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往事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黄山书社  作者:牛响玲  页数:244  
Tag标签:无  

前言

灯光聚在台上,目光盯着角儿,“北京人艺”这个词在人们脑子里的形象首先是首都剧场。每晚台上台下,多少人间悲喜事,让人牵肠挂肚掏心窝子,弄得台上演的,台下看的,泪流而又捧腹,可谓痛快淋漓。但北京人艺的空间大着呢,剧场背面儿有化装的后台、排练厅、办公室、食堂和宿舍,还有几个位得较集中的家属院,以史家胡同五十六号人最多。观众看了那么多好戏,喜欢那么多演员,而出好戏、造就好演员的地界儿,是人艺人的生活圈。牛响玲是人艺的子弟,从小在那个史家胡同五十六号长大。其父牛星丽,身量儿瘦高,面目极有雕塑感,老年生出银白须发,看着那个得劲儿,他就是《茶馆》中乡下卖闺女的康六。其母金雅琴,嗓如钟、眼如灯,演了一辈子当配角的大妈大婶,戏虽不多但有彩,到老年拍电影却火了、红了,还当上了国际影后。在国际电影节获奖时她说:“感谢北京人艺的培养。”很多人不知道,上个世纪阶级斗争正酣的五十年代,响玲爹娶了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响玲妈。此事是改革开放响玲爹离休后终于入了党,开组织讨论会时我听到的,心里一阵感动。细想其中人生滋味,你说人艺演员能演不好戏吗?一句话,啥事儿都得玩真的!总是玩真的的响玲爹妈生出了响玲,响玲今儿又把爹妈及父辈们、同辈们的轶事弄出了响动,写了这本小书奉献给爱人艺、念人艺的读者。在此,我以响玲同等出身——人艺子弟的名义为此书捧个场儿。

内容概要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中国话剧史上,创造了许许多多的辉煌,她无愧于国家级艺术殿堂的称号,她是“国宝”级的明珠,是中国话剧的希望所在。    本书共分五大部分:牛爸和牛妈,焦菊隐,角儿们,流金岁月,幕后。    作者以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艺大院孩子的视角,描写了一群忠于艺术、热爱生活的人艺老艺术家们的轶闻趣事和感人故事。其中既有大导演名演员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例如焦菊隐舔犊情深、濮存昕之父苏民家教有方、陈道明“找打”、金雅琴包揽三姑六婆角色;也有人艺舞台上的小角色,甚至是幕后工作者的默默奉献,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中,传达了老艺术家们对话剧艺术的不懈探索和热爱,印证了北京人艺的艺术立身之本——“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

作者简介

牛响玲:北京人艺话剧演员金雅琴、牛星丽之女,专栏作家。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开设的专栏《人艺往事》深受读者喜爱,连胡总书记接见人艺老艺术家时,都提及该专栏细节。

书籍目录

序言 为响玲出书添个响儿 濮存昕 稚笔暖色写老树 李智勇 往事如昨 焦世宁第一章 牛爸牛妈 结婚的代价 革命年代 贫下中农的歌星 尴尬的牛与驴 小子堆里长大的影后 打铁的故事 第四庞四奶奶 天下第一巫婆 紧急集合 歌星舞后 影后接杯 都是老姐妹 “偷笔” 看见就想哭 陈道明“找打” 体验生活——茶汤 孙师傅 没学过表演 “活娃娃”第二章 焦菊隐 玻璃弹球 艰难岁月 继承与传播 探索的艰辛 焦先生的另一面第三章 角儿们 好书记赵起扬 快乐的“欧皮” 脱下来 戏是怎样好看的 夏淳好脾气 与大导演做邻居 演员出身的编剧 《雷雨》迷 褒贬不一的林兆华 玻璃弹球 艰难岁月 继承与传播 探索的艰辛 焦先生的另一面 大演员小角色 好人舒绣文 再说绣文阿姨 对艺术的执著 赵韫如学琴 海棠院 被卖了半辈子的宗温阿姨 “自杀” 七十岁的跟头 北京人艺的良心 不凡的叶子 叶子阿姨的过去 没看见 大头牌朱琳 台上看戏 有其父必有其子 李婉芬的爱情 祥子与虎妞 爱使女人不老 英大学问 前公公马群 春饼红了 童家兄弟 《茶馆》中的庞太监 童弟与肖榴的婚姻 不会发脾气的少爷 老爸爸 丢下一切孤独地走了 背后的温情 王八刀的由来 像妈妈的黎频阿姨 开朗的李滨阿姨 小角色 小东西 人艺的三个“小元老” “先学做人,再学做戏” “大瓷器”韩善续 不善于说话的话剧演员 杨立新的感情 为艺术而生第四章 流金岁月 “流金岁月”与“世纪绝唱” 他们的精神永存第五章 幕后 艺术相通 人艺的戏不断成长 舞台背后 毒死猪的人 半截王文冲 丁里 灯光的语言 老鄢叔叔心中的“蔡文姬” 可敬的造型师 话剧下乡 干校游泳 不是演员的好党员 饭比戏大 宪武大大的“平凡朴素” 亲爱的大哥 干净利落的姚师傅 保卫干部的叫卖 传达室的故事 话剧的新风景 淘气的英达后记“人艺往事”之后的故事

章节摘录

插图:我爸牛星丽是《龙》剧的服装设计。焦先生要求他:“不管什么人,只要往台上那么一站,必须让观众看出这个人物的出身、职业,说通俗点儿,就是让观众一眼看出他是干什么的。”我妈金雅琴在旧中国是已经成名的明星,在《龙》剧里却被分配作舞台效果。剧中有一段打铁的戏,我妈觉得这很容易,没当回事儿。排练时,焦菊隐先生忽然发了很大的脾气,喝问:“那铁是谁打的?”我妈吓得哆里哆嗦从后台走了出来。焦先生看是我妈,那时她还是个二十岁的小丫头,他也没多说,命令道:“明天早上去天桥,看一看打铁师傅是怎么打的!”我妈没敢吭气,第二天天不亮就奔了天桥。我妈到铁匠铺一看,傻了眼,原来打铁是那样好看:几个精壮男人,光了膀子,露出健美的身材,把铁打得节奏分明,铿锵悦耳。“叮当,叮当,咣,咣,叮叮当!”此中所蕴含的“力”,令这些社会底层的汉子格外的美。我妈几乎看迷了。等她回剧院再做打铁的效果,焦先生笑了,满意了。北京人艺,三大编剧,四大导演,还有舒绣文、于是之、朱琳、蓝天野、郑榕,以及我的父母,他们因为对中国人的生活熟悉而创造出中国的话剧,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父辈们创立的“北京人艺风格”,那就是以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生活为基础的话剧艺术。他们曾因中国人的苦痛而悲哀,他们曾因中国人的欢乐而欣喜。这种风格,现在还在被我八十多岁的老病残衰的妈妈坚持着。她因此获得了东京电影节与金鸡百花奖“影后”的盛誉。我妈说:“这是北京人艺风格的胜利。”作为女儿,我太清楚这是她发自肺腑之言了。

后记

2009年,北京电视台推出了新栏目叫“非常说名”。栏目组的编导敲开了我家的门。我当然知道他们是为了找我妈金雅琴作节目,来进行前期沟通的。我像往常一样代替我妈来接待他们。可是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们说,在网上搜资料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的专栏文章“人艺往事”。他们看了一下,认为很有意思,于是他们想做两期节目。当然,第一档节目主要让我妈谈一谈,人艺的老艺术家当年在人艺的舞台上是如何饰演群众角色的。这个题目对我妈来说并不难,因为北京人艺的演员从一进院就接受着一种教育,“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一级大演员舒绣文从一建院就带头跑群众。她曾饰演一个舞女,只是几分钟的过场戏,但是演得非常认真。于是之在《骆驼祥子》中饰演老马,戏也不多,但表演让观众至今难忘。这些北京人艺的大艺术家们,你就是让他演一个过场戏,没有台词,他们依然会认真准备,而且人物表达得非常清楚到位。只要从台上一过,台下的观众会一眼就看出这个人是千什么的,出身、职业一目了然。这就是功夫。这第二档节目,着实让毕凯小编导吃了一些苦头,因为他的选题叫“大院的孩子们”。一下子要把四五个人艺长大的孩子们聚到一起,着实不容易。就说濮存昕吧,因为在外地拍戏根本就回不来。方子哥虽然按要求请了假,可是台里录节目又改了时间。夏钢在上海剪片子也没法来。毕凯急得团团转,最后协调来协调去,总算是凑齐了夏钢、方子哥和方子春。

编辑推荐

《人艺往事》:一个孩子眼中的老人艺,一个艺术大院的小生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艺往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拿到书,一口气就读完了。每篇文章都不长,但京味儿十足。一直都很喜欢看人艺的戏,到了外地工作以后,只要有机会回北京,还是会去首都剧场看一场。人艺的戏吸引人,成了人艺的粉丝儿之后,就像追星一样对舞台背后的故事充满了好奇,这本书就能满足我等人艺粉丝的好奇心,文章写得畅快,读起来也让人大呼过瘾。有机会,真想去史家胡同的人艺大院儿里看看。
  •   只是听听人艺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已经足够有份量了。更何况作者描写了这些老艺术家们一些生活小事,便让本书显得更加生动和亲切了。
  •   人艺的艺术家的凡人小事感人。
  •   北京人艺成功的密码
  •   喜欢人艺的东西 长知识了
  •   一气儿就看完了,喜欢人艺的朋友一定会喜欢的
  •   作者以她独特的视角给我们展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不为人知的生活往事,是在火车上读的,一边是车轮滚滚,一边是往事的回味,故事娓娓道来,都是熟悉的名字,感觉很亲切.
  •   很到多老艺术家的往事,很感人!
  •   书中有不少逸闻趣事,同时也有令人落泪的地方,比如:焦菊隐写给妻子和儿子的信,读后令人非常难过,痛彻心扉。语言浅显,属于大众口味。
    不足之处是字太大了,长时间躺床上看眼睛累得慌。而且字大明显有充数之嫌,因为这本书的每个故事都非常短。
  •   小故事,很真实,值得一读
  •   那些事,那些人都是我们想知道的,推荐给朋友,朋友也爱看。
  •   故事很精彩,书的质量也很好……
  •   阅读收藏都值
  •   送货快,书正是我想要的
  •   都是件好事,值得看看
  •   年轻时曾在舞台上蹦达过,虽未成为艺术家,但总是知道了什么叫做“舞台感觉”,话剧和整齐划一、严格的舞蹈不一样,话剧有很大的创作自由空间,又有很大的偶然性,每次登台可能都有不同,其魅力也在此。80年代初曾与太太在北京欣赏人艺的《蔡文姬》,近距离欣赏朱琳、蓝天野等大艺术家的风采。“人艺”是什么?在中国文艺界的地位无人能比,鸿篇大传何其多?而牛响铃的这本书与众不同,两三横截面,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勾其轮廓,少渲不染,戛然而止。“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牛响铃的写作方法值得学习,每文不过千把字,点到即可。长期笔耕不辍,汇总成书。当然,生活的积累最重要,作者从小生活在史家胡同56号,几十年的生活与观察,哪里是别人能做到的?
    我读此书却另有一番感想。我一直愤愤——中国已经没有知识分子了——许多过去令人尊重的行业、群体,都曾是知识分子成群的地方,也是中国的良心集中体现的地方,现在竟成了市侩云集、欲望横行的地界。而人艺,我赫然发现,这些老艺术家群体,仍然保持着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卓群风采。
    现时代的明星依然重视舞台,几乎所有功底深厚的明星,都是舞台出身,与那些非舞台出身的艳星迥然不同,近年来好像又兴起一阵风——有空回到舞台,再练练。08年我因此就看了陈数和郭达的表演,要不是出差不凑巧,还能看到陈小艺等更多的名人呢。
  •   这本书专写北京人艺演员的台上台下,很生动、具体,让我们能全面地了解他们的为人处世。读起来很有趣,故事性强。但有一处,关于舒秀文女士,到人艺的时间,可能是排版上的错误。
  •   内容感人,不错!只是自家人写的不少,其他艺术家的少了些!
  •   阅读了《人艺往事》,只是人艺老艺术家们的趣闻轶事,供快餐式阅读爱好者打发时间的,可在旅途、交通工具上解闷。
  •   如小学生习作,毫无艺术可言,可惜!
  •   很流畅,太通俗,看这样的书,就当一个乐子!挺好玩的。真实、朴实。
  •   一个让我充满期待的名字给了一个令我失望的结果。也许以后还可以有人以这个题目写出一本更有意思的书吧。
  •   书内容一般,看点不多。走马观花式叙述。
  •   毫无文采,故弄玄虚,
  •   书的内容不错,生动真情,只是错别字,已和作者通话。
  •   可读性差,啥意思也没有。看了就后悔。不过也坚定了我的信心,都这样也能出书?我也可以。
  •   人艺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作为人艺子弟的牛响铃也完全有这个积累把故事讲出来。牛星丽、金雅琴的闺女,就算有的事没经过,也必听说过啊。中肯地讲,这本书只能算及格,老话剧观众出于对人艺的偏爱也许会给出更高的评价。不过但凡咱响铃闺女能够更下点功夫,这本讲人艺往事的书都应该写得更出彩。挺好的题材——好比满桌子鲍翅参肚,给漫不经心的厨子做成了白菜茄子——怪可惜了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