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牟宗三 页数:244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集文共十篇。编为十章。其中九篇皆曾刊载于各杂志。惟第九章,乃新补入。盖欲借黄梨洲、王船山以及叶水心、陈同甫等人当时之言论,以证吾此书之中心观念何以较往贤为推进一步也。本书中心问题有二:一为政道与治道之问题,而主要论点则在政道如何转出。二为事功之问题,用古语言之,即为如何开出外王之问题。此两问题成为中国文化生命中之症结。相连而生,故亦相随而解。此两问题之具体诱发乃在吾之《历史哲学》。该书纵贯言之,以见吾华族文化生命之来龙去脉。而在发展中,实步步显出此两问题之重要。惟纵贯言之,虽足提供具体之线索,而理论之说明,则因受限制而不得畅所欲言,故单提直指而有本书之补充。读此书者,希亦取《历史哲学》而观之。此两问题之解答系于理性之“架构表现”与“外延表现”之转出。而科学之问题亦于此中得解答。盖政道之转出,事功之开济,科学知识之成立,皆源于理性之架构表现与外延表现也。于以知中国文化生命中,政道之不立,事功之萎缩,科学知识之停滞(停滞于原始阶段而不前)。必有其故矣。中国文化生命实偏重在理性之内容表现与运用表现也。此吾层层反省,提炼总持,而说出者。幸读者三致意焉。
内容概要
牟宗三先生曾被英国剑桥词典誉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政道与治道》是其重要著作,此三书以“新外王三书”著称,牟宗三另著有《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等,并译有康德的《道德哲学》等。 本书集文十篇,编为十章,此书的中心问题有二:“一为政道与治道之问题,而主要论点则在政道如何转出;二为事功之问题,用古语言之,即为如何开出外王之问题。”在作者看来,“此两问题成为中国文化生命中之症结,相连而生,故亦相随而解”。本书与《历史哲学》一经一纬、不可分割,反复读之,必有所获。
作者简介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当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心体与性体》、《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译注)、《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等3部译作。其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具有世界水平。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书籍目录
政道与治道新版序序第一章 政道与治道 一 论封建贵族政治与君主专制政治之取天下 二 论世袭制之为政道 三 论《礼运篇》所记孔子大同小康之说 四 孟、荀及此后诸儒之观念 五 “立千年人极”之义理规模第二章 论中国的治道 一 引言 二 儒家的德化的治道 三 道家的道化的治道 四 法家的物化的治道第三章 理性之运用表现与架构表现 一 空无所有 二 理性之运用表现 三 理性之架构表现 四 如何从运用表现转出架构表现第四章 论政治神话之根源 一 引言 二 立体力量之创造性、理想性与神性性 三 生命强度之立体力量之向上超越性:超越性之纯净化 而为宗教——圣贤人格之重要;超越性之感觉化、限定化 而为神话乃至政治神话——英雄人格之重要第五章 论政治神话之形态 一 古代英雄主义的形态 二 近代集体主义的形态第六章 论政治神话与命运及预言 一 圣人的使命感与英雄人物的使命感 二 宗教家的预言与政治上极权英雄人物的预言第七章 政治如何能从神话转为理性的 一 政治科学的不稳定性 二 政治实践之坚实可靠的基础在哪里? 社会世界之落实而定常不移的律则在哪里? 三 理性之内容的表现 四 政治与教化之限度以及政治与道德之分际第八章 理性之内容的表现与外延的表现 甲 理性之内容的表现之妙处与缺处 一 内容表现之妙处 二 从“得天下”方面说明内容表现之不足 三 从“治天下”方面说明内容表现之不足:“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四 “唯仁者宜在高位”一观念之函义:治者担负过重 五 结语与附识 乙 理性之外延的表现 一 使用内容、外延两词之说明 二 “外延表现”之现实的因缘:阶级斗争之理想主义的解析 三 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超越的平等性”之肯定 四 自然法与人权运动:“内在的平等性”之实现 五 外延表现之成就 六 外延表现之缺处 七 本文之目的以及对于“政治如何能从神话转为理性的”中之“如何”之说明第九章 社会世界实体性的律则与政治世界规约性的律则 上篇 顾、黄、王诸儒之理想 一 序言:实体性的律则与规约性的律则 二 《待访录》中之《原君》 三 《待访录》中之《原法》 四 《日知录》中之论“法制” 五 《待访录》中之论“学校” 六 《黄书》中之《原极》 七 《黄书》中之《古仪》 八 《日知录》中之论“藩镇” 九 明末顾、黄、王诸大儒理想之歪曲与延续 下篇 叶适、陈亮论有宋一代立国之格局 序言 一 叶水心论宋立国之格局 二 陈同甫论宋立国之格局第十章 道德判断与历史判断 序言 上篇 陈同甫的观念及其所代表的境界 一 论同甫与足以见同甫者原料摘录 二 与朱子往复论汉唐原书摘录 下篇 疏通朱陈所争论之问题之意义:道德判断与历史判断之综和之义理规模 引言 综述同甫之大意 一 生命之创造性 二 生命外冒不经理性的自觉:程朱所谓“暗合”之切义 三 生命之为“非理性的”之积极的意义 四 朱子纯以主观道德论英雄:不能正视生命之独特处 五 主观道德与客观功业之矛盾相 六 生命与理性之矛盾之克服:主观的克服 七 生命与理性之矛盾之客观的克服 八 陈同甫只是英雄主义:只落于生命强度之实然状态 九 “九转丹砂、点铁成金”所以可能之根据:同甫是从生命立场上,直下平铺,教人承认凡是英雄皆有价值:此只是英雄主义,直觉主义,此不足以言点化 十 就“九转丹砂”以言点化之曲折:“天地无弃物,四时无剩运”之切义与真实义 十一 生命之原始价值与升举转化中之价值:引进历史判断以真实化历史 十二 朱子具备“九转丹砂”之第一步:道德判断与批判的鉴别,理性本体只停于知性之抽象阶段中:知性与直觉之对立 十三 宋明儒对于历史大体只具备道德判断:理性只停于知性之抽象阶段中 十四 对于政治与历史作积极的思量:不自英雄与圣贤之“作用”处想,而要自客观政体方面作架构地想 十五 精鉴历史须通三关:道德判断与历史判断之综和,生命与理性之统一 十六 儒学、心性之学、成人成圣之学是一,亦决不可轻忽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政道与治道政道与治道新版序“从儒家的当前使命说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此文是在东海大学“中国文化研讨会”上的一篇讲辞。由朱建民同学笔录而成。其中关于现代化的基本观念即基于此书。今值此书重版,即以此文作新版序,期读者可先有一鸟瞰,然后再深入此书之义理。——著者志一、“儒家的常道性格”首先,我们要表明儒家的义理与智慧具有“常道”的性格。儒家,从古至今,发展了几千年,它代表一个“常道”一恒常不变的道理。中国人常说“常道”,它有两层意义:一是恒常不变,这是纵贯地讲它的不变性:一是普遍于每一个人都能够适应的,这是横地、广扩地讲它的普遍性,即说明这个道理是普遍于全人类的。“常道”没有什么特别的颜色,就如同我们平常所说的“家常便饭”;它不是一个特殊的理论、学说,儒家的学问不可视为一套学说、一套理论。也不是时下一般人所说的某某主义、某某“ism”,这些都是西方人喜欢用的方式。凡是理论、学说,都是相对地就着某一特点而说话;局限于某一特点,就不能成为恒常不变的、普遍的道理。儒家的学问更不可视为教条(dogma),西方的宗教有这种教条主义的倾向,可是儒家的“家常便饭”绝不可视为独断的教条。
编辑推荐
《政道与治道》为牟宗三文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