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作者:伊索 页数:195 译者:王焕生
前言
语文课程的教授与学习,离不开各类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这套“大语文丛书”,便是配合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教与学,专门编选和出版的大型课外阅读作品的系列读本。“语文”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新华词典》另有“语言和文章”的解说。从人们的实际运用来看,把“语文”理解为“语言与文学”的看法更为普遍,因为早期的“文学”与“文章”的界限模糊,“语言与文章”的说法也完全成立。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语文”,它应该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或者说是它的初期阶段;它既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必要工具,又是人类记录和积累文化知识的重要方式。“语文”的概念虽然是近代以来才有的,但“语文”的渊源与历史却可追溯到人类产生口头语言和出现文字表达之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语文”——“语言与文学(文章)”,已经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累与辉煌的文明传承。其中的代表性成果,便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名篇、名家名作。它们在精到而优美的语言文字之中,凝结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人生感悟、时代情绪与审美精神,并作为文明的载体和文化的传统,滋养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这些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检验而成为宝贵文化财富的语文经典,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教育部在2001年与2003年,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即“语文新课标”)。这一“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总目标要求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在此基础上,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这样一个高屋建瓴的指导性的意见,对于切实保证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全面提高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水平,无疑是及时的和重要的。关于阅读书籍对于人们的成长与成才是如何的重要,许多先贤大德都有精深透辟和精警启人的论说。如英国的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与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我国的著名文学家鲁迅也指出:“爱读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份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比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所以,读书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累进,单纯的范文借鉴,更不是一种实用性的消闲与娱乐,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心智的徜徉、心性的滋养。经常性地阅读好的作品,能够积累文学知识,增进艺术感觉,丰富文化素养,掌握语言规律,进而充实精神世界,提高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当然也包括欣赏作品和写好作文的实际能力。根据“语文新课标”的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我们这套“大语文丛书”,既注意了所选作品在体裁、样式上的多样性,如中外文学名著中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精品、童话、寓言、故事、神话、科普科幻等方面的中外名作;还注意在各类体裁作品的遴选中,选收那些既有代表性,又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作品,以使“大语文丛书”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兴趣、不同需求的学生,都有切合其需要和适合其阅读的作品,从而做到丰富多样,各取所需。特别要指出的是,丛书的选与编,充分考虑了面向中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语文能力、应对语文考试等实际性的需要。可以说,整体上的丰富性与具体上的实用性的较好结合,是我们这套丛书有别于同类丛书的一个鲜明特征。为使这套丛书在配合语文学习和应对语文考试上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也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本套丛书根据不同的类别,在提供原作原貌的基础之上,分别增加了以下一些内容:1.导读:包括作品写作背景、内容提要、思想内涵、阅读要点等;2.知识链接:包括作者介绍、作者的生平与成就、作品的地位与影响等;3.译文:将古文译成现代汉语,以直译为主,力求做到“信、达、雅”;4.注释:将原著或古文的正文中出现的疑难词句、问题等,予以解释性说明,以扫除阅读上的障碍;5.名师点评:由知名语文教师总结每篇文章的主要特色并作简要评论;6.经典记忆:以节选的方式推荐优美的语言、警句;7.阅读延伸:就作者的历史资料、奇闻轶事及相关人物、事件等,作提示性的介绍;8.问题与思考:对文章中的精彩观点与描写等内容,或提出鉴赏性的意见,或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以使学生更深地领会文章,并把握其精髓。希望通过我们的这些良苦用心与编选努力,能使这套“大语文丛书”给中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提供既丰富又实用的精神食粮,陪伴中小学生们有益而快乐的阅读,为推动中小学的语文学习,促进中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略尽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是为总序。2009年7月26日于北京朝内
内容概要
《伊索寓言》产生于希腊的古典时期,很长一段时间曾被认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约公元前8至6世纪之间,最早的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在希腊建立起来。古希腊文学是奴隶社会的产物。奴隶的理想和愿望、生活和斗争,一般只能间接曲折地通过奴隶主的文学反映出来。与此同时,希腊民间流传着许多以动物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小寓言。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及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企图通过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社会关系,主要反映压迫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从某种程度上宣传了一种民主思想。
作者简介
作者:(古希腊)伊索 译者:王焕生 丛书主编:白烨伊索,(公元前620-公元前560)在基督诞生前约600年,也就是2600多年前出生在希腊。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弗里吉亚人。在古代的传世史料中,最有权威性,而被称引的一件史料是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5世纪)的记载。他在其《历史》中记述:“罗多皮斯……是萨摩斯人赫菲斯托波利斯之子雅德蒙的女奴,并且与写作寓言的伊索同为一个主人的奴隶。伊索也确实是雅德蒙的奴隶,下述情况足以证明。当德尔斐人遵照神示,反复召请人们去领取伊索生命的赔偿金时,没有任何人前往,只有雅德蒙的孙子,同名的雅德蒙去认领。由此可见,伊索无疑是雅德蒙的奴隶。”
书籍目录
导论知识链接伊索寓言费德鲁斯寓言巴布里乌斯寓言名师点评阅读延伸
章节摘录
版权页:占卜者坐在市场上占卜挣钱。有个人突然来到他面前,告诉他,他家的门被人撬了,里面的东西全被人搬走了。占卜者听了大惊,立即跳起来,叹息着离开,往回奔跑,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在场的人中有个人见此情景,说道:“朋友,你宣称能预测别人的事情,怎么对自己的事情却不能预卜?”这则故事适用于那些人,他们连自己的生活都安排不好,却想涉及与他们毫不相干的事情。
媒体关注与评论
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课外阅读要求,我们选收了那些既有代表性,又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作品,以使这套“大语文丛书”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兴趣、不同需求的学生,都有切合其需要和适合其阅读的作品,从而做到丰富多样,各取所需。 同时,为使这套丛书在配合语文学习和应对语文考试上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本套丛书根据不同的类别,在提供原作原貌的基础之上,分别增加了名师点评、经典记忆、阅读延伸、问题与思考等内容。可以说,整体上的丰富性与具体上的实用性的较好结合,是我们这套丛书有别于同类丛书的一个鲜明特征。 白烨 著名文学评论家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编辑推荐
《大语文丛书:伊索寓言》编辑推荐:阅读经典•陶冶心智。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与教学的实际需要,本套丛书组织了一批优秀教师精心设计,邀请资深专家严格审定,确保了丛书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帮助同学们在文学殿堂里迅速把握真知,提升语文素养与语文成绩。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