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谈什么(评论卷)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南方周末》编  页数:33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南方周末》)是《南方周末》文丛之一。
本书收录《那些自杀而去的女人们》、《失却伦理底线的乡村》、《乡村礼俗的变迁》、《死去的并非总是不幸》、《城里人不懂乡下人的情怀》、《乡村敬老院,幸福养老不容易》、《长眠不醒的乡村》、《这到底是谁的土地《拆迁之痛,我该怎么办》等文章。

作者简介

《南方周末》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寓思想教育于谈天说地之中。

书籍目录

总序

第一辑 教堂在哪
现代化与“悄灭”
警惕城市恐龙化
探求孔庙祭典的现代意义
从春夏读到秋冬
读小说无用
中国人为何缺乏阅读的习惯
烧书略得风雅
教堂在哪
“易”主义与“止于至善”
政治家的阅读
天上“炫富”,人间积德
北漂的“朝圣之旅
托尔斯泰的忧郁
园丁、牧人与工程师
八月十五的午餐
你太农民了
牧童遥指杏花村
小不见了
你家还写春联吗
你去过黄山吗
真实、诚实带来的自由
卢浮宫旁的美术商店
美在清扫员的扫帚之下
要看鸢飞鱼跃时
何谓“诗书宽大之气
游戏与发明
从李煜说到低碳
伟大的理由
第二辑 这还是农村吗
这还是农村吗
谁愿意重回乡村
村口的高速公路
大历史下的乡村记忆
发展是个好东西吗
“一个都不能少”有个台湾版
老而不死是为贼
被背叛的选民
那些自杀而去的女人们
失却伦理底线的乡村
乡村礼俗的变迁
死去的并非总是不幸
城里人不懂乡下人的情怀
乡村敬老院,幸福养老不容易
长眠不醒的乡村
这到底是谁的土地
拆迁之痛,我该怎么办
乡村的“呼愁”
乡村的后窗
老爹越来越纠结
小河里只剩下清水
有没有土鸡
迁徙的白鹭
第三辑 何谓“媒体”
傻心眼儿的老百姓才真公道
《弟子规》能这么译吗
媒体如何报道慈善
百度请勿看人下菜碟
从“小姐”到“失足女”
被强奸意味着什么
爱国不忘爱己
当段子染红
“天下之言性也!”
标语为什么羞辱人
叫声艳照好沉重
势利的中国出版界
书展上的软实力和硬面孔
何谓“媒体”
记者何以“联合执法”
标语口号不应只是“官话”
爱说小报随他说
不必谴责贪官悔过书
只有问题,没有问题少女
平庸的恶也是恶
凤姐为什么这样红
中文世界也该客观批评美国
瑞佛斯的“社会责任”
美国也反低俗
谁是矿难新闻的第一主角
记者心里要有读者
说句真话真那么难
枪毙大贪官,更须防堵贪官变大
网络公厕又如何
第四辑 大学校长该讲什么话
知识分子的没落
学术的非跨越式发展
忽然“著名”感言
功利绊住了中国学术
校长的高峰,教授的低谷
大学校史怎么写
学术腐败也是新生事物
抄袭时代的个人风格
无暇也要读书
可以不专业,但要有善心
大学校长该讲什么话
花儿与少年
读什么、怎么读,比读多久更重要
人文的优先性
无“心”的教育
别让比尔·盖茨误你一生
假如小孙进了复旦
丑陋的大学债务
校长级别与大学行政化
竞争时代的大学管理
做官可惜
匪夷所思的自主招生
大学难批并不荒唐
中国人的“独木桥情结”
说而不思则罔
第五辑 “制度”是什么东西
权力的道德捆绑
从更人道的到更霸道的
群众和法官之间的距离
维权与维稳
盗贼横行乡间
世界各国的“公民权清单”
“制度”是什么东西
不解“民为贵”,难有“服务观”
我接受了廉政公署的约谈
贪腐,贪腐,逼出廉署
日本拆迁也温柔
中国人排队的素质与技术
“社会”二字的定义有点混乱
中国人与违章建筑
治理城市非得“严打”吗
香港敏感的小贩管理问题
苯甲醇与我的臀肌
从“管理者”到“服务员”
从公车改革看“行政吸纳政治”
本土资源是救灾的生命线
台湾为何废除户口簿
但愿拆迁前不要地震
国家形象不是温室花朵
在美国转飞机
第六辑 历史研究是算旧账
过去的怎样让它过去
人亡而政未息的人道正义
童心耀邦
有人“愿打”,也要有人“能挨”
历史缥缈而不虚无
让贫者、弱者可以借考试出头
历史研究是算账
一起来对所有历史角色“实话实说”
何妨“顽固”与“自大”
凡眼观真说胡适
文学家与文学活动家
否定性的国民
回望父辈,反观我辈
给平和者空间
距离世博会结束还有277天
误读密尔,误解博雅
爱因斯坦之故居
去北海道看“野人”
种族隔离与体育制裁
历史的重要
第七辑 三言两语
英国人这样纪念逝者
你,加不加激素
世博胜景的道德想象力
乡村的颜色
一公里山路如何修
奶奶的高温费
村村通公路之后
文化稽查真负责
农民不想看大片吗
农技员为何让农民“望风而逃”
年终奖,我不满
民主评议很成功
我怎么证明我妈是我妈
村长该如何拉选票
开场白,先还债
地主羔子怎么改造
我上学的第一课
第八辑 少年中国说
我的工作:仰望星空
怀念“申城一弄”
文言文,更精彩
树木想家怎么办
村干部的“荷包”
农村新房,易盖难住
留守儿童之家,请开门
我想采访比尔·盖茨
卡通频道骗人吗
大学校长,请说“冷话”
请食堂师傅去清华考察
当鲁迅回到乡村
局长爸爸“不中用”
一个字也是体制问题
中美国情不同又如何
长大就当拆迁办主任
“割麦”何太急

章节摘录

  在我们这个时代,地方文化和传统的毁弃或复兴,确实不得不与政治-经济相联系。一个地方的传统和文化的现状,必须透过政治经济学这面镜子才能看清楚。例如,为什么地方政府要以疯狂的热情搞城中村改造,为什么农民在现代化项目中比国家还激进?这些都必须在政治经济学的透镜下观察才会得到深刻理解。就此而言,我们应当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那句名言“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改成“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变形了”。  但是以上看法仍有局限。农民与国家的“伟大现代主义”项目间,确实存在“协力”和“契合”。但这是指农民在意识形态或观念方面经常与国家的表达是一致的,他们都将“现代性”视为最高级的状况。这也是说,农民在实践层面通过“栖居”的方式进入、接受或适应现代性。这种契合和栖居,包括农民和政府在谈判征地时,总是以货币的多少来衡量是否值得放弃耕地。只要补偿费足够多,就可以换取传统生计资源的放弃。但这种契合只限于意识形态和观念层面,限于农民-政府-资本三方基于政治经济学背景的共识。而在此之外,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确实受到了践踏甚至遭到“悄灭”。我用“悄灭”来表达这种紧张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它们是一些没有公共“疼痛感”的死亡事件。生命被悄然掐灭,死得无声无息,没有表达任何反抗的意愿,没有出现抱怨的言辞。这里没有什么“隐蔽活本”可循,也没有抵抗的姿态。与此同时,“挣扎”则表达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在被消灭的一瞬间的身体姿态。我的这些反思和发现,很大程度上来自观看纪录片《故乡》(我和诗人于坚合制)某些片断时感到的。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寻常百姓的心声,新生事物的哨兵。”  ——钟南山    “在这里要读懂中国,并不容易,但他们的努力和执着,正在让这一个期许变为现实。经历过诸多的风雨,但那一种力量还在!”  ——杨锦麟    “舆论监督,南江一珠。情关民疾,理发民主。”  ——张思之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有力者有爱,让幸福者沉思。”  ——王石    “南周生南国,七天出一期,愿君多培育,此报最堪思。”  ——贺卫方    “关怀社会,心系大众,呵护理想,保持智慧。”  ——李开复    “百姓呼声,社会正义。”  ——茅于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们在谈什么(评论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在这里我们读懂中国,在这里我们发现乡村的变迁,追问乡村的走向,我们又该如何让理解乡村,理解中国。在这里我们关注教育,关注媒体。读懂中国,读懂社会。
  •   南方周末的一直都是质量保证
  •   在这里读懂中国
  •   还算不错的一本书,在这个书籍泛滥的年代,算是良心书了!就是现在的书大多是胶装的,不太好!
  •   一本新闻社评,一本写进人心的新闻评论。
  •   教堂在哪——我们是否缺失了信仰?这还是农村吗——现代化让我们得到和失去了什么?何谓“媒体”——如何了解和评述我们的国家?大学校长该讲什么话——高等教育和知识分子的路在何方?“制度”是什么东西——以及它出了什么问题?历史研究是算旧账——如何看待我们的过去?除此之外,另设有篇幅较短的“少年中国说”和“三言两语”掺杂其间,或反映个人问题,或畅想天马行空
  •   朋友推荐的一本书,书中论诉了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
  •   南周的书,当当好像不多,尤其是最新的。这本算是比较新的了,我买了,每一篇都认真地读了,是好评论,值得好好学学。
  •   这本书很不错,我女儿说她很喜欢。
  •   送货非常快,书非常喜欢,正在看!
  •   这部书很好这部书很好这部书很好
  •   社会的良心
  •   如题。平白的语言却剖析入深,有力。
  •   文笔犀利~可惜还不够~
  •   厚实,实惠
  •   南周的东西,最喜欢评论部分,把评论部分合成集子,大爱,收藏
  •   喜欢这样的文字风格。
  •   议论很到位
  •   文章深度不够,讲的都是些皮毛之语,没有南周的风格
  •   文章还是那些充数的感觉
  •   正版,南周精品
  •   嗯这本书不错值得一看
  •   我们在谈什么
  •   南方系丛书
  •   南周的风格
  •   你必须抚触这些故事,他们是中国跳脱的心
  •   多多看书没坏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