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5-01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作者:李海霞|主编:金开诚 页数:120
前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吉林文史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内容概要
宋词是一道绚丽的风景,以其独特的艺术品味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一席之地,历来与唐诗并称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双美。谈到宋词,就不得不谈豪放婉约的问题。婉约词派是指以李清照、温庭筠、秦观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婉约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是修辞委婉、表情柔腻的词作。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书籍目录
一 婉约词的发展历程及其特质二 婉约词形成的背景三 婉约派的创作特色四 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赏析
章节摘录
(一)婉约词的流变 在词的发展初期,也就是隋至中唐时期,婉约并不是词的主要风格。从词体发展的全过程来看,词在民间创始时,它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例如,词的源头——敦煌曲子词,大多题材广泛,词境宏阔,社会性强。从艺术风格看,敦煌词有的粗犷热烈,有的委婉深沉,有的俚俗,有的精巧,有的质朴。尤其应当强调的是,敦煌词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大多健康活泼、清新自然,其中绝大部分写的是现实社会生活,既有男女恋情、闺怨情思,也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而后者大多写得语言刚健、情感爽朗,属于豪放类型,我们决不能用“婉约”来形容它们。再如词学家们津津乐道的“中唐文人词”。中唐许多作家如张志和、刘长卿、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等人都开始用长短句填词,创作了许多作品,这些词作的题材也比较广泛,是按曲调来填词的,词体尚未定型,还较多地以写诗的手法写词,更无法将这些词归为婉约派。 词发展到了晚唐五代,出现了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花间词派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风,才筑起了“词为艳科”的樊篱,形成了婉约的词风。其中,《花间集序》标志着“侧艳”词体观念的形成,对后世词的创作和批评有着深远的影响。被称为“花间鼻祖”的温庭筠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以婉约为美的词体特色,对词学的发展特别是婉约词风的定型起到了题材规范、审美规范、体式规范的作用。自此,词体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样式便以长短句的形式、相思别恋的内容、柔婉妩媚的格调作为正统被规范成型,占据了词坛的主导地位,词为“艳科”被人奉为神圣。至此,诗与词从题材内容上也就彻底分家,“诗庄词媚”说渐而成为词坛一种不可不循的规律。作家在填词的时候,几乎完全排斥,甚至认为应当排斥广阔的生活画面和比较重大、严肃的题材内容,否则将被认为不是当行本色。但此时传统文人的忧患意识及对社会和人生的关注,使得晚唐词人也写出一些抒发人世兴衰、历史沧桑的豪放力作。词坛上多样化的题材风格也并未销声匿迹,只是以非主流的一面存在于晚唐词人创作中。即便是花间词人,其创作也并非全是艳词。《花间词集》里也有咏史怀古、咏物抒情、写景记俗、羁旅之愁、边塞风情、登科等多类题材。有人曾统计过,这类词共计一百二十多首,竟占《花间词集》录词总数的四分之一。 宋人的词体观念基本上继承了富贵香艳的“花间词”风。词在北宋初仍被视为艳科小技,并且在很长一段时期,一直被视为词坛“正宗”,以后虽然受到其他风格挑战,也仍不乏影响。不仅晏殊、柳永、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以婉约为主要风格,而且苏轼、辛弃疾、姜夔等也不乏婉约之作。特别是苏轼,如果从数量上看,苏轼的婉约之作要大大超过他的旷达、豪放之作。总体说来,北宋中叶以前的词坛,词人多囿于词为“艳科”“诗余”之成见,词主要以写男女恋情和离别相思,词坛一直被“婉约”风气笼罩着,因而也就没什么婉约词与豪放词的区别。北宋中叶,苏轼以诗为词,“自铸伟词”,在词坛另辟“豪放”之路。至此,词之浅斟低唱不再是一枝独秀,词才有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之别。但苏轼之后,即使与其关系甚密的“苏门四学士”中的秦观、黄庭坚、晁补之三人,在词的创作上仍然严守其“艳科”之藩篱,以致豪放词几乎绝响。词的发展在北宋后期出现了学柳永而过于俗化,学苏轼则过于诗化的倾向。于是体现传统婉约词创作主流的“本色”理论——李清照的《词论》应运而生。《词论》的核心观点是“词别是一家”说,其基本内涵之一是词应合律而歌,强调词与音乐的关系。二是词贵雅正。要求词高雅、浑成、讲究情致、采用铺叙手法,即词应有自身的精神格调和审美特征。其目的在于一方面维护词的艺术体性,在形式上分清词与诗的差别;另一方面维护词的传统风格,为诗词划分界限。可见,李清照努力要把词从诗的大系统中分离出来自立门户,苏轼则高扬与之相对的诗本位的词学观,意在打破诗词界限,使词回归到诗的大系统中去。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词学观。然而,在北宋词坛,苏轼的诗化道路并未得到响应。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词人们的繁华梦破,词风也为之陡然一变。苏轼词终于受到了称许,使得天下人耳目一新,逸怀浩气。 面对国破家亡的民族灾难,一些爱国将相及士大夫,如岳飞、张元干、张孝祥、陆游诸人,才追随苏轼,以词抒发其慷慨悲壮之音,算是成为苏之后劲。此后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人登上词坛,以词抒写英雄失路之悲慨,语壮声宏、慷慨沉郁,陈亮、刘克庄等人紧随其后,豪放词才与婉约词分庭抗礼,豪放词才有“派”可言。词至南宋,婉约风格仍未有间断,一直延续下来。 ……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婉约词派》介绍了婉约词的发展历程及其特质、形成背景、创作特色、代表作家及其作品赏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