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作者:斯文·赫定 页数:281 译者:王鸣野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原名《穿越戈壁》(AcrosstheGobiDesert),著者为瑞典著名考古学家、地理学家、探险家斯文·赫定。斯文·赫定是20世纪最著名的探险家之一,他在中国西部的探险与考察横跨时间长达40余年。他屡次深入中国的新疆、西藏、内蒙古各地,搜集了大量有关地理、地质、人文等方面的珍贵资料,被后人誉为“西域探险之父”。本书是斯文·赫定撰写的一部有关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中国西部探险考察的纪实游记。曾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这次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活动,无论在新疆探险史上,还是在中外合作探险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组建,中国学者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的探险考察中有了自己的地位,并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中外合作的多学科的大型科学考察。1926年冬天,已经61岁的斯文·赫定来到中国,他带来了一支由瑞典人、德国人及丹麦人组成的探险队,准备对中国西北进行新的地理考察。但考察队还在筹备中,就遭到以北京大学的学者们为代表的中国学术界的普遍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中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学者们的意见而与外方做出交涉。经过近6个月的谈判,达成了如下协议:本次考察由中瑞双方共同组成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北京大学教务长徐炳昶和斯文·赫定分别担任双方团长,团员有中方人员10人,欧洲人员17人(瑞典5人,丹麦1人,德国11人)。考察内容包括地质学、地磁学、气象学、天文学、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考察团采集和挖掘的所有动植物标本、文物矿物质样品等都是中国的财产。
内容概要
《从紫禁城到楼兰:斯文·赫定最后一次沙漠探险》是20世纪著名的探险家、地理学家,也是被后人誉为“西域探险之父”的瑞典人斯文·赫定撰写的一部有关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中国西部考察的纪实探险游记。 曾发生于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这次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活动,不论在新疆探险史上还是在中外合作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中瑞联合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组建,中国学者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的探险考察中有了自己的地位,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中外合作的多学科的大型科学考察。 1926年的冬天,斯文·赫定来到中国,他带来了一支由瑞典人、德国人及丹麦人组成的探险队。但考察还在筹备中,就遭到北京学术界的一致反对。经过近六个月的谈判,斯文·赫定和北京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就即将进行的考察达成了如下协议:本次考察由中国瑞典双方共同组成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北京大学教务长徐炳昶(旭生)和斯文·赫定分别担任双方团长,团员有中方人员10人,欧洲人员17人(瑞典5人,丹麦1人,德国11人)。考察内容包括地质学、气象学、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考察团采集和挖掘的一切动植物标本文物矿物质样品等等,都是中国的财产。 1927年5月9日,斯文·赫定和徐炳旭率领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离开北平,前往中国西北开始长达7年的考察活动。实地考察一直持续至1933年。 在《从紫禁城到楼兰——斯文·赫定最后一次沙漠探险》这部探险游记中,斯文·赫定以通俗生动的笔法记录了1927年—1933年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整个考察探险过程,记录了考察路途中许多有趣和罕见的人文、民俗、地理等景观,以及考察队一路上遭遇和发生的一系列或有趣或悲伤的事件,给读者栩栩如生描画出了探险考察队的一路所见所闻和所感,呈献给读者许多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逸闻趣事。 《从紫禁城到楼兰:斯文·赫定最后一次沙漠探险》文笔生动活泼,记事精彩,融通俗性、趣味性、猎奇性于一体。同时又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是一本具有较高可读性的探险游记译作。
作者简介
作者:(瑞典)斯文·赫定 译者:王鸣野王鸣野,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石油大学人文社科部副教授。长期从事中亚问题、地区性国际政治问题和中国近代边疆历史地理研究。曾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边疆史地中心。近年出版和翻译的主要作品有:《美国的欧亚战略与中南亚五国》、《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中亚史纲》,《泛突厥主义文化研究》,《列国志:亚美尼亚》、《东突的历史与现状》《西极探险》等。有20余篇(部)作品获得中央级、省市级和海外奖项。
书籍目录
译序 第一章 终于离开了 第二章 土匪出没的地方 第三章 蒙古会师 第四章 合众之城 第五章 任务之一:气象观测 第六章 考察纵队 第七章 在呼图尔图古尔的最后一天 第八章 骆驼暴动 第九章 在13号营地的战争会议 第十章 善德庙之旅 第十一章 在骆驼受难的路上 第十二章 抓贼 第十三章 从神话岛到黑城 第十四章 田园牧歌般的营地 第十五章 中国节日和德国信使 第十六章 泛舟额济纳河 第十七章 经由苏泊淖尔到嘎顺淖尔 第十八章 1号气象站第十九章 沙漠行军和沙暴 第二十章 寒冬腊月 第二十一章 焦虑的日子 第二十二章 戈壁圣诞 第二十三章 新疆将不会和我们发生任何关系第二十四章 终抵哈密 第二十五章 经善鄯和吐鲁番前往迪化第二十六章 新疆省主席杨增新 附录:罗布泊,游移的湖
章节摘录
中国正在经历着一个躁动不安的过渡时期,这就是我面对的特殊时代。在北京的静谧的公使馆里,我远距离注视着汉口、上海和南京的变乱,那些将军们之间纷争纠结的混乱场景一幕幕在我脑海闪过。此时的我也一直身陷于一个小型风暴的中心,攻击直指探险队——我的计划有被破坏的危险。终于,我离开的日子到了。眼下只有探险队的医生戴维·胡莫博士跟随着我,我不知道我们俩谁在5月8日那天干活更多。除了一起打包外,我还来来往往忙碌着把我的名片送到各公使馆去。在冬季和春天的那些日子里,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丹麦人和挪威人都对我非常慷慨,我向V·K.亭博士、W·H.翁博士和格拉堡博士辞行,这最后一位朋友许诺关照我在北京的事情。最后我与著名的蒙古探险家罗依·查普曼·安德鲁斯在一起待了一个多小时的美好时光,从他那里我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帮助,当然这不仅仅是由于他卖给了我65匹训练有素的骆驼——他已不再需要这些牲畜了,由于局势不稳定,他已决定不再在即将到来的夏天去蒙古进行发现之旅了。胡莫博士和我与瑞典大臣奥斯卡·艾威罗夫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晚上。艾威罗夫精力充沛、善解人意且机智多谋,从一开始,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需要,他都会说服中国政府许可我在动荡的年代进行一次伟大的探险。在最后的几周里,他的练达和忠诚帮助探险队绕过了一系列可能使探险搁浅的暗礁。现在,我们清除了所有的障碍。出发的日子越来越近,5月9日早晨探险队的行李被放在德斯瓦根斯一里茨旅馆前面的人行道上。这些行李要装在银行的汽车上,银行的汽车将会带来我们在旅途中使用的大部分装银两的箱子。火车在中午11时50分出发,汽车来迟了,因而我们只剩下45分钟了。汽车停好后行李被放了上去,行李太重,一根弹簧被压断了,于是我们打电话要了别的车。我提前驰往西直门附近的车站,这里有一群中国人,他们是准备参加这次和平跨越亚洲活动的5名学者和5名学生,他们大部分是国立大学的教授、董事会的成员以及一个作为我们的协助者的委员会的成员——在调研过程中该委员会承担的是保护者的角色。接下来的30分钟令人激动。火车进站了,拨给我们使用的车厢中满是中国人和他们的行李。已经是中午12时30分了,站长解释说他只能再等10分钟。运送银两和旅行包的车还未到达——我不能将所有的钱就交给胡莫一个人去管,我必须留在这儿。让火车走吧,虽然我很不情愿这样做,北京的报纸将会说在最后一刻不可逾越的障碍横在了我的道路上。好在一些送行的朋友许诺说他们会担保将银子送来,所以我同意离开。忽然,站前的广场上卷起一片尘土,三四辆汽车疾驰而来。“是胡莫!”瑞典大臣奥斯卡·艾威罗夫大叫一声。真是载着银两和行李的车来了,能干的医生胡莫救了我们。一群苦力上前帮忙将沉重的箱子拖进了车厢,一切安顿就绪后,我们向艾威罗夫和其他朋友挥手作别,火车也随之向前移动。“真是谢天谢地。”我想,“现在终于开始了横越亚洲大地的旅行了。”北京逐渐消失在我身后,南口如一道天然门廊通向群山。早先的色彩单调的灰蓝色群山,现在却变得色彩鲜明起来。铁路在右手通往明陵,在空洞的地下,永乐大帝已在他那令人敬畏的陵墓中安睡了五百多年。铁路两边是宽阔的冲积平原,村庄、茅屋,还有灰色的院墙点缀其上。杨柳初长,荫翳渐成。田野已现绿意,耕地成灰褐色的小块状。突然,一阵尘暴席卷谷地,周围的一切都被包裹在一层厚厚的雾气之中。顺着山势蜿蜒而去的古老城墙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车厢中的东西全都遍覆黄尘。但这并未破坏我们的“假日”心情,不仅是那些中国人,其他人也都很高兴能够离开。当局拨给我们使用的车厢原来是用来拉牛的,在车厢的中央和两边安置了窄窄的长凳,四边的墙上则开了一些长方形的窗口。在欧洲或美洲,从来没有一节车厢如这般肮脏,不过这又算得了什么?尘土充塞的所在对我更有吸引力。胡莫和我坐在前面,我们可以在那儿煮茶、做早饭。紧挨着我们的是3位考古学家,他们很快就会显示出寻找史前村落的高超本领。另外一组的徐炳昶教授一直在与两个同事谈话。学生们打开旅行包拿出吃的东西。另一边,年轻的摄影师匡则试图将狭窄的南口谷地的一段保存完好的长城摄入相机,但他没有成功。离我们不远处坐着李教授,他身穿西服,面容酷似欧洲人。他是一个地理学教授,他要求乘坐我们的专用车厢和他的5个学生一起旅行到包头,我们很高兴地接受了他们。李教授友善合群,向他的学生和我们介绍谷地的地理状况。徐教授是探险队中的中方工作人员的领队,他和李教授都是我们早餐和午餐桌上受欢迎的客人。现在经过的地方我以前也来过。第二天,火车到达了绥远地区的首府归化城,火车在此停留了20分钟,我们很高兴在此地见到地理学家艾里克·诺林博士,他正在这里为旅队的中方工作人员购买补给。火车接着又开动了,一个又一个小时慢慢过去了。单一而枯燥的平原伸向远方,在那里,巨大的黄河在两道河湾处闪闪发光。果园里万花竞放,为两边的灰色村庄增添了秀色和妩媚。极目远眺,北边低矮的阴山一直向西蜿蜒而去。太阳通过窗口把温暖的光线送了进来,中国人有的沉沉入睡,有的吞云吐雾,有的则不停地喝着他们带来的茶叶。置身于这17个中国人之中,我们两个瑞典人则讨论着模糊的、无法预料的将来和我们的伟大计划。夕阳西下,远处出现了包头的影子。傍晚7时30分火车停下了,我的8位德籍工作人员已在车站等候,他们当中有我提名做工作人员首领的赫姆波尔少校和主管天文观测及无线接收设备的霍德博士,还有瑞典考古学家夫克·伯格曼以及翻译H·苏——他与一个德国人结婚,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两名警察前来查验证件。胡莫和另外几个人护送着一辆装着银两的牛车前往去冬租住的一处农舍,其余的人则骑上俊美的骆驼先行向城里进发。
编辑推荐
《从紫禁城到楼兰:斯文·赫定最后一次沙漠探险》: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活动,不论在新疆探险史上还是在中外合作探险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组建,中国学老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的探险考察中有了自己的地位,并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中外合作的多学科的大型科学考察活动。1926年冬天,已经61岁的斯文·赫定来到中国,这次他带来了~支由瑞典入、德国人及丹麦人组成的探险队,准备对中国西北地区进行新的地理考察。但考察队还在筹备中,就遭到北京学术界的~致反对。经过近6个月的谈判,双方达成如下协议:本次考察由中瑞双方共同组成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北京大学教务长徐炳昶和斯文·赫定分别担任双方嗣长,团员有中方人员10人,欧洲人员17人(瑞典5人,丹麦1人,德国11人)。考察内容包括地质学、气象学、人类学、考古学以及民俗学等。考察网采集和挖掘的所有动植物标本、文物矿物质样品等都是中圜的财产。1927年5月9日,考察团从北京出发,经包头、百灵庙至额济纳河流域,于1928年2月到达迪化,即今乌鲁木齐。实地考察持续至1933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