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萧红 页数:180
内容概要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用她绘画式的语言,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的巅峰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作者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遁莹,“萧红”系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她幼年丧母,继母对她冷落,却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祖父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她参加过“五卅”惨案,经历过始乱终弃的包办婚姻,还险些被卖入妓院,后结识萧军并走上文学道路,深受鲁迅的赏识。 寂寞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岁月强化了萧红性格中的敏感和坚韧倔强,同时,女性所独有的纤细敏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感悟能力,使她成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 1935年,《生死场》的出版使萧红一举成名。1940年1月,萧红随端木蕻良抵达香港。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1月22日,萧红与世长辞,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地离开了人间。主要作品有小说《生死场》(1935)《呼兰河传》(1941)《马伯乐》(1941),散文集《商市街》(1936)《回忆鲁迅先生》(1940)等。
书籍目录
名师导读
知识链接
《呼乎兰河传》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声
阅读延伸
章节摘录
东二道街上有一家火磨,那火磨的院子很大,用红色的好砖砌起来的大烟筒是非常高的,听说那火磨里边进去不得,那里边的消信可多了,是碰不得的。一碰就会把人用火烧死,不然为什么叫火磨呢?就是因为有火,听说那里边不用马,或是毛驴拉磨,用的是火。一般人以为尽是用火,岂不把火磨烧着了吗?想来想去,想不明白,越想也就越糊涂。偏偏那火磨又是不准参观的。听说门口站着守卫。东二道街上还有两家学堂,一个在南头,一个在北头。都是在庙里边,一个在龙王庙里,一个在祖师庙里。两个都是小学: 龙王庙里的那个学的是养蚕,叫做农业学校。祖师庙里的那个,是个普通的小学,还有高级班,所以又叫做高等小学。 这两个学校,名目上虽然不同,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也不过那叫做农业学校的,到了秋天把蚕用油炒起来,教员们大吃几顿就是了。 那叫做高等小学的,没有蚕吃,那里边的学生的确比农业学校的学生长的高,农业学生开头是念“人、手、足、刀、尺”,顶大的也不过十六七岁。那高等小学的学生却不同了,吹着洋号,竟有二十四岁的,在乡下私学馆里已经教了四五年的书了,现在才来上高等小学。也有在粮栈里当了两年的管账先生的现在也来上学了。 这小学的学生写起家信来,竟有写道:“小秃子闹眼睛好了没有?”小秃子就是他的八岁的长公子的小名。次公子、女公子还都没有写上,若都写上怕是把信写得太长了。因为他已经子女成群,已经是一家之主了,写起信来总是多谈一些个家政,姓王的地户的地租送来没有?大豆卖了没有?行情如何之类。 这样的学生,在课堂里边也是极有地位的,教师也得尊敬他,一不留心,他这样的学生就站起来了,手里拿着“康熙字典”,常常会把先生指问住的。万里乾坤的“乾”和乾菜的“乾”,据这学生说是不同的。乾菜的“乾”应该这样写:“乾”,而不是那样写:“乾”。 ……
编辑推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与教学的实际需要,《大语文丛书·语文新课标必读:呼兰河传》组织了一批优秀教师精心设计,邀请资深专家严格审定,确保了丛书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帮助同学们在文学殿堂里迅速把握真知,提升语文素养与语文成绩。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