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安华史学论文集

出版时间:2010年4月1日  出版社: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  作者:傅安华  页数:436  
Tag标签:无  

前言

  傅安华先生仙逝三十周年之际,他在20世纪30年代撰著的史学论文结集出版,是对他最好的缅怀。我是他的贤哲嗣的同窗挚友,庆幸能够方便地读到史学前辈的遗著。挚友让我为文集写序,后辈怎么能轻薄到不知天高地厚,哪里敢应承!然而早有拜读前辈宏著之愿,早想知道“社会史大论战”的某些详情,便就此机会认真阅读,增长知识,记录心得,以此“读后感”应挚友之命,而绝不敢言“序”。傅先生的史学,我体会有两大特点:一是主张宏观史学,对历史哲学和历史方法论刻意追求,从而留给后学丰富的史学史、学术史研究素材;二是对社会史、对历史细部(具体史事)的深入研究,对今日的研讨仍有学术参考价值,有一些篇章是后人绕不过的成果。

内容概要

  傅安华先生的史学,有两大特点,一是主张宏观史学,对历史哲学和历史方法论刻意追求,从而留给后学丰富的史学史、学术史研究素材;二是对社会史、对历史细部(具体史事)的深入研究,对今日的研讨仍有学术参考价值,有一些篇章是后人绕不过的成果。他认为史学研究不只是为了明了某些具体史事,史学是社会科学,任务是研讨中国社会发展史,从而寻觅中国社会的本质,是改造社会的学问。他的治学精神,随着论文集的问世,会成为激励后学从事史学研究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

  傅安华(1912-1979年)字靖五,河北冀县人,193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自1934年开始,在《东方杂志》、《食货》《中国经济》《文化建设》《新亚细亚》《大公报》、《华北日报·史学周刊》等报刊发表史学论文及译作。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中被选为北京大学学生救国委员会执行委员,并参加《北大周刊》的编辑工作,同年在《华北日报》发起“中国新史学建设”讨论。抗战爆发后赴西安,创办宣传抗战的《烽火》杂志,并先后任职于《西京平报》国民党中央军校七分校和雍兴纺织公司,开始西北经济地理专题研究,在《力行月刊》(西安)、《西北资源》、《思想月刊》等刊物上发表大量研究文章。抗战胜利后任职于中国纺织公司天津分公司,解放前夕参与粉碎国民党炸厂计划,保全天津纺织工业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任职于天津纺织界,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9年去世。

书籍目录

序言东汉社会之史的考察三国时代政府的兵——读《三国志》札记魏晋时人口大移动中之农民与地主的关系——读史札记魏晋时代的坞壁北朝兵制研究唐代租庸调税制的单位问题——评《中国中古时期的田赋制度》(刘道元著,新生命书局出版)唐代官僚地主的商人化唐玄宗以前的户口逃亡唐代安史之乱的发动与扩大唐代农村的交换与借贷唐代的商税唐代中叶以后的货币问题唐代盐法考略唐代都市中的邸店与牙人——读唐史随笔之唐代的雇佣劳动——读唐史随笔之四唐代社会生活一斑关于奴隶社会理论的几个问题商业资本主义社会商榷发动新史学建设运动新史学的任务与非常时期译作唐代绢帛之货币的用途唐玄宗一朝江淮上供米与地税的关系交子发达考宋代官办后的益州交子制度宋代榷酤考附录傅安华年表

章节摘录

  坞壁在形式上是承继兵屯而来,在实质的组织上则是承继大族的庄园而来。东汉以来,因社会矛盾之发展,大奴主与小生产者的斗争,结果乃使小生产者脱离了生产手段,作为剩余的劳动力游离在社会上。但许多劳动力脱离生产手段以后,必然的要造成巨大的食粮恐慌,大地主为解决这种恐慌,发展个人的实力,又不得不召辑游离的劳动力,使其在他自己的所有下与生产手段再连接起来,他自己便形成一个生产手段——土地的所有者而兼大量人口的统治者。这些为追求衣食而集中在大族门下的劳动人口,便成为所谓部曲、义从、门生、故吏、客以及奴隶。他们(除奴隶外)耕种大族的土地,缴纳给大族十分之五的物租,并且要为主人负担兵役及杂役。他们与主人结有身份隶属的关系,不能任意脱离。这样,便构成一个封建的庄园组织。自东汉以来,许多这种同样的过程,分别完成。到魏晋时,于这种组织之上,又加上坞壁的建筑,使封建庄园更为典型化。现在我们谈到坞壁的组织,自然还要承认他的庄园的性质。在经济组织上,农民以自己的劳动力和大族的土地相联结,以维持自己家族以及主人家族的生活费用,而自己却要在身份上隶属于主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傅安华史学论文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