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胡巍 编著  页数:120  

内容概要

锡伯族的名称是由锡伯族语言音译而来的。锡伯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也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集中分布于辽宁省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等地,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集中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以及伊犁河流域的霍城、巩留两县,其余的散居于吉林省的扶余、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和北京等地。

书籍目录

来自大兴安岭的民族
能骑善射的打牲部落
融合兼收的民族服饰
特色鲜明的饮食建筑
原始神奇的民族宗教
记述历史的锡伯家谱
韵味十足的传统文化
贯穿生活的民族禁忌
独具特色的风俗节日
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

章节摘录

  北魏灭亡以后,中原地区的鲜卑人不断融合到汉民族之中。但是仍居住在札赉托罗河(今绰尔河)等河流域的边疆地区的锡伯先人,仍然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他们畜牧、打猎、捕鱼,依旧是这一地区的强大部族。在唐代,这一地区的锡伯族归属于唐,唐政府曾在此处设立都督府进行管辖。至辽代,锡伯族祖先处在契丹统治之下,多数人在绰尔河流域从事农业生产。辽亡金兴,锡伯族先祖又处在了女真统治之下,锡伯族先祖再次被编入军队,而且每战必为先锋,称之为“硬军”。锡伯族在元代开始被蒙古族的统治。受辖于斡赤金。明朝时,锡伯族仍活动于绰尔河流域,处在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的统辖之下。  到明末的时候,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开始兼并临近部族,这不仅对海西、野人女真两部产生了威胁,也对包括锡伯在内的其他几大部族产生了巨大威胁。到1593年,海西女真叶赫部召集扈伦的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四部;科尔沁的科尔沁、锡伯、卦尔察三部;长白的朱舍里、纳殷两部,共九部,组成三万多人的联军抵御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最后以失败告终。  努尔哈赤击败九部联军后,乘胜东进,征服朱舍里、纳殷两部,又打败了哈达部,又笼络了蒙古的科尔沁部和扎鲁特部。这期间有很多零散的锡伯小部落归附了努尔哈赤。从元朝开始,锡伯族就隶属于蒙古,其绝大部分在科尔沁蒙古统治之下。所以,科尔沁蒙古开始编旗的时候隶属于科尔沁蒙古的锡伯、卦尔察两部,也编为旗兵之内,成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1692年,科尔沁蒙古王公、台吉等将所属锡伯、卦尔察进献给清朝政府,清政府将这部分编入满洲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  满族入关定都北京以后,由于形势需要,不断由东北调遣满族官兵驻守全国城镇要塞,致使盛京(今沈阳)所属各地兵源不足。但是盛京是清政府的留都,其防务更为紧要,所以补充兵缺,更换老弱病残,也是清政府当务之急。而科尔沁蒙古进献的锡伯族本是打牲部落(以游猎为主的部落),善于骑射,勇敢善战,很适合遣往盛京,补充兵缺。这就是锡伯族南迁的一个原因。另外,清政府为了加强对锡伯族的牢固统治,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由科尔沁蒙古进献的锡伯人被安置在齐齐哈尔、伯度讷和吉林乌拉等地。由于他们地处边缘,清政府难以控制。基于以上原因,清政府把祖居蒙古草原和嫩江两岸,并以绰尔河、洮儿河为活动中心的锡伯族全部编入八旗之后,先是移驻齐齐哈尔、伯度讷和吉林乌拉等地,继而又将他们陆续地遣散到盛京、锦州、北京、归化城以及山东的德州等处,以充实其各地的八旗兵力,进而强化对锡伯人民的统治。  乾隆时期,清政府先后两次出兵大、小金川,平定了大、小金川土司的叛乱。大、小金川是小金沙江上游的两个支流,位于四川成都西部。1723年(清雍正元年),于大、小金川设立金川安抚司,以萨罗奔为土司官。到乾隆十二年,萨罗奔公开叛乱,清政府为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于乾隆十四年令傅恒和岳忠琪分两路进攻大金川,锡伯族官兵也应征参加。  1727年(清雍正五年),厄鲁特蒙古的葛尔丹策零即其父亲位,在沙俄的支持下,效其父祖所为,继续进行叛乱活动,想割据一方。这便是清初的葛尔丹叛乱。为此,清政府决定出兵西北,平叛葛尔丹。编入满蒙八旗的锡伯族官兵也被调遣参加了这次平叛战役。在康熙三十一年到三十九年间,所委任的锡伯营防御、佐领、副总管、总管等官员的简历中都记载了参加雍正七年、九年平叛战役的事迹。  锡伯族参加了清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清政府多次出兵,才逐渐平定了西北地区的叛乱。由于沙俄的支持和地方的叛乱,形成了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这使清政府意识到了加强新疆军事防务的重要性。于是由内地派遣官兵驻防,并在伊犁设置将军府。即便是这样,清政府也深感兵力不足。而这时伊利将军明瑞听说驻守盛京的一万六七千名官兵中,有四五千名锡伯族官兵,他们骁勇善战,骑射精湛,享有盛誉,堪称劲旅。于是明瑞奏请乾隆皇帝,调拨部分优秀的锡伯兵力驻防伊犁。乾隆皇帝准许的明瑞的请求,决定派锡伯族兵民西迁戍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锡伯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