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黄山书社 作者:丘进 页数:24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西关系的缘起,并不在汉代。在汉代之前,中西方就已经具有了不连贯的、非系统的、不明确的和甚至大多是以传说和误解为基础的相互了解。在希腊和拉丁作家中,最早提到“赛里斯国”的人,应属公元前4世纪的克泰夏斯(Ctesias)。他在一部有关世界上有人居住区域的奇闻轶事的著作中,便提到:“赛里斯人和北印度人身材高大,甚至可以发现某些身高达13肘尺(Coudée,约合0.5米)的人。他们可以寿逾200岁。”现代考古发掘,提供了有关早期中西关系的更多物证。近年来从人类学、人类文化学、人类物质文明史角度从事的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特别令人耳目一新。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中西交流史源远流长,其肇端应断代为公元前数世纪时。
作者简介
丘进,祖籍安徽全椒。1987年获历史学(中外关系史)博士学位,先后在暨南大学、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汕头市人民政府和西安交通大学工作,教授,博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主要学术论著:
1.《七海扬帆——中国古代的海上交通》(合著,香港中华书局,1991:台湾中华书局,1992);
2.《中国与罗马——汉代中西关系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3.《罗马与中国——历史关系的比较研究》(译著,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大象出版社,2008)。另主编、参编学术著作多部。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引论 一、汉代中西关系研究的背景 二、关于本书研究的动机与目的 三、关于本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 汉代社会对外开放的经济基础 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中西交通的发展 二、铸造业与中外交往的关系 三、丝织业与丝绸社会功能的扩大 四、国内商业活动与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西域社会与中西交通 一、匈奴、月氏、乌孙等部族与中西交通的发展 二、贵霜帝国(及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国家)在中西交通中的地位 三、帕西亚帝国与中西交通的关系第四章 中西交通的形态 一、地理环境与交通的发展 二、西域交通的开端与中西交通的先行者 三、汉代中西交通的主要线路第五章 中西交往中的丝绸贸易 一、汉代丝绸的对外传播 二、汉代西部地区的屯田对于丝绸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第六章 西域文明与汉代社会 一、来中原的西域人 二、西域物产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西域科学技术对中国的影响 四、西方民族文学、语言及艺术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五、佛教的传入与汉代思想体系的发展第七章 中国文明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一、中西交往对古代中亚地区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二、中国文化对帕西亚社会的影响 三、中国文明与罗马社会第八章 汉代社会对外开放的历史反思 一、开放性与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二、从中西交往的角度看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附录1 古代中国的一座罗马人城市附录2 两汉时期汉匈关系大事年表第一版后记再版补记
章节摘录
插图:二、汉代西部地区的屯田对于丝绸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丝绸之路”的中段路程是在河西至帕米尔这一片地区,因而汉代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管理和建设,对于“丝绸之路”的发展,关系极大。这种管理建设,除了前述的政治统治和交通设施的完善以外,重要的一个经济因素是屯田。研究汉代中西交往和丝绸贸易,是不可不论及西北屯田的。中原对于边疆地区发遣移民,大致发端于商代向外族的扩张和掠夺[13]。以后秦人为击匈奴,曾派出戍驻河西的守卒(多为“乱化之民”),但只是防守,并未垦殖。汉代古籍中,关于秦时徙民的记载,约有十七八处[14],其中仅秦王赢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迁楚之大姓于陇西就是一次较大的政治移民,但也未言屯田。前代将中原之民迁至外地,其目的各异,或驻守边塞,或控制地方富豪势力,或调整人口疏密不均,或作为惩罚犯人的措施,但皆非屯田,因此若将“屯田实边政策的最早滥觞”归于秦代[15],从广义上(向边区移民)说太晚,从狭义(军事、生产结合以巩固边防)上说太早,都不大合适。西汉屯田虽是受先秦时期移民政策的启发,但它的直接动因是政府对匈奴作战的需要,这是与前代移民的主要区别。西汉在西域实行屯田的理论依据是文帝时晁错首先提出来的。晁错主张“守边备塞”。他认为,(一)若“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况且若匈奴犯边,从中原发兵,“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因此,从防备匈奴入侵计,“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
后记
这部书是在我做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因此,我必须写到我的恩师朱杰勤教授。我是朱教授“文革”之后的第一名硕士研究生,1984年,我通过考试,又成为朱先生的第一届博士生,跟随先生学习中外关系史达六年之久。他在各方面对我的指导、教诲和影响是说不尽的。这里只能就与本书出版的有关情况略作交待。在我入学之初,朱先生就将一部剑桥大学1937年出版的《罗马与中国》(Rome and China)交我,嘱我研究。我在阅读之同时,顺手做些笔记,其实也就是粗浅的翻译,并且不定期地利用上课的机会,向朱先生报告研究体会,朱先生英文功底深厚,不仅关注该书内容,而且对我的译文也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全部交卷之后,朱先生评论日:“此书有较高学术价值,它的思路是对的,将西欧与中国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很有新意,弥足参考。但由于作者立足于西方,叙述古代欧洲社会及战事过详,考据甚繁,而对中国方面的情况却顾及不多,也较肤浅。故此书在国内尚难问世。”他要求我以此为基础,立足中国,写汉代的中西关系,一定可以有所成绩。这也成为我后来研究本课题的起点。我写的博士论文题为《汉代中西关系研究》,因为其中将当时的罗马帝国作为研究背景,故在出版时将本书的主题定为《中国与罗马》。
编辑推荐
《中国与罗马》:一部全面解析古代东西方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成果的重要文献,一部深刻揭示汉代对西部大举开拓进而形成“丝绸之路”雏形的经典著述,一项科学探索中国-罗马两大社会体系之间通过早期陆路贸易而互相影响的比较研究,一项生动反映西域、北疆各部族早期交往、碰撞、融合、发展过程的历史追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