅达,常读常新,值得收藏.
      不过封面设计实在抬糟糕,对书是一种巨大的损伤.
  •     这当之无愧,是一部历经时间检验的经典。
      相信任何一位喜欢《沉思录》的读者,也会对此书百翻不厌~~
      作者试图为普通人提供在平凡中超越平凡、于日常中克服凡庸的道德说法。这样,思想学问化成了智慧,经验和阅历铸成了一条条生命的箴言,而特别适合于处在人格形成阶段的青年读者阅读。
      
  •   这本书并不是目前流行的轻阅读模式,需要反复思考阅读。
  •   同感 无法体会到阅读的快感
    不讨论书中的那些道理 单看文字 很平实甚至有点乏味 读着读着就犯困
  •   淡定的感觉,呵,看了我也想读了
  •   喜欢 谢谢楼主的分享
  •   好。我要看。
  •   我一定去看
  •   日本人也来谈“修养”,无语……
  •   每个民族都需要锻炼修养,一个民族发展的越强大,需要的修养基础相对就需要更大。
  •   要踏上长期的坚持努力之路谈何容易?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大红配大绿,传说中连最傻的设计师都不敢用的经典搭配。
  •   那么好?买~
  •   浏览了一下,印象不深,改天再看
  •   我同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