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作者:杜永刚|主编:金开诚 页数:120
Tag标签:无
前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吉林文史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内容概要
所谓山水画,就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中国古代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后经历代画师的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画风。山水画在描绘物象上,主要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着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艺术相结合,以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历史上,山水画名家层出不穷,作品更是灿若繁星、汗牛充栋。
书籍目录
一 山水画的产生二 “金碧”与“水墨”在隋唐山水画中的出现三 南北山水画派在五代的形成四 山水画在宋代的高度成熟五 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兴起六 五画派林立的明清山水画
章节摘录
(一)早期山7k画的缘起 文献中有记载的山水画,最早要算唐代张彦远(沥代名画记》所载的汉武帝《五岳真形图》。这幅作品,创作于公元前2世纪末或前1世纪初,题材取材于道教。汉武帝一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另一方面又信奉黄老道术。为求长生不老,任用许多方士,命他们去求仙寻药。汉武帝作《五岳真形图》,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和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多次封禅和祭祀山川,便有了受封的五岳。可以推测,除了宗教本身意义之外,《五岳真形图》的原作已开始具有对山川景观的审美意识。 求仙的思想和行动,驱动人们寻找蓬莱仙境,遁迹山林,客观上密切了人们与自然的关系,道家思想催生了山林文化。古代神话传说中,九州的名山大川都有神仙居住,而黄帝、舜、周穆王、秦始皇之祭祀五岳,学仙于名山,封禅于泰山等都是中华民族自上古以来就存在的自然信仰之反映。《庄子》中也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的记述。 从探究山水画起源的角度出发,不难发现,在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作品,已经初步具有了山水画的基本特征。这些朴素描绘人与自然关系的早期绘画,为中国山水画的发端提供了可信的佐证,在那里,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中国山水画的雏形。 但是,在晋以前,虽有山水画的内容存在,但只能算是山水画的源头。还不是独立意义上的山水画。虽然学术界有争议,但大部分文献中都记载山水画萌芽于晋朝。刘宋时期宗炳撰写的《画山水序》及王微撰写的《叙画》二文,均是关于山水画创作的理论总结,从侧面说明在南朝刘宋之前的晋朝就已经有了山水画的产生。 那么,魏晋文化究竟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山水画的萌芽呢? 东汉末期,政局动荡,战乱频仍,一些文人高士不愿依附某一个政治势力,,便转向远离政治、不务实际的玄谈。魏晋文化的特征是崇尚清谈之风,喜欢玄学(即老、庄、易),注重哲理上的思辨性,崇尚道家文化的任运自然,很多的文人名士放任、风流、不拘成规,他们放浪山林之间,饮酒赋诗。魏晋时期形成了士族制度,所谓“士族无下品,庶族无大夫”,后来,士大夫阶层逐渐加入到这些文人名士之中,使得玄谈成为一种时尚。 玄学家和文士们喜爱林泉山水,青睐山水田园的景色,游山玩水成了他们的追求。 汉至魏晋山水文学包括山水诗,山水文赋由此得到了较快发展,如郭景纯的《江赋》、木玄虚的《海赋》,其他还有潘安仁的《秋兴赋》、谢惠连的《雪赋》、谢希逸的《月赋》,以及更早的楚国宋玉的《风赋》。这些歌咏自然风景的山水文学从审美意识和表现手段方面都为山水画做出了榜样,这些山水诗赋开始形成中国文人艺术家的山水艺术情结。 另外,在晋以前的庙宇祠堂中,山川自然与神话交融的壁画已经产生,为晋朝山水画创作做了形式上的准备。 (二)文人山水画的萌芽 在南北朝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山水形象在绘画中,是作为人物背景出现的。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画面上山峦起伏,水面波光粼粼,占据着画面的大半空间,只是作者的意图不在于表现山水,山水的形象只作为人物形象的陪衬。 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山水画以独立画科的面貌出现,比欧洲的风景画早一千多年。山水画的表现技巧也开始趋于成熟,并建立了初步的山水画理论,阐明了“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画家们通过画山画水,抒发性情,这个时期的山水画已呈现出自由的生命力。 魏晋之际的嵇康,不但是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而且也是画家,他以擅画人物故事著名。他的名作《巢由洗耳图》一直流传至唐代。此图虽然取材于尧舜时期两位隐士巢父、许由恶听唐尧之召,洗耳于颍水之滨的故事。这幅画潜藏着文人个体意识觉醒后,如何与自然山水联系的最初契机。如果说这些更多地是带有阐释意味的话,那么其后出现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则完全明朗地显示了这一趋向。竹林之中,画的是雅好玄谈、纵酒任诞而不拘礼法的“竹林七贤”与春秋时的高士荣启期。这幅砖壁画以人物为主体,以银杏、垂柳、乔松、阔叶竹、梧桐所代表的山林为背景。如果说《巢由洗耳图》还只是魏晋文人个性的展示,那么《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则进一步将人物风神与山林契合了。 中国山水画从人物画的附庸中走出来的发祥地是东晋时的会稽郡。东晋时的会稽郡,包括当时的山阴、剡县、始宁。这里有四明山、会稽山、大盘山等山脉横亘其间,又有长乐江、澄潭江、黄泽江穿越而过,是浙东著名的风景区。东晋虽建都建康,但大批文人学士都选择了会稽郡这块茂林深壑、风光旖旎的好去处,与政治中心建康保持一定距离。 执东晋政局牛耳的四大宗族(王、谢、庾、桓),有两家相继数代,以会稽为居住地,会稽郡在东晋社会中居于人文荟萃的中心位置。在晋代,如果说山水诗是山林文学、贵族文学,那么我们也可说山水画是士大夫绘画。使中国山水画走向独立的肇始者顾恺之、戴氏父子,都曾在会稽郡驻足隐居过。 士人的欣赏和绘画对象,借助道家的力量转向山水。山水也一直成为士人画的主要对象,他们不但要得山水之体,还要得山水之神,不但要山水可行、可望,还要可游、可居,他们要在山水中得到尽情的满足。 根据记载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许多著名的山水画家都是隐士,或将隐逸,他们将隐居作为人生的理想。 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人。善书画,江夏王羲恭尝荐炳于宰相,前后辟召,竞不就。 王微,字景玄,琅玡临沂人。善书画,尝居一室,读书玩古,不出十余年。皆得辟召,竞不就。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幼有异操,年10岁,得葛洪《神仙传》,便萌生了长生之志。武帝尝欲微用,隐居画二牛,一以金笼头牵之,一则逶迤就水草。梁武帝知其意,不以官爵逼之。朝廷有事多询之,号“山中宰相”。这些仅是隐士中的山水画家,还有很多具有隐逸思想的在朝山水画家。 从秦汉至南北朝期间,从早期以人物为主的带有山水形象的绘画中,人物所占的空间逐渐减少,而山水形象却不断增加不断完善。在伴随人物画发展的同时,山水形象逐渐脱离人物的背景而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东晋顾恺之(约345~407年)字长康,小名虎头,晋陵无锡人,著名画家和绘画理论家。是我们知道的最早的山水画家之一,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山’水画的形式,是中国山水画的先驱人物。他写的《魏晋胜流画赞》,表明他还是我国最早的一位绘画评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把他的画列为上品。此外,他还兼善诗文、书法、音乐,在魏晋风度的时代氛围中,他性格“率直通脱”,言行“既痴且黠”,时人以“三绝”赞之——才绝、画绝、痴绝。 顾恺之生长于山水秀丽的江南,沿江自然风光的熏陶与魏晋风度的人文影响,使他对山水之美有着格外的体味。他曾向人津津乐道会稽山川之秀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他在后世享有“山水画祖”之誉。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是根据西晋张华的《女史箴》一文创作而成。全卷共分12段,现存9段,绝大部分是人物,唯有插题箴文“道冈隆而不杀”的第三段,冈峦山石复叠占了大部分画面。山间有雉鸡飞起,峰峦间有树丛点染;在画法上,山势叠起,笔势山形都极见变化。比起以往的山形显得进步许多。 这虽未脱离表现人物为主题的陪衬地位,但它却提供了更清晰的了解东晋时代山水形象创造的艺术特点,是山水画形成的重要准备阶段。 代表顾恺之山水画最高成就的作品就是著名的《洛神赋图》。该图卷有多种宋人摹本传世,仍保存着魏晋时代古拙的画风。它以曹植的名作《洛神赋》为内容,分段描绘赋意,移步换影,构图相连,其间山水起伏,林木掩映,人物随着赋意的铺陈重复出现,画面处理将时间和空间打成一片,既带有梦幻虚拟的浪漫色彩,又体现了传统绘画时空合一的特征。如果说在《女史箴图》中能见到的山水形象还只是山石林木的局部,那么此图则是整体的山水画幅。 在画法上,此图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画中的景物大小、疏密高低、层次起伏,较以往变化更加丰富。树以勾叶柳和葵扇形树木为主。勾叶柳有高低、偃仰、向背之不同形态,干、枝、条、叶逐次而生,略显迎风摇摆之意。以双勾画法画树干和树叶,这在山水画上是第一次出现,创造了对后世多有启示的勾柳叶法。葵扇形树木图案化形态显示一种稚拙的意趣。 《洛神赋图》无疑是山水画形成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标志。从主题思想到画面表现,都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密切协调状态。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丛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古代山水画》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之《古代山水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