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陈思和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上海居民面对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老房子的消失,难免会生出一种难以排遣的感情,这里面隐藏了许许多多家族的历史和私人的回忆,几代人的生活故事和风俗习惯,并且由此而生的所谓上海人的文化,从此将作为一种故事保留在个别人的记忆之中。本书即是关于这种记忆的一个私人读本。但因作者同时具有 的现代文学研究专家身份,赋予这份读本深邃的历史感和思想性。
作为陈思和老师自传的第一部分,由此书亦可窥当代著名学人思想历程。
作者简介
陈思和,原籍广东番禺,一九五四年出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博士点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人格的发展——巴金传》、《新文学传统与当代立场》、《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主编〕等,主编“火凤凰”文库、“逼近世纪末小说选”系列、“世纪回眸人物”系列等。另有编年体文集十余种。
书籍目录
代序:上海的旧居 凤凰村的邻居 做父亲的人 舅舅的婚事 一笔带过的往事 看“批判电影”去 走路的回忆 家务事 《水浒》这部书 靖南中学 季节轮换 向工人阶级学习 一切总在变化中 无聊才读书 惶惑的日子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我在一九六六年搬去的凤凰村就属于这类新工房。但凤凰村不是新村小区的名字,而是附近一家饭店的招牌。因为那几幢楼房不属于任何新村,只是独立地耸立在马路边上。当时人们都习惯用新村名来称呼住宅,就将近处一家饭店的招牌作了它的代号。那时的杨浦区是工业区,有大片的工厂盘踞在马路边上,居民住宅点不多,商业网点也不密集,但我住的那片地段可以算作商业中心,除了一般的商店邮局外还有个文化馆可以放映电影,也有一家小型的书店,这比起原来住的虹口广中新村还算好一些。 我家住的是一个小单元,两间并排的卧室,右面是厨房,左面是卫生间,显得有些派头,那时还不时兴“厅”,房间面积大一些,吃饭会客睡觉都在房间里,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方便。那套房,据说本来该给我母亲单位商业局的一个什么长的,那个什么长嫌面积小,没要,我母亲考虑到我们都长大了,长期住在外祖父家里太拥挤,就提出两处换在一处,搬了过来。那几幢楼房的居民以处长、科长级别的干部居多,也有些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的军人,都自视甚高,他们把这几幢楼称作大楼,以示与紧挨着的新村工房档次不同。每户人家都各管各的,很少与邻居来往,他们的孩子一般也不与新村里的孩子在一起玩,都封闭在自己一幢楼里,每认识一个新的小伙伴,都要先问一下,你父亲是“革于”(革命干部)还是“革军”(革命军人)。不过“文化大革命”很快就革到了这些“革干”或者“革军”的头上,谁也骄傲不起来了。 “文革”刚开始,住在我家隔壁的邻居首先倒了霉。那家家长姓方,是个银行的退休职员,两个女儿都是社会青年,没有工作,但长得很漂亮。那时社会青年没有考上大学,都必须到农村或者新疆去,留在家里是被人看不起的,仿佛低人一等,出门经常有调皮小孩跟在他们后面唱一些野腔野调的顺口溜:社会青年别老卵,老卵要到新疆去,新疆地方好来西,我吃苹果侬吃皮……。但可能 是教育背景不同,那方家很讲究生活情趣,譬如家里走廊上放了个外国女人的石膏雕像,小孩见了人,不叫叔叔叫“UNCLE”,等等,在那个时代都是很犯忌的。尤其是在工人新村里,半大的调皮孩子常常聚集在新村路口,看到打扮入时的女人一律叫作“野骚鸡”,看到谁家装饰洋派一些的,就骂“资产阶级”,表示深恶痛绝。
编辑推荐
《1966-1970:暗淡岁月》即是关于这种记忆的一个私人读本。但因作者同时具有的现代文学研究专家身份,赋予这份读本深邃的历史感和思想性。作为陈思和老师自传的第一部分,由此书亦可窥当代著名学人思想历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