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归途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美)约翰•格罗根,John Grogan  页数:326  译者:张玉梅  
Tag标签:无  

前言

2002年秋天的一个夜晚,一个电话不期而至。妻子珍妮外出,我正在给三个饿坏了的小家伙准备晚餐。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坐在了餐桌旁。在电话响到第三声的时候,我刚刚捞出意大利面,并把番茄酱搅拌到沙司酱中,我匆忙抓起了电话。“约翰!”透过听筒,父亲的声音隆隆响。他听起来异常愉快。尽管已是八十六岁的高龄,他依然身体健硕。还像年轻时那样,每天清晨他都要做健身运动,其中包括四十个俯卧撑。他喜欢户外劳作,坚持自己修剪草坪、整理花园、清扫积雪、爬到屋顶清理凹槽。他拥有着十几岁青年般的精力,能够快速地上下自家的楼梯。每天还可以保证六个小时的睡眠。他的笔法优雅自如,同1940年他在通用汽车公司当工程师时一样精准。他仍然坚持锻炼自己的思维,每晚一边轻轻松松地玩着报纸上的填字游戏,一边吃着花生。吃花生时他爱用筷子夹——他的标志性动作,这样手指就不会油乎乎的了。他每天都嫌时间不够用。再有十四年,他就要成为一位百岁老人了。他开玩笑地说,除非等生命结束了,他才能有闲暇时间读他所列的休闲读物。他总是会说:“等我‘退休’了……”“嗨,爸爸,怎么了?”

内容概要

  超级畅销书《马利与我》的作者格罗要,形容《漫漫归途》是他此生最想书写的一部作品。在《漫漫归途》中作者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幽默中带有辛酸,诙谐中充满感伤,生动呈现了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的蜕变历程:单纯美好的童年时光,躁动不安、渴望自由的少年岁月,以及成年后远离家乡,在爱的旅程中寻找自我。如果说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让我们从他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曾有的心灵悸动,那么《漫漫归途》就是这样值得阅读的文字。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约翰·格罗根(John Grogan) 译者:张玉梅约翰·格罗根(John Grogan),出生于美国密歇要州底特律市效的果园湖,在中密歇根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学位。二十多年间,他先后在密歇根州、佛罗里达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担任报社记者,备受赞誉。现为宾夕法尼亚《费城渊查者报》的专栏作家,其作品曾获“最受读者欢迎的新闻作品奖”。他根据自己养狗经历所写的《马利与我》在出版后小久就迅速跃居美国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他也因此一炮走红,成为世界闻名的畅销书作家之一。

章节摘录

接着,她将目光转移到哥哥们和我,“男孩儿们,你们愿意见见我的朋友乔治吗?”说着目光落在我身上。我尖叫道:“当然!”她接着说:“你记得乔治吧?不记得吗?我那位住在洗衣间的朋友?”我马上不想见那个乔治了。回到家,妈妈把那两个名字写在洗衣棒上,作为永久的记号。多年后,即使肥皂水把它们浸得褪色,还仍可以看见模糊的印记:一头是乔治,另一头是苏西。自打那天开始,这根打屁股专用的乔治一苏西洗衣棒成了妈妈有效的武器。通常仅用这跟木棒就可以把我们几个治得服服帖帖的。打玛丽乔一般用苏西那头,我们男孩儿用乔治那头。尽管妈妈只是疼爱地轻拍我们(爸爸对体罚没有半点儿兴趣),那根洗衣棒还是让我们闻风丧胆。不过这招对我并不是很奏效,我会在裤子里塞好几本《国家地理》以减轻疼痛。我自以为聪明绝顶,可一旦妈妈发现后,就会把目标下移,棒子瞄准我的大腿。我们住的街区叫“港丘”,尽管这里没有丘也没有港,只有临街的两条平缓的坡道和一个用推土机在两个似小山的丘陵之间推出的小小的人造码头。码头连接海峡直通底特律最大的内陆水体之一的卡斯湖。毋庸置疑,它也是港丘的最大卖点。港丘由三条等级不同的街道组成。这种等级是根据距离水域远近而划分的。实际上,只有住在滨水地带的人们才能有幸从他们的房间里看见卡斯湖。这些房子又大又气派,难以用语言形容。住在这样房子里的人都来自地位较高的阶层。他们是医生、律师和企业老板。

媒体关注与评论

约翰·格罗根延续了《马利与我》中温情细腻的笔触,以他在底特律乡村童年生活的回忆深深打动人心。  ——《出版人周刊》这是我此生最想书写的一部作品。  ——约翰·格罗根

编辑推荐

《漫漫归途》:畅销书《马利与我》作者最新力作《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台湾诚品书店联合推荐动人追忆成长岁月,完美呈现亲情永恒,亲子问无法言明的善意谎言,尽是对彼此深厚的情感羁绊。“只要你们为我祈祷就好。”爸爸说。但这对我来说却正是最困难的事情……我早已远离了教堂,远离了家,远离了父母对我的殷切期盼。但是我终于明白,我从来不曾走远,家在我心中的位置从来不曾改变。以《马利与我》一书享誉国际的作者格罗根,在这部优美的忆录中捕捉到了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本质,这是一个关乎我、信仰和家庭的故事。他曾经是个开心的顽童,调皮而叛逆,毁坏邻居家的房子,偷喝圣餐里的酒,和朋友偷偷抽烟,还和女孩们胡混……他不是父母期望中的孩子,而父母的爱也成为令人窒息的性格。于是他离家千里。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他以为这样,心便是自由了,他便可以无视父母的一切意愿。然而,父母终有老去的一天,在知道父亲病倒的那一刻,他翻然醒悟,世界上再没有这样一个安全、温暖的地方可以肆意纵容自己,我们终要回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漫漫归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书保护的很好,没有损坏,一直都喜欢约翰的作品,这部的内容非常好,大爱,推荐。
  •   因为很喜欢约翰格罗根的《马利与我》所以才买了这本书~没看过《马利与我》的朋友一定要看啊啊啊~电影也超级好看~!
  •   马上要身为人父了,很想做一个好父亲,和孩子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这就是买这本书的原因:看看美国普通家庭的父子观,家庭观。虽然书的内容并不让人感动,但平实的文字给人的感觉就是普通人、普通家庭的真实,有收获。对80后父母,在这个变动的国家和不断变化的社会主流家庭观中,有一个较清晰的轮廓,就够了。
  •     看着看着眼睛就湿润了。孩子等离开了父母,以为自由了,父母也似乎永远会如记忆中那样过着每个平凡的日子,猝不及防的是时间正悄悄把他们带走,而再也不会有那样的人让我们肆意地搞着小把戏、顽劣地成长了。现在还能真真拥有的真好。——智慧温暖心灵(约翰·格罗根)的分享。
  •      整部书打动了我,从家庭的角度看出了那份浓浓缠绕的爱。看作者的童年那要的无拘无束,快乐非常!父母给予孩子的不是责骂而是用爱来浸润孩子的心灵。
       作者的父亲晚年身患绝症,但那种为家庭、为妻子、为孩子的责任始终支撑着他,使他乐观、坚强地面对病痛,配合治疗。
       作者的家庭是个信奉天主教的家庭,父母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们的信仰使他们活得有责任、有爱心、有约束!作者曾经远离教堂,开始“新”的生活,但最后,他仍然回归了家庭,带出生不久的小儿子完成了天主教的洗礼,给孩子引上了信仰的殿堂,把自己重新拉回了信仰的世界!
  •     选择看这本书是因为与<马利与我>无数次的碰撞,这本书我把它当小说看,但它实际是一部自传.开头写的是父亲打来电话,但开篇是从童年讲起.看完之后让我深刻的是浓浓的父爱,看到那么健壮的父亲被病魔打败,变得不堪一击.虽然看过很多关于生死的书,但每次还是会为之触动,就像书中写的"他真的走了,我们得慢慢适应.但是这些事再也不能问爸爸了,爸爸给我们提供的避风港被永远地封锁了,从现在开始我们只能靠自己了"
      人生很短暂,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那一刻.John有着快乐的童年,家庭温暖和睦,没有争吵,父母努力地维持这个家.开始我真没看出来付钱这么重视信仰,让我觉得他那么高大,因为我总认为这些应该是女性所干的事,但后来我就不这么认为了.
      Jenny的出现可谓突然,并没有过多的描写,到了后来越来越不喜欢她,也许是中西文化的问题,让老人家开心有何不妥!她却认为Lucy她们因为信仰而可怕,不让他们动孙子孙女,而John竟没有为父母说话.这一点我很不赞同!但John的父母并没有怪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对他们好.也许这就是John在父亲葬礼上看到那么多人为父亲护航,而他所不能体会到的那种爱吧!
  •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小说,来自美国。这本书近似回忆录,作者细致讲述了自己在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中与父母的疏离与和解,从出生到而立,温暖亲情尽在日常细碎中,父亲的去世和作者的忏悔,让人不禁落泪。
      
      作者年少时鬼混,一直想要摆脱父母对自己信仰的期望,骗取父母的信任,直到要结婚才不得不把一切坦白,对父母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在父亲重病期间,他才发现父亲一直是精神支柱,坚韧、强壮、有担当、忠诚,让作为三个孩子父亲的自己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在父亲弥留之际,作者对父亲述说着心中无尽的崇敬与爱,因为他知道,如果不抓紧时间,就将永远错过机会。一棵老树倒下,长出五彩的花草,一个年轻家庭的组建,也伴随着另一个家庭的消散。浪子的回归,其实是生活的轮回。你我,又何尝不是?
      
      我们在年轻时极力摆脱家庭束缚,直到突然发现父母渐渐老去时,我们才明白我们不愿也不能与他们分开,那是我们的血缘,它将融解一切,让我们从内心与彼此和解,重新亲密无间。
  •      慢慢归途,这四字给我像坎坷、孤寂、寻觅、遥远、家等此类印象。不是人人都会经历这些,我想,没有经历过这些的人,生活应该会缺少一种实质,这实质具体是什么,我也不太明白。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能理解作者的父母对宗教的信仰是那么虔诚,尽管如此,我还是多么地渴望也有种信仰让我坚定不移。
  •     和很多书一样,我被封面吸引到。是本优美的回忆录。     “在这部优美的回忆录中捕捉到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的本质,这是一个关乎爱、信仰和家庭的故事。他曾经是个开心的顽童,调皮而叛逆,毁坏邻居家的房子,偷喝圣餐里的酒,和朋友偷偷抽烟,还和女孩们胡混……他不是父母期望中的孩子,而父母的爱也成为了令人窒息的桎梏。于是他离家千里,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他以为这样,心便是自由的了,他便可以无视父母的一切意愿。然而,父母终有老去的一天,在接到父亲病倒的电话的那一刻,他幡然醒悟,世界上再没有这样一个安全、温暖的地方可以肆意纵容自己,我们终要回归。  来源:新华网 ”     其实我挺羡慕那些能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书的人,让很多人一起感受自己的人生,另有一种韵味。一直读到最后,我一直在犹豫,“信仰”,在这本书中太明显了,有事甚至让我认为有超过于爱同家庭。当然,这些都源于作者的父母。可能同我们信佛教一样吧,可味道太浓,有时让人难以呼吸。   有时喜欢作者的性格,有胆量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这是我们很多人所没有的。   读到最后,感觉还是很不错。也让我们知道,珍惜现在的生活,当我们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一种很浓的爱家味道涌上心头!
  •     能拿到这本书是幸运的事,在理想生活实验室www.toodaylab.com/赠书活动中得到了这本。
      因为喜欢这本书的名字《漫漫归途》。曾看过一段美剧,汉语名字叫《慢慢回家路》(Octobe Road),我不知道为什么译为慢慢回家路,可能是在金色的十月里,一个浪子背负行囊,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吧。这本书的封面恰恰就是美剧里提到的场景。于是我毫不犹豫的申请我想得到这本书,我想可能是我心理有强大得到的愿,促使了几天后发现我的名字在网页上,运气不错。
      
      得来不易的运气,我很珍惜!书拿到手里心情超爽。封面做的很细腻,扉页珍珠粉色相当养眼,这颜色更受女性青睐。文章开篇以父亲一通电话为起点引你一步步看下去,文笔流畅,感情细腻,值得看的书,是我对这本书的评价。
      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浪子通过父亲突然病倒并漫漫重新回到家庭的过程。急于看看他如何面对父亲离去的痛楚,如何看待生死离别,如何看待家庭。因为今年我身边的朋友和亲友相继传来恶性肿瘤和癌症的消息,我这个年纪就要眼看着他们一步步走到生命的尽头,我一下子不知怎样面对。你欲留住生活中珍贵的,你却发现自己的无能。看见他们艰难求生,你的不忍、你的惋惜、你的无能为力,看生命在眼前慢慢消失,只有坚强面对?这就是生命即将消逝前我所能做的吗?
      读完他送走父亲的全过程我非常感动,几度潸然。一位坚强的父亲,一位感情丰富儿子就在我空间内存在。看见父亲对生的向往,对挚爱妻子的牵挂,生活就是要这样子带走我们拥有的,又让我无条件的接受。看他回想起父亲的每个细节,更让我无法接受与亲人的离别,情之深,离更伤。我不能抓住未来,我只能更珍惜眼下。
      看这一家人成长岁月,那么温馨惬意。读到他童年生活的点滴,美好的生活场景!生活不止生死离别!想到这,生死离别又没那么难以接受了。
      接着,她将目光转移到哥哥们和我,“男孩儿们,你们愿意见见我的朋友乔治吗?”说着目光落在我身上。我尖叫道:“当然!”她接着说:“你记得乔治吧?不记得吗?我那位住在洗衣间的朋友?”我马上不想见那个乔治了。
      回到家,妈妈把那两个名字写在洗衣棒上,作为永久的记号。多年后,即使肥皂水把它们浸得褪色,还仍可以看见模糊的印记:一头是乔治,另一头是苏西。自打那天开始,这根打屁股专用的乔治一苏西洗衣棒成了妈妈有效的武器。通常仅用这跟木棒就可以把我们几个治得服服帖帖的。打玛丽乔一般用苏西那头,我们男孩儿用乔治那头。尽管妈妈只是疼爱地轻拍我们(爸爸对体罚没有半点儿兴趣),那根洗衣棒还是让我们闻风丧胆。不过这招对我并不是很奏效,我会在裤子里塞好几本《国家地理》以减轻疼痛。我自以为聪明绝顶,可一旦妈妈发现后,就会把目标下移,棒子瞄准我的大腿。
      谢谢,有机会读到这本书。现在这本书已经借给他人一起分享了。我看过一个文章说把看过的书随手放在地铁里,等待一个人把它拿走,待阅读完毕再放到一个公共场所,等待下一个人阅读,这样加快一本书被阅读的次数。我很喜欢这样的方式,但就怕我真把书放到公共场所,最后事与愿违!
      
  •   很好的想法,只是结果肯定会事与愿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