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信仰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梭罗,Thoreau,H.D.  页数:261  译者:王海萌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种子的信仰》汇集了美国田园诗人梭罗留下的354页《种子的传播》手稿和631页《野果》手稿,取其精华,重新开启这位知名散文家不为人知的另一段隐秘旅程,体验着他面对土地时表现出的准确与优雅,惊叹于他细致的科学观察和对语言的诗意掌握。

作者简介

亨利·戴维·梭罗":
美国先验主义作家,19世纪美国文化巨匠中的一位“异人”。他和爱默生、富勒都是“简朴生活”的一代宗师,他们亲近自然,回归本新,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文化,也影响了全世界。其代表作《瓦尔登湖》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是当代美国拥有读者最多的散文经典。
  
徐迟(1914-1996):
中国著名诗人,作家,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湖北省文联副主席等职,生前创作并翻译了大量著作,主要有《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选)、《徐迟散文选集》、散文集《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论文集《红楼梦艺术论》、《丈艺和现代化》,译著《瓦尔登湖》等。

书籍目录

  前言:学习田野和森林的语言  引言:梭罗的未竟事业  附图: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地区方位图  种子的传播  其他晚期自然史作品  野果  野草与牧场  森林里的树  梭罗年表  译后记

章节摘录

  种子的传播  普林尼(Pliny)的工作代表了他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他告诉我们有些树不结实。他说:“完全不结实、包括不长种子的树有柽柳(tamarisk),它只能用来作扫帚,还有白杨(poplar)、平叶榆(Atinianelm)和鼠李(alatemus)。”他又补充说:“这些树被看成不幸之树、不祥之物。”  但很多人还是疑惑到底哪些树会开花结果。重要的不只现象,而是揭示其原因。  我们习惯于看见一片林子被砍伐后(无论从树桩还是从根部),另一片森林会迅速生长起来。我们从不思考树木的更迭,也很少把种子和树木相联系,不去想这种规律性的更迭何时会停止,而我们是否应该像很多古老国家的人一样感谢植物。欧洲的种植者与我们不同,他们对种子的价值有更正确的认识。普遍而言,他们知道森林里的树是从种子生长起来的,而我们只知道树木被砍伐以后自己会从地里长出来,好像动物夏季褪毛过后毛会再长出来。……

编辑推荐

  《瓦尔登湖》谈的是自我的成长和塑造,《种子的信仰》涉及的是群落的生长和新一代的产生。《瓦尔登湖》是作为诗人-自然学者的梭罗公认的杰作,而《种子的信仰》,即使以它的草稿形式,也是作为作家-科学家的梭罗的巅峰之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种子的信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3条)

 
 

  •     1856年,梭罗在新泽西考察时遇见了惠特曼。那时候,惠特曼刚刚在前一年自费印行了初版的《草叶集》,收诗12首。对梭罗而言,惠特曼宛如美洲土地的代表,与众不同的乡土之声。而那时的梭罗,正在研究他的马萨诸塞州康科德的田野——种子的传播和森林的更迭。
      
      他们是不同的人,但他们都是如此地热爱自己的土地。
      
      梭罗说:如果一个人丰富强大,他一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
      
      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用自己的身心体验,“学习田野的语言”,追逐它的语法规律,探究它的秘密……
      
      又过了3年,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了。在梭罗最为活跃的年代,1840年代和1850年代,“科学家”这个字眼还并未普及,美国科学还正在向职业化转型(梭罗甚至对科学职业化持反对意见),即使达尔文也称呼自己为“对自然历史感兴趣的人”。那时候,对于自然的探究方兴未艾,各种观念在地球的人群里相互碰撞,真和伪都开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花。比如,对于梭罗关注的森林,当时盛行的观念是植物“自发”生长,认为植物不是从根、剪枝或种子里长出来的。在梭罗的好友爱默生的书里,这种“自发”观念不难找到。而梭罗只相信自己多年的观察,他写下了如此诗歌一样的语言,包含了自信、坚毅、从容不迫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我不相信
      没有种子
      植物也能发芽,
      我心中有对种子的信仰。
      让我相信你有一颗种子,
      我等待着奇迹。
      
      那么,《种子的信仰》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是梭罗的自然历史笔记,梭罗在开篇中就清晰地指出了他的写作目的——“在这章里,我的目的是根据自己的观察,揭示森林里的树木和其他植物是如何由自然种植的”。居于此,从1852年到1862年,他积累了近万页的原始笔记,对他热爱的森林进行了纯科学方法的观察、测量、记录。毫无疑问,这样费时费力的工作方法占用了梭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连梭罗的研究者们都对此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评。一位梭罗研究者这样写道——
      
      从日记的这点开始直到最后,我们发现思想者和诗人梭罗逐渐退化成了一名观察家。“如天堂一样辽阔的观点”被他自己曾畏惧的“显微镜式的狭小”所取代……
      
      然而,当我读完这本书,我绝没有“狭小”逼仄的矮化来降低梭罗的形象,反而,我以为梭罗站到了自然的高度。只有人和自然统一了,辽阔和狭小都同样伟大。科学的记录不会泯灭思想的火花。正如前人的评论,梭罗“认识到在文学和科学两种文化之间并无裂痕,他们相信研究自然和理解自身最终都会达到同一个终点,那也是文学想要表达的目的”。
      
      在这本自然历史的笔记中,在细致和严谨的经纬里,处处闪动着梭罗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诗人而播撒的“种子”。我且拣拾几粒,种在自己的心田:
      
      1,自然的工作从不匆忙。
      2,自然总是采用最简单的方法达到目的。
      3,大自然与其说是提供了需要传播的种子,不如说实际上是为种子提供了传播的手段。
      4,也许经过了多年试验,它们的本能就像我们的理智一样已经想出了办法。
      5,自然多年前为全人类申请了专利。
      6,在种植大部分树种时,最好的园丁也无非紧跟自然的原则。
      ……
      
      我想,这些话不仅仅是梭罗对大自然说的,他是对自己说的,他是对人类说的。空谷回响的,不仅仅是自然的风声,还有梭罗的足音,还有后来者的心跳和呼吸。梭罗的种子,不仅仅是自然的,同样是人文的。从自然的种子到人文的种子,梭罗看着蓟草,想着人类——
      
      “深秋时节我经常看见没用干瘪的蓟草在田野上飘落,它的精华已不复存在,也许是被饥饿的黄雀吞吃了。它们的底部没有了种子的羁绊,风一吹便飞开去,翻过无尽的障碍。它们也许是走得最快最远的,但最终休息下来,却没有一株蓟能长出来。
      
      这些蓟草让我想起那些为了狂想而忙碌却最终无果的人,他们念叨着‘经历一番’,可实际上却没什么经历的。这些匆忙的商人和股票经纪人,要么慌着借贷,要么在股市里赌博,一输再输,蠢蠢欲动却没有目标。在我看来,纯属无事找事,连傻子都不屑去做。当你想引导或拯救一个着迷的商人(把他拉出进退维谷的境地),带他到风里,让他四下看看,弄清楚自己身下有没有成功的种子。他要飘浮得慢一些、稳健些——他的事业也就有望了。”
      
      这就是梭罗的种子,这就是梭罗的信仰。关乎自然,关乎人类。
      
      1862年12月,梭罗在康科德的森林里漫步,数树桩上的年轮而风寒感冒,最终导致肺结核并发症离世。一个世纪后,《种子的信仰》整理出版。
      
      这就是种子的力量。
      
      
      
  •     這是關於自然與科學的組詩.
      
      也是讀到這本--他未完成的遺稿,我才理解為什麼梭羅總被稱為超驗主義者. 走進山林,感受土地的未知,懷著愛意觀察自然本身,以詩意的科學研究進行對人類內在神行的迴歸.
      
      當然,身在這片滿目瘡痍,並實用主義與操作注意橫行的土地,讀來總是滿懷林地消逝的悲哀. 讀著讀著,總有些像是對自然與科學的哀歌,對這個時代的我而言.
  •     谈论一位大家以及他的书,这无疑是一件并不那么容易的事。因为他的经历、思想乃至身后的评价都已经被许多人说了许多遍,比如说到梭罗及其思想轨迹的形成,就一定要说到爱默生及其超验主义、华兹华斯及其湖畔派诗歌,梭罗受到他们的影响至深。这不仅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更成为他的生活方式。
      1945年,28岁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座小木屋,并在那里度过了两年的隐居生活。后来的另类历史学家曾考证说梭罗在那两年里并非完全与世隔绝,而是常常溜回家里翻找好吃的解馋。这个形象实在与他的简单生活理念不那么相符,甚至有人认为他隐居瓦尔登湖也因此带上了一些些矫情的色彩。但在我看来,即使上述考证属实,也并不会将他与矫情扯上什么关系。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简单的,独处的,并享受于此。两年的独处成就了他的传世之作《瓦尔登湖》,但这本书也并非想要宣告什么,在他写作此书之初,他只是为了满足那些好奇于他的隐居生活的邻居们。
      与《瓦尔登湖》不同,梭罗的《种子的信仰》更像是一部植物的传记。如果不是在书店看到它,那么关于梭罗,我可能只知道瓦尔登湖,或者只是作为写者的梭罗。但是《种子的信仰》展现了另一个梭罗,一个作为博物学者的梭罗。1947年,梭罗结束了两年的隐居生活回到家乡康拉德镇,在那之后的十余年间,梭罗写下了长达9000页的原始笔记和博物学日记。《种子的信仰》一书也正源于此,它汇集了梭罗留下的354页《种子的传播》手稿和631页《野果》手稿。在这本书里,作者细致地描绘种子的变迁,它们是如何经由风、水或者动物传播到它们想要去的地方。梭罗写道:“我不相信/没有种子/植物也会发芽,我心中有对种子的信仰。让我相信你有一颗种子,我等待着奇迹。”
      若论梭罗的文字,我以为生态学家格雷•保罗•纳班的评价无疑是恰当的。他在《种子的信仰》一书前言中这样写道:“读他的日记,我知道了一个人如何能将细致的科学观察与诗人对语言的掌握糅和起来。在梭罗身上,我第一次见到一个人不用将自然和诗歌对立起来,而是预想出一个可以同时丰富我们感知、心灵和头脑的均衡系统。”显然,梭罗的书并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事实上,当拿起这本书,我们早已习惯的这个世界就会安静下来,而另一个平时被我们视而不见的世界则会慢慢浮现。
      在梭罗的笔下,无论是种子还是松鼠,抑或森林中的其他什么,都是充满灵气的生命体。比如他写秋天的松鼠:“松鼠不愿在冬天挨饿,这样它们在秋天得忙着采摘。每一片茂密的树林,特别是常绿林,都是它们的仓库,它们尽快收藏着种种坚果和种子。你在这个季节见到的松鼠在篱笆边欢快地跳动,尾巴在头上摇来摇去,在二三十杆以外就可以看见它,也许嘴里还含着一两个坚果,带到远处的灌木丛去。”在高度工业化的现代人看来,这样的一生也许是庸庸碌碌的吧,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再看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即使没有钢筋水泥,没有人类挟科学技术之势而创造出来的“财富”,也依然可以美丽——也许会更美丽,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庸庸碌碌”的小精灵,没有这些自在流过的水与风,人们也许将难以想像这个世界会变成怎个模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梭罗的文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平常不易觉察的美,更重要的是唤起人们关于美与所谓“价值”的思考。
      梭罗曾经说过,“大多数人在安静的绝望中生活,当他们进入坟墓时,他们的歌还没有唱出来”。许多年前的某个时刻,当我坐在一大片湖水边时我曾经自问“我是否真正活过?”而此刻,梭罗的书以及他的这句话让我再次想起这个问题。梭罗无疑是真正活过的,不仅如此,他还用他对种子、对世界本源的追问完成了有根的写作。
      1862年5月6日,45岁的梭罗在家中病逝。在他生前的某一天,当他与友人在林中散步的时候,他曾说过:“我死时,你会在我心里发现镌刻着一株白橡树。”
      《种子的信仰》[美]亨利•戴维•梭罗着 王海萌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25.00元
      2010年12月12日•黄浦江畔
      
  •     我是一阵过往的风,对每一颗种子都很好奇。我相信种子里有强烈的信仰。相信你也同样是一颗种子,我已在期待你奇迹的发生。
  •      梭罗又不只是以为科学家,他还是一位思想家。美国超验主义的兴起就与他,爱默生及富勒的倡导息息相关。作为美国思想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超验主义宣称存在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超出于经验和科学之外,通过直觉可以得到把握。爱默生与1836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自然》,在最后一章,他提出人是“沦为废墟的上帝”,而大自然则是他孤独的意识。因为人类创造力的丧失,自然冻结为一种象征形式,而人可以通过破解这些暗示逐渐恢复他丢失的能力。从这一论点出发,可以发现自然界不再只是物质,而是对人的思想具有一种救赎作用的生命存在。梭罗深受爱默生的影响,对超验主义的这一主张身体力行。他在新英格兰群山中的无数次远足正是希望通过自然媒介,完成对人类内在神性的回归。
       相对于科学家和思想家的身份,梭罗更像是一位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溢着一股崇尚生命和自然,崇尚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带着一种生机勃勃的美。在这个生生不息的世界里,每种事物都在和其他事物交谈,回应,形成复杂的对话体系。如梭罗所言:“每棵树,每丛灌木,每棵草都把头昂扬在白雪之上,它们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结冰的外衣,每一片叶子似乎都在回应夏季的装扮。”在这里,我们可以读到自我,自然以及大地循环的语言。在大自然中可居可游可写的生活对梭罗而言乃是一次自我发现的经历。他不仅是严格的记录员,也是自由的漫步者,他将自我铭刻在荒野之中,这已成为他主要的生活方式。如梭罗所言:“我来到这个世界,并不主要是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而是生活在其间,不管他是好是坏。”上山下湖都是生命过程的实现,是最快乐的问与答。世俗意义上的家已不再重要,因为大地处处都是家。可惜大多数人对这样的经历很陌生,农夫对他们的田园知之不多,只顾毁林赚钱。梭罗没有直接攻击这种实用主义,他只是静静的在林间行走,丈量,观察,将这场对话化为一场隐秘而私人的经验。这场持续的行走最终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如果不是镇里的人询问我的生活方式,我并不想用自己的事打扰读者们的注意力。”无论初衷如何,他的个人目的最终影响了其他人。
  •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想象着在美国一个小镇的林地和牧场间踽踽行走的观察者。他饶有兴趣地捡起跌落在地的果实、观察松鼠和鸟儿的行动,测量地上刚刚萌发的树苗,甚至拔一下看看它的根系到底延伸到多长。他不厌其烦地反复解释着不同树种的树林究竟是如何彼此取代的:橡树苗和栗树苗在松树林里成长,奶牛和树苗注定的恩怨,那些无数次地倒下又无数次地继续成长起来的树——他们的茎帖服地面,又再次伸向天空。他如此热情地赞美着那些从他们的林地中生长出来的浆果——为什么要南方的橘子和菠萝,每一次采摘野果都给了我们如此之多的东西!
      
      一花一世界。如果想到那些花朵背后孕育的种子究竟包含着怎样的生命力,那么这短语就不仅仅是一个超然的暗喻。梭罗描写着那些蓟花的种子——如果让每一颗都充分成长起来,那么地球将被铺满。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但如同梭罗所比喻的那样——每颗种子都在向往天堂。
      
      “谁会再相信但以理和米勒的预言?他们说世界会在这个夏天完结,而此刻有着信仰的马利筋种子正在成熟。”
      
  •     梭罗的著作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瓦尔登湖》了,但是,《种子的信仰》也是一本可以从另一面,诠释作者人生信仰与追求的,不可不读的著作。
      没有一句赞美,却更让我们对种子保持着一种敬畏的态度。
      橡树,松鼠,松果,不时地就好似闻到了浓郁的森林的味道。原来,在远离人类的浩浩森林里,生命无时无刻不在举行,盛大的典礼。
  •     请看这里http://www.unicornbbs.cn/dispbbs.asp?boardID=17&ID=34155&star=2&page=
      或这里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352089/
  •     
      
      每天晚上刚闷着
      我都听见果子掉下来的
      声音,我就睡不着
      就对着黑漆漆他娘
      开始大声的抱怨
      往往云里雾里一哈儿
      随着清早的太阳渐渐
      扯开,别问那些花朵:
      种子为啥子不死
      我咋个还活着呢
      
      我只是一个种树的
      我扛着我的破斧头
      在树下抽一管旱烟
      让自己不开腔了很久
      在搞清楚要拉倒那
      两块树之前,刚刚
      还有叶子掉下来
      我朝巴掌里吐了些
      口水,一哈儿我
      就做梦,就睡着了
      
      接下来
      就有一个晚上
      当一个偷我苹果的
      贼娃子又偷走了我的
      斧头之后,那阵子
      我就再也没有
      恰恰醒了过来
  •     买这本书还有点儿故事。
      
      之前忽然很想读关于森林,植物方面的书,但是之前完全没有基础,其实只是对植物的繁殖很感兴趣。也就是简易的科普书。
      
      论坛上有人推荐梭罗的这本《种子的信仰》。
      
      翻译的很简单,里头有很多小故事。
      
      用土地和森林的语言描述了种子的繁殖。其实就是这样。
      
      翻译的太简单直白,把梭罗最有特点的“带有文学色彩的描述科普”而忽略了,但是可以学到一些知识。
      
      推荐给喜欢森林,大地,各种植物的阅读者,当然前提是,你要对直白到几乎是小学水平的表述不反感。
  •     如果我有孩子,在她能听懂故事的时候,我就会给她读亨利.梭罗的《种子的信念》,让她从小就领略大自然的美,学习与自然融为一体.....
      
      我始终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无论再有多少爱你、关心你、可以让你依赖、能为你分担的亲人、爱人和朋友,归根结底,你还是孤单的,要一个人来一个人去,很多事也必须独力去承担,只能学习着融入大自然,在自然中感受美,并学会在自然中享受孤独,我想,这是我带她到这个世界上来必须教会她的。
      
      亨利.梭罗除了是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还是位杰出的博物学家,他强调亲近自然、学习自然、热爱自然,追求简单的质朴生活,提倡短暂人生因思想丰盈而臻于完美。
      
      对于他,人们可能更熟悉他的另一本名著《瓦尔登湖》,不过《瓦尔登湖》探讨的是个人在自然中的成长和发展,而《种子的信念》则讲的是富饶的生命与自然的相互关联,这是一本崇仰自然、敬畏生命的奇书,也是满满凝结作者心血的一本书,为了这本书,梭罗投入数十载的时间对野生果实、野草及森林演替进行观察研究,书中对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联的细致观察发掘实在令我这个150年后的读者也肃然起敬。
      
      如果你是个热爱生命的人,建议你也读一读这本书!
      
  •     这本书是梭罗的遗作,其实严格来说都不能算是遗作了吧——在他死后200年左右,他的粉丝们根据他生前的笔记、散稿、观察记录卡片等等,编辑了这么本书出来。书名有点大,倒是符合梭罗那颗哲学家脑袋的,不过它的内容,讲的却是植物种子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包括从种子的样子到种子的传播甚至因此而来的植物群落的演替。说是故事,里面的情形情节据编辑者介绍,还是具有惊人的准确性、科学性的。自然,梭罗的文字,就算经过了编选者怎样的披金捡沙,再怎样的科学,也不会少了小说家的描述,文艺家的抒情,哲学家的沉思,只是,这几样东西的成分,和梭罗那本《瓦尔登湖》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大约也正是因为这个不同吧,《种子的信仰》的知名度和《瓦尔登湖》比起来,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在我自己,倒不是出于对主流的偏见,我的确更喜欢《种子的信仰》些。举个例子,在《鬼针草与金钱草》一节中,梭罗一开头就写道:
        
      “我们这里共有5种鬼针草,结的果实都像一个个稍扁的箭袋,里面的箭都尖向下插着,数量从两枝到六枝不等,早的10月2日前后就能成熟,随后便多了起来,有时能一直持续到第2年1月的中旬。假如有人在10月里路过或穿过一片半干的水塘,衣服上常常就会粘上不少这样的种子,如同在不知不觉中到了小人国,在一排排军人中走了一趟,无数看不见的士兵在愤怒中向你又是射箭又是投标枪,当然没有一枝能到达你小腿以上。两针的、三针的、四针的……不断射到你身上,直到裤腿上好象长满了硬毛,越聚越多,手根本拂不去,再整洁的人也只能听其自便,兀自前行。”
        
      鬼针草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如果一下子想不起了,请参看笨笨熊的美图),尽管在成都平原我们常见的只有两种,可它们带给常在户外行走的人们的印象一定不会浅,为什么呢,梭罗在《鬼针草与金钱草》这一节中给了他的答案,了解了他的答案,以后我们再在野外碰到鬼针草的时候,皱眉而外,或者也可以有会心的微笑了。我喜欢自己平庸的生活里面偶尔可以有这样一些会心的微笑,和《瓦尔登湖》比起来,《种子的信仰》给我更多这样的机会,这大约就是我更喜欢它的原因吧。
      
  •     一
      
      天地万物,美而不言。
      很难想象一粒不起眼的种子,承载着怎样的生命力,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作者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地球也生发于一粒种子,那么地球的种子就像一个直径不到2英里半的圆球,放到康科德镇上,也不过占去十分之一。
      当我再看到楼下的松柏,湖畔的垂柳,道旁的白杨……哪怕是路边的小小野花,不禁都有了新的眼光,为它们的勃勃生机而感到欣喜而敬畏。这是怎样的一场旅途——深林里的小松鼠蹦蹦跳跳地采集食物,抱着松果和山核桃,并趁它们新鲜时藏到地洞里;冬天,桤木和桦树的种子飘洒在雪地上、灌木旁,顺着水流漂向远方;在阳光的沐浴下,枫树籽乘着风来静静地在堤道上安家;紫雀啄食了梧桐和杨树的种子,在尖细悦耳的鸣叫声中,向大草原腹地飞翔。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书,也是一本发人深省的哲理书。大概这个过渡,只有大自然可以完成,文字只不过是其博大精深中的一小部分的传递者。
      英国人曾做过一个实验,在松树林里种入橡树树苗,使其共生共长。两三年以后,开始逐步把松树清除干净,每年砍掉一定数量,直到20或25年之后,所有的松树全军覆没。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橡树的成长得高大而茂盛,当初种下的树苗几乎无一夭折。科学家们为他们发现的橡树种植技巧感到骄傲,并为此获得了一项专利,而他们远没有意识到,他们并不是原创的发明者,他们的技艺与无人力协助的大自然采用的方法如出一辙。
      大地孕育着她的陈旧与清新,世之物生,在无言中流淌成光年。
      
      
      二
      
      一直欣赏梭罗,一个能真正将自己融入自然的、身体力行的人。在空寂的环境中定居,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自然笔记。平和而又严谨,纯净而又悲悯。
      他曾稚气地为了弄清松鼠如何采松果,学着它们的姿势亲自上树采摘,弄了一手难以清除的松脂;他曾不懈地追踪丢失了一头猎犬,一匹栗色马和一只斑鸠;他曾坦然地在一个愉悦的春日晨光中,将所有罪恶消融并祝福昨日还深恶痛绝的人。
      在自然这座无以比拟的圣殿中,保持自己美丽的灵魂。
      他严肃地告诫人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细数每一次手起斧落,随着砰然一声巨响,方圆数里的邻居就都获知林木倒地的消息。但是,没有几个人会去想,另外一种微小的努力如何集沙成塔。行旅过客很少能听到那些微小的努力,与正在斟酌稳健地工作着的大自然会心交流。”
      他清醒地思考:“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
      他乐观地追求:“我们的展望也这样,当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来。”
      ——他说:“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恶语诅咒它。”
      
      
      三
      
      我一直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
      蓟草冠毛乘着风或水流在新的住所繁衍生息,河面上常常漂浮着成堆的冠毛,而事实上它们已经失去了种子——失去种子,意味着冠毛对庞大的蓟草部族全无半点贡献。
      曾觉得自己就像是那堆毫无价值的冠毛。
      莫名的力量使我发现,所谓的伤,不过是一场无关痛痒的幻觉。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给予我幸福和肯定。使我珍重爱,甘愿承担。
      我也终于相信能够身怀一颗种子,飞得更沉着、稳健。
      它将是饱含着自信与智慧,爱与希望,漂洋过海,到达一个安全的避风港。带着始终如一的执念萌芽、成长,开出馥郁芬芳的花,结出健康饱满的果。即使仍在荆棘满布的路上,聚散之间也依然洗练淡定,凝固每一寸有意义的时光。
      
  •      书的在去都江堰过春节时买的.因为迷各种植物所以理所当然的迷上了这本很有智慧的生物书.
       这本书是梭罗耗费数十年心血写出来的.是一本崇仰自然敬畏生命的奇书.
       它所描绘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联系简直让我目瞪口呆.
      
       PS:因为只看了一遍,很多东西亦没看的很透彻,这篇评论日后补充!
  •   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真好!梭罗的Civil Disobedience道出了对自己人生的深刻思考,每多读一篇收获都多一层。
    “我不是生来受人指使的,我要按着自己的方式来生活”......
    "如果植物不能按着本性生活,它就死亡,人也一样......"
  •   “谁会再相信但以理和米勒的预言?他们说世界会在这个夏天完结,而此刻有着信仰的马利筋种子正在成熟。”
  •   种子的信仰我写过。我一会发给你。
  •   第一重奏 语灵
      
      姗姗迟瑛,伤华尽落。
      悠此悠此,忽忽琏琏。
      千集百感,有吾斯然。
    天垂帘涧,往逝涛涛。
    雷鸣垂听,风舞无情。
    钦此钦此,我独黯然。
  •   无可奈何,哲学诗
        哲学的黎明犹如根节生枝  盘复的根节上再生枝叶  无奈此枝本无情谊  待芳花一吐为快后  无复给养  一月霜打  冬月已凋零    树干犹如本我  其根甚深  温暖的地母暖护其身  上苍的雨露慷慨赐予  那至乐的阳光也随波逐影    当我出生  我是一粒种子  是大地母亲用泥土将我包裹  蚯蚓为我松身  我可乐可见哉  我愿生生而生    顶起头顶的石块  我奔苍天而来  明媚的春天又是华丽的夏景  到那秋收的时候  我也已经经历了一段传奇  等那东风肃杀  我已明帝的旨意    在寒冬之后又一个黎明  我终见又一轮红日  此时我已不同  那红日当也不同  当我追慕的风呼啸而过  稚嫩的叶子乐呵呵    一冬一秋 一秋一冬  我想参天直指苍穹  一秋一冬 一冬一秋  时间老去再也不管我  我也不管年华的老去  再也不听乐呵呵    那恼人的鸟儿来拜访过  我却渴望风来摇摆  那蚯蚓也曾来过  我却希望寻食的伺物悄悄走过  是否这就是所谓物竞天择  悲哉寂寞  物竞天择    。。。。。。
  •   会心的微笑 :)
  •   喜欢,会心的微笑
  •   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这是罗曼·罗兰的话。
    希望你像种子一样,飞到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那也应当是终生的归宿,是真正值得扎根的地方。
  •   16岁的小MM,真有才华。
    是哲学家,又是文学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