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车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作者:吴迪  页数:120  字数:3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吉林文史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希望《古代车马》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内容概要

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后裔以他们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让今人惊叹的辉煌文明,在先民众多的智慧结晶中,古代车马作为人们早期代步、载物的工具,曾经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古代车马制造的精湛技艺,到古代交通的飞速发展,从先秦时期等级森严的车马制度,到秦朝实施“
车同轨”的历史意义,让我们一路探寻古代文明的遗迹,去聆听那来自遥远时代最真实的回响。

书籍目录

古代车马的产生与发展
古代车马的组成与构造
我国古代的车马制度
秦朝的“车同轨”与古代交通发展
秦朝“车同轨”的历史意义
文化视野中的古代车马

章节摘录

(二)先秦时期车马的大发展在商代,车辆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贵族下葬时通常都有成套的车马陪葬。在今天的河南安阳,曾经发掘出商代的马车坑。这些马车有一车四马二人的,也有一车二马三人的,还有一车:二马一人的,表明了当时的车马种类已很丰富。《说文》中说,商代有三匹马拉的车,叫做骖;到了周朝时,周人增加了一匹,成为驷。而在河南浚县辛村周墓出土的12辆车,马骨达到72架,这就说明了当时已有六匹马拉的车,可见其发展程度。春秋战国时期,车辆制造业发展很快,今天能看到的史书中就有这方面的相关记载。如《墨子》中说,春秋各国造的大车,能装50石谷子而运转灵活,即使是长途运输,车轴也不会弯折。战国时期,人们又对车进行了大的改进,车辕由单辕改为双辕,这样车就更加牢固,载重量也更大了。总的说来,先秦时期的车可分为大车和小车两大类。古人常说“服牛乘马”,可见除了马车之外还有牛车。一般说来,驾马、车厢小的叫做“小车”,驾牛、车厢大的叫做“大车”。小车也叫轻车或戎车,主要用于战争,其余时候也供贵族出行使用,而牛车主要用来运载货物。战国时,由于战车的发达,战车的多少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志,有所谓“百乘之国”“千乘之国”的说法,这里一车四马为一“乘”,也就是我们主要介绍的“车马”。为什么我们说“车马”而不说“马车”呢?这是因为先秦时期的车与马是相连的,是一个整体,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就当时的社会状况来说,所谓的乘马也就是乘车,所谓的御车也就是御马。而如果说“马车”,可能会让人产生误解,以为它只是古代的车的一种,即马拉的车,但事实则不然。今天我们在古书上也常见车马并举。例如《论语》中有“齐景公有马千驷”这句话,这里不在于强调他有四千匹马,而是要说明他有一千乘车。总之,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已经初具规模,造车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考工记》一书中就对车轮制造的平稳、耐磨提出了要求。而到了秦代,全国性的交通网开始形成,随着“车同轨”这一重要法令的颁布与实施,我国古代车马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三)秦汉以后车马的发展演变秦汉时期,全国性的水陆交通网络开始形成,这不得不说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秦始皇的“车同轨”政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车同轨”的法令,车辆的制造随之进入标准化阶段,过去杂乱的交通线路也得以整修和联结,建成了遍及全国的驰道,车辆的行驶更加畅通无阻。秦代时,战车仍是主要的作战工具。今天位于陕西的秦兵马俑坑就曾出土驷马战车一百多辆,也为我们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的车马原貌。秦陵出土的两件大型彩绘铜车马,其大小是当时真车马的二分之一,完全仿制当时的车马。一号车为立乘之前导车,长2.25米,高1.52米,单辕双轭,驾有四马。车舆呈长方形,车上置一圆形铜伞,伞下立一御马官俑,双手执辔。二号车为坐乘之安车,长3.28米,高1.04米。车厢分前后两室,前室为驾驶室,内有一跽坐的御马官俑,腰际佩剑,执辔前视,后室为乘主坐席。车厢上有椭圆形车盖,同样为单辕双轭,前驾四匹铜马。从这两件珍贵的文物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秦代车马的具体形态与古代车马的重大发展,还不得不感叹于两千多年前车马制造技艺之精湛。到了汉代,战场上多以骑兵为主,而战车逐渐消失了。车的种类增多,但主要用于载人载物。供人乘坐的车辆也发生了结构上的变化,单辕车逐渐被两辕车取代。汉朝皇帝乘坐的是“辂车”和“金根车”,是当时最高级的马车。值得一提的是,东汉和三国时期出现了独轮车,这是一种便捷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在交通史上是一项重要的发明。今天有人认为,史书中记载的诸葛亮曾使用过的“木牛”,就是当时一种特殊的独轮车。此外,汉朝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举世闻名的记里鼓车,这种车能够通过车上的小木人击鼓的次数来报告行车的里程。三国时期的马钧也是一位卓越的发明家,他发明了指示方向的指南车,是在当时有着重大意义的一项发明。关于指南车的发明,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在上古时期有两个部落,一个姓姜,首领是炎帝;一个姓姬,首领是黄帝。有一个首领叫蚩尤的九黎部落,经常侵袭姜姓和姬姓部落。于是黄帝和炎帝带领两个部落联合起来抵御蚩尤,他们凭借黄帝造的指南车指示方向,大败九黎部落,生擒了蚩尤。但这毕竟只是一个传说,指南车什么时候出现的,最早又是由谁发明的,始终没有人知道。相传马钧听闻指南车的传说后,始终坚信指南车确实存在过,只要肯用心摸索,重造指南车并不难。他不顾别人的议论与不解,全心钻研,终于研制出新的指南车。这种车由车子和一个小木人组成,依靠指南针的原理与特殊的机械构造,不管车辆朝什么方向走,小木人的手都指向南方。记里鼓车和指南车的发明是我国古代车辆制造史上的辉煌成就。早期的车辆多以马拉,而魏晋南北朝时,颠簸较小,乘坐相对舒适的牛车开始流行。从宋朝开始,轿子逐渐流行。这种以人力的非轮式机械代替畜力的轮式机械的做法,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无疑是技术上的退步,也正因如此,客观上抑制了载人车辆的继续发展。这一时期车辆的制作和改进得不到重视,制车技术的重点也逐渐由乘人的车转到载货的车。中国古代的造车技术出现了停滞,古代车马的发展演变也趋于沉寂了。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车马》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古代车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简洁,初步了解可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