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战曲

出版时间:2010年7月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田艺苗  页数:204  字数:11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部书稿的主线是音乐,线上勾连了西方的大师,中国的学子,城市街道饭店和家,和自己。田艺苗的调色板上层层叠叠。   读田艺苗,她的文字有“时值感”。音乐是线性的,占有时间。她的文字是音乐的延长音。这样的女性对时间更敏感吧。或者这样说,无论是听音乐之前的经过,还是之后的邂逅,她都交给我们一个休止符。

作者简介

田艺苗,女,青年学者,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师,香港华人女作曲家协会常务理事。曾获得音乐教育学士,作曲技术理论硕士和高级复调博士学位。二O0七年开始担任CCTV音乐台《影视留声机》栏目的策划以及撰稿。曾受邀在“上海之春”等多个大型音乐节宣讲论文或演出音乐作品,获

书籍目录

代田艺苗序(陈村)当莫扎特老去 至少还有Missa     温柔的战曲   多瑙河传奇 人文巴赫 乐谱打开,曾经沉默的生活打开 直至语言不及之地 狂野诗篇 人与风景的交流  巴洛克梦魇 镜中之镜 爱是身体最美的潮汐 大家来抒情 艳火煮《茶》 观世观音,如去如来 虚空之心谁在声音里徘徊 沉默的钢琴 他不知道他知道 死在威尼斯 花开有时,梦醒有时 久石让,时光流逝以前 黑暗中旋转的万花筒 坂本龙一的瞬间和词语 日出时请将悲伤终结乐手之旅 等待巴赫来检验 超越听觉 一直下雨的旅行 绕过抒情的陷阱 白天打扫,晚上祈祷 神童的前世与今生 亲爱的野姑娘 田野萍踪 忧郁的南美 相爱,或者死亡 歌手 晚安,北京 烂醉的鱼 独奏者 音乐,上海的回忆与呼吸放下身段搞艺术 乐评有什么用 皮娜•鲍什:孤独与荒谬之舞 静观•呼吸•包容•超越 心与琴游 秦文琛:黎明终于到来文艺青年拔苗助长(后记)

章节摘录

   当莫扎特老去 最近一次听到弥撒曲,是在音乐学院里。沉闷午后,到走廊尽头倒咖啡的时候,发现窗外下起了细雨,听见一支久违的合唱曲,在空荡荡的走廊上游荡,是莫扎特的《安魂弥撒》。   坐在咖啡机旁边的红色消防箱上,一边喝咖啡,一边把这支曲听完。   乐曲是从三楼的一间教室中传来。人声嘈杂,衬得这支合唱愈见纯洁空旷。年轻的孩子们容易着迷肖邦的伤感与拉赫玛尼诺夫的狂热,却不能忍受一支弥撒曲漫长的祈祷。这种典雅的仪式感,属于行将老去的人们。   当莫扎特老去,才开始谱写弥撒曲。   有时候,音乐只是在模拟人的感情,所以有些旋律会在感动你之前预先令你落泪。如果音乐真的能够教化众生,那它也会反过来重新教会我们感情。古典的音乐,诠释了古典的情意。那是一种成年的、朴素的,饱满而持重的感情。深沉却不乏激情。看过了雁去潭空,梨花开遍又落,才更知晓世间的情重酒浓。   喜欢这张卡拉扬晚年时录制的《安魂曲》版本。在卡拉扬100周年诞辰的最后几天,还是忍不住要一提再提他的杰作。这样孤独伟岸的大师,也会老去,当独唱的女声,从乐队中如月色浮现,他冰蓝色的眼神也不禁恍惚迷离。   即使安魂曲,即使是告别之作,莫扎特的轻盈如故。《安魂曲》包含了14支分曲,其中只有前两首《垂怜经、进台咏》和《求主垂怜》全部出自莫扎特手笔,其余的大部分他只来得及写下缩谱,由助手完成配器。第8 曲《落泪之日》的旋律最美,他只写下8小节,就绝笔而去。   所有的乐段都遵循传统的安魂曲模式,依照唱词组织音乐结构,合唱简洁清澈,织体疾速更换,他的速度感几乎已经接近现代。第3曲《震怒之日》,虽然有着宗教合唱的外型,但曲调流动并且色彩缤纷。在很多乐段中他开始写下对位曲,这种古老晦涩的音乐语言,被他写得春意盎然。一支二重赋格曲,穿插在混声合唱中,犹如春日融雪的溪流,浪花沸腾着冲开了修道院森严的大门。作为宗教音乐,这样的安魂曲似乎过于活泼艳丽,但它一定曾被神的光芒点亮过,才能够击败时间,跨越历史,穿越了尘埃与冰雪,依然鲜艳而鲜活。   自童年时就开始弹奏莫扎特的奏鸣曲,但是在成年之后,听懂了贝多芬的炽烈与巴赫的浩瀚之后,才开始懂得莫扎特独特的纯真,他的浑然天成,他的苦难奔波与轻快的音乐风格之间的高贵差异。   神童惊世,丧失了童年,他把童年奉献给了所有人。此时32岁的莫扎特,已经是很老了。他疾病缠身,见到来委约《安魂曲》的黑衣人,误以为自己撞见了死神。上帝急着见他,大约也是爱慕他的才华。在普希金的诗剧中,那个委约临终前的莫扎特谱写《安魂曲》的神秘黑衣人是宫廷乐师萨列里,就是电影《莫扎特传》中那个疯狂嫉妒莫扎特的音乐家。这当然是杜撰的。对于莫扎特来说,惟有他人的疯狂嫉妒才足以说明他的天才。这个不幸与莫扎特同时代的音乐家萨列里,其实是那个年代惟一真正懂得与热爱莫扎特的人。当莫扎特死后,他的人生不再有参照,他也活不下去了。   当天使回归天堂,留下的人,只好做了大地上孤独的兽,在旅途的终点,不安地等待黄昏来临。如同《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写道:“欢喜的人将因哀伤而佝偻。当你复归尘土,我将为你披发,我将披上狮皮漂泊在旷野。”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温柔的战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田艺苗老师的音乐笔记,很轻松
  •   再也没有遇到想要的文字更美好的事情。温柔的战曲,在我像要的时候,她恰好出现了。
  •   以前读过田老师 的《流影留声》·····这本新著依然温润如丝,浸透着文字的芬芳,以轻盈的笔调讲着音乐家创作背后的故事,像莫扎特的绝笔《安魂曲》只写了两章,后面是他人按草稿配曲的;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恢宏地将生命的五味杂陈用道道旋律悉数表达;《英雄波罗奈兹》源于钢琴诗人肖邦生了一场大病。。 田老师的作品能不推吗?
    ··
    读田老师的书你会发现什么才叫音乐 什么叫真正懂音乐!!!!
  •   每次拜读田老师的作品都受益匪浅,
    这真的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好書!
  •   还没看,不过应该不错!
  •   据说不错,一边看电影,一边听
  •   好像换了别的什么书,不记得了。
  •   这套小精装我就差几本了!
  •   看的时候大概流了三次眼泪?现在虽然想不起来为什么了,但是当时的感觉就是好感动好感动~~~~

    古典音乐造诣不深,跟着专业人士徜徉一下,似懂非懂,能偶尔回忆便可乐而忘忧。
  •   特别喜欢上海文艺的这套精装书,内容都很精炼
  •   不妄加评论
  •   温柔?
  •   貌似不应该买的
  •   看了不知所云,与作者以前写的一本现代音乐文集差得太多,不推荐乐友购买,
    有愿意购买的可以奉送。
  •     听取色彩的磅礴一片
      ——读《温柔的战曲》
      
      范典/文
      
      
      很容幸地,在田艺苗的小作集成《温柔的战曲》的“后记”中得到片语感谢之辞,与她有过一面之缘,共坐杭州茶馆,邀她在书封签字留念,田艺苗很认真,从书中摘录金句,还缀以星与烛光的标记。记得有一句——放下身段搞艺术,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艺术固然艰深,仍然有大堆人趋之若鹜,从每年考音乐、美术、电影学院的考生长队中便可略窥一二。而艺术于他们漫长人生,只不过占据瞬息一刻,有次去看中国美院毕业画展,展后有位美术界朋友对我说:“多数学生的艺术生命就短短这几年,出了学校可能就意味着终结。”音乐和美术一样,常常急功近利趋向于商业环境,而很难实现真正的价值所在,要么就是高高在上,引人注目,但不适合国情,多数人只是盲目觉得好,却说不出好在何处。这样看来,学院派固然是死水一潭,却在微澜里舞蹈。田艺苗自嘲为学院派,却有为人师表的率真和担当,她现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师,对古典音乐体系的熟络并未使她觉得高人一等,她认为,艺术是属于大众的,也正着手于将古典音乐介绍给更多国内的年轻人——这就是为何“放下身段搞艺术”的初衷吧!
      
      《温柔的战曲》算她第二部作品,第一本《时间与静默之河》她也寄给我,未曾细读,也是关于古典音乐和作曲家人生,只是这一本装祯设计更为精致秀雅。上海书店出版社陆续出的这套“海上文库”丛书,我都想收藏,不仅出自名人之手,且视角独特,唯一缺憾就是太薄。田艺苗收录在内的千字小文,多数都是报刊专栏的稿子,因此文笔凝练、意象纷呈,还从未真正细读过音乐人士的评论,上次读菲利普·拉金的《爵士笔记》看得我昏沉欲睡。因其更高一层次,首先将你设定为爵士专家(而且最好是本土人士),其次更在专业基础上提出驳杂见解,实在引不起共鸣——倒不是说拉金的书不好,只能说看不懂,也不适合我看。
      
      而在《温柔的战曲》中,至少我读到的,不只是音乐,还有人生观、文本解析、文学、电影、舞蹈,它们虽然以各个角度呈现,却无一不围绕在音乐周围,在这个文艺青年过剩、信息同质化的时代,这些都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心灵养料,但极少有人在文章里去展现自我,而常以事论事、以己喜恶来作出价值评判,戴着实用主义的世俗眼镜指指点点,有教授便在某读书会上对学生看待大师作品时的指责大为光火。对于好作品,首先应表现内心的尊重,这大概是学院派最为基本的信条。田艺苗的文字很个人化,且带有性别意识,常穿插“我”字来强调书写的自由随兴,她没有简单评判某首乐曲的好听与否,而是将它色彩化、意象化,首先将这种乐曲的抽象转化为具象,让文字具备灵性、通透感,同时又是可感可知,为视线所吸收的。音乐家的资质令其的感知更深刻也更服众,而小女人、文艺青年的个体化,亦使这份真诚变得实在、贴心,犹如朋友细心导引。
      
      说实话,书中提到有几位当代音乐家我并不认识,像埃莱娜·格里莫,《亲爱的野姑娘》,但是读到文字,读到文中将其与刘索拉作比,用三毛、齐豫、《莲花》中的内河来衬这个“野性”,我便仿佛认得这个女子。热辣与沧桑的交集,优雅与不羁的联合,那是舞台灯光照耀下的灵魂,台下则幽灯微明的结着另一张灵魂——田艺苗自己,她与大师的人生辉映:“回想起来,那个年纪的我,正每天坐在学院的图书馆里面壁,啃着饼干和考研模拟试题300例。那个十年,好像都是在考试与升学的压力中渡过。这些坚定明确的目标,粗暴地掠夺了我们的青春血性与少女情怀……”那些血性青年哪儿去了?真正的大师怎样才被推上那个舞台?仿佛一切都在对比中有了答案,这一幕极似电影《朱莉与朱莉娅》中抛却时空的厨艺比拼,同样是挑战感官之飨,大师在平凡中砺练而就,非凡则应理想而诞,除非像莫扎特等天份,多数人还是要经历漫长而艰辛的等待,而这个过程或者沉沦或者挺拔,便是唯一的界定标准。
      
      无数个短篇幅,看似驳杂散乱,作者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空间却是完善而整体的,图书馆、系里的聚会、音乐会、观影……苦读的身影,内敛含蓄的性格、坦荡率真的为人,组合成一个看似文弱却内心强大的她。或于托马斯·曼繁复文字与马勒第五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慢板中搜寻电影中的爱与诗意(《死在威尼斯》),或在古尔德与格里莫指尖来辨认巴赫的对位法,或于南美和云南等地域风俗来探寻乐感和多声部合唱,或在武满彻、坂本龙一和久石让等日本音乐家的身影里穿梭不止,或在《海上钢琴师》与世隔绝般的浪漫气质里艳羡这份决绝……她脱颖而出的还是执迷于文字上的灵动与飞扬,抛弃了艰深理论的搬弄,试图保持一种零碎且服从主题又不显罗嗦的格局,也使每篇端整得近似于刻意的磨炼,总觉得我变成了那个喜欢读时尚杂志的张爱玲,而田艺苗是制造这一连串妙语连珠的文章作者。文字的珠圆润滑,本身也具备乐感,或舒或展,且多层面,像是多声部乐章,既呼应了我这颗文艺青年烂熟于胸的文艺印象,又使我得到洗礼与灌溉。不过亦有不满之处,对一些不熟的国外艺术家人名,希望能加以英文注释,或对一些专业术语加以诠释,或许更便于一般读者对音乐的了解。
      
      这些文章见证了她在音乐方面的成长轨迹,同时交织了当时当地她的思悟或灵感闪现,或许我们不该以她单方面的印象来纠正我们本已存有的观点,但不可否认,这本小书也提供给我们一种借鉴,人生苦短,成功不在于你实现价值多少,而在于你化入点滴的努力,不卖弄不骄纵,片言只语的灵感日积月累,终将构成磅礴气势的斑斓人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