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黄山书社 作者:桑希臣 页数:22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碧波千里福泽沃土万顷,托中华巨龙翔九天,南粮北运何俱山高路远,看华夏神州休戚与共。优美文字书写历史,从春秋到清代,两千年运河史刻画祖先智慧,精美图片展现风光,从北京到杭州,座座滨水名城彰显别祥风姿。
作者简介
桑希臣,男,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曾从事教学、教育管理及大型国企的宣传工作,二十余年笔耕不辍。代表作用《正说明朝十八臣》(陕西人民出版社)、《历史在女人面前拐弯》(金城出版社)、《盛装下的苍凉》(陕西人民出版社)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龙首沟通京津冀 铸逭历史名城 第一节 雕栏玉砌今犹在 往事如烟 第二节 畿南花月无双地 蓟北繁华第一城 第三节 美景共美食齐名 曲艺乘东风迎辉第二章 避河开辟新天地 铁狮泵镇沧删城 第一节 天地由此开 繁华乘波来 第三节 六帝宰辅运 功过身后评 第三节 铁狮镇长水 金枣誉全球 第四节 杂技冠世界 武术扬国威第三章 九这天衙京门 山东明珠笑苍窑 第一节 德城兴旺缘河在 碧涛涟漪誉明珠 第二节 大禹仲舒恩德颂 苏禄王灵藉此存 第三节 沃土沛水生才俊 才子二人刺边城 第四节 “安史”战火显金凤 “靖难”烈焰跃真龙第四章 临清聊聊避河 古树绽新率 第一节 沧海桑田话临清 京师基石 第二节 璀璨文化道临清 出诗入画 第三节 聊鲁西明珠聊城岁月悠悠 第四节 数聊城风物 人杰地灵第五章 文宗师道吟白发 运河诗发青春 第一节 历史悠 久运河促兴 第二节 寻古探幽 太白遗风 第三节 文宗师道 名贯古今 第四节 继孔扬儒 亚圣留芳第六章 楚河汉界纷争地 今朝更好看 第一节 九州风烟连三月 悠悠六千载 第二节 高祖斩蛇歌大风 汉族称谓肇始 第三节 燕子楼上吊盼盼 快哉亭中称快第七章 襟吴带楚控中流 壮而东南第一州 第一节 千古邗沟自此始 笑着沧海桑田 第二节 漕运繁盛明清时 徽商兴衰两重天 第三节 文通塔观文城 镇淮楼镇淮水第八章 千里运河第一城 烟花三月下扬州 第一节 三起三落三千载 往事哪堪回首 第二节 道尽广陵千般景 古树又逢春 第三节 千古一帝话功罪 船使八面风 第四节 西辞黄鹤下扬州 骚人墨客情第九章 千古重镇连四水 万里江册第一奇 第一节 江南运河自此始 三千年豪情依旧 第二节 烽火狼烟燃京口 尽舒烈士情 第三节 诗画科文皆至此 白蛇一怒漫金山 第四节江 南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第十章 姑苏城外运河水 何叹愁宇到客船 第一节 绿浪东西南北水 道不尽运河情 第二节 吴门四家千古秀 一曲评弹舒柔情 第三节 胥门曾悬伍侯眼 寒山寺听枫桥夜 第四节 苏州园林甲天下 一步一景唤真情第十一章 千里运河于此止 不是汴州有胜汴州 第一节 运河西湖同舟济 武林兴衰值此生 第二节 因有运河龙脉在 西湖歌舞无时休 第三节 且把西湖比西子 燕语莺声总关情 第四节 灵隐寺前话寺塔 飞来峰下数青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龙首沟通京津冀 铸逭历史名城悠悠华夏数千年,经历了几次大的分裂与统一。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杨坚方重新统一了中原,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仁寿四年(604年),文帝崩逝。其次子杨广继位为帝,是为隋炀帝,次年改年号为大业。炀帝此人,后世对其毁誉参半。诋毁者,无外乎其暴政及骄奢淫逸;享誉者,则是其在位期间所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为后世中国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由北京至临清的永济渠,更铸就了一代帝都的无限荣光。然而历史上永济渠的开凿背景却饱径着战火的硝烟。早在西晋时期,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国(古时朝鲜半岛分为高丽、百济、新罗三国)趁中国内乱之机侵占了我国辽东地区。以一统中华为愿的隋朝自然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土地为番邦所据。文帝杨坚在位之时,为使中国在多年战乱中恢复过来,并没有对高丽采取军事行动。雄心勃勃的杨广继位后,无法对此坐视,再加上经过了近20年的“开皇之治”,中国的经济已有了长足的发展,炀帝便开始了收复辽东、吞并高丽的军事准备。当时国家的政治中心位于洛阳,经济中心地处江南,而攻打高丽却需要从北方的涿郡(今北京)出兵。这对于输粮运兵来说,交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隋炀帝于大业四年下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传》)。这段运河的开凿其实是在东汉末期曹操所开的白沟等河道的基础上进行的。出于“遏淇水人白沟,以通粮道”的目的,白沟于东汉建安九年(204年)建成。建安十一年(206年),官渡之战后的曹操为了追歼袁绍势力,在白沟的基础上,再开平虏、泉州二渠,这样,三条河道贯通,北至天津附近,南逼邺城(今河北大名东北)之畿。白沟、平虏渠与泉州渠三河相接,首次形成了华北地区纵贯南北的航路。为谋霸业,曹操围绕其地邺城,又先后开凿了新河运渠、利漕渠、自马渠及鲁口渠,由洛阳为始,北至天津附近,东临白沟、平虏渠与泉州渠,使之成为旧三渠的辅佐河道。至此,邺城成为“平原千里,运漕四通”的战略要地和经济都会。此后,历经晋、十六国迄南北朝的300多年,邺城为少数民族政权所占据,但仍对曹魏运河加以利用。北魏、北齐等还都设有水官进行管理。后赵石虎还曾建造“万斛船”。东魏高欢改建邺城为邺南城,城内“分流四渎为海,汇为大池,又日大海,每池中通船行处二十五里,中有龙舟六艘,又有鲸鱼、青龙、鹚首、飞隼、赤鸟等舟”。新渠道与曹操旧渠相比,有两个重大改进。一是沁水源远流长,淇水无法与之相比,因此,新渠的水源远比旧渠丰沛。这是新渠航道远比旧渠通畅的基本因素。二是旧渠在白沟、黄河之间筑有枋堰,由沟人河或由河入沟,舟船都必须盘坝或换船,这就大大降低了通航能力;永济渠共长900余公里,新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表明渠口建有分水工程,舟楫可以直接出入河渠,无须换船或盘坝,这就大大提高了通航能力。有了此段运河,隋炀帝前后共计三伐高丽。虽然出于各种原因而相继失败,但也因此而挫伤了高丽国的军力,为日后唐朝成功地收复辽东,使高丽臣服打下了基础。虽然隋代之后的永济渠为唐王朝的鼎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到了宋、金之际,因黄河决口、下游“夺淮人海”,以及与之相接的通济渠的湮涸断流,永济渠也因之变得残破不堪。靖康年间,金人南下,汴京被围,运河“堤岸失防,汴流久绝”,“塞久不合,干涸月余”。其后,金与南宋中分南北,隋唐运河已被腰斩。乾道年间,南宋使臣北上时所见运河,“河益堙塞,几与岸平,车马皆在其中,亦有作屋其上”,所以,后来定都北京的元朝输运漕粮走的是一条绕远道的水陆联运路线。这就是漕船进入清江,即“夺淮人海”的交结点后,就逆改道后的黄河(原淮河阿道)西行,至江苏宿迁、徐州,而后继续西进,达“中滦旱站”。再陆运180里到(今河南汲县东北淇河与卫河交结处),进入御河(今卫河,最后接运至大都。由于迂回曲折,水陆转运不便,于是,统治者就寻求南北径直的运河线路。至元十二年(1275年),考察江淮至大都河道状况的科学家郭守敬认为,“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道,可以通漕”。因此,在试行多渠道运输的同时,便着手开挖山东西部新漕渠、取直南北大运河的工程。这样一来,隋代所开通的永济渠,实际上改道人了会通河。永济渠也好,会通河也罢。它们带给中国的,是纵越南北的一条水上交通大动脉。运河沿岸的天津、北京之盛已自不待言,其所流经的聊城、临清,亦成了鲁西大地上两颗璀璨的明珠!第一节 雕栏玉砌今犹在往。往事如烟北京是诸多王朝的都城,也就是中华巨龙的龙首。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并不算优越,所需要的大批给养都要从南方运送而来。在中国古代,运输成本低、速度快的交通方式,莫过于水运了。所以有人说,北京是“漂来”的城市。天津是京畿之地,担负着保卫京城安全、向北京输送物资的重任。古时两城间最便捷的联系方式也是水路。可以说,古时北京的存在,就依赖于这条曾奔涌了千余年的大运河。自古以来,北京便是苦水之地,然而人们却说北京是“漂来”的城市。北京自从被定为都城的那一天起,除泥土外,几乎所有建筑物:木材、砖瓦、石料等等莫不是靠大运河而来;供养维系京城生命的粮食、日用品也概莫能外。北京号称六朝古都,实际上,若从春秋战国时燕国定都于此算起,又岂止六朝?因此北京称得上是一座绝对意义上的历史名城。在这座历史名城中,文物、古迹自然是数不胜数,然而,与大运河相关并且可以凭吊的古迹却寥寥无几。通往瓮山泊的歇脚处万寿寺便是其中之一。瓮山泊是郭守敬引白浮泉水开通运河的第一个蓄水池。元代时,忽必烈将其辟为皇家游乐园;明代时,改瓮山泊为西湖,是有“西湖十景”之誉;清乾隆时,改称瓮山为万寿山,西湖改称昆明湖,并大兴土木,成为京师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这就是后来的颐和园。自元代起,各朝皇帝、后妃均把这里当做避暑、游玩的胜地。然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从紫禁城到这里,路途实在不近,因此,明代时,在通往颐和园的途中,便修筑了供帝妃们歇脚的地方一万寿寺。万寿寺,位于今京市区西北部海淀区西三环北路东侧,南长河北岸。于万历五年(1577年)创建,后乾隆十六年(1751年)及二十六年(1761年)两次大修,光绪年间也进行过大规模的修葺。其中有皇帝、太后驻跸的行殿。行殿之后两侧有爬山游廊,通过小亭到后楼。相传,清末慈禧太后曾于此梳妆,故称“梳妆楼”。与大运河有关的另一处古迹是后门桥。后门桥原称万宁桥,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在地安门以北、鼓楼以南的位置。由于与前门南北相对,京城百姓俗称地安门为后门,因而此桥也叫后门桥。后门桥始建于元代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初建时为木桥,后改为单孔石桥。元朝政府在北京建都城大都后,为解决漕运,在郭守敬的指挥下,引昌平白浮泉水人城,并开凿了通惠河,由南方沿大运河北上的漕运船只,经通惠河可直接驶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而后门桥是积水潭的入口,并且设有闸口,漕船要进入积水潭,必须从桥下经过。今日北京的积水潭、什刹海的后海、前海一带,为辽金以来燕都城北的巨大水泊,旧名海子。自元代增辟水源之后,水域面积扩大,蓄水量逐渐增加。后门桥能受容积水潭的水,并使之从一段迂回曲折的河道中流过,而桥下的水闸则按时提放,以过舟止水,保证南来的粮船通行无阻。因此后门桥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交通便利,又毗邻皇城,加之景色不逊江南,故当时后门桥附近商肆林立,画舫云集,丝竹悦耳,酒香醉人,好一派繁华景象。后门桥在元大都的建筑设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北京漕运历史的见证。随着时间的流逝,京城的水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后门桥一带失去了盛时的喧嚣,渐渐地被人遗忘了。至上个世纪末,后门桥桥身下半部已埋于地下,仅露出桥两侧的石栏板,但也毁坏严重。在2000年,北京市政府对后门桥进行了整治修缮,毁坏的桥栏杆按旧样做了修整,桥洞下和河岸边的水兽也被原地保留,并且疏通了河道,美化了周边环境。清理修缮后的后门桥恢复了清新明丽的面貌,装点了风景秀美的什刹海湖畔。杨柳轻拂,古桥依旧,成为中外游人和周边百姓参观、游览、休闲、纳凉的极好去处。除后门桥外,还有一座桥值得一提,这便是银锭桥。
编辑推荐
看运河上下水殿龙舟千帆争竞,品大江南北才子佳侣风土人情,读历史,游运河,一书在手,阅览两千年,畅游数十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