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乔恩·萨维奇 页数:604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人们的想象中,美国曾经是一个年轻人的聚集地。年轻人在美国,而其他人在别处。——约翰·列农1940年出生,1966年接受采访时说了上述话这本书的尾声,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1980年1月,我开始参与筹备一个有关年轻人群亚文化历史的电视系列节目。那时,我是曼彻斯特格兰纳达电视台的研究员。这家电视公司很快以其节目的创新性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捕捉而闻名。在我当时的制作人杰夫·莫尔(Geoff Moore)的支持下,我们建议做一个讲述“战后风尚”的节目:“泰迪男孩、披头士、摩登派、摇滚者、嬉皮士、光头党、闪光摇滚男孩、朋克”,以及“无业黑人男孩和拉斯特法里派”。促使格兰纳达电视台产生这个念头的是迪克·何柏第(Dick Hebdige)1979年出版的《亚文化:时尚的含义》(Subculture:the. Meaning of Style)。这本书巧妙地填补了学术研究与广大读者之间的差距。《亚文化》是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首次提出这一课题。何柏第的这本书将社会学、文艺阐释和法国理论融为一体,对英国战后的许多青年风尚进行了简要的历史回顾,同时也留意到了诸如阶级和种族等其他因素。何柏第引用的例子与我对伦敦朋克事件的观察相吻合。
内容概要
任何时代,青年都以其敏感的触觉、激进的行动来应对时代浪潮。他们同时是勇敢的先锋、易受益惑的信徒、战亡者和享乐者……这一部青年运动史和20世纪欧美各国最动荡的历史交织重叠,为历史提供了新的注解。作者描述了童子军、候鸟运动、希特勒青年团等不同时期的青少年组织,以及从“摇摆女郎”、“阻特装青年”到“迷惘的一代”的各种青年类型,为我们呈现了欧美两大洲青少年社会运动发展的整个历程。 通过对个人证词、虚构作品、流行文化、媒体报道和政府政策的深入考察,作者描绘出人们如何试图定义、说明和控制青春期的历史,更是青少年如何努力发出真实声音、追寻理想并摆脱成人控制的反抗史。
作者简介
乔恩·萨维奇(Jon Savage 1958—) 毕业于剑桥大学,英国朋克时代一位著名的播音员、音乐评论家、作家。1976年出版名为《伦敦的愤怒》(London’s Outrage)的流行杂志,并为当时英国三大主流音乐评论报纸之一的《声音》(Sounds)、《The Face》等多家媒体工作。著有作品:《时光旅行》(Time Travel)、《奇想乐队》(The Kinks)等。1991年出版讲述朋克文化史的《英格兰的梦想》(England’s Dream),被赞誉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本书是乔恩2007年出版的最新作品。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部分 1875—1904 1 天堂和地狱 马丽.巴什基尔森和杰西·波默罗伊 2 民族主义者和颓废派艺术家 欧洲反革命 3 流氓和阿帕切 青少年犯罪和大众传媒 4 “忽见天堂” L.弗兰克·鲍姆和《绿野仙踪》 5 美国世纪 G.斯坦利·霍尔和青春期第二部分 1904--1913 6 彼得·潘和童子军 大不列颠帝国青年 7 中学新生和工人来源 美国青少年和工业. 8 候鸟运动和新异教主义 欧洲的回归自然运动 9 五分钱影院和动物舞蹈 美国的梦幻经济第三部分 1912--1919 10 祈祷 欧洲的代沟 11 牺牲 战亡者以及新与旧的对抗 12 1902年生人 少年犯罪和一战 13 爵士乐队和美国大兵 美国青年进入欧洲第四部分 1919--1929 14 战后的震荡 法西斯、德国联盟和“森林生活知识团” 15 酋长和希巴 美国的青年市场 16 灰姑娘情结 美国大众文化的问题所在 17 追求享乐 “光明的年轻人”第五部分 1930--1939 18 纳粹思想指引下的士兵 希特勒青年团 19 儿童军团和新政 经济萧条中的美国青年 20 “少年英雄”和红色威胁 英国青年的极化 21 吉特巴舞及其舞迷 美国的摇摆乐和青年的消费主义第六部分 1939--1943 22 征服者与统治者 战争时期的希特勒青年 23 无奈的应征兵和社会主义英雄 战争中的英国青年 24 社交界新人和美国兵 学校和军队中的美国青年 25 德国的摇摆青年和法国扎祖一族 纳粹欧洲的摇摆乐 26 阻特装青年和“胜利女孩” 动荡的美国1943第七部分 1943--1945 27 和平入侵者 美国士兵和英国青年 28 赫尔姆斯·休博内、白玫瑰组织和安妮·弗兰克 纳粹欧洲的抵抗运动 29 青少年时代的到来 《17岁》创刊 30 元年 胜利的青少年谢辞注释译名对照表译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部分 1875-19041天堂和地狱马丽.巴什基尔森和杰西·波默罗伊“我飞起来了。我高高地飞离地面,手持一把小竖琴,却连一个音符都弹不出来,因为琴弦不停地断开。我还在上升,看到无际的地平线,大朵的云彩:蓝色、黄色、红色、彩色、金色和银色,奇异地交织在一起。之后,万物发出灰色耀眼的光芒。我仍然在上升,高度已让人晕眩,我却毫不畏惧。云层此时变得苍白、灰暗,但仍发着光——仿若一块块石墨。突然之间,天昏地暗,我依然紧握那把琴弦已松的小竖琴。在我脚下,远远挂着的是一个淡红色的星球——地球。”1875年11月27日星期一的凌晨,玛丽·巴什基尔森从梦中醒来。这个17岁的女孩因为头天晚上喝了太多红酒而无法入睡。现在她打算用忏悔的方式来释放此时此刻紊乱的思绪。“现在是凌晨两点,”她开始写道,“我把自己锁在房里,身穿长长的白色睡袍、赤脚、头发蓬松,像一个圣洁的殉道者,我沉浸在思考之中。”玛丽并非向她信奉的天主教神父进行忏悔,而是她的笔记本,她的私人庇护所:“这本日记承载了我全部的人生,写日记是我最安宁的时刻。也只有写臼记时,我才得到片刻平静。烧毁一切、发怒、喊叫、承受磨难、活着,活着!为什么他们让我活着?噢!我已经厌倦了这样活着。我的辉煌即将到来。我相信自己会功。但是我被告知这一刻永远不会来临,我将穷尽一生等待,等待!”
后记
青春是多么美丽!发光发热,充满了梦幻与理想,青春是书的第一章,是永无终结的故事。——朗费罗(1807-1882)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1893-1976)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是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然而它同时也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时期。无论在什么时代,青少年都有形无形地受到成人世界的支配,当成人需要他们服从的时候,他们是儿童;当成人需要他们承担责任的时候,他们竞又“瞬间长大”了。他们一面用激情和梦想谱写美妙的青春乐章,一面用叛逆和冲突砸开通往成人世界的大门。在中国,近些年来,青少年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青少年作为一个群体被赋予了“80后”或“90后”这样的代称、别名。曾几何时,“超女”、“韩流”和Hip Hop成为备受青少年追捧的社会时尚,而沉迷于网络、性开放、吸毒、自杀等等社会问题则被笼统地称为“青少年问题”。当我们关注国内青少年文化和青少年问题的时候,也许应该认识到青少年文化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新潮”,青少年问题更不是改革开放催生的恶果。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这些问题和现象都曾经出现过,不论采取怎样的方式、怎样的形态,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必然会想方设法发出自己的声音。
媒体关注与评论
青少年由于自身的特质,一直被认为能代表未来:人众媒体持续不断地将青少年塑造成为天才或怪兽,这说明了成年人对将要发生的事情充满希望和恐惧。为了循规蹈矩者而忽视那些站起来的先锋就是拒绝参与到未来当中,也是误解青春的本性。 ——乔恩•萨维奇
编辑推荐
《青春无羁(狂飙时代的社会运动1875-1945)》是一部和20世纪动荡历史交相辉映的青年运动史、青春文化史。关于“青春期”概念的历史形成,青少年的行动力量和青春精神的最好描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