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庄谋杀案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约翰·狄克森·卡尔  页数:343  译者:张楠  
Tag标签:无  

前言

《瘟疫庄谋杀案》导读◎张楠/文2008年的某个晚上,我坐在一家书店附设的咖啡座上,开始翻译手里这本《瘟疫庄谋杀案》最后几页。因贪图书店里免费提供的OED(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这段时间我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来此报到。也和咖啡店里的许多店员及常客混了个脸熟。这一天,店里来了个“新人”。当时我对面坐着一家四口,听口音是从欧洲大陆来英国旅游的,妈妈带着孩子们去选书了,爸爸则留下来看位子,凳子上放了一堆书。忽然,我眼前一暗,抬起头来,发现一个老人庞大的身躯遮住了我面前的灯光。他高大、臃肿,上身穿的衬衫和毛衣都遮不住那圆滚滚的啤酒肚,圆脸、秃顶,戴一副圆圆镜片的眼镜。他弯下身子,从那堆书里拣出一本——一本关于英语的书——坐到旁边翻阅起来。那位欧洲爸爸很诧异,因为没见过这样不严肃的英国人。他用不太好的英语说道:“对不起,这是我太太拿的书。”那老人抬起头,笑嘻嘻地说:“我知道呀,我只是想看看他们是怎样写英语的。”说罢便低下头继续阅读。当时我正翻译到伟大的亨利·梅利维尔爵士(简称H.M.)用有些滑稽又颇有几分慈爱的方式,给一群后辈解说案情,看到面前这个活生生的形象,心想这真是上天的赐予。竟让我在翻译H.M.初登场作的收官阶段,遇到一个长得那么像H.M.的老人。没错,若你还没读过任何一本H.M.系列小说,那我上面的那段描述,几乎就能作为你对这一人物的入门了解。当然你,除了咖啡店里的这位老人很爱笑、也不太爱骂脏话之外。又或者,你可以翻开手边这本《瘟疫庄谋杀案》,和主人公一同回顾H.M.多年前在白厅度过的日子,再和他们一起进行一次华丽的冒险。然而你必须等到第十三章时,这位卡尔笔下最著名的侦探之一才会隆重而神秘地登场。卡尔的H.M.系列小说,全部都以卡特·狄克森(Carter Dickson)的笔名出版,而这其实源自出版社所犯的一个错误。在卡尔最高产的年代里,三年内他能写出十三本书,而他最早签约的哈柏公司却不能在一年内给同一位作者出版两部以上的作品。卡尔因此找到了新的出版社出版新作《弓弦谋杀案》(The Bowstring Murder),却被出版社任意修改署名,将约翰·狄克森·卡尔变成了卡尔·狄克森(Carr Dickson)。卡尔索性将错就错,把笔名改成了卡特·狄克森,并在接下来的一部小说——就是这本《瘟疫庄谋杀案》——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侦探角色。卡尔之前的系列侦探菲尔博士,是字典编纂学家,很有些学究习气,而这次的亨利·梅利维尔爵士的身上则添了不少喜剧色彩。他以前是搞情报工作的,很有些被害妄想症的倾向,一谈到自己就很容易激动。他的身份是从男爵,懂些医学,同时还是个律师(这从《犹大之窗》里可以看到)。他讨厌外界的打扰,最喜欢闭门读些血淋淋的通俗小说。虽然亨利爵士和菲尔博士有着几分个性上的差异,但他们两位的形象远比克里斯蒂笔下的波洛和马普尔小姐,以及埃勒里·奎因笔下的埃勒里·奎因和哲瑞·雷恩更加难以让人分辨清楚。不过,虽然他们的形象难以区分,但他们各自处理的案件却很能体现这两大系列故事的不同。和探案风格多种多样、各类犯罪手法样样精通的菲尔博士不同,H.M.(尤其是最初的几部小说里)出现时,卡尔的创作早就达到了成熟阶段,因此他主要处理卡尔情有独钟的不可能犯罪——特别是密室案件。它们混合着复杂的故事情节、诡异的气氛,以及神秘的传说。从最大程度上融汇着卡尔的写作风格和他运用至熟的写作要素。在H.M.初登场的三部作品《瘟疫庄谋杀案》、《白修道院谋杀案》以及《红寡妇血案》中,他全部采用了特定建筑物当中的不可能犯罪谜团,来作为谋篇的基点。其中《瘟疫庄谋杀案》更糅合了神秘可怖的大宅历史,以及对1665年伦敦大瘟疫的回顾,还包括小说中出现的灵媒、灵魂学研究者这样的另类角色。可以说,这部小说不仅从理智上(对谜团解答的好奇),同时也从感情上(对阴森恐怖未知事物又爱又怕的心理)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而且是相当成功。卡尔用“卡特·狄克森”笔名创作的系列人物里,除H.M.之外,还有一位常伴H.M.左右的苏格兰场警探马斯特斯。随着卡尔一路写下去,他也一路升官,当然这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H.M.的功劳。在这部小说中,H.M.出场很晚,而马斯特斯则以一种误打误撞的方式,从第一时间就现身罪案现场,甚至经历了谋杀事件的发生。在故事的前半部分,马斯特斯主导着整个调查取证的工作,并帮忙梳理了案情,不了解情况的读者极可能误认他是故事主角,无怪乎1941年美国首版的《瘟疫庄谋杀案》封面上赫然写道:瘟疫庄谋杀案——总探长马斯特斯探案小说。当然,马斯特斯最终难逃古典推理小说之中,警察遭到揶揄的惯例,只扮演了H.M.的情报收集者,成全了后者“坐下来推敲”的办案方式。一个两百多年前死于大瘟疫的刽子手,是否真会回来寻找他失落的匕首?一个号称要驱散鬼魂的江湖郎中惨死密室,这是否鬼魂将其杀害?早就废弃不用的大宅里潜藏着多少秘密,又住着多少无法安息的灵魂?而最终,这一切不可能、不可解的事件背后,H.M.呈现给你的,又会是怎样合乎逻辑的解答?现在,请你翻开正文——答案绝不会让你失望。

内容概要

神秘的瘟疫山庄、恐怖的古老传说、清冷的雨夜、盎然的鬼意、亡魂般的神秘来客、迷雾缭绕的双重密室杀人——1935年间,亨利•梅利维尔爵士首次登场。  长年以来,瘟疫庄似乎总有厉鬼出没。某一场降灵巫会上,灵媒将自己反锁进一间小屋,哪知竟背中四刀而死。而屋外潮湿的地面上,却没有任何足迹。现场附近,只有一只可怜的猫,被人斫去头颅。  紧接着,第二宗命案发生了……

作者简介

约翰•狄克森•卡尔(1906-1977),史上最伟大的推理小说作家之一,举世公认的“密室推理之王”。其小说素以公平著称,线索隐蔽,解答惊人,具有超乎寻常的逻辑性、趣味性。他一生共设计了超过五十种密室,几乎每个都是构思精巧、无以复加;又兼其小说一贯具有的浓郁哥特风格,以及其谋篇布局的架构能力之强,自会让读者大呼过瘾,竞相传读。读推理,岂能不读密室;读密室,岂能不读卡尔!

书籍目录

01 瘟疫庄里的房子02 一个瘦子和一趟任务03 四个信徒04 祭司的恐惧05 普莱格卷宗06 祭司之死07 纸牌和吗啡08 五个人中的谁?09 “被锁在一个石盒子里”10 案件证词11 匕首的把手12 破晓时分丢失了什么13 白厅的回忆14 关于死去的猫和死去的妻子们15 鬼魂的圣龛16 凶手的第二击17 巧克力和氯仿18 女巫的指控19 戴面具的人偶20 凶手21 尾声

章节摘录

01 瘟疫庄里的房子聪明而唠叨的大块头——老梅利维尔正坐在战争办公室里,他仍是把两腿跷在办公桌上,咆哮着强迫对面的那个人把瘟疫庄的谋杀故事写下来;众所周知。这主要是为了给他自己加点荣耀。这年头,他已经不容易得到那么多荣耀了。他那个部门现在不叫反间谍部,变成了无聊的军事情报部,干的活儿还没有给尼尔森纪念碑拍照片危险。我向他指出,现在我们两个踉警察都没一点关系了,而且自从我多年前离开他的部门,到现在连句解释都没听见。还有,我们的朋友马斯特斯——他现在已经是刑事侦查部的总探长——估计也不会喜欢这事儿。所以说,我算是被骗来的,来赌一把看看到底是我来写还是换另一个人代劳。我忘了另一个人是谁了,不过肯定不会是亨利·梅利维尔爵士本人。我自己跟这个案子的关联始于一九三。年九月六日的晚上:那天晚上下着雨,迪安·哈利迪走进了井字棋俱乐部的吸烟室,发表了他惊人的演说。有件事必须强调,要不就是他们有家族病史——詹姆斯可以作证——要不就是迪安在加拿大那些年酒喝得实在太凶了,否则他是绝不会精神紧张到那种程度的。他明明白白地就在那儿,有着淡黄棕色的胡子、少年老成的脸庞和一头红发,削瘦但精力旺盛,宽大的额头下一双眼睛里有种嘲讽的表情,但看着他你却总是摆脱不了阴影的感觉——一种往事的暗潮。有一次,在一场很随便的谈天中,有人正滔滔不绝地谈论科学界对疯狂的最新定义,哈利迪忽然打断他,说:“将来你永远也料不到,不是吗?我哥哥詹姆斯现在——”然后他大笑了起来。成为好友之前我已经认识他一段时间了,我们曾在俱乐部的吸烟室里一起聊过天,但从未聊起过私事。我对他的了解几乎都来自于我姐姐,她刚好和哈利迪的姑妈本宁女士很熟。他是一个茶叶进口商的小儿子,他父亲当年富有到连贵族头衔都能拒绝,还冷嘲热讽说比起那种东西来,他的公司实在太老了。迪安的父亲,是个有一把络腮胡子和红鼻子的老人。对手下刻薄得很,对儿子们却相当溺爱。不过,家里真正的头儿是老头儿的姐姐,本宁女士。迪安之前已经有过好几个截然不同的人生阶段。战前作为一个本科生,他是所谓剑桥帮里的一员,战争一来,就跟其他很多人一样,慢性子忽然变成了极优秀的士兵。他带着杰出服役勋章和一身的炮弹碎片离开了部队,之后就开始频频惹是生非。麻烦接踵而至:和某位不三不四的小美女扯上了关于“承诺”的纠纷,家族形象在恐惧中四分五裂。最后,快乐英国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告诉他换个地方就能转运,于是迪安打起背包去了加拿大。与此同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哥哥继承了“哈利迪父子”公司。老大詹姆斯深得本宁女士的喜欢:詹姆斯这个,詹姆斯那个,詹姆斯是温柔正直细致的模范……事实的真相却是詹姆斯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伪君子。他曾经假借出公差之机在一间污秽的房子里酗酒整整两星期,然后又把头发梳好,安静地溜回兰开斯特门,用一种听天由命的口吻抱怨他的健康又出了问题。我跟这个人打过一点交道——印象中是个喜欢笑的男人,常微微地出汗,坐在椅子里一刻也安静不下来。如果不是为了他所谓的良知的话,什么都伤不了他。可最终他还是良心发现,一天晚上他回到家,冲自己开了一枪。本宁女士抓狂了。她从来就不喜欢迪安——我觉得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她模模糊糊地把詹姆斯的死归咎于他——不过现在,作为一家之主,他有必要从九年的放逐生涯里被召回来了。他比以前老成了,却还没丢掉原先那恶魔般的幽默感。这让他成了个很好(有时候是很危险)的伙伴。这些年他浪迹天涯阅人无数,眼皮都松弛了。可是,他身上还是有种新鲜的活力与直率,扰动了兰开斯特门沉闷的空气。你曾那么喜欢他的傻笑,他爱的啤酒、侦探小说和扑克,看上去归来的浪子一切都好,但我觉得他一定很孤独。接着事情就来了。不完全是令人大跌眼镜,因为之前我就听姐姐说过,他被“认为”是准备要结婚了。提了一下那姑娘名叫马里恩·拉蒂默之后,我姐姐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站在非凡的高度以非凡的速度回顾了她的家谱。等到所有的分支都仔细研究完毕,她抱起胳膊诡异地笑着,用一种邪恶的眼神看向笼子里的金丝雀,说希望最后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是肯定已经有事情发生了。哈利迪是个喜怒易形于色的人,而在俱乐部里,我们都感到了异样,虽然他仍然像平常一样跟我们说话。大家什么都没说;哈利迪却用锐利的眼神扫过我们,假装是个精神饱满的好小伙子;可是随后他就会露出困惑的表情,笑声也会不对劲起来。这招他用得太频繁了,还有就是洗牌的时候他会失手把牌撒在桌子上,因为他根本没在看它们。这种状况尴尬地持续了一到两个礼拜后,终于,他不再来了。有天晚饭后我坐在吸烟室里,刚点了一杯咖啡。这里的每张脸孔都只是匆匆一闪而过,搞得我不胜其烦,这个时候你总会奇怪这个匆忙而忧郁的城市怎么没被它自己的无常搞晕进而停止运转。那是一个潮湿的夜晚,这个庞大的、被棕色皮革填满的吸烟室里空空荡荡的。我只好百无聊赖地坐在壁炉旁边翻弄一张报纸,就在这时迪安·哈利迪走了进来。我坐直了一点——他走进来的姿态有点占怪。他犹豫了—下,看看四周,然后停下来。他说“你好,布莱克”,远远地坐了下来。沉默让人更不舒服了。他的思绪飘散在空气中,就好像他眼里的火苗一样触手可及。他想问我点什么,却说不出口。我注意到他的鞋子和裤脚上沾了泥,似乎走了很长的路,对于手上被打湿的香烟他也毫不在意。那张脸颊、高高的额头和有力的下颌上都再没有了幽默的表情。我敲打着手里的报纸。后来我才想起来,就是在那时我瞄到第一页的角落里有个小标题是“……奇怪的窃贼”,不过我当时并没有读它,甚至都没注意到。  哈利迪耸起肩膀。很突然地,他抬起头来。  “我说布莱克,”他用一种冲动的语气说道,“我觉得你是头脑很好的那种人……”“你干吗不跟我谈谈呢?”我建议说。“啊,”他坐回椅子里,坚定地看着我说,“如果你不觉得我是个哕里哕唆的混蛋,或者像个老女人,或者……”我摇摇头,他也打断了原先的话头:“等等,布莱克,等一下。在我告诉你之前,让我先问问你是否愿意在你可能会称之为‘白痴’的事情里助我一臂之力。我想让你……”“接着说。”“在一间鬼屋里待一个晚上。”哈利迪说。“这算什么白痴的事情啊?”我问道,试图掩盖我的无聊已经慢慢消失的事实;我感到一种意料之中的兴奋,我的同伴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现在露出了一点笑容:“好,我说,这比我希望的还要好!——我不希望你觉得我疯了,仅此而已。你知道,我本身对那些破事儿并不感兴趣;或者说我原来不感兴趣。它们可能会回来,也可能不回来了。我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是,如果事情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我没有夸大事实——两条生命就完了。”他安静了下来,盯着炉火,用平缓的语调继续说着。“要是放在六个月前,你知道,这整件事看上去肯定荒谬透顶。我知道安妮姑姑要去参加一个降灵会——或一些降灵会。我知道她在说服马里恩和她一起去。好吧,该死的——我不觉得这有什么害处,”他换了个姿势,继续说,“我以为我想清楚了,如果我想到了的话,那就像是钢琴小品或拼图游戏一类的流行风尚。我当然以为马里恩至少会保持她的幽默感……”他抬起头,“我肯定忽略了什么。告诉我,布莱克。你相信那个么?”我说如果有令人满意的证据,我总是愿意接受的,当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发现。“我在想,”他沉思着说,“‘令人满意的证据’,哈,该死的那到底是什么?”他褐色的短发在额头上纠结成一团,眼神里充满了熊熊怒火,连两颊的肌肉都绷紧了,“我觉得那个人就是个江湖骗子。那么很好,我自己去那个被上帝抛弃的房子一趟——就我自己——没别人——都没人知道我要去……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现今的侦探作家很少有作品能困惑我,但卡尔总能。  ——阿加莎·克里斯蒂卡尔确可跻身英语系国家继爱伦·坡之后三四位最伟大的侦探小说家之列。  ——著名推理小说评论家 爱德蒙·克里斯宾若克里斯蒂是推理界天后,那卡尔就是天王。  ——著名推理小说庯评论家、作家 安东尼·布彻

编辑推荐

现在,请你翻开《瘟疫庄谋杀案》——答案绝不会让你失望。一个两百多年前死于大瘟疫的刽子手,是否真会回来寻找他失落的匕首?一个号称要驱散鬼魂的江湖郎中惨死密室,这是否鬼魂将其杀害?早就废弃不用的大宅里潜藏着多少秘密,又住着多少无法安息的灵魂?而最终,这一切不可能、不可解的事件背后,H.M.呈现给你的,又会是怎样合乎逻辑的解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瘟疫庄谋杀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4条)

 
 

  •   这里是亨利.梅利维尔爵士(HM)的处女舞台,虽然他老人家仅仅在书的后半部才姗姗来迟。作者在前半部分以浓重的哥特式笔触渲染出案件的诡异、残忍和迷雾重重,读者在焦急的期待中积聚了足够的热情来为可爱的亨利爵士喝彩,他老人家当然不会在众望所归中有辱使命,书中,推理迷们可以尽情领略其拨开现象看本质的思辨狂才。在卡尔的系列作品中亨利.梅利维尔爵士(HM)是我所偏爱的人物,他身份多样:医生--活人很少找他看病,估计是江湖的;律师--因多次无视法庭纪律而被法官头痛的;战时情报部门--怨声载道的,但是作为人,他是纯粹的,生活中恣意宣泄着自我的真性情,永远愤怒着却也永远不会在该付诸行动时懈怠,更为可贵的是他在“愤青”的表象下难掩一颗悲天悯人的大人文关怀之心。所以,每每他出现时,都会给作品带来心悦之感。瘟疫山庄发生的谋杀案本身并不复杂,作案动机也普通,难的是作案人身份的特殊性和被其利用的迷信色彩,以及纠结与相关人士间的情感张力,全书颇有点戏剧色彩。很高兴看到吉林“古典推理系列”即将推出卡尔-亨利爵士系列,书的封面也有了焕然一新的改变,只是恐怕要比较专注的推理迷们才能做出与新星“午夜文库”的区别。
  •   卡尔的成熟之作。诡计与气氛的完美结合。H.M.的首次登场,令人忍俊不禁。值得一提的是,此书中的密室诡计,被卡尔总结入他自己后来的作品《三口棺材》里的“密室讲义”中。体现了诡计本身的经典,以及卡尔对自己日后创作一系列这样诡计的自信。
  •   H.M登场了 ,密室大餐不可少
  •   非常喜欢老HM!虽然在本书中很晚才出场,但真的是不出则已,1出惊人的效果!不可一世的粗鲁蛮横,以及动不动就是“孩子”“孩子”的慈祥口吻真是相得益彰
  •   喜欢鬼故事做背景,卡尔对恐怖气氛的渲染也是驾轻就熟。卡尔笔下的两大名侦探我比较偏爱HM,虽然他有点顽皮有点暴躁。这本书的结局还算出乎意料,读起来也让欲罢不能,我给四颗星。这减掉的一颗星是因为翻译,某些地方读起来有点别扭,让人摸不着头脑。英语的表达翻译成中文如何能不失去原汁原味又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看来译者还需要研究如何更上一层楼。
  •   这个是卡尔早期的作品,虽然不如他巅峰期的作品,但买卡尔的书是不能算浪费钱的。毕竟能让阿加莎困惑的作家。
  •   不愧是阿加莎的,没看过的人真是太可惜了。
  •   有惊悚的感觉,特别是200年前那封管家的信。
  •   快收齐到他的全部系列了,喜欢他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   买这本书可以说是慕名而来,对约翰•狄克森•卡尔倾慕已久,一直想找本他的书读读,或许是这种期望值太高的缘故,真正读书的时候,不知是翻译还是整个故事架构的问题,总觉得磕磕绊绊,很难一气呵成地读下去,又要忍住不提前看结尾,算是阅读过程比较痛苦的一本书。老规矩,又没猜到结局,看推理的乐趣就在这里吧。
  •   悬念或说灵异气氛过分渲染,反而削弱了对案件本身的推理,整个阅读感觉有点拖沓。
  •   一般,随便看看还可以
  •   可能是迪克森较为失败的一部书。前面的铺垫很好,可是后来的结局感觉是虎头蛇尾,甚至感觉作者自己也不能控制开始铺垫的繁杂的历史背景。
  •   文章有点啰嗦、、、、不怎么好看、
  •   憋着一口气看了半天,把自己看的云里雾里。看完之后的感想是”啊·~完了”。虽说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可也找不到什么亮点。
  •   这个故事我看的比较断续……觉得不是特别的合我口味。
    但是不排除是我没看懂的缘故……
    其实到今天也算看完了很久,再想凶手的话,居然一下子想不起来了……
    我觉得前面铺垫的嫌疑人太重,才会到后来有种很怪的感觉。
  •   书的装订和纸张是很好,不过,出版社是不是找错人翻译了啊,感觉都是百度翻译出来的吧,烂透了。
  •   看了真的很气愤,这么好的一本书却毁在了翻译上面,这可是卡尔的经典之作啊!被糟蹋成这样,感觉像吃蛋糕却吞了个苍蝇一样,译者的水平说难听点去参加高考作文也就最多勉强及格,通篇是不知所云的英国式的中文!吉林版的推理文库到底是怎么了?上次糟蹋了《地狱之缘》,这次又是瘟疫庄,不知道下次还有那本经典要遭殃,就不能找专业的人来翻吗
  •   不知道是原文就如此,还是翻译功底有限,读到一半,已经完全被每个人物的对话搞晕了,感觉出场人物都是在神经质似的彼此交谈,真是读不下去了,凶手爱谁谁吧!!!
  •   这部的plot和谜面都不错,至于诡计。。。我觉得有创意,但有点不公平
  •   整体来讲不错。我是前两天才看完的,距离买来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感觉上很久……嗯,言归正传。这是我开始博览群“说”的唯一一本密室推理小说,无论是前面的铺垫,还是后来的环环相扣,都很完美,但结局处实在是……我很少剧透,特别是对书。挺喜欢这书的,如果对密室推理感兴趣的朋友们想看的话,只要你不会太拿结局当回事,那我竭力向你推荐!!
  •   全新,正版,完整,干净。就服务态度而言,良好,周到。很不错
  •   的确翻译一塌糊涂,这个系列的翻译虽然不是同一个人,但翻译水平差得出奇
  •   在最后揭开凶手的面纱
  •   对所有想读这本书而又不懂英语的人,这个版本的翻译简直就是灾难!第一章翻译得不错,后面越来越不知所云,以致影响对情节的理解,感到味同嚼蜡了。
  •   刚刚看了前面的六章,感觉气氛渲染的不错,卡尔毕竟还是很有功力的,不愧于黄金时代三大家。针对翻译,我认为还是比较传神的,很切合故事的气氛。但校对不敢恭维,刚看了七八十页,已发现了几处明显的错误。
  •   许多引人入胜的元素集合在一起。。。 便化合成了一本书 叫做《瘟疫庄谋杀案》。。。
  •   我倒是觉得翻译得不错啊,故事很精彩,很耐读的,呵呵,不知道楼主说的是什么地方,大家讨论讨论吧。呵呵,都是侦探小说的爱好者。
  •   我不买书的积极性被严重挫败了。。。大爷以后不买其他社的书了。。。,就看吉林古典推理文库的推理小说。。。。。
  •   H.M爵士
  •   卡尔的差作
  •   梅里维尔爵士首次登场
  •   还可以,就是有点小
  •   约翰·迪克森·卡尔
  •   不错,值勤得看一看 ..
  •     除了《阿拉伯之夜谋杀案》几乎少见卡尔给画个平面图。
      
      这个瘟疫庄也说不上多么复杂的地形,不知道是不是我糊涂。看来看去也不太明白掉下瓶子的露台和有壁炉的房间神马的位置。是不是卡尔那个年代不流行画图呀。还是卡尔觉得读者应该具备这样的基本想像力。尽管不影响案情的推进,可是真的好希望谁给画个整个庄园的平面图呀!
  •     前一部分 弄得人糊涂 杀完人才精彩起来
      
      神秘兮兮的开始 有点像《耳语之人》其实还是很现实的杀人原因
      
      是比较公平的把线索放在明面上 可是不知道有几个人能和H.M一样推理出来
      
      总体不错 不会失望
      就是再画张瘟疫庄的平面图就好了
  •     我得强调一下,诡计我差不多全忘光了。看了封底的介绍,灵媒在双重密室里身中四刀而死,我先是一愣,这和印象完全不一样嘛,某种影像浮现在眼前,一种若隐若现的解答,对不上号,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的那种黏糊糊的感觉。我怀疑是以前评过的书,上网确认了一遍,直到翻到书后面的推理,所噶,尼玛还真就那么坑爹。
      枪伤怎么变成刀伤的,难怪我会临近精神分裂,找不到子弹我都必须为其解释一个原因了,而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过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依旧没那么不堪。
      《瘟疫庄谋杀案》质量不如“系列”后两本,却一定是最出名的。不单单是因为H.M.首作的缘故,它的气氛与谜团的融合出奇的完善,正如灵媒和二重密室挂钩一样,抓人抓到胃液里面。虽然最后的解答讨巧的成分居多,可是凶手背叛同盟又建立暗部的隐情是万万想不到的,这是情节与心理的共同胜利。目击者甘愿吞声乃至被利用的感情,直面困境的决心令我动容,这不就是石神吗?
      不过仅此而已。对某些队友来说,金钱买不来爱情,可能换来真正的友谊,而友谊又是廉价的,因为男女之间从未存在纯粹的友谊。所以一切都是虚幻。用爱来换回怜悯的支持,不值得。石神,你很了不起,不过我不欣赏。
      回到本作中来,在一个肮脏的背景下,一个女人要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自由人。只有背叛同谋者,并且永不回头。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除了证明自己,你什么都无法证明。无罪的证明,不是依靠证明他人有罪,甚至被杀,而是——
      不做一个杀人的背叛者,做一个随时有可能被人背叛的可悲的家伙吧!
  •     本作是H.M爵士初登场之作,AC上的石门说此作室H.M中最好的作品,我却以为这本书在CARR创作生涯中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是却是一本水准之作。 本书的气氛的确是超一流的哥特,清冷的雨夜,神秘的来客,充满罪恶传说的瘟疫山庄,不可能犯罪的双重密室,亡灵凶手。以上这些形容就是本书的风格。从气氛上来说,此作是CARR创作生涯中最好的。但是最后的解答却是有点虎头蛇尾,可能是我对这个诡计一点都不感冒,我总觉得有些牵强和不可能。 另外这本书的语句是我看到现在CARR中最拗口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的乐趣。
  •     第一次读卡尔的书,也不知道哪本好哪本不好,买了一大堆就随便挑了一本开始读。没想到竟然开启了阅读推理小说有史以来最艰难的旅程。
      
      前两章读起来还算比较顺,从第三章开始,我就有点晕头转向。起初我还以为是自己读书不够专心,于是找了一大段空闲时间认真阅读,还是不行。这是之前从没有过的感觉,看着书却不知所云,胸闷ing,人物对话前言不搭后语,不知道原著即是如此还是翻译的太生硬。看到后面脑子里一团浆糊,对阅读已经失去信心,管他凶手是谁,我只负责把书看完,算是完成任务。
      
      对于凶手,我并不意外,因为已经不期待,连猜的欲望都没有。没有奎因抽丝剥茧般的重重推理,排除其他可能性,凶手像是突然冒出来顶罪一般,没有其他可能,就是非他莫属。让我完全不能信服。难道推理之王 的作品就是这样而已?
      
      我宁愿相信这只是他有失水准的作品。再加上与之匹配的翻译水平。此书给两星,一颗给卡尔,一颗给翻译。卡尔已经不在,希望翻译能继续努力,翻出更高的水平。
  •     凶手不能是双胞胎,凶手不能是警方人员(除非开篇就明确指出有内鬼),这是推理小说十大禁忌中最不能突破的两条。否则就成了冷硬派、谍战派。
      
      卡尔此篇中的密室trick是准一流的。plot是垃圾。突破了推理小说最基本的底线。
  •     这本书我看的时候很吃力,总觉得语句不通,前言不搭后语。可是我看《耳语之人》和《青铜神灯的诅咒》是却没有这种现象。所以我只能推测是翻译的问题了。
      
      卡尔不愧为三大家之一,故事的构架,诡计的布局都是上上之选,可惜被翻译给毁了....
  •     神秘的瘟疫山庄、恐怖的古老传说、清冷的雨夜、盎然的鬼意、亡魂般的神秘来客、迷雾缭绕的双重密室杀人——1934年间,亨利•梅利维尔爵士首次登场。
      长年以来,瘟疫庄似乎总有厉鬼出没。某一场降灵巫会上,灵媒将自己反锁进一间小屋,哪知竟背中四刀而死。而屋外潮湿的地面上,却没有任何足迹。现场附近,只有一只可怜的猫,被人斫去头颅。
      紧接着,第二宗命案发生了……
      
      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在笔者心目中一直奉为神作的作品,直到2009年年末才“千呼万唤始出来”,有幸拜读到,不过感觉这部作品,还是失望大过惊艳,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也许是期望值过高了吧,不过与一些顶着“神作”光环的作品相比,这部作品还是值得称道的。
      
      卡尔的生平无须多谈了。1934年,携着一年前,《女巫角》(Hag's Nook)出版,菲尔博士(Dr.Fell)系列的开端的余温,卡尔开始了他的第三个系列——亨利·梅尔维尔爵士(Sir Henry Merrivale)系列(简称HM系列)的创作。(此前两个系列分别是亨利·贝克林探案系列、菲尔博士(Dr.Fell)系列)。比起基甸·菲尔博士的登场,亨利·梅利维尔爵士显然要华丽许多。
      
      卡尔的作品以密室+气氛渲染见长,在菲尔博士的登场作《女巫角》中便可见一斑,但与《瘟疫庄谋杀案》相比,那便只是小打小闹了。经过了之前的几部作品的铺垫,《瘟疫庄谋杀案》可以称作是卡尔创作生涯走向成熟的标志。
      
      古老的房子,闹鬼的传说,雾蒙蒙的伦敦,飘着细雨的午夜,从空中坠落的花瓶,房子里蹿动的老鼠,被割断喉咙的死猫,形状怪异的凶器,崇尚鬼魂的灵媒(死者),一群神经质的嫌疑人.......一段段令人毛骨悚然的描述,使读者身不由己的随着卡尔的笔触一起,走进那样一个被谜团所笼罩恐怖的世界。正如多萝西.赛耶斯评价卡尔的那句话:“他只用一个形容词就能令人感到恐惧。” 在气氛方面,这部作品堪称无可挑剔。同时也为后期的“黑白红”系列(《瘟疫庄谋杀案》、《白修道院谋杀案》、《红寡妇血案》)定下了一个基调。在此之后也衍生出了许多“类卡”的作品,无不是以这部《瘟疫庄谋杀案》为摹本进行创作的。
      
      作为亨利·梅利维尔的出场作,十三章才登场显然有些“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感,但一上场就以他独特的个性牢牢地吸引住了读者的眼球。比起字典编纂学家菲尔博士的学究习气,亨利·梅利维尔爵士显然要更讨读者喜欢。他的怪脾气(尤其爱骂脏话)常常使作中人物陷入尴尬的境地,使读者捧腹。从本书中不难看到H.M的其他个性,诸如幽默,好色等,这使得亨利·梅利维尔爵士的开场作便注定了他势必将拥有诸多“粉丝”。
      
      红花还需绿叶配,与其他推理小说家一样,卡尔也为亨利·梅利维尔配备了一位助手——苏格兰场警探马斯特斯,与诸多的官方警探一样,他精明干练、雷厉风行、只是少了那么一点脑子,总喜欢做些“平凡”的推论,到头那也难免被揶揄的“厄运”,成就侦探的最终胜利。拜亨利·梅利维尔爵士所赐,马斯特斯在后续几部作品中官运亨通,却仍难以摆脱“助手”的命运。不过在这部作品中,马斯特斯的戏份要重许多,1941年美国首版的《瘟疫庄谋杀案》封面上赫然写道:瘟疫庄谋杀案——总探长马斯特斯探案小说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故事的前半部分,马斯特斯成了罪案的见证者,主导着整个调查取证的工作,并帮忙梳理了案情,可谓是居功至伟。
      
      诡计一定是卡尔作品中的重中之重,此作同样不例外。双重密室的出现无疑使读者热血沸腾。尽管在致力于“与读者公平竞争”卡尔的作品中,这部作品的公平性饱受质疑,但其实对于读者而言,与和作者一叫高下相比,我们也许更需要一个完美的故事。卡尔无疑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在这部三百多页的作品中,读者丝毫不会有困顿之感,宽容些说,这部作品的诡计也绝对对得起“密室之王”的名号。这与卡尔所为人称道的plot布局也不无关联。
      
      这部作品的翻译也相当不错,读起来十分流畅,足见译者的功力深厚。装帧延续了吉林出版集团亨利·梅利维尔系列的黄色“中世纪风格”,纸张手感也相当舒适,阅读感很好。
      
      总而言之,亨利·梅利维尔爵士的登场作确属上乘。也许看着亨利·梅尔维尔爵士在嬉笑怒骂之间将看似由鬼神所为的案件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对于推理迷而言,也是一种无上的享受吧。
      
  •     可以说故事有点像《天花板上的足迹》,同样是一间正常房屋和一间诡异房屋分开的结构,但同样的篇幅,无论是故事性、诡计复杂性、人物描写,这篇和《天花板上的足迹》相差太远了。
      
      这篇里只有开始不怎么华丽的诡计出现,中间沉闷的调查和大段无聊对话(灌水骗稿费么·····几乎要弃读了···),后面没什么感觉的第二宗案,以及最后极为一般的诡计真相而已。
      
      有同谋的诡计对于古典推理(或称本格····)绝对是失败因素···
      
      最后的凶手意外是意外,但因为粗糙的诡计设定让人觉得是谁都无所谓了。
      
      人物的塑造比较失败···以至于人物的死亡竟然让人无感····
      
      卡尔虽然是大师....可是不比不知道···虽然《天花板上的足迹》晚了几年,但绝对是青出于蓝了。
      
      
      本来想打二星,但梅利维尔爵士实在很有爱····私心多打一星····TuT
      
      
  •     看推理小说,我很少能够推理出凶手。或许有人看推理小说是想和书中的侦探斗智,抢在侦探面前找出凶手和作案手法,如果读者能够成功,那无疑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可问题在于,小说不是数学证明题,只需把所有条件都罗列出来,让读者解答即可。
      但是,就算是数学证明题,也不能在推导过程中使用题目没给出的条件(公理,定理除外),如果一定要这么做,那就是题目有问题。就算是高考考场,题目出了问题,考生也可以指责出题老师没水准:因为数学证明题一定要满足公平性。
      公平性是一种荣誉,可以标榜自己的坦率无私。可是责任和荣誉往往捆绑在一起,标榜了自己的公平性,却没有做到公平,读者阅读起来,感到失望也就理所当然了。比如这本《瘟疫庄谋杀案》,开头的双重密室的确很吸引人,但看到结局,我已经完全无力了。毫无疑问,卡尔隐藏了重要的关键线索,所以这个双重密室才得以成立。所以读到最后,吐血的感觉再次泛上心头,似乎又回到了阅读《犹大之窗》的时候。
      卡尔的诡计,多由意外和不公平造成。当然,卡尔是在写小说,而不是在出数学证明题。为了行文需要,如果要刻意掩藏一些关键线索,我可以理解。恐怕这就是我喜欢《燃烧法庭》的原因,虽然也存在很多意外因素,但是卡尔至少在plot上让人满意了。反观这本《瘟疫庄谋杀案》,开篇用降灵会极力渲染恐怖气氛,然后抛出煞有其事的双重密室,最后H. M.滔滔不绝地演说把案子给破了。凶手和凶器都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匪夷所思的原因是,卡尔竟然会用如此不公平的手法。
      ——“你庄严发誓从不向读者隐藏关键线索么?”
      ——“我发誓。”
      对加入了侦探俱乐部的卡尔来说,我不知道他的手放于骷髅头骨埃里克之上宣誓的时候,脑子里是不是正在构思诸如瘟疫庄这类不公平的诡计。最后搞得来像是路人甲犯案的诡计,用的凶器超越了人类常识,我实在不能认为卡尔履行了侦探俱乐部会员的誓言。当然,如果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看清了卡尔的套路,猜到了卡尔的诡计,我只能说这位朋友猜测能力很好,但在我看来,猜测和推理是两码事。
      当然,侦探俱乐部成员中,诸如此类的事情不止卡尔一个。安东尼·柏克莱写的《毒巧克力命案》,就不是公平的小说(虽然我蛮喜欢这本书)。不,不是作者无可奈何地对读者隐藏了关键线索,而是作者压根就没打算带读者玩。
      所以我一直都觉得,推理小说根本就不需要公平性,我并不是不喜欢不具公平性的小说,只是讨厌侦探俱乐部誓言和实际做法的强烈反差。另外,封面勒口上对卡尔的介绍:“其小说素以公平著称……”窃以为这句话,卡尔不配,至少这句话不适用于卡尔。至于有人说卡尔不应该是诡计大王,而是黄金时代故事大王的问题,留待以后讨论。
      
      
  •     密室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笔下有两位侦探,一位是字典编纂学家基甸•菲尔博士,一位是曾经担任秘密情报部门首脑的亨利•梅利维尔爵士。前者是以本名发表的,而后者则是以卡特•狄克森这个笔名发表的。关于这个奇怪的笔名,还有一段颇为有趣的故事,《瘟疫庄》的译者在导读中略微提到。我这里在多花费些笔墨说上几句。
      
      卡尔的作品最初交由美国著名的哈珀兄弟公司出版(今天的哈珀•柯林斯公司就是哈珀兄弟公司和柯林斯公司两家英美出版业老牌巨头合并而成),但是这家公司规定一年只能出版两部卡尔的作品。而且哈珀公司告诉卡尔,如果以本名交由其他公司出版小说无疑是在与自己竞争,但是他们并不反对卡尔以其他笔名出版作品。于是,卡尔将新作《弓弦谋杀案》交由威廉•莫瑞公司出版。这本书的主角是非系列侦探约翰•高特。卡尔选择的笔名是克里斯托弗•斯崔特。但是莫瑞公司在出版时擅自将署名改为卡尔•狄克森。这样一来读者一目了然,那就是约翰•狄克森•卡尔本人。这一做法不仅遭到卡尔本人的反对,就连出版卡尔作品的哈珀公司和英国出版商哈密什•汉密尔顿公司也表示抗议。但是,这本《弓弦谋杀案》卖得不错,出版当月既印刷了第二次,卖出四千五百册。莫瑞公司觉得已经积累了一些人气,不愿意将署名彻底推翻,希望新的名字与之前类似。卡尔提议了一个新名字——卡特莱特•狄克森,出版社也同意了。但是《瘟疫庄谋杀案》出版时,莫瑞公司再次擅自做主,将署名改为卡特•狄克森。卡尔本人也并不满意,但是后来还是顺从了出版社,之后均以卡尔•狄克森为名交由莫瑞和英国的威廉•海内曼公司出版。
      
      亨利爵士与菲尔博士相比,其实是个更加具有个性的人物(看看他的办公室门口挂着的牌子——“忙!!!严禁入内!!!”牌子下方还有一句:“说的就是你!”)。卡尔说他塑造的亨利爵士是以自己的父亲为原型,确实在某些相貌上与其父伍达•卡尔有些类似,特别是年轻时的样子。而且喜欢雪茄和威士忌,甚至律师身份都可能来自其父亲。另一方面,正如书中所说的,亨利爵士身上也有着迈克罗夫特•福尔摩斯的影子。迈克罗夫特据说比弟弟歇洛克在推理方面更胜一筹,只是他不愿意到处收集线索,验证推理,故而没有成为一名侦探。但他喜爱推理,且擅长推理是毋庸置疑的。亨利爵士也是如此,虽然他本人的职业并非私人侦探,但是对案件充满兴趣,在《瘟疫庄》中他扮演的形象几乎可以视为安乐椅神探。因为大部分调查已经由马斯特斯探长先期完成了,亨利爵士所要做的就是推理,然后验证他的结论。另一方面,迈克罗夫特也在政府中任职,他在政府中的地位十分微妙。福尔摩斯曾说:“他的话一次又一次地决定国家的政策。”同样,亨利爵士在政府中的地位也带有神秘色彩,在一战期间,他是反间谍机关的首脑。《瘟疫庄》发生时,他是军事情报部门的头头,但是他本人觉得这工作颇为乏味,没有挑战性。其实,除了在少数几部作品中提到所谓的军事情报以外,亨利爵士都与此毫无瓜葛一般。到了后期作品中,亨利爵士身上融入了一些温斯顿•丘吉尔的特性。但是创作《瘟疫庄》时,卡尔对于丘吉尔还没有什么认识,到二次大战期间,随着丘吉尔的形象深入人心,亨利爵士才沾上了一些丘吉尔的东西。
      
      亨利•梅利维尔爵士系列在不可能犯罪数量上要超越菲尔博士系列,因此也有人将亨利爵士称为世上第一密室侦探。在这部初登场作品中,便令人惊艳地给出了一个双重密室——不仅有反锁的房间,而且在房间外面潮湿的土地上竟然没有任何足迹,绝对的不可能犯罪。这部作品与菲尔博士初登场作品《女巫角》相比有一些共通之处。故事都以古老传说为背景,而发生案件的地点都是闹鬼的宅邸。书名中的瘟疫庄就是发生事件的地点,而传说则是刽子手路易斯•普莱格当初曾经在瘟疫庄死亡,他的幽灵不散,在这座宅子里兴风作浪。而现场就出现了普莱格那把奇特的小刀。与传说和古宅相映衬的是,谋杀发生当时正在举行一场降灵会。而那位死者就是降灵会的灵媒。这三位一体的诡异气氛让读者宛若身处在超自然的世界之中无法自拔。《女巫角》也是如此,传说曾经担任查特罕监狱典狱长史塔伯斯家族继承人注定要断颈而亡,果然这一代史塔伯斯家长子到查特罕监狱守夜接受试炼时坠楼身亡。而众人就在监狱外面监视,惨剧还是照常发生。哥特与侦探元素的融合,乃是卡尔小说的特征之一。哥特的非理性与侦探的理性推理碰撞之下,发出的光芒是十分耀眼的。
      
      不过,《瘟疫庄》与《女巫角》相比也有着明显不同。比如,在创作手法、人物塑造方面比《女巫角》成熟,已经显露出掌控全局节奏的大师风范。最主要的,这是一部典型的密室小说,而且包含两重密室。当然,其解答也属于《三口棺材》的“密室讲义”中的一种。总体来说,不论是密室手法,还是误导线索或者结局的意外性,都能让读者满意,属于不容错过的卡尔作品之一。
      
  •     看了真的很气愤,这么好的一本书却毁在了翻译上面,这可是卡尔的经典之作啊!被糟蹋成这样,感觉像吃蛋糕却吞了个苍蝇一样,译者的水平说难听点去参加高考作文也就最多勉强及格,通篇是不知所云的英国式的中文!吉林版的推理文库到底是怎么了?上次糟蹋了《地狱之缘》,这次又是瘟疫庄,不知道下次还有那本经典要遭殃,就不能找专业的人来翻吗
  •     看推理小说最怕遇到什么?
      卡尔在书中自己回答了:原来被害人是被一种目前无法检测出来的毒药毒死的。这个结局很操蛋,操蛋的想让人揪着作者的脖领子怒问:“牙牙了个胚,你这厮可是来消遣我的!”
      
      但是,瘟疫庄谋杀案的结局比这个高明不了多少。
      铁证如山,重点是在铁证上。我们都习惯了推理小说的作者在人证和物证上做手脚:3点还看见受害人在晒太阳,其实3点她已经死了,证人看到的是凶手假扮的;那把匕首上都是受害人的血迹,其实那把匕首不是凶器。
      但这次,无论如何卡尔玩过火了,愣是把枪伤说成了刀伤。难道验尸官都是吃素的?子弹进入身体和刀扎入身体的差别看不出来?能消失的子弹最后被说成了岩盐,卡尔童鞋啊,你回头看看你那无法检测的毒药,你不觉得自己扇了自己一耳光么?
      凶手的设定更是莫名其妙。开始强行把凶手设定为五人之一,最后告诉大家,逗你玩,其实是外面人干的。
      
      真不知道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给五星。
      
      ===========================
      
      另外,翻译非常糟糕,非常。
      大量和情节无关的抱怨、口头禅,让我刚刚集中起来的精神就被分散了,这些很不符合中国的阅读习惯。
      
      鉴于以上,一星半是比较适合的评价。一星给瘟疫庄的气氛描写,半星给封面设计。四舍五入,两星。
  •     本书的封面设计是笔者所喜爱的,古朴、简约而又突出主题。
      
      作为H.M的登场之作整体感觉一般,有些虎头蛇尾。撇开经典的《犹大之窗》不说,恐怕比《青铜神灯的诅咒》还要弱一些。故事的开篇还是蛮不错的,对于阴森恐怖的气氛以及灵媒死于密室的设计拿捏的都很不错。通篇依旧借助于感情和金钱这两个老套而又屡试不爽的因素来完成陷害、误导、交错等诡计的设置。但是无论是诡计的公平性还是最后谜团的解开都显得不是那么的尽如人意,突然杀出的达沃斯太太使得故事的编排不再那么流畅,也将读者的大脑带入了突如其来的混乱与震惊之中,而结尾部分更是给人以草草收场的感觉。
      
      当然,作为一名作家不可能所有的作品都是经典,良莠不齐也是正常的,所以我还是对于下一本将要出版的《独角兽谋杀案》颇多期待的。
      
  •     看完了。
      该书创作时间是1934年,是卡尔创作初期的小说。
      《女巫角》《宝剑八》写的让人昏昏欲睡。
      与宝剑八同年创作的瘟疫庄,在笔法上依然有着同宝剑八类似的滞涩,尤其是在开头部分,读起来让人想到了《地狱之缘》,几十页翻过去还没弄清谁是谁,搞不清房里到底有多少个人。而读《犹大之窗》《青铜神灯》《耳语之人》等卡尔后来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的文笔极其练达,简约而清晰,这是他早期作品所达不到的,早期作品读时你很希望能有一张人物表以备不时查看,而后来的则不需要。
      但是,瘟疫庄毕竟不同于宝剑八,宝剑八故事非常散漫,而瘟疫庄紧紧扣住密室之迷,情节发展不断递进,注重渲染哥特式氛围,最后的解答也较为合理。
      由本作可以看出,经过探索,卡尔开始找到了创作长篇推理小说的诀窍,起步之作,入门之作。
      
  •     
      《瘟疫庄谋杀案》的头十余页,翻译极佳,顺畅,流利,揣测起来,应该也很准确。
      
      可惜,从第二章开始,就渐渐发现不太妥当的地方。文学翻译报酬甚低,对译者也不敢抱以非正常的要求。但一些细节的问题还是在此记录下来,假若再版,可供参考。
      
      
      “在圣詹姆斯,斯特堡路兰开斯特屋的伦敦博物馆里”
      St. James's,伦敦地名,如若不加定语,不够妥当。
      Lancaster House,“屋”字与实际情况不准,一般都翻译成“兰开斯特宫”
      
      “他们说一个底层的邪恶的灵魂是很警觉并且滑头的”
      “底层”一词译得太过实在,不如换成“地狱”
      
      “我发现哈利迪几乎是立刻就软化了,在他的行动力面前感到十分放心。”
      “行动力”之意难解
      
      “而马里恩——你知道,他是马里恩啊。”
      照前文,马里恩·拉蒂默是女性,假如是其兄,姓氏为“拉蒂默”才对
      
      “他没那个胆子——虽然我相信如果犯人的腿在绳子上旋转的时间过长,在刽子手的命令之下,他会把它们抓住。他是所谓的刽子手的跟班,并且操作在车裂案中的刑具;然后清洗之后的残余物。”
      希望谁能提供此段的原文。在下实在读不懂。
      
      “关于匕首你也错了。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一把匕首,你知道,至少,它最终也没有用做过那种用途。”
      这几句结合下文,并不是读不懂,但给译者一个建议。“那种用途”完全可以直说出来。“至于匕首之说,你也猜错了。严格说来,它并不算是一把匕首。至少,它没派过匕首的用场。”
      
      “白色的石头在岁月的侵蚀之后已经发黑了。它几乎已老态龙钟,仿佛丢失了灵魂,可庞大的屋檐上还雕刻着极度繁华富丽的丘比特、玫瑰和葡萄的图案:白痴头上的一顶花冠。”
      在下的疑问是“白痴头上的一顶花冠”到底指什么?
      
      最后感叹一句,假若《瘟疫庄谋杀案》能将开篇之时的上佳译文风格保持下去,必定能给读者带来一本值得推崇的文学译作。真是可惜了!
  •     看了豆友们的评分,我想说,我大概真是丧失了审美能力.
      
      我保证,我没有一丝丝唱反调的意思.
      我承认,我是把希冀缩到最低限度来读这部作品(通常美好的希冀与平淡的现实之间的落差会被放大夸张)
      
      我发誓,在亨利梅里威尔身上,我努力的挖掘魅力,在看到厌想到烦的降灵会、超自然和易容术(差不多每五本便要亮相三次的桥段我不认为叫做泄底)中我依然竭尽全力的寻找新意,可是,也许我的眼睛已经半瞎,我的眼镜日久不擦,我把婀娜当成了残花。
      
      好久不曾阅读卡尔,本以为往昔欢爱今再度,哪料得桃花依旧,此情难再。
      
      此番,大概是除去《宝剑八》之外阅读得最最痛苦、最最难耐、最最折磨的一部了,也许是近来老迈昏庸,心神两衰,从头至尾,常常读完一页不明其意,总是倒回去重新捉摸。
      
      那些跳墙跃树、兜来转去,毫发不差的犯罪,让我咂舌,让我发颤,原来世间还有这等人物,这样的人物是中国武侠小说中的一派宗师吧,这样的神功妙计杀个把人又何须如此大费周章呢?
      
      钦佩此类小说,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加钦佩的是,不论读者信不信服,作者总是有胆量言之凿凿的将之灌输给读者。
      
      我想,大多数人,也许都缺乏那样的想象力,然而,即便拥有那样的想象力,却没有几个有那卡尔那种胆量把这样的想象力表达出来,书写出来,销售出去。
      
      有这样的勇气,所以卡尔成了卡尔。
      
      《瘟疫庄》的故事如梦似幻(这也确然是我阅读时的感觉),留给喜欢做梦的读者。
      
      但对于偏向严谨理性分析推断而非直感型的我来说(这也是我比较推崇《阿拉伯之夜谋杀案》《九加死等于十》等作的原油),却无疑是场噩梦。
      
      然而,无法喜欢上的主因在我,口味不对、趣旨不合,不是《瘟疫庄》的错,不是卡尔的错,当然也不是超自然的不可能犯罪类的错,错的只是我。
      
  •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完了卡尔的《瘟疫庄谋杀案》(以下简称《瘟》)后,忍不住也想说几句。
       故事起使于伦敦博物馆的一把匕首被偷。紧接着在一个飘雨的夜晚,位于雾都伦敦的一间有着鬼魂传说的古老房子瘟疫庄里,正举行着一场降灵会。然而降灵会开始不久后,灵媒却在背中四刀的情况下,惨死在瘟疫庄的一间小石屋里。诡异的是,死者身旁的凶器正是博物馆所丢失的匕首,它同时也是传说中三百年来一直游荡在瘟疫庄的鬼魂所拥有之物;更令人惊讶的是,死者所在小石屋的门内外都被锁住,窗户上有铁栅栏,而且屋外潮湿的地面上,竟然一个脚印也没有!故事就此展开。。。。。。
       这本《瘟》完成于1934年,属于卡尔“黑白红”系列的中的“黑”(注:“白”指《白修道院谋杀案》:“红”指《红寡妇血案》。此外《瘟》叫“黑”,估计是日本人把它翻译成《黑死庄杀人事件》瘟疫病即黑死病而来吧,仅笔者个人猜想),在时间上距离卡尔第一个创作巅峰1935年也就只有一年。笔者认为,此时的卡尔基本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全书的故事始终都笼罩在一层浓浓的鬼意之中:古老的房子,闹鬼的传说,雾蒙蒙的伦敦,飘着细雨的午夜,从空中坠落的花瓶,房子里蹿动的老鼠,被割断喉咙的死猫,形状怪异的凶器,崇尚鬼魂的灵媒(死者),一群神经质的嫌疑人。。。。。。当身处瘟疫庄的“我”回想起博物馆工作人员描述偷匕首的男子时:“(在死刑牢房展览处前)他非常瘦,穿着深色的衣服。他看上去缓慢地转动头部,似乎有点儿抽筋。。。”,身为读者的我也不禁泛起一丝惧意。正如一篇书评中写道的那样,此书是绝对是神到头,鬼到尾的一本书。这也再次印正了多萝西.赛耶斯评价卡尔的那句话:“他只用一个形容词就能令人感到恐惧。”
       同时,本书也是卡尔两大系列作品的主人公之一的H.M的处子秀。虽然H.M在第十三章才登场(全书共分二十一章),但一上场就牢牢地吸引住了读者的眼球。H.M的门上写有姓名的门牌上方,用白色颜料歪歪扭扭的写着几个大字:“忙!!!严禁入内!!!”牌子下方写着:“说的就是你!”。当访客刚进门,H.M看也不看就是一句“出去!”说的访客措手不及。由此,H.M的暴脾气可从中略见一二。据说,H.M的形象是根据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形象塑造的,虽然和菲尔博士一样都是大胖子,但H.M可不像“老字典”(指菲尔博士)那样一本正经,他的怪脾气(尤其爱骂脏话)常常使周围的人陷入尴尬的境地。从本书中笔者还看到H.M幽默,好色等其它性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这还需大家自己去细细品味。
       最后,说说本书的诡计。本书中除了核心的双重密室诡计之外,还有好几个辅助诡计。譬如说一开始的从空中坠落花瓶的小诡计就是其中之一。本书中其它的诡计在当时看来肯定是很强悍的,但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稍微有点阅读量的读者都不会觉得很新鲜了。作为核心诡计的密室其实也很一般,只是传统诡计的组合罢了。这让我想起长河落日兄说的即便卡尔诡计很强的作品,最大的看点还是PLOT,笔者对此深表赞同。
      顺便说一下,卡尔借H.M之口说了一句话,使作为推理迷的笔者感到很兴奋:“策划这桩谋杀案的人恰恰把它策划得就像一本侦探小说。”,果然此书的推理成分很多,让人看着很过瘾。
      不多说了,永远支持“老顽童”!!!
      
  •      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终于在学校里挤压各种空闲时间把这本推理啃完了。(其中花了周一的午会课&两节政治课&中午午休时刻&两节语文阅读课&一节体育课……)
       其实也不算啃,因为内容很精彩,环环相扣,气氛也烘托得极为出色。所以可以说这本书是在完全愉悦的心情中读完的。而且整个推理过程也是很紧凑的,可以说瑕疵几乎没有,瑕不掩瑜。不得不说最后的结局还真是出人意料呢。
      
       首先还是我最爱的封面。作为吉林古典推理文库在吸收了读者的各种意见之后推出的新装帧的推理。这套新封面可谓大气美观,契合主题,色彩绚丽却又不俗媚,堪称封面的经典。古老神秘的褐色,光线的投射,那一轮缠绵的新月,粗犷线条勾勒出的瘟疫庄,形似羊皮纸的封面感觉,都让人不得不赞叹。在这里也要大赞一下私家侦探的付出和努力,我想作为普通读者,编辑们的辛苦劳作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但是我们却能从古典推理文库新书的一次次不论是内容质量还是封面装帧质的飞跃中看到他们的努力和艰辛。这里还是要感谢一下。我们也只能通过多买一些他们的小说以报答了。(我还只能买一点点推理……好对不起呀)
      
       说到翻译,细细读下来,觉得其实非常不错。读起来不仅很圆滑爽口,对于景物描写的翻译也非常出彩,深得气氛烘托的精髓,读来仿佛真的置身于被阴暗恐怖气氛以及传说所笼罩的血腥瘟疫庄,有时这能让人读出一身冷汗。读外国小说最重要的应该就是翻译了吧,不论作者文笔如何的好,下笔如何有神,如何妙笔生花。如果交给一个只会外语而对中文没有任何造诣;只会说中文而不会体会中文的精髓之人,那将成为读者的巨大遗憾。
      
       接下来终于谈到小说。作者卡尔,其实我并不是他的狂热粉丝,甚至连拥趸都算不上。况且只看过他的两本书,而且都不算是好评如潮的代表作——《青铜灯》&《犹大之窗》。所以总体来说对他不是十分偏爱。但是读罢此书,我对于卡尔的偏见却不再。卡尔的确有实力成为黄金三巨头。他的确堪称阿加莎的最佳配偶(国王与王后)——当然奎因是卡尔他老爹,也就是老国王……
      
       情节设置非常的微妙,警探一反常态成了罪恶的见证人,这使得整件案件的脉络看似更加清晰可见,前大半段几乎全部发生在案发现场,似乎给我提供了最够的信息与证据。古老的传说,游荡于瘟疫庄的冤魂,无用的江湖郎中,以及看似完全圆满的不可能犯罪,嫌疑人间完美无暇的不在场证明,令人绞尽脑汁头痛不已的矛盾。这一切,组成了这部精彩的小说。当然,结局真的是出人意料,也许卡尔就是运用了出神入化的写作技巧,铺下了暗线,又引出了暗线引导读者走向看似正确实际南辕北辙的道路。总之,杀人的手法以及凶手的导出简直是难以形容,完美无瑕,让人大呼过瘾。
      
       亨利爵士首次出场就如此令人神魂颠倒——他年纪都一大把了,为何行为总是像我们叛逆期的小孩一样,好色,多嘴。他是这么有趣,也可以说是荒谬。但是他的大脑确实管用,他的推理缜密而完整。不得不让人信服,我开始喜欢起来这个有趣的老男人了。
      
       总之就是这些,看完了全书,我也只能说一句:“我佩服你丫,亨利老男人……”
  •     2008年的某个晚上,我坐在一家书店附设的咖啡座上,开始翻译手里这本《瘟疫庄谋杀案》最后几页。因贪图书店里免费提供的OED(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这段时间我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来此报到,也和咖啡店里的许多店员及常客混了个脸熟。
      这一天,店里来了个“新人”。当时我对面坐着一家四口,听口音是从欧洲大陆来英国旅游的,妈妈带着孩子们去选书了,爸爸则留下来看位子,凳子上放了一堆书。忽然,我眼前一暗,抬起头来,发现一个老人庞大的身躯遮住了我面前的灯光。他高大、臃肿,上身穿的衬衫和毛衣都遮不住那圆滚滚的啤酒肚,圆脸、秃顶,戴一副圆圆镜片的眼镜。他弯下身子,从那堆书里拣出一本——一本关于英语的书——坐到旁边翻阅起来。那位欧洲爸爸很诧异,因为没见过这样不严肃的英国人。他用不太好的英语说道:“对不起,这是我太太拿的书。”那老人抬起头,笑嘻嘻地说:“我知道呀,我只是想看看他们是怎样写英语的。”说罢便低下头继续阅读。
      当时我正翻译到伟大的亨利•梅利维尔爵士(简称H.M.)用有些滑稽又颇有几分慈爱的方式,给一群后辈解说案情,看到面前这个活生生的形象,心想这真是上天的赐予。竟让我在翻译H.M.初登场作的收官阶段,遇到一个长得那么像H.M.的老人。
      没错,若你还没读过任何一本H.M.系列小说,那我上面的那段描述,几乎就能作为你对这一人物的入门了解。当然,除了咖啡店里的这位老人很爱笑、也不太爱骂脏话之外。又或者,你可以翻开手边这本《瘟疫庄谋杀案》,和主人公一同回顾H.M.多年前在白厅度过的日子,再和他们一起进行一次华丽的冒险。然而你必须等到第十三章时,这位卡尔笔下最著名的侦探之一才会隆重而神秘地登场。
      卡尔的H.M.系列小说,全部都以卡特•狄克森(Carter Dickson)的笔名出版,而这其实源自出版社所犯的一个错误。在卡尔最高产的年代里,三年内他能写出十三本书,而他最早签约的哈柏公司却不能在一年内给同一位作者出版两部以上的作品。卡尔因此找到了新的出版社出版新作《弓弦谋杀案》(The Bowstring Murder),却被出版社任意修改署名,将约翰•狄克森•卡尔变成了卡尔•狄克森(Carr Dickson)。卡尔索性将错就错,把笔名改成了卡特•狄克森,并在接下来的一部小说——就是这本《瘟疫庄谋杀案》——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侦探角色。
      卡尔之前的系列侦探菲尔博士,是字典编纂学家,很有些学究习气,而这次的亨利• 梅利维尔爵士的身上则添了不少喜剧色彩。他以前是搞情报工作的,很有些被害妄想症的倾向,一谈到自己就很容易激动。他的身份是从男爵,懂些医学,同时还是个律师(这从《犹大之窗》里可以看到)。他讨厌外界的打扰,最喜欢闭门读些血淋淋的通俗小说。
      虽然亨利爵士和菲尔博士有着几分个性上的差异,但他们两位的形象远比克里斯蒂笔下的波洛和马普尔小姐,以及埃勒里•奎因笔下的埃勒里•奎因和哲瑞•雷恩更加难以让人分辨清楚。不过,虽然他们的形象难以区分,但他们各自处理的案件却很能体现这两大系列故事的不同。和探案风格多种多样、各类犯罪手法样样精通的菲尔博士不同, H.M.(尤其是最初的几部小说里)出现时,卡尔的创作早就达到了成熟阶段,因此他主要处理卡尔情有独钟的不可能犯罪——特别是密室案件。它们混合着复杂的故事情节、诡异的气氛,以及神秘的传说。从最大程度上融汇着卡尔的写作风格和他运用至熟的写作要素。在H.M.初登场的三部作品《瘟疫庄谋杀案》、《白修道院谋杀案》以及《红寡妇血案》中,他全部采用了特定建筑物当中的不可能犯罪谜团,来作为谋篇的基点。其中《瘟疫庄谋杀案》更糅合了神秘可怖的大宅历史,以及对1665年伦敦大瘟疫的回顾,还包括小说中出现的灵媒、灵魂学研究者这样的另类角色。可以说,这部小说不仅从理智上(对谜团解答的好奇),同时也从感情上(对阴森恐怖未知事物又爱又怕的心理)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而且是相当成功。
      卡尔用“卡特•狄克森”笔名创作的系列人物里,除H.M.之外,还有一位常伴H.M.左右的苏格兰场警探马斯特斯。随着卡尔一路写下去,他也一路升官,当然这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H.M.的功劳。在这部小说中,H.M.出场很晚,而马斯特斯则以一种误打误撞的方式,从第一时间就现身罪案现场,甚至经历了谋杀事件的发生。在故事的前半部分,马斯特斯主导着整个调查取证的工作,并帮忙梳理了案情,不了解情况的读者极可能误认他是故事主角,无怪乎 1941年美国首版的《瘟疫庄谋杀案》封面上赫然写道:瘟疫庄谋杀案——总探长马斯特斯探案小说。当然,马斯特斯最终难逃古典推理小说之中,警察遭到揶揄的惯例,只扮演了H.M.的情报收集者,成全了后者“坐下来推敲”的办案方式。
      一个两百多年前死于大瘟疫的刽子手,是否真会回来寻找他失落的匕首?一个号称要驱散鬼魂的江湖郎中惨死密室,这是否鬼魂将其杀害?早就废弃不用的大宅里潜藏着多少秘密,又住着多少无法安息的灵魂?而最终,这一切不可能、不可解的事件背后,H.M.呈现给你的,又会是怎样合乎逻辑的解答?
      现在,请你翻开正文——答案绝不会让你失望。
  •     The person who planned this crime planned it exactly like a detective-story.
      谋划这起罪恶的人完全是在按照侦探小说的模式。
      ——Sir Henry Merrivale
      
      这是亨利·梅瑞威尔爵士闪亮登场之作。
      
      瘟疫庄里飘荡着鬼魂,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鬼魂,这鬼魂邪恶、警觉、狡猾,而且时时刻刻在寻找生人的躯壳以便附体。据史料记载,这样的事情第一次出现乃是1665年。
      自称巫师的Roger Darworth被主人邀请来到瘟疫庄里驱魔,这名巫师非同寻常,他似乎知晓许多秘密,而事实上他也并非只是一名巫师……
      这一场神秘的驱魔仪式也非同寻常。Darworth将自己锁在了密闭的小石屋内,展开与鬼魂的决斗。然而决斗之后,巫师却被人残忍地杀害在小屋内,身上三处重伤。整个场面构成密室,非同寻常。
      杀人凶器同样非同寻常,这是一把一天前刚刚在伦敦博物馆内丢失的古董匕首,相传正是瘟疫庄鬼魂Playge的所有物。
      至此,Henry Merrivale爵士首次出场,他是一名非同寻常的侦探。以上一切非同寻常的因素,终于构成了这个名叫“瘟疫庄谋杀案”的非同寻常的侦探故事。
      
      《瘟疫庄谋杀案》是John Dickson Carr化名为Carter Dickson后于1934年推出的首部Henry Merrivale爵士的推理小说。在本书中,作者不仅初步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有趣,观点独特新颖的肥胖型律师侦探,而且还几乎将他那个气氛诡异的描述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很多人更是推崇本书为HM系列的最佳,在我看来并未言过。
      
      黄金时期的推理小说界,当JDC还未登场时,几名大牛级人物已经各自开创了不同的流派,并渐近大成,比如G.K.Chesterton等人首创,Agatha Christie发扬光大的直观派,已经有了多部经典之作,这一派除了探案的特点外,往往有隐藏极深的线索和出人意外的凶手身份;有S.S.Van Dine开山,Ellery Queen继承的演绎派,这一派讲究线索的公平性和逻辑性极强的演绎性,尤其像EQ式风格的推理曾经引领美国推理小说的潮流;有Austin Freeman、E.C.Bentley、Dorothy L.Sayers等人热衷的实证派,这一派在讲究线索的公平性同时,偏重分析,并常常有出人意外的杀人手法出现,让人眼花缭乱。在这许多大师级人物面前,JDC依然能够出人头地,让人刮目相看,正是凭借他独辟蹊径的看家本领——密室谋杀案。
      
      尽管在《三口棺材》中列出了十分详尽的密室讲义,但JDC笔下的密室谋杀案依旧各具特色,不落窠臼,常常是形式华丽,诡计迭出。这部《瘟疫庄谋杀案》就是一部结构复杂,设计精妙的密室小说,而且在密室之外,作者还安排了多个经典诡计,加上小说本身篇幅很长,其繁琐难解的程度,恐怕更胜于另一本HM系列小说《犹大之窗》,小说中有关于密室现场的研究,有关于死者真正身份的研究,有关于动机的研究,有关于凶手身份的研究,当然作为密室小说的最重要一点,也就是关于密室手法的研究。这些研究汇合在一起,再融入背景中极端阴森可怕的闹鬼的气氛,读来让人心神不定,不断拍案叫绝。
      
      本书的另一个任务,就是为Henry Merrivale爵士的形象制定基调。这本HM爵士首次登场的书直到第十三章(一共二十一章)才引出这名主人公。小说中先是借着一席谈话介绍了HM爵士的政治背景和基本面貌,为了解决谜案,警官Masters等人前往WhiteHall向HM爵士讨教。这时爵士住所门前出现了好多可爱的标语性文字:“忙!!!请勿进入!!!呆在外面!!!”等等,门被打开,低矮的房间里,这名大侦探出现了,原来竟是个身材粗胖,秃着脑袋,戴着龟壳眼镜,看不出半点智慧的怪家伙。所谓名侦探的开场第一句话都是奇怪的,HM爵士也不例外,一句“滚开!”(Go 'way!)一下子把他那目中无人的性格表露无遗。然后还没完,HM爵士又继续“叫嚣着”:“滚开!没见我忙嘛!滚开!我在睡觉!”等等,驱赶眼前的客人,一点也看不出风度翩翩的传统神探的样子。正在这时,他才看到眼前的人正是苏格兰场的Master警官,于是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明眼人自不难觉察,只有疑案才能勾起他的真正兴趣,使他不再拼命地对外界进行排斥。只要有难题摆在他面前,属于他的智慧与风度就会立刻被唤醒,高效地运转。
      
      一旦HM爵士开始工作,则掌控全局的主动权就会完全掌握在他的手中。身份、动机、手法,虽然作者并不急着立刻点破,但却已经渐渐地暴露在读者面前。然而即使如此,作者依然有最后的看家杀手锏,凶手揭晓之后的两章解说也同样引人入胜。让我喜欢的一点是,除了密室小说所必备的密室诡计,作者运用其他诡计的手段也毫不逊色。唯一遗憾则是凶手身份和作案手法的意外性还是不够强烈,但是,不得不说,的确可行性比较高。
      
      小说花费了大量篇幅在制造鬼屋气氛之上,这原本为了提高可读性无可厚非,但毕竟与小说主要线索关系不大,从而多多少少削弱了整体的推理成分,好在作者之后又增加了一起谋杀案(只是稍稍晚了些),又在结尾处赚了不少分数,整体来看仍是一部内容详实,设计精巧的经典密室小说。
  •   我也以为是自己不专心0- 0
  •   标题剧透
  •   “人物的塑造比较失败···以至于人物的死亡竟然让人无感···”
    这句有同感
  •   欣赏下作者的推理思路也蛮好的。就怕不公平的隐藏,但最终结局也一般般,把读者都耍了回。
  •   此书公平性分明就不错……看来欧阳大侠真不适合大多数黄金时代推理……杯具啊
  •   JDC的书的公平性我已经不太注意了。JDC当年提及最好的侦探小说应包含的三个品性中,个人认为情节架构和独创性两者在此书中已是不俗。再观JDC无论是在46年还是在63年选出的自己最欣赏的10本推理中,都不乏略微缺少公平性的作品,比如毒巧克力等。这不难看出JDC对公平性的概念不强也不太注重,反观其作品不少也是如此。
    能做到真正公平的人或者公平的作品相对来说还是很少很少的。
  •   此书的情节构架也老套了。
    如果卡尔做不到公平性,就请他放开按在骷髅头骨埃里克上面的手。或者把誓言中“你庄严发誓从不向读者隐藏关键线索么?” 这样的条款删除掉。理论和誓言请自洽。
  •    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可能你我之间对情节架构理解有些偏差。
      若真严格说起来,恐怕没一位作家能保证在今后所有的作品中绝对公平,从不隐藏关键线索。JDC的宣誓或许只能算作一个加入的形式吧。理论和誓言确实需要自治,但哪怕再严谨的誓言自己也不敢保证今后不违反。
      对于JDC的公平性,望你不要看得太重,哪怕就是他发过誓。或许尝试从另一角度可能也不难看出JDC些许亮点。
  •   卡尔的书看了几本,最喜欢的还是《燃烧法庭》,但是对瘟疫庄,老实说我没法提起好感。
  •   呵呵,我就看过的JDC的作品来说(燃烧法庭还未看),对鼻烟壶最爱,自觉公平性、情节设计都还不错。推荐你看一下,或许会改变些许对JDC的看法。
  •   卡尔的书我会慢慢看的,谢谢hd612兄推荐。现在看书,感觉还是日系推理和欧美推理交叉看比较好,单独看某一门类都会有偏颇之处。
  •   此点个人十分赞同。但一直对欧美的热情高过日系,导致自己日系作品涉猎很少,所以对于日系看法比较偏面。这个只能慢慢改了。
  •   杯具,我最对偏好这种事情理解不能了。
  •   这种事情很难说
  •   dqwr rw3q r
  •   请先看过20本以上的CARR再谈CARR的特点和风格,否则又多了大师
  •   如果卡尔公认评价最好的几本书都不能做到公平性,都只能用意外来完成诡计,那谁能保证剩下的卡尔一定就能满足公平性?对卡尔风格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犹如吃到一个臭鸡蛋,难道要把一筐臭鸡蛋吃完,才能说不好?
  •   好吧,如果一本书不公平但诡计很出彩,那么我也会说这是一本不错的推理小说。不过这本书的诡计实在无法让人对它有所称赞。
  •   根据LS所言,看来二阶堂真不是人。。。
  •   公平性是什么,难道某些书评大师号称TRICK和PLOT的完美结合的所谓樱抽吗,如果CARR被称为臭鸡蛋,某些所谓日系神作只能叫作脏屁股了,它能衍生出一堆臭鸡蛋
  •   真是好笑,歌野晶午又没有把手按在骷髅头骨埃里克上面发誓。
  •   真是好笑,LS几个月前还信誓旦旦的说喜欢某位女生,毕业后要去上海找她,结果现在不但翻脸不人,还破口大骂呢。LS有什么资格来说别人不信守自己的诺言,以LS这样的为人还来自责别人不信守诺言?
    再说所谓骷髅头也只是形式而已,认真你就输了。至于出版社的介绍,那是出版社方面的宣传,和卡尔有什么关系,而且相对于其他宣传,CARR的宣传相当于他在推理小说史上的地位,只能说是含蓄了
  •   歌野晶午。。。这个人写的小说能划进推理小说的范畴么?纯粹是为出人意料而出人意料,结果反倒像是芙蓉姐姐跳钢管舞-------令人作呕
  •   为什么总要牵扯到本人呢?不能就事论事呢。另JDC的书我看了也就20本左右,自感公平性确实在其作品不足,只是希望能换个角度来看待作品。这个上面也提到了,不必如此气势汹汹指责他人,也不应该揭短。
  •   LSSS太凶悍了。。。可以从书评扯到人品问题。。。话说人品跟作品压根就没关系,郭沫若也不过是个会走路的生 殖器而已。卡尔如果活到今天就算按着奥巴马的头发誓又怎么样?誓言不过是阵屁,你还把它当饭吃不成么?
  •   退一万步讲,我们就算卡尔发此誓是出于一片真心,也有两个理由使LZ绝不能拿此事做文章——
    1、本书诞生在JDC加入该俱乐部前;
    2、所谓关键线索的定义问题……
  •   = =既然在加入俱乐部前,宣传语里怎么可能用公平性当大字招牌呢?这不是自打耳光?
  •   《世界上最伟大的游戏》何时作为本书宣传语了?
  •   - -小猫孩你眼神是不是也不好了?再仔细看看我的发言。
  •   我眼神本来就不好^_^
    吉林哪里拿卡尔的公平性当【大字招牌】了?
  •   诡计一般了!解答合理。H.M我很喜欢。
  •   诡计简洁、布局繁复、解说华丽的作品,特别喜欢啊。
  •   这篇评论有没有剧透啊想看不敢看的,书刚买到还没看。
  •   本来原著就一般,再加上不知所云的翻译。。。
    我觉得做翻译,即使不是英语系或中文系毕业
    至少也要语句通顺,辞能达意吧
    最好是中国人
  •   举手,不喜欢这本翻译的人+1
  •   卡尔早期的书真是难翻译……
  •   严同LZ。。。。。。
  •   一星给卡尔的名号,一星算我读完了的奖励,呵呵
  •   顶这篇
  •   确实感觉有点难以读下去。。。
  •   个人观点,卡尔的书大多都是这样,看简介很想立刻拜读,读完后却有点失望...
    黄金三大家中,还是喜欢阿婆和奎因多些~
  •   这样已经不错啦!若你仔细想想,关于这个密室手法在前面伏笔甚多,作者可谓用心良苦!而诡计也充分利用传说当红鲱鱼,挺巧妙的。
  •   不知道LS是怎么读的…… ==
  •   犹大之窗解答的华丽性根本不能和瘟疫庄比嘛,哈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