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曹可凡 页数:29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作者曹可凡,因为对书法、书画艺术的爱好进而去接触其作者,去探求作品背后的故事,因而这本讲述上海老画家、书法家故事的书在知人论世、手泽犹存之后,读来格外有趣、有料。对人物事件和海上文化的熟稔,也使得本书充满海派文化风味。
书籍目录
序
《悲欢自酬》读后(余可中)
寄曹可凡(董桥)
上编
枯荷落木
——记翁同龢
枫落吴江冷
——记林琴南
尘土有至情
——吴昌硕与王一亭
朽者不朽
——齐白石与陈师曾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记沈尹默
鹤庐居士与西泠印社
——纪念丁辅之诞辰一百三十周年
嵩山?梅影
——冯超然与吴湖帆
腕底云烟
——吴待秋与吴子深
闲福尤堪寻纸上
——记郑午昌91旧时堂前燕
——记溥心畬
问人生至此凄凉否
——记白蕉
“虚斋”双晖
——张大壮与吴琴木
一场没有赢家的争端
——吴湖帆与贺天健
东风桃李
——记江寒汀
冷月照画魂
——记陶冷月
清雅润秀补天功
——记陆抑非
新声留与世间传
——记来楚生
海上畸人
——记谢之光161纸上戏
——记关良
是真名士自风流
——记唐云
《丹霞连江图》记
偶然相诤也相宜
——启功与谢稚柳
纫秋兰以为佩
——记陈佩秋
程十发?张君秋?李翰祥
六根清净否
下编
江南俞五
此情可待成追忆
——俞振飞爱恋片段
惟有痴情在
——叶浅予与戴爱莲229只留清气满乾坤
——记苏渊雷
不守恒的友情
——杨振宁与李政道
不要理睬弄堂里那些流鼻涕的孩子
——流沙河·余光中·李敖
张爱玲与白先勇
柯灵·张爱玲·黄裳
单飞的蝴蝶
双“陈”记
附录
说绍兴话的玉卿嫂
——日记摘抄
章节摘录
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早年受道光皇帝赏识,入值上书房,为年幼的咸丰及恭亲王等授课。后来肃顺独揽大权,清除异己时,幸亏有了这层关系,翁心存才幸免于难,绝处逢生。父亲去世后,翁同龢蒙召,入值弘德殿,专门给同治讲授张居正《帝鉴图说》。相对于徐桐的疾言厉色和倭仁的老气横秋,翁同龢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让同治感到亲切、放松,学习也进步神速。同治帝因天花痘毒并发被夺取生命后,翁同稣因深得慈禧宠眷,同时又走“朴园路线”,获醇亲王青睐,被任命为毓庆宫行走,授读光绪皇帝。光绪自幼离家人宫,又非慈禧亲生,太监宫女也不敢与之过于亲近,唯恐招来老佛爷猜忌。因此,可怜的德宗常常郁郁寡欢,情绪波动较大,有神经质倾向,动辄以泪洗面。父亲醇亲王又“望子成龙”心切,一味苛责,这让光绪备感压力。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写道:“盖上性高明,不喜人敦迫,然好谀之病,亦当深懔。”好在翁师傅善于揣摩光绪心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光绪有逾越礼教的现象出现,翁同龢也会给予严厉的训诫。这种宽严结合、收放自如的教育方式,使得光绪进步神速。翁同龢对光绪是寄于厚望的,“敬从光绪当阳日,追溯康熙郅治时”,他期待这位年轻的君主能够以自己的雄才大略,重振康乾盛世。而他经世救国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光绪,为日后光绪接受康有为变法思想打下了伏笔。翁同稣在毓庆宫行走长达二十一年,力图变革、胸怀大志的光绪对师傅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与信任。但翁同龢绝不会想到,皇上的信任竟会成为自己人生悲剧的直接导火索。 翁同龢为人公正,书生意气,在以内阁学士派署刑部右侍郎期间,曾参与“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平反。浙江余杭葛品连离奇暴亡,家属怀疑葛毕氏(即小白菜)与举人杨乃武通奸,遂用砒霜毒死葛品连。杨乃武在乡间常包揽讼事,冤家对头在所难免。余杭知县刘锡彤仗着有大学士宝望做靠山,为所欲为,未及细审,便罗织罪名,并用酷刑将杨乃武与小白菜屈打成招。最终判决为:杨乃武斩立决,小白菜凌迟,并上报刑部。翁同龢在阅读卷宗时就发现疑点重重,故奏请“驳令再审”,但浙江巡抚杨昌溶草菅人命,欺上瞒下,案情始终未能水落石出。随后杨家人接连赴京告状。以汪树屏为首的数十名浙江籍京官联名向刑部控告,于是此案又发交浙江学政胡瑞澜重审。可胡氏也是个糊涂官,结论竟是维持原判,于是,舆论哗然。迫于社会压力,慈禧下旨开棺验尸。结果发现,葛品连全无中毒症状,系因病死亡。但丁宝桢、桑春荣仍坚持反对翻案,而翁同龢、潘祖荫等力主有错必纠,正当双方僵持不下时,慈禧出于政治斗争需要,一锤定音,下令平反。由此,翁同龢清廉、正直、亲民的形象跃然而出。 在晚清复杂多变的政治格局中,翁同龢与李鸿章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与曾国藩同朝为官,获取功名也仅差一年。李鸿章为曾国藩门生,所以,为突出老师的形象,李鸿章一直把属于晚辈的翁同龢称为“大”,以示尊重。有人认为,翁、李两人的矛盾缘于“家仇”。当年主持安徽军务的曾国藩弹劾翁同书处理苗沛霖团练团不力,并在定远失守时弃城私走寿州等,致翁同书被褫职逮问,获判斩监候。翁心存闻之大惊失色,惶惶不可终日,最终积忧成疾,魂归道山。翁同书虽然后改判为遣戍新疆,但年过半百的他精神倍受折磨,苦不堪言,终因息血痢死在了甘肃。父亲与兄长在短时间相继亡故,翁同稣悲痛万分,他曾哀叹道:“执法者欲如是,周内真无可如何矣。”据传,曾国藩的弹章便出自于李鸿章手笔。但据此断定翁同稣“公报私仇”,处处克扣北洋水师军费,最终导致甲午海战大败,则实在是有失公允的。 其实,翁、李两人的分歧更主要缘自于他们不同的个性。李鸿章为人精明圆滑、首鼠两端,但他曾出访俄、德、美诸国,与德皇威廉二世、沙皇尼古拉二世以及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等有交流,因此,有着鲜明的现代意识和国际视野。而翁同稣毕竟一介书生,是孝悌君子,个性又温厚懦弱。况且,他对军事也一窍不通,拿不出行之有效的治国方略,尤其对日本明治维新后军事实力概莫能知,过于听信张謇“日本蕞尔小国,何以抗天兵?非大创之,不足以示威而免息”的空泛论调。所以,借用高阳先生的话说,翁同稣“只宜于做育人材的太平宰相,不宜于做外官,亦不宜于乱世”。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