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危机

出版时间:2009年4月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  页数:291  译者:蔡中恒  
Tag标签:无  

前言

  《绿色危机》导读  无可挑剔的推理小说  《绿色危机》是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的成名作,也被公认为是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部作品初版时间是一九四四年,此时黄金时代的余晖已经逐渐散去,推理小说的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而《绿色危机》这本书,算是黄金时代的完美总结。  甚至可以进一步说,《绿色危机》是最纯粹的古典解谜小说,即使在黄金时代,也很难找出比这本书更纯粹的推理小说。可能一提到黄金时代,读者心里下意识的想法就是公平性,也就是说读者和侦探处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拥有相同的机会破解谜题。这种观点发展到极致,便是十诫和范·达因守则。但实际上,黄金时代很多优秀的推理小说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公平性,侦探俱乐部的成员虽然宣誓从不向读者隐瞒关键线索,但事实上他们经常隐瞒线索。由于文字表现力固有的制约,有的诡计并不适合用文字的方式事先给予读者提示。优秀的小说家如果遇上公平性和小说难以两全的局面,往往会选择小说,而不是公平性。所以,撰写具有绝对公平性的推理小说,无疑是戴着脚铐跳舞。很幸运,布兰德就是这样的作家,《绿色危机》就是这样的推理小说。  公平性一向是布兰德作品的一大特色。《绿色危机》的公平性,不仅仅指诡计的公平性,在杀人动机上,也绝对公平。这一本《绿色危机》,可谓处处都是伏笔,处处都是线索。布兰德在字里行间,给了足够多的提示,但你未必能猜出来。每一条线索都小心翼翼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然后很快就消失了。打个比方,《绿色危机》就好比一张精致的拼图,整体的平衡感非常好。无论是从推理的角度,还是从小说的角度来说,《绿色危机》都是无可挑剔的作品。  推理小说中有一种类型是“破解不在场证明”:有人遇害,但嫌疑人都有过硬的不在场证明,而侦探的任务就是找出证据,破解真凶的不在场证明。但这种类型不适用于布兰德,也不适用于《绿色危机》。凶杀案发生的时候,没人拥有不在场证明,没人能摆脱嫌疑人的身份。在这本《绿色危机》中,布兰德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大家都没有不在场证明,这样,案情就像一块光溜溜的石头,总是难以把握。毫无疑问,凶手就在他们当中,但布兰德总有办法让读者出乎意料。坦率地说,布兰德是一位精致的作家。这里说的精致,是指布兰德在行文上同时拥有宏观的布局能力和微观的细节能力,而且两方面都发挥得极好。所以,阅读《绿色危机》,既能感受宏观之美,也能感受微观之美。  既千锤百炼,又妙手偶得。  最好的医院谋杀案  《绿色危机》的故事场景,是英国肯特郡乡下的一座战地医院,而这本小说牵涉大量有关笑气的知识,因此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笑气的来龙去脉。  18世纪80年代,德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首次发现一氧化二氮。后来人们发现,吸入这种气体后会情不自禁地发笑,所以一氧化二氮俗称为笑气。美国医生韦尔斯第一次把笑气用于麻醉中,之后在手术中使用笑气麻醉病人的方法风靡一时,小说中对病人进行全身麻醉,所用的麻醉剂就是笑气。在麻醉过程中,医生先给病人戴上面罩,往面罩中通入笑气,使病人麻醉,然后再通入氧气,直到笑气和氧气的比例为1:1。麻醉终止后,再让病人吸入十分钟左右的纯氧,防止病人缺氧。但用笑气做全身麻醉,效果并不是很好,且有一定风险:大量笑气吸入可能导致窒息,笑气本身也具有毒性。近年来外科手术已很少使用笑气做麻醉,只有牙医还在使用。  可能有的人会奇怪,布兰德只是一名作家,如何具有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如何想出这样的诡计?布兰德的回答听起来很简洁,真的很简洁:“我在酒馆里碰上一名男子,喝得醉醺醺的……他给我讲了一件谋杀案凶手的动机……然后我和一位医生朋友聊天,他无意中提到在手术室里,有一种方法可以用来谋杀病人……所以我就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了。”但是,光有诡计不足以成为小说,虽然布兰德一再谦虚地称“唯一和医学有联系的是我的丈夫,他是耳鼻喉科的医生。”但实际上布兰德在她丈夫隶属的战地医院附近住过几个月,空袭的时候和很多护士一起躲在地下掩体里面。布兰德自己也说:“当然我认识了医院的工作人员,和他们混得很熟,所以小说中的场景和那家医院相差无几:工作、护理、调情或是绯闻,就是这样。”或许正是因为这段经历,布兰德写起《绿色危机》,才会如此得心应手。  如果读者觉得故事场景发生在医院,阅读的时候担心会有陌生感,那这种担心其实大可不必。布兰德努力让笔下的医院具有代表性,也并未在人物长相等方面设置陷阱,就如先前所说,这本书是绝对公平的小说。阅读此书,不仅能享受到精巧的诡计,还能对医院生活有一定了解。推理小说有一个独特的魅力,从小说中可以了解各行各业的一些知识,这也使推理小说成为拓宽知识面的绝佳选择。  推理之外的余音  推理小说应该推理,但更该是小说。如果仅仅把《绿色危机》看成推理小说,仅仅去琢磨精巧的诡计,仅仅去寻求杀人的凶手,恐怕会错过小说的大部分光彩。一部《绿色危机》,想要表达的绝不仅仅是某种杀人的手法,或是作家对医院知识的熟悉程度。注意故事发生的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便可从中体会出作者的良苦用心。  小说的切入点是一家战地医院,主要描写了七名医生护士的生活。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布兰德强大的行文和精致的笔法,要在一部小说中同时塑造七个不同的人物形象,相当艰难。但布兰德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最后小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七个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他们既有过往,又有现在;既有争风吃醋,又有真情流露。布兰德描写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是普通人在战争阴影下的生活。无论医生还是护士,无论健康的军人还是受伤的病人,都笼罩在空袭的危险中。送到战地医院来的,毫无疑问都是伤员。请注意到这点,本书初版时间是一九四四年,此时二战还未结束,布兰德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写成这本书的?布兰德是这样说的:“……在那段日子里,我要忍受着一次又一次的空袭,或许‘忍受’一个词还无法准确描述当时的情况,反正空袭很快就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空袭警报一拉响,我们就在黑暗中摸索着戴上钢盔,躲过四散的炸弹碎片,跑到掩体里。我得说,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让人很恐惧。炸弹落下的呼啸声短促而尖锐,让人感觉头痛欲裂,好像随时都会被炸弹炸到。等到空袭结束了,就有一种巨大的解脱感,像是一场伟大的胜利:我还活着。如果你也处在这种环境中,每天晚上都有密集的炸弹倾泻而下,持续几个小时,你也会有这种感觉的……”不错,《绿色危机》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写成的。小说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布兰德在那段时间的真实生活,而评论家认为小说中空袭的描写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年代,这种珍贵的记录永远不会过时。  可以说,这本《绿色危机》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侧面反映,也难怪本书甫一出版,就引起极大反响,几十年来在欧美不断再版,一九四六年改编成的同名电影也同样引起极大轰动。光有诡计,或是纯粹以解谜为核心的推理小说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时隔多年,我们再来阅读这本小说,或许不一定能产生像当时读者那样的认同感。但通过阅读本书,至少我们能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法抹去的伤痛。很遗憾,这本小说中,原本应该大放异彩的侦探——考克瑞尔探长却成了配角。不,这么说也不恰当,事实上七名医生护士也不是主角,真正贯穿全书的,是对残酷战争的控诉,以及对和平的希冀与渴望。《绿色危机》的字里行间,处处显露出人文关怀,让读者身临其境,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或许这才是布兰德写下这本小说的真正含义。

内容概要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百转千回的精致行文。最好的医院谋杀案,最纯粹的古典解谜小说。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的成名作、代表作,考克瑞尔系列的无上顶峰!  ——这是一家饱受空袭的战地医院,静静诉说着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某日,一名邮递员被送往手术室里,不料却因麻醉而死。这是意外事故,还是蓄意谋杀?无形的威胁笼罩医院,无声的恐惧萦绕人心。考克瑞尔探长亲自赶来调查,哪知护士长玛丽恩•贝茨竟惨遭凶杀。所有人都没有不在场证明,所有人都没有明显的动机!凶手到底是谁?  《绿色危机》自1944年出版之后,至今犹被欧美各国不断再版。1946年更被搬上银幕,引发极大轰动。

作者简介

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1907-1988),推理小说黄金时期的最后一位大师,推理小说史上的传奇女子。1941年,当推理小说全盘出现桎梏之际,她竟陆续推出了两部小说,而数年之后,更以一部《绿色危机》敲开无数读者心扉。1946年,她顺利加入了门槛颇高的英国侦探作家俱乐部,自此益发佳作不断,备受瞩目。1972至1973年间,布兰德以其杰出的成就,荣任英国犯罪作家协会主席。

章节摘录

  01  邮递员约瑟夫·赫金斯推出他那辆破破烂烂的红色自行车,朝着苍鹭公园进行漫长的爬行。公园在郊外,离肯特郡的行鹭镇有三英里远。战前苍鹭公园一直是儿童疗养院,现在被匆忙地改建为战地医院。这是冬季,医院灰白色的大楼处在光秃秃的树林中,显得格外高大萧索。赫金斯费力地爬上山顶,白行车在多间小路上左右摇晃。他心里极其不爽,忍不住咒骂了几句,专门来回跑六英里,就为了这么一小叠信,而信可能会等到第二天早上才打开!赫金斯把信取出来像扇子一样展开,攥在一只手里,而手肘牢牢地撑在车把上。他恨恨地看着这些信,第一封信是寄给指挥官的,是一名新的医师吧,赫金斯敏锐地忖度着。他拿起这封信对着光看了看,信封是布纹纸做的,质地不错,盖的是哈利街的邮戳,医生的笔迹总是那么龙飞凤舞……  格尔维斯·伊登坐在自己的诊疗室里,也在咒骂。他一边咒骂,一边向苍鹭公园的指挥宫写确认信:即刻动身,前去报到。他最近钓到一位可爱的女士,一掷千金、眉目传情、共进晚餐这一系列的方法可谓是轮番上阵,而这位女士也就一步步沦陷了;在这位女士身上,他已经感觉到了比注射(纯粹的)毒品更加美妙的快感。他很快适应了这种生活,但在女王的部队里当军医,就不能再认为收入可以继续维持这种奢华的生活。但是慕尼黑危机那段时间,他在当局报了名,现在要脱去这身制服,有点不习惯……至少要和那位姑娘分开一段时间了。伊登对着镜子看了又看,看他丑陋的脸和灰白的头发,看他瘦削的身材和动个不停的手。真是搞不懂那些女人看上他哪点,还是不要的好!他按铃叫那位娇小可爱的女秘书进来,让她把信寄出去。这位女秘书想到他要去苍鹭公园,马上就放声大哭。毕竟人都有恻隐之心,所以伊登又花了几分钟来安慰这可怜的小人儿。  赫金斯把伊登的信放到一叠的最后,然后开始看第二封信。方正而大气的信封上布满了方正而大气的字迹。这是女性的笔迹,既大气又有力,字迹划满了信封上所有可用的区域。一位护士吧,赫金斯想……  简·伍兹写完了两封信,一封寄到奥地利,另一封寄到苍鹭公园。她把设计好的三份空袭服草图寄到摄政街上一家名为克里斯托夫的服装店,卖给塞西尔先生(塞西尔先生以每份三畿尼的价格买下这些设计的所有权),这些设计图都很漂亮,尽管不是那么实用;然后伍兹把剩下的设计图纸都扔进了废纸篓。她打电话通知朋友圈里那些可爱的死党,把她们召集到一起。“我们一起吃喝睡!”伍兹小姐叫道,“明天一起去救护队!”伍兹静静地站着,镜子拿在手中。这个单问小公寓装潢雅致,颇具现代感,低矮的壁炉前呈现出伍兹这位中年妇女的身影。她身材高大,肤色较深,年约四旬,相貌普通,沧桑已显,胸部丰满,美腿性感。“伍兹,亲爱的,我们跟你说过,不要参加那种疯狂的宣讲!”说这话的人是她的那些死党,她们自己一直参加这种疯狂的宣讲,“我亲爱的小伍兹,我简直无法想象!甜心,我是指便盆,还有那里的一切!”还说,“伍兹,亲爱的,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伍兹给她的死党看了一幅小小的简笔素描,她自己画的,关于佛罗伦萨·南丁格尔的画。画上南丁格尔正在照顾那些获得维多利亚勋章的伤兵,在推床周围奔波劳碌。(南丁格尔,你又带着沾满血污的夜间照明灯出现了吗?)最后,当简·伍兹独处时。她哭了,睫毛膏随泪水掉在枕头上。她不堪重负的良心促使她作出这种巨大的牺牲,她本来事业有成,但她牺牲了由此带来的所有乐趣、所有幸福、所有优渥的生活,只为了一种盲目的赎罪。这桩罪行甚至不是她的过错,这桩罪行甚至有可能尚未犯下。  下一封信也是女性的笔迹,出自少女之手,每行的最后都稍稍向下倾斜。“字迹很沮丧啊。”约瑟夫·赫金斯自言自语,因为就在一两天之前,他在星期日报上读过相关报道。“我想又是一名被迫征召的护士,可怜的孩子!”但是这次他猜错了,因为写信的人——埃丝特·桑森想去苍鹭公园都快想疯了。  埃丝特·桑森把信拿在手中,笑盈盈地站在一旁看着她妈妈。桑森夫人最近忙于行鹭镇妇女志愿服务队的戏剧排练。“但是妈咪,她怎么能这样!我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婴儿绒线织成的长袜,都能经得住海军的靴子!我根本不信,亲爱的,你在骗我吧!”  “埃丝特,我以人格担保,袜子的每个地方都是这样,这双浅红色的,那双浅蓝色的。当她把袜子给我看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雨琪夫人。’我对她说……”  “不是雨琪夫人吧,妈眯。她不叫雨琪夫人。”  “我确定她叫雨琪夫人,或是什么很相近的名字,这个不用管。‘雨琪夫人,’我对她说……”她突然停住话头,两眼放光,蓝色的眼睛里满是笑意,“刚才你在给谁写信啊,是写给医院吗?”  “我说过我会一直在救护队工作,”埃丝特飞快地说,“我也说过不能离开行鹭镇,所以只好白天去医院工作了。”  “但是白天容易遭到空袭啊,埃丝特。如果空袭时我恰好在楼的顶层,凭着我这麻木不仁的、像是长在死人身上的后背,肯定是无法生还了……”  “你后背最近好多了,亲爱的。我是说,看看吧,你今天还能生龙活虎地去服务队开会。”  “我是去开会了,但就是因为这个,后背才痛得很厉害。”桑森夫人说。就在这时,她这位货真价实的疑病症患者,受到内心奇怪念头的影响,眼里闪过一丝阴霾,脸上也疼出了脆弱的线条:“真的,埃丝特,我真的认为没有必要牺牲我们两个人,毕竟家里需要你。”她像小猫一样蜷缩在沙发上,扬起她柔软的金色柳眉,看着她女儿,然后用上她屡试不爽的小招数:“当然,亲爱的,如果你真的想去的话……”  埃丝特平静地站在窗户边上,茫然地看着窗外肯特郡的由园。美丽的景色在她下方铺开;这是她生命中第一次对妈妈的话无动于衷。她二十七岁,身材高挑,纤细的手脚显示出良好的家境。埃丝特并不漂亮,但脸是纯粹的椭圆形,头发是树叶般的褐色,超凡脱俗。她这名理想中的淑女,就好比某些安静的老教堂里放着的圣母像,从墙上的壁龛走下,用矜持而优雅的姿态,穿过陌生世界的喧嚣。虽然埃丝特以前从未顶撞过妈妈的意见,但她知道现在必须得自己拿主意。最后,她从窗户边转过身,后背对着光线站着,缓缓地说:“并不是我想去,而是我应该去。”  “但是,亲爱的,为什么?”  “每个人都在努力,妈妈,我也应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至少,我可以从中得到一些锻炼,一些——好吧,我也不知道——一些生活上的锻炼。亲爱的,您想想,万一您有什么不测,想想我是多么迷茫、多么孤弱?到时候我身无分文,一无所知,一个人都不认识。不过,我想去苍鹭公园,最大的原因还是我一直做着当护士的梦……”  “噢,是的,至于那个,”桑森夫人说,“你想当护士都快想疯了。但是你知道吗?我是说,那个地方真的很让人讨厌,真的。亲爱的,满是尘土、污秽和讨厌的味道。”  埃丝特这些年来一直细心地照顾她妈妈,将她妈妈照顾得很好,护士的工作可谓驾轻就熟。她只是苦笑了一下,说自己对这份工作的艰苦性已有所认识:“毕竟我不是去找乐子,对吧?可能我过去会整天擦地板,一直擦到整理床铺的时候。”她突然走过来坐到地板上,不耐烦地把头倚在她妈妈的膝盖上使劲撒娇,“妈妈,您就让我去吧!请理解我。并不是我想去,而是我必须去。让我去那边,您也要作出牺牲。妈妈您最好了,我们一起来克服好不好?在我心目中,您永远是勇敢、乐观、坚强的人,这次让我们都勇敢起来,让我去吧。”  但是她妈妈缩回来,让自己的身体在沙发一角蜷成小小的一团,神情担忧,两只小手捂住她大大的蓝眼睛:“这是空袭,埃丝特,空袭啊!如果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这儿,一点办法都没有——炸弹掉下来我怎么办?我能做什么?埃丝特,别去,亲爱的,别把我一个人丢在这儿,跟他们说你不想去,你不能去——把信撕掉吧!”  但是埃丝特站起来缓缓地下楼,把信寄出去了。  接下来的两封信,赫金斯认得信封上的笔迹,有一封是穆恩先生的,一看那苍老潦草的笔迹就知道了。他在行鹭镇上算是老医师了,工作多年。另一封信是当地的麻醉师巴恩斯写的。“我想知道这是否意味着两个人都要来?”赫金斯想到这点,皱起眉头看着这两封信,“对了,至少巴恩斯应该想去其他地方。呃,可能是军方的命令,必须执行。”

编辑推荐

  《绿色危机》自1944年出版之后,至今犹被欧美各国不断再版。1946年更被搬上银幕,引发极大轰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绿色危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3条)

 
 

  •   很欣慰,在酷热,无空调的房间里读完这本精彩的小说。不愧为黄金时期的经典之作,充分而彻底地贯彻了“公平”的原则,所有的人物刻画,所有的细节描写,无不服务于案件的推进,对侦探,也对读者。故事发生于战时背景下的一所战地医院,极端的境况下人性的纠结:惶惑,不安,愤怒而又无奈通过几位主人公展露无遗,在灰色的平衡下,一桩手术台上死亡事件的发生,搅动起了波澜。是医疗事故?药物适应不良?还是有人居心叵测?......考克瑞尔探长登场。作者对于这位探长的描写打破了以往固有的模式,几乎没有直接的笔墨着色,在大部分时间中,他几乎是隐形的,取证工作交由手下探员进行,与当事人的谈话没有明显情绪的显露,与此同时任由几位主人公行为着,但当他以及近严密的逻辑推断出犯案的根由时,又不得不让人折服于其头脑的精明。最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于人本位的关怀,战争中的人,战争中谋杀案中的人,极端的极端状况下的冲突和相与,林林总总造就了形形色色。令人感怀又有些许伤感,其中成功的一对爱情,应该是作者的向往和希望所在。唯一感到欠缺的是犯罪动机稍显生硬和薄弱,但仍无损整书的精彩程度,值得一读。
  •   黄金时期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无可厚非。这本小说的布局很出色。很喜欢。就是有几个地方的翻译太随便了。如:“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很好很强大”。我认为这样的翻译已经影响本书想表达的二战医院的令人烦闷,压抑的气氛,不合于英国人的说话习惯,时间和空间都错位了。读起来也显得很突兀,非常不爽。
  •   希望吉林的古典推理文库出快一点
  •   这个作者以前没有听说过,但写得确实非常好,整个逻辑推理过程和奎因有的一拼,尤其突出的是,作者把人性在战争中的扭曲,战争对人性的伤害刻画的非常深刻,这点奎因就差多了,很期待她的下一步作品
  •   抱着试试的观点读了本书,一个感觉就是:值得!本书的关键不是谜题的设计,事实上谜题设置简单而巧妙,但是核心是比较容易猜出的。本书最好的地方是将大环境与事件结合的巧妙而紧密合理,情节设置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我就是一口气读完的,呵呵。
    当然也有缺点,翻译有的地方的确有问题,那句“很好很强大”啊,我orz………………有的地方直接没读明白,当然只有少数几处,但还是很遗憾的。
  •   英国作家的书总是需要让人想一会的
  •   很好看。。。。。。。。。。。。。。
  •   买了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
  •   英国女作家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的名作《绿色危机》描写了二战时期英国一个野战医院内发生的一系列离奇谋杀案及破案过程。
    小说着重刻画了作案者和破案者两个主要人物。
    作者对案犯的描绘并不是单向的,其外表柔弱单纯、招人怜爱;实则内心充满仇恨,心思缜密,手段残忍,具有典型的双重性格。其作案动机在于因德国的空袭持续不断所形成的精神压力,从而导致心理扭曲和无端仇恨。对犯罪动机的注解颇有新意,加入了一定的社会因素。作者试图想说明告诉人们,战争不但是对生命的杀戮和对财产的破坏,更是对人类精神的摧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反战意识。
    作者对破案主角警方侦探考克瑞尔的刻画也非常到位。一方面充分肯定他尽忠职守、观察细致、行事果断、及时破案,阻止了案犯杀害更多无辜者的计划;另方面,对他冷酷无情,为取得证据不择手段、置受害者危机处境不顾一意孤行的冷血行径持批判态度。
    两位主角的都具有多重人格、血肉丰满、形象鲜明,令人信服。作为读者一分子的我,更愿意接纳案犯而远离警方侦探。这究竟是作者的本意还是我的主观意愿?真的不好说。
    本书的精妙之处除人物刻画出彩之外,还有几点:一是各种线索的布局和伏笔的安排恰到好处,最终都成为破案的关键;二是作案手法的设计,凶犯的手法看似高深莫测,其实非常简单,一经揭盅,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不过如此。三是案犯属谁一直都扑簌迷离,有关人等都难以脱身,直到最后才水落石出,既出乎意料也合乎情理。至于为何取书名为《绿色危机》,相信看完全书的读者都会明白。
    本书也有短板,主要是推理不够严密,案情交代不够连贯,给人以过于跳跃不够流畅之感。
  •   果然没让我失望,布兰德塑造人物的功力太强了,尽管她中学都没毕业,但语言功底很好,很喜欢她的风格,不愧为黄金时期的最后一位大师。
  •   推理不错,情节也还可以,还有人性的描写。
  •   老女人的唠叨我最喜欢,自己也是个老女人了……
  •   感觉一般,不算很好,和阿婆一样絮絮叨叨,很久才进入正题,诡计也很简单,过多的人物对话和性格分析反而感觉冲淡了剧情的张力,特别是主角没啥印象,这本书感觉恐怖无,悬疑有点,推理不少,但是气氛不足,二战的感觉没体会出来,太多支线想扰乱读者,却又破坏了投入感,感觉不是很好。
  •   布兰德的巅峰作品~
  •   书买了一段时间了,还没看!
  •   久仰大名啊
  •   绿色危机
  •   黄金布兰德
  •   无愧经典
  •     第一次看布兰德的小说,听说绿色危机是其最高杰作。的确,就此书而言,正如安东尼布彻的评论“她的对手都一些最伟大的名字”。的确女性作家相对于男性作家而言,文笔,塑造人物的形象等会更加优秀和出色点。但是也会有时候会文风有着拖沓的嫌疑。而布兰德则一点没有这种“凑字数”的不良嫌疑,可以说她是我看到现在在拖沓和细致之间把握的最好的一位作家。本书的确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推理小说,也很好看。可以说是古典推理小说的最杰出作品之一。
  •     推理起源于欧美,最鼎盛的黄金时代是1920-1940,那个时代不看推理就是落伍。
      1940后,本格推理开始死去色彩,间谍、硬汉小说开始横行,黄金三大家的巅峰期也过去了,作品质量严重下滑。
      这时,还有一批人怀念着黄金时代,坚守着古典推理。布兰德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二战空袭的惨淡环境下写出了这本最好的医院谋杀案小说,逻辑和诡计相辅相成,让大家明白黄金时代虽已逝去,但古典本格精神还在。1944年,正式二战激烈之时,救援医院发生了神秘的谋杀,7个嫌疑人,都没有不在场证明,逻辑是最好的推理武器。中间还谈了下战争下的人性。古典元素俱备,只为解谜的乐趣。
      是啊,在间谍小说横行欧美的今天,也还有想保罗霍尔特等人坚守古典本格,没有色情和暴力,一切只为解谜。
      如今岛国是最大的推理王国,最受欢迎的推理作家东野圭吾也是本格少、社会多,东野圭吾也曾在96年《名侦探的诅咒》中感慨道:不是不想写本格,而是写不出了。 十年后的06年,东野圭吾以《嫌疑人X的献身》夺得推理三项本格大奖大满贯和直木奖。 弥补了多年的遗憾。
      黄金时代已经成为记忆,但那个时代的精神永远存在!
  •     《绿色危机》文如其名,谋杀舞台设在二战时期战地医院涂着绿色墙漆的手术室里,两起凶杀,两起谋杀未遂,“流血量”可谓不少。
      作为考克瑞尔探长的系列作品,却一直感觉侦探像是游离于案件边缘的人物,本身形象也并不讨人喜欢,故事的主线虽然是一系列的案件,但所流露的情感却一直无法融入案情,缺少专注,比较“文学性”的作品。
      六人嫌疑名单中的一员简•伍兹充当了业余侦探的角色,她通过对细节的推理还原了案发时的情况,之后又在自己的分析中排除了六人之一的伊登的嫌疑,就连她自己都自夸为SH本人。说到SH,不愧为侦探小说鼻祖级的人物,很多推理小说家在作品中都有提到,有些是致敬,有些却是调侃,“心证派”好似永远看不起“物证派”,所以对其领军人物就更有点不屑的情绪。SH独树一帜的细节推断让其声名远扬,但我想真正使其留名在万千推理迷心中的除了SH的侦探形象外,就是那些虽然看似简单,却类型各异的案件, SH的意义不在于作品本身的饱满丰富,而在于它对后世诸多推理小说的启发。如果说坡开创了侦探小说的五大类,那ACD显然要比他更专心更出色。
      最后的推理秀,考克瑞尔探长把大家聚集在手术室里,推理过程很短,指认凶手时的转折却让真正凶犯的悲剧性更加强烈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文章的结尾,典型的AC气质,温暖舒心之中透着一种随性自然的气息,多少充淡了前文的冷酷与残暴,很喜欢。
      
      
  •     典型的解迷推理,甚至有点老套,隐藏凶手的桥段也大众。看到一半时凶手也猜到了。最后的最后还是有点小吃惊,怎么会有那样的意外事件啊?!
  •      地点放在二战时期英国的一所战地医院,这本身就给小说赋予了一种特别的味道。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人文关怀以及战争所带来的残酷,使得小说感动与震撼并存,二者的杂糅带给人以不同的味道。但是称为“最好的医院谋杀案”我却觉得谈不上,相比较奎因的《荷兰鞋之谜》个人认为更加出色一些。灵动的人物刻画、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使得小说更偏重于故事性,而推理的部分则被弱化掉了,案情的设计虽然也很缜密,但是明显被曲折的故事情节挤占了部分原本该有的份额。小说特别的亮点在于自然的流露出了一种女性特有的感性与知性美,这在推理小说中是很难见到的。
      
  •     今天刚刚看完
      对于推理和情节是无可挑剔
      作者从头到尾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嫌疑,每个人都无法证明自己。比起其他的去揪出不在场证明的漏洞还要难
      但是,从个人情感讲,我还是很纠结
      对于凶手,我实在无奈(为不泄底,不明白跳过)。我从头到尾一直喜欢它,一直人为它不可能是(被感情所蒙蔽)。
      对于动机,我也不了解。作者的解释还是令我无法了解凶手的内心世界。也许是我没有经历战争的痛楚,亲人的生离死别,无法知道它们的痛。
      
      
  •     
      “你会发现布兰德的对手,都是那些最最伟大的名字!”
       ——安东尼·布彻
      
      回顾欧美推理小说的历史长河,埃德加·爱伦坡、阿瑟·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约翰·狄克森·卡尔、埃勒里·奎因……以上都是拥有一个时代的霸者。然而就算是推理小说发展史上的最黄金阶段,涌现的作家、作品浩如烟海,但真正堪称大师的,其实却只有这样公认的几位。随着黄金时代渐渐逝去,坚持古典创作风格的作家也越来越少,不过,其中仍有一些佼佼者,譬如成就最高的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
      
       侦探小说史上的奇女子
      
      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原名玛丽·克里斯蒂安娜·米尔恩(Mary Christianna Milne)。1907年,流着英国血液的布兰德在马来西亚出生,而她的童年则是在印度度过,后来她又回到英国本土的一家教会学校就读。布兰德17岁时,因家中巨变,父亲无法继续供她上学,使她被迫自力更生。接下来的十余年间,她陆续做了许多工作:家庭教师、夜总会女招待、服装店售货员、模特、秘书等等。甚至到了1939年,她和年轻的外科医生罗兰德·S.刘易斯(Roland S. Lewis)结婚之后,这种经济上的窘境依然没有得到太大改善,以致她选择了参加战时护理工作。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正是这些坎坷的工作经历,才激发了布兰德创作时的无限灵感。
      布兰德的第一部长篇作品,是塑造了年轻警探查尔斯沃斯(Inspector Charlesworth)的《高跟鞋之死》(Death in High Heels, 1941)。其写作动机至今犹被人们津津乐道:她极度憎恨她的一名同事,结果竟然在小说里把对方给“杀”死了!和其他很多作家的处女作一样,这部《高跟鞋之死》的出版异常坎坷,先后遭到15家出版社的拒稿,才最终遇到一家识货的伦敦老牌出版社,决定以“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的笔名帮她出版。那时正是1941年,推理小说的黄金时期渐渐褪色,古典推理出现了一定桎梏,许多作家的小说都遇到出版阻碍。从这个事实而言,布兰德无疑相当幸运。同年,她顺利推出了第二部小说《晕头转向》(Heads You Lose, 1941),塑造了著名侦探考克瑞尔探长(Inspector Cockrill)的形象。一般认为,《晕头转向》标志着布兰德的风格确立,这部小说推出之后,很快就获得了同年的“红徽章”奖项,使她在推理文坛崭露头角。
      然而她早期的这两部小说,和大多数作家的早期小说一样,都不算是十分成熟。而她的第三部小说,也就是考克瑞尔系列的第二部小说《绿色危机》(Green for Danger, 1944),却是一个质的飞跃。这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小说,围绕一家战地医院的谋杀案件展开,是黄金时期最纯粹、最优秀的推理杰作之一。这部小说的另一个特色,是深刻描绘了战争时期的人性,这让《绿色危机》敲开了无数读者的心扉,使他们难以忘怀。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之后,这部小说很快就被搬上银幕。1946年,红极一时的影星Alastair Sim主演《绿色危机》,好评如潮,获得了极大成功。与此同时,布兰德顺利加入了入会条件非常苛刻的英国侦探作家俱乐部(The Detection Club)。
      接下来的十余年间,布兰德先后出版了五部长篇小说,五部小说各有千秋,都维持着《绿色危机》的那种极高水准,充满着灵动的人物刻画、缜密的谋杀布局,以及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然而当时的推理小说毕竟正处低谷,以致布兰德一度停止了长篇推理的创作,开始转向奇幻、纪实犯罪之类作品,当然还有一些十分精彩的短篇推理小说。这一阶段的布兰德,取得了她在推理文学之外的最大成就——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玛蒂尔达护士(Nurse Matilda)系列。
      与此同时,布兰德的短篇推理小说开始频频见诸《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llery Queen's Mystery Magazine),考克瑞尔探长的故事一直都被读者们牵肠挂肚。鉴于布兰德短篇推理小说的成就,以及其纪实犯罪小说的成就,她曾三次获得埃德加奖(Edward Award)提名;1972年到1973年间,更出任了英国犯罪作家协会(The Crime Writers’ Association)的主席。20世纪70年代末,布兰德再度开始了她的长篇创作,包括查尔斯沃斯探长系列的《暗中玫瑰》(The Rose in Darkness, 1979)等一系列浪漫悬疑作品。
      1988年间,布兰德离开人世。但她和她的作品却并未逝去,而且直到现在还常常被人念及——仅仅一部《绿色危机》,就足以让她列名欧美推理小说发展史,更何况如此优秀的作品她还创作了不止一部!
      
       平民侦探与离奇案件
      
      布兰德笔下有两位重要侦探,最早登场的是苏格兰场年轻气盛的查尔斯沃斯探长,而最出风头的则是那位来自肯特郡的老迈精明的考克瑞尔探长。布兰德曾专门给考克瑞尔探长写过一篇传记,说明其原型就是自己的公公——一位同样久负盛名的乡村小镇医师。他们都对真相拥有一种异常的敏锐感。
      和英国古典侦探小说中常常出现的优雅贵族背景的侦探相比,考克瑞尔显然是个完全平民化的角色: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更没有高雅的气质。他虽然身为警察,但对现场的勘查取证却一概交给手下完成,他所做的只是根据调查结果来建立和完善逻辑推理。因此可以说在破案方式上,他和那些古典神探并无太大差别。这也难怪,因为考克瑞尔遇到的总是一些怪异离奇的案件,以及一些缜密有序的凶手,倘若没有一个敏锐的头脑,当然就无法和他们交锋。大概正是这个原因,才使他常常在最后一刻把案子搞砸,从而常常遭到同行们的嘲笑。然而,或许这才是个真正鲜活的侦探形象:谁都会犯错误。走下神坛的侦探,反而会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充满人性,更加接近读者。布兰德对考克瑞尔的刻画并不很多,但往往就是这样几处神来之笔,便塑造了一个伟大形象。
      所以,在布兰德数量不多的长篇作品之中,考克瑞尔系列的水准是最高的。而吉林出版集团这次选择出版的布兰德系列,正是以考克瑞尔系列为主,包含五部长篇和一个短篇集。五部长篇里面,读者偶尔亦会见到前来客串的查尔斯沃斯探长,而且并不仅仅是“陪衬”那样简单——他也会提出一番精彩的推理!① 当然,最后解决案件的还是考克瑞尔探长。
      前文曾经提到,布兰德的写作风格,是从她的第二部小说《晕头转向》开始确立的:一位女孩对一顶奇怪的帽子发表“绝不戴着那样的帽子死在沟渠里”的言论之后,第二天竟被发现死于一条沟渠里,不但身首异处,还戴着那顶奇怪的帽子。这部小说直接奠定了布兰德日后推理创作的基调,几乎所有她擅长的设计,都会从这里觅出端倪。而《绿色危机》则是她最成功的一部小说,绝对堪称是“黄金时期推理小说的最后一顶王冠”。
      历数布兰德创作的长篇小说,其中很多都是“不可能犯罪”题材的杰出作品。她的《寓所之骤死》(Suddenly at his Residence, 1946)更在2007年最新一次的欧洲密室票选中,获得全部九票。这部发生在乡村大宅的谋杀小说,围绕遗产争夺,挑战了无足迹杀人事件,无论谜团设置还是诡计解答,都让人禁不住拍案叫绝。而《耶洗别之死》(Death of Jezebel, 1948)则是数千观众所注视的舞台上的准密室杀人事件,这部小说具有使人眼花缭乱的多重解答,以及魔鬼般的诡计手法,仅仅这两个因素,就足以使其成为一部最好的不可能犯罪小说。尔后还有《绝技》(Tour de Force, 1955),这部小说的不可能谋杀被设置到一个小岛,前去度假的考克瑞尔探长居然成了当地警方眼中最大的嫌疑人。该著充满着异国风情,诡计和布局的水准一如既往,让读者爱不释手。(布兰德甚至还专门创作了以考克瑞尔为主角的奇幻长篇《三角光晕》,以答谢岛民们的热情好客。)正如权威媒体《纽约时报》所说:“阅读《绝技》,是晚间一大快事。”
      考克瑞尔探长首次登场短篇,是1958年的《事件之后》(After the Event),这同时亦是布兰德获得最高赞誉的短篇之一。不过,和考克瑞尔探长系列的短篇相比,布兰德的其他非系列短篇,似乎更胜一筹。例如她的不可能犯罪短篇《谋杀游戏》(又名The Gemminy Crickets Case),曾被日本著名推理评论家森英俊誉为“最好的三个短篇之一”。而这次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的短篇集《不速之客的自助餐》(Buffet for Un·鄄welcome Guests, 1983)则是从她创作的几十个短篇之中,精选了几个考克瑞尔探案短篇和其他一些非系列短篇。这些短篇和长篇一样,都是布兰德倾注心血的杰作,堪称她最好的短篇故事。
      
       最伟大的游戏
      
      布兰德曾经坦承,她创作推理小说的动机,其实仅仅是“出于好玩”。自始至终,她都是抱着这种游戏心态来进行创作,譬如《伦敦迷雾》,不但把谋杀场景设置到自己家中,而且故事里每个人物的原型,实际都是她的家属、邻居和她本人!
      然而,尽管她是以这种心态来从事创作,其销量却是有目共睹,实力毫不含糊。布兰德小说的最大特点是“plot”技巧出众,也就是拥有非常出色的谋篇布局能力和情节架构能力。以plot水平而言,她是罕见的能和“密室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相媲美的人物之一。相比卡尔小说常见的那些惊人转折,她更喜欢把所有线索错综复杂地交汇一处,就像一堆被打散的拼图,被侦探渐渐还原。这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布兰德却将这种写法发挥到了极致。她的小说几乎没有“巧合”的存在,每宗犯罪都出自凶手的精心设计;每幕场景,从整体到细节,都包含着布兰德式的精雕细琢。而且布兰德非常喜欢多重解答:通过穷尽一个特殊场景里的各种可能,来实现对读者的刺激、诱导,使他们的思路走向她的安排。这种多重解答甚至被她用到了短篇之中。除此之外,她还一度研究过安东尼·伯克莱《毒巧克力命案》(The Poisoned Chocolates Case, 1929)可能存在的“第七种解答”!
      和复杂情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布兰德的作品,尤其是长篇作品中,嫌疑人总是屈指可数。她往往从一开始就给读者圈定六七个人物,用这种强大的自信来挑战读者。倘若读者因此认为故事十分简单,那就大错特错。虽然“最不可能的人是凶手”、“所有人都可能是凶手”、“所有人都不可能是凶手”等各种模式,早就被黄金时期的前辈们用滥,但布兰德却依然能够一次又一次地给读者带来惊喜。她笔下每个案件都是精心策划的高智商犯罪,而其中每个人又都会做出基于自己立场考虑的行为。这便使小说中的每句话都充满玄机:不是线索,就是陷阱。布兰德总是很大方地给出足够线索,简直就是过分公平,然而却几乎没人能抓住这些转瞬即逝的线索。因此,当你自以为掌握全部真相之际,说不定却是掉进了作者精心设计的陷阱呢!
      因为家庭原因,布兰德早年所受教育不多,但其遣词用句的水平,却并不逊色于其他名家,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的文字,随处都会见到排比和隐晦的暗喻,以及其他各种繁复句式,这和她极端复杂的情节形成了一种奇特呼应。而另一方面,布兰德身为女性作家,又很喜欢思考人性,对人物的刻画和故事场景的描写,自然会比许多男性作家更显细腻深入。尤其是对战争创伤的那些反思,使她的小说(比如《绿色危机》)具有很高的文学意义,魅力经久不衰。虽然布兰德曾戏称自己的小说是“娱乐之作”,但事实上她的每部小说都堪称是穷尽心智。若说卡尔创作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游戏》旨在体现侦探小说这种解谜游戏的本质的话,那么布兰德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这种理念的最佳展示。读者还等待什么呢?赶快翻开她的小说,一同参加这场“世界上最伟大的游戏”——猎捕凶手吧!
      
  •      “我曾经在酒吧里碰到一名醉汉,他说谋杀的动机将会是……而我与一位医生朋友交谈时,他随意提到有一种在手术室内谋杀一名病人的方法是……于是我把它们放在了一起。”多年后当Christianna Brand被问到这场完美谋杀的灵感来源时,如是说。
       Green of Danger 写于1944年,是Christianna Brand的第三部长篇,也是Inspector Cockrill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同时它也被广泛认为是Christianna Brand的最高之作,Anthony Boucher将其称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而它也在1946年被改编成电影,大获成功(emule上最近有下载)。Christianna Brand在推理文坛的地位,大致也是靠这部作品来确立的。
       这部作品的背景设定在了医院,而作者本人在战时也在医院服务,因此其中对于战时医院的描写及人物个性的塑造可谓相当的成功。每一个人的个性,以及那种对战争的恐惧,以及战争带给他们的伤害,都栩栩如生。而这大概也是此书能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而另一方面,期间也出现了大量的医学词汇,因此虽然语言很简单,但对于英语不太好的我而言真的是很苦。前三章对于背景、人物等的介绍都看的晕晕乎乎的。即便我知道这里面一定有很重要的线索也很无奈,因为实在是看不进去。所以这部作品对于英语不太好的读者还是不太推荐,尽管这的确是一部不得不读的佳作。
       这是一部黄金时期(或者确切的说后黄金时期)很典型的古典本格作品,几乎无可挑剔。人物形象生动,手法及其简单却具有欺骗性(虽然牵扯到医院,但却绝对是相当的公平)。动机隐藏的非常之深,以至于一开始的时候完全找不到动机,解开谜底之后却发现到处都是提示,只不过转瞬即逝罢了(当然有红鲱鱼,不过不像death of jezebel那样具有欺骗性)。组织起这一切的是作者的强大布局:几乎每一个场景,每一场对话,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设计,而最后每一个疑点也都被合理解释,而且是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在整体布局下每一个小诡计的设计,作为一部1944年的作品看来,称不上有太大的新意,但作为误导来说绰绰有余了,而作为整体来看,更是结合到了完美。因此如他人所说,Christianna Brand的作品,相比于其中的诡计,更出色的是plot的设计。她讲故事的能力未必比得上卡尔,但是整体布局能力却丝毫不差。
       作为侦探登场的Cockrill探长,在death of Jezebel中Chatsworth及手下探员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那个把XX医院的案子搞得一团糟的人?”。的确Cockrill在案中的表现可谓是一团糟,尽管他从一开始就锁定了凶手。但没办法,谁让他面对的是高智慧的完美犯罪呢?
       Hoch在Suddenly at his residence的导读中提到,Miss Brand经常喜欢把嫌疑人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通常都只有五六人吧),但她总能使我们吃惊。其实在我看来,这种写法的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但另一方面,在如此小的嫌疑范围之内却仍然有出人意料的凶手,才真正体现了一个推理作家的写作功力尤其是布局能力。
       还有一点,称的上是写作理念的东西吧,green for danger中借助对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凶手设置的一些看法,而death of jezebel中则是对于一些侦探小说不切实际的警方办案过程的抨击。
       这部作品,对于本格推理迷而言,处处透露着古典本格气息,让人怀念,可谓不可不读。但另一方面,相对于Christianna Brand的其他作品而言,却感觉缺少了什么,大概是缺少那份惊艳吧。这部作品,的确很经典,很好看,但却缺少一份不必需的惊讶。
       顺便说说Green for Danger的电影,改动比较大,砍去了1/3的主线剧情,不考虑去掉干扰支线的缘故也变得缺少欺骗性。但却依然是一个很完整的故事,相当忠实原著。演员也演的相当好,Cockrill探长虽然和我心目中的形象相差甚远,但却是其中演的最好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
      
  •   男女之间还真有点乱
  •   第一个死者出现后,如果通过解剖找不到死因,是不是应该回查设备?
  •   回查设备?很有想法嘛~呵呵~
  •   不应该么?
  •   很奇怪
  •   主要是我当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所以才说你有想法啊~
  •   相当公平的古典推理
    排除了不可能,剩下的就是可能了
    其实凶手是啥,不一定就是大奸大恶
    就可能在你我之中
    这就是人性吧
  •   收进书里吗?
  •   这篇是布兰德系列的总导读
  •   这样还好,对于不太熟悉的作家总希望有详细的介绍。
  •   《耶洗别之死》(Death of Jezebel, 1948)
    这个中译名真别扭啊!杰西贝尔?
  •   你看到书就知道为什么该翻译成“耶洗别”而非“杰西贝尔”一类的了
  •   个中有段古仔?
  •   牵涉到一段典故
    事实上,“杰西贝尔”(Jezebel)才是故事中从未登场过的人物名,因此从各方面讲都是不能这么翻译的
  •   我先看看《绿色危机》再说
    最近评价很高啊
  •   Edgar Allan Poe Awards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