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方志研究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黄山书社  作者:刘道胜  页数:208  
Tag标签:无  

前言

地方志之修纂,乃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追溯其源,学界众说纷纭,或言导源于《周官》、《尚书》,或谓滥觞于《禹贡》、《山海经》,或称发轫于先秦诸侯国史,不一而足。但其源远流长,则是学界共同叹誉之见。在方志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其数量之巨、种类之多、体例之备、价值之高,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同时,方志又是记录一地山川、经济、文化、社会实态与变迁的重要载体,故而关于方志的研究,历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迄今所知,徽州之有志,始于南朝梁新安太守萧几所撰的《新安山水记》。自唐宋以降,徽州人文鹊起,学者辈出,号称“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赵访《商山书院学田记》),被视为“东南邹鲁”、“文献之邦”。而在徽州文献中,方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千余年来,徽州成为我国历史上修志发达地区之一。徽州方志既有地区性、综合性、资料性等方志共性,也有连续性、理论化等个性特点。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徽学”兴起,学者开始注重对徽州传统方志的利用与研究,但虽有尝试,而无深入。迄今为止,尚无一部系统、深入研究徽州方志的作品问世。这既与徽州方志的应有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不相称,亦成为学界期待填补的徽学研究之空白领域。日前,得悉刘道胜博士新作《徽州方志研究》即将付梓,有幸先睹,甚感快焉。这部作品,于道胜博士而言,实为“旧题”。2000年,作者在安徽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因受安徽师大徽学学术团队的影响,即以徽州方志为选题,出色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

内容概要

  徽州之有志,始于南朝梁新安太守萧几所撰的《新安山水记》。自唐宋以降,徽州人文鹊起,学者辈出,号称“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赵访《商山书院学田记》),被视为“东南邹鲁”、“文献之邦”。而在徽州文献中,方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千余年来,徽州成为我国历史上修志发达地区之一。徽州方志既有地区性、综合性、资料性等方志共性,也有连续性、理论化等个性特点。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徽学”兴起,学者开始注重对徽州传统方志的利用与研究,但虽有尝试,而无深入。迄今为止,尚无一部系统、深入研究徽州方志的作品问世。这既与徽州方志的应有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不相称,亦成为学界期待填补的徽学研究之空白领域。

作者简介

刘道胜,l972年生,安徽怀宁人,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徽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徽学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第二批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第43批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包括《明清徽州宗族文书研究》(独著)、《(寄园寄所寄)点校》(合著)、《李白成小传》(独著)《中外文明史》(合著)、《以德治国:历代先贤启示录》(合著)等著述7种,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书籍目录

序引言上编 徽州方志述论 一、徽州方志的编纂源流   (一)从地记到图经   (二)宋元徽州方志的修纂   (三)明代徽州府县志的编修   (四)清代徽州府县志的纂修热潮   (五)明清徽州专志的编撰概况   (六)民国时期徽州方志的编纂 二、徽州方志的编纂特点   (一)发凡起例,富有创意   (二)私撰成风,种类繁多   (三)取材广博,考证精洽 三、徽州方志的编纂理论   (一)关于方志的起源   (二)关于方志的编纂要求   (三)关于方志的功能 四、徽州方志的资料价值   (一)物产资料   (二)手工业及科技史资料下编 微州方志考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综观明代徽州府邑志的编纂可以看出,成化、弘治以后,徽州志书修纂十分活跃。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于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四朝,尤以嘉靖朝数量为最。从府邑成书看,徽州府修有志书8种;休宁县7种;祁门县5种;婺源县4种,余者均在两修以上,其中乡镇小志有两种,其府邑各自修志次数在明代属较多者。究其原因,一是官府的重视。弘治十一年(1498年)与正德十五年(1520年),朝廷两次下诏征收天下郡邑图志,促进了当时全国方志的发展,徽州也不例外。加上府邑地方长官为了洞悉地方原委,达到教化民风,统治地方的目的,大都视修志为政治要务。其次,明成化、弘治以后,徽州地方经济文化更加发达,商人成帮,人才隆兴。无论是仕宦英贤,商贾儒林,抑或潜修亮节之士,为了范乡间而光竹帛,或出赀襄助其成,或直接共厥其事,致使徽州府邑志书修、补、正、续不断,官修私撰并驱。涌现出诸如朱同、程敏政、程瞳、程一枝、汪舜民等修志名家,不但促进了徽州方志的发展,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其志书的编纂质量和品味。明代徽州方志的兴盛为后来清代该地志书编纂热潮的到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清代徽州府县志的纂修热潮清代是我国传统方志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徽州也出现了编修方志的热潮。其府县乡镇产生了一批体例成熟、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志书。根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统计,徽州府县乡镇今存宋至民国的各类方志61种,其中清代占41种之多,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七。如果加上《联合目录》未著录的一种乡镇志,以及有名可考的六种佚志,其清代府县志的总数有50种左右,这种修志盛况是清代徽州经济繁荣在文化层面上的一种反映,也是徽州得清代修志风气之渐,并对其前代方志编纂进行总结和创新的产物。

后记

“邑之有志,犹家之有乘,国之有史也”。在“家国同构”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国史、方志、家谱构成自上而下,相互联系密切的典籍文献。就地方志发展而言,尤其于唐宋以降,历代统治者出于“宣上德而抒下情”,“成当今之务,树将来之势”的统治需要,大多视修志为“以时修葺,是在有司”之政治要务。甚至认为“志之作否,视守之贤否”,将修志与地方官政绩考核联系起来。因此,传统方志这种文献形式,一方面体现出正统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盛世修史与盛世修志往往是同步的,其修纂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官修形式,统一的编纂体例,并重视援引传统国史编纂方法等。且编修方志配合了不同时期国家一统志、实录、国史等编修而统摄地方原生性知识的需要。另一方面,地方志的发展亦乃重要的地方人文学术活动,其编修具有建构和积累地方知识系统,展示地方人文活动,宣扬地方教化等典型的地域色彩。正因为如此,中国方志以其种类繁多、遗存数量丰富而构成我国传统文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长期在学术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徽州被誉为“文献之邦”,就方志文献而言,历史上,徽州编修的府县乡镇志以及山水、古迹、金石、文献、人物、物产、风俗、书院、天文等专志,其数量蔚为大观,系当前徽学研究之基础性资料宝库。拙作是以多年前的硕士学位论文为基础删改而成的。本书的写作要特别感谢业师周晓光教授。2000年,我在攻读硕士学位时,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初步产生了摸索徽州地方文献的兴趣,撰写了硕士学位论文《徽州方志研究》。

编辑推荐

《徽州方志研究》是由黄山书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徽州方志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很不错的书,正版,包装完好,印刷不错。
  •   专业书,呵呵,值得阅读
  •   先买了,还没来得及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