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英] 安东尼·伯克莱 页数:403 译者:王长江
Tag标签:无
前言
多重解答第一人 探求推理小说的无限可能性,提倡和实践犯罪题材创作,创立“侦探俱乐部”,撰写精彩明畅的专业书评……安东尼·伯克莱(Anthony Berkeley,1893-1971)在推理文学的各个领域都是大师,领先于同时代的其他人物,他无疑是推理小说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而其最突出的成就则是-充分展现了“多重解答”的艺术魅力。 煊赫生平 伯克莱全名安东尼·伯克莱·考克斯(Anthony Berkeley Cox),1893年7月5日生于伦敦附近的赫特福德郡的沃特福德,父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乡村医生,育有三个子女,伯克莱是长男。他早年进入位于英国西南部韦塞克斯、拥有悠久历史的私立舍伯恩学校,后来考上著名的牛津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从这时起,他就开始构思长篇小说。1912年8月,伯克莱撰写了两个笔记本长度的小说草稿,内容是以两个年轻女性为主人公的日记体长篇。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也是他现存最古老的手稿。 伯克莱早年的理想是以一个诗人身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许,他最早印成铅字的作品是1913年9月号《格兰德杂志》(Grand Magazine)发表的十四行荒诞诗《致厄瓦德涅》(To Evadne)。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粉碎了他的理想。从军后,他远赴法国,在“一战”最初的三年期间多次负伤。从1918年因病(一说是遭毒气弹袭击受重伤)回国直到成为全球著名作家的这段时期,伯克莱到底如何生活,至今仍是个谜。有人说他为政府效力,有人说他任职于房地产公司,有人说他在律师事务所工作,至于真实情况究竟为何,谁也不清楚。不过,他曾在一家名为“帕布里希蒂”(Publicity)的广告代理店当过董事,却是不争的事实。此外,伯克莱还同别人共同经营过一个名曰“A·B·Cox”的公司。由此可见,他大概负责管理过考克斯家族的巨额遗产。 伯克莱一生结过两次婚,却没有生养子女,他跟第一个妻子玛格丽特1917年结婚、1931年离婚。众所周知,伯克莱具有一种怪僻的幽默感,离婚那一年,他以法兰西斯·艾尔斯(Francis Iles)之名出版了以杀妻为主题的著名犯罪心理小说《杀意》(Malice Aforethought),宣称要把这部小说献给玛格丽特。翌年,伯克莱同当过其代理人的A.D.彼得斯(1930年出版的《枪响二度》就是献给这位仁兄的)的前妻海伦结婚。1932年发表的描写薄命女主角最终被有性格缺陷的丈夫杀害的《事实之前》(Before the Fact,1932),则是献给了海伦。关于艾尔斯就是伯克莱一事是否被夫人证实过,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显然不能将这一插曲仅仅当成简单的恶作剧。 伯克莱早年曾编辑出版过一本幽默散文集《一锅好料》(Jugged Journalism,1925)。这本被视为短篇小说创作的实用入门书,除了收入英国小说家P.G.伍德豪斯向福尔摩斯致敬的“谐模推理”作品《阿福与飞翔的女人》外,也同时囊括了他当时为《笨拙》(Punch)撰写的大部分短篇作。在这本书的开头部分,伯克莱高喊“杂志时代就要到来了”。当然,他说出如此豪语是有一定背景的,因为以颇受欢迎的时事讽刺杂志《笨拙》为代表,加上《幽默家》(Humorist)、《时秀》(Passing Show)等一批知名刊物的助力,有着庞大执笔阵容的英国杂志业正在兴起。1922年,以小说家崭露头角的伯克莱,开始着手整理出版伍德豪斯、柯南·道尔、威尔斯等人气作家的幽默短剧(humor-sketch)、谐模小说(parody,又称仿作、戏作)、短篇小说和超短篇小说(short-short,又称小小说、掌篇小说)。从涉足这个领域到1929年因经典名作《毒巧克力命案》(The Poisoned Chocolate Case, 1929)而成为大师级作家的短短八年间,上述类型的作品总共发表了将近250篇。 此后,他组建了著名的“侦探俱乐部”(Detection Club)并担任首任名誉秘书。关于这家俱乐部,D.G.格林所著《卡尔评传》第八章中有详细论述。要言之,其宗旨是谋求推理作家间的和睦相处,恪守侦探小说的传统。“侦探俱乐部”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和最重要的推理作家组织,其第一任会长是G.K.切斯特顿,成员都是当时英国最顶尖的侦探小说家,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多萝西·塞耶斯等。一开始,只有撰写纯粹的解谜推理小说的作家才有资格入选会员,惊悚小说作家则被排除在外。后来,会员标准有所放宽,像派翠西亚·海史密斯这样的犯罪作家亦得以跻身其中。1931年,成员们还以接龙形式合作撰写了小说《漂浮的旗舰》。 伯克莱在1939年突然宣布停止小说创作,一般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早期军旅生涯带来的长期病痛;最后一部作品《至于女人》(As for the Woman,1939)的糟糕表现;从富裕的父亲那里继承的以不动产为主的一大笔遗产(到他去世的时候,其遗产总额达到了骇人的税后130余万英镑)。随后,伯克莱的写作活动转向以“法兰西斯·艾尔斯”的名义撰写书评。其实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叶,他就已经在《每日电讯报》和《顺流逆流》(Time and Tide)上发表书评了,但正式开始书评创作则是在“二战”之后。1953年至1956年间的《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和1956年至1970年间的《曼彻斯特卫报》上,均有着伯克莱的书评专栏。他的书评深得读者信赖,经常结集印行。伯克莱很早就发现了鲁丝·伦德尔(Ruth Rendell)和费莉丝·多萝西·詹姆斯(Phyllis Dorothy James)等新锐作家的才能,他对美国作家的批评一般都是很辛辣的。1971年3月9日,伯克莱在位于伦敦西北部的圣约翰森林区的自家寓所中安然病逝,享年77岁。
内容概要
酒瓶在酒桌上又转了一圈。 陶德杭特先生就让这讨论停了下来。任何更进一步的举动都会引起别人的怀疑。不管怎么说,他都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一周以前,陶德杭特先生被医生告知他可能只剩下最多几个月的生命了。接下来,他就邀请了这批精心挑选的朋友前来酒会,接着讨论,向他们征求意见,以此确定自己在剩下的岁月里应该做些什么。 令陶德杭特先生吃惊不已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同意,执行谋杀是最好的选择。
作者简介
安东尼·伯克莱(1893-1971)
推理小说史上的先知。1922年,他开始创作高水准的古典推理小说,并一手创建了著名的“侦探俱乐部”。在古典推理大行其道之时,伯克莱反而预测:“纯粹以解谜为主,重视情节却忽略人物塑造、缺乏文风和幽默感的传统推理小说时日不多。
章节摘录
序幕 讨论会“人生命的圣洁,实在是言过其实了,”费瑞斯引述道,“你们想想看,要把这句话抛向那些冥顽不灵的感伤主义者-特别是那些感伤主义大师们,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那你认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吗?”杰克•丹尼牧师问道。“正确无疑。”“啊哈,好吧,我想愤世嫉俗也许就是你们这些记者的职业病吧。”牧师微笑着,啜了一口酒。费瑞斯谦和地回以一笑,轻捏了一下自己精致的蝴蝶结。他才不是记者呢,伦敦最悠久最具权威性的文学周刊的文学编辑,怎么会被称为记者呢。透过这种修辞手法,他从中嗅到了嘲笑的味道。他跟杰克可是老对手了。“就像多愁善感是你们牧师的职业病吧,杰克。”他反击道。“也许吧,也许吧。”牧师拒绝回击挑战,就这样结束了话题。桌子的另一头,一位军人和一位退休的印度公务员,正在讨论新一代的问题。巴瑞顿少校是个挺拔而英俊的男子,他蓄着灰色胡须,战后刚从军队退役,现在正从事外交协定方面的公职,而不久之前,他跟某位“新一代”结了婚,所以他很想了解一下新一代的族群是怎样的。退休的印度公务员叫戴尔,他的脑子中依然焊着战前思维,因此对于新一代感到困惑不已。对他来说,这些新一代仿佛在操持着完全不同的语言相互交流。他听到了桌子另一侧传来的观点,并立即取来为其所用。“人生命的圣洁性!”他嗤之以鼻。接着他用手打乱了额前的灰发,让自己看起来活像一只牧羊犬,“就是这个了。时代的标志。就像我说的一样。现代人都太重视他们珍贵的生命了,他们认为没有任何东西会比生命更重要。不过很显然,他们会用一些这样好听的语句来包装这个说法,例如’人生命的圣洁性‘。”“我还是要为他们说句话,他们也重视他人的生命,就跟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少校辩护道,“我不认为这是自私的,你知道。”陶德杭特先生就像所有称职的主人一样,他看到了引导话题的机会。他身材消瘦,头活像个从布袋子中露出来的马铃薯。他又向前伸了伸脑袋,瞥了一眼那个印度公务员。
媒体关注与评论
安东尼·伯克莱创作出了推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诡计小说!——推理小说评论家朱利安·西蓉斯从1930年到1939年,伯克莱一直是个罕见的“二刀流”创作者,白天写布局奇诡的正统推理小说晚上写内心难测的犯罪心理小说两者都跻身该类型的巅峰,都是该类型里屈指可数的重量级人物.这不能不算是创作史上一个奇迹。——台湾著名书评家、PchomeOnline网络家庭出版集团、城邦文化创办人詹宏志
编辑推荐
《裁判有误》:“犯罪圈”的成员区特威克受邀参加一场私人晚宴,酒酣耳热之际,众绅士辩论起“造恶能否行善”此一道德议题,殊不知主人陶德杭特心中的谋杀念头正悄悄萌芽。 生命的最后时刻,到底要怎样做,才能让他们相信那个人确确实实就是我杀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