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作者:王娜 页数:12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婚姻生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在中国古代,婚姻是“合两娃之好”,从而完成“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重要功能,男女的婚姻,完全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操纵下实现的。当事的男女双方往往处于被动的境地,任由他人摆布。而古代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权力就更加微乎其微,她们也就常常成为各种各样的婚姻悲剧中的主要受害者。
书籍目录
一 氏族社会的婚姻状况 二 关于先秦女子的亡国论 三 贞节的产生与文君私奔 四 门第与宗教对婚姻的影响 五 武則天的婚姻与缠足 六 理学盛行时代的婚姻 七 贞节牌坊背后的辛酸 八 封建社会末期婚姻的变化 九 古代婚姻的礼俗变迁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所依靠的对象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由母系向父系过渡的过程中,也是由多偶婚、对偶婚向专偶婚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造成女性失去原始社会的优越地位,形成历史性的悲剧,但它是极大的进步和革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三)一夫多妻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约在五六千年前,我国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逐渐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母权制的对偶婚,带来了一个新的迹象,子女确认了自己母亲的同时,也确认了自己的父亲,父亲也可以确定与自己有直系关系的血缘子女。 在母权制社会中,子女只能单独地继承母亲的财产,而不能继承父亲的财产。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男子的地位也在不断地上升,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也更多,他们试图借此来改变当时流行的氏族成员继承制,使子女享有继承权,给以对偶婚和母系氏族为基础的氏族社会沉重的一击,女性世系必然解体,而男性世系相应地必然会取而代之慢慢地,氏族男性成员的子女都留在本氏族内,女性成员的子女则再也不属于母亲的氏族,而转到父亲的氏族中去。这样就逐步废除了按母方计算世系的方法,确立了父亲的继承权。 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在对偶婚的形式下产生了一夫多妻的现象。由于生产劳动特别是战争对男子的需要,男子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从而造成男女两性的不平衡,使女性人口过剩。这种情况的产生以及女性地位的下降,都为男子享有更多的妻子提供了条件,再加上多偶婚遗风的影响,在一些实行对偶婚的氏族中间实际上仍维持着多偶的同居形式,即多妻的占有制,后来又发展为父权制的家庭。这个家庭的家长过着一夫多妻的生活,保存了对偶婚的一面——一男多妻。这种现象出现在父权制社会的晚期。 随着财富的增加,权势的扩大,一些氏族的首领逐渐占领了除了日常生活之外的剩余物资,成为了奴隶主,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不断地进行征伐、战争并掠夺财物,于是原始社会宣告解体,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婚姻》是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丛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