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鲍威尔 页数:196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我们中国,乍提起美国记者J.B.鲍威尔,知道他的人也许还不多,但若提起《密勒氏评论报》及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那知道的人就大有人在了。《密勒氏评论报》是解放前美国人在中国出版发行的一份有相当3影响力的外文报纸,埃德加·斯诺当年访问延安时的身份就是《密勒氏评论报》的记者,其名作《西行漫记》(原名为:RED STAR OVER CHINA,即《红星照耀中国》)即是那次延安之行的最大成果。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J.B.鲍威尔恰恰就是《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而埃德加·斯诺的延安之行及其《毛泽东访问记》自1936年11月14日起在该报连载,则都是获得J.B.鲍威尔允准的。这是一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举动,因为这是有关毛泽东身世、言论及照片的首次公开发表,当时在海内外曾产生了强大震撼。由此看来,J.B.鲍威尔是一名对中国人民及中国民族解放运动有一定同情心的西方新闻人士,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了。这或许也就是8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特邀J.B.鲍威尔之子访华的重要原因。 的确,J.B.鲍威尔自1917年首次以新闻记者身份踏上中国土地以来,直到1942年他因受日寇迫害而被迫离开中国,他的人生主要经历及命运,就与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发生了颇为密切的关联。在此期间,无论是刚来不久发生的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 “五四”运动、北洋军阀混战,还是接着发生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及国民党政府的建立,以及以后发生的国共两党的对立与合作、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国外各势力在中国的活动,等等,J.B.鲍威尔作为一个历史见证人不仅都耳闻目睹过,而且,凭着他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这一系列历史事件与社会活动,绝大多数都成为他所关注、报道的新闻“热点”。《鲍威尔对华回忆录》(原名为:MY TWENTY FIVE YEARS IN CHINA,即《我在中国的25年》)可以说就是他对自己在华25年主要生活经历的总结与回顾。但与一般新闻报道不同,由于这是一本个人回忆录,所以不仅涉及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且他个人的不少社会交往和遭际也夹叙其中,书中所披露的许多第一手材料,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看来,还觉得比较新鲜,不失其可读性与史料价值。也正是出于此考虑,我们特不揣谫陋而通力将它译成了中文。 的确,本书的翻译是一个共同合作的成果。具体分工是:第一章至第十五章由邢建榕承担,第十六章至第三十章由薛明扬承担,第三十一章至第四十章由徐跃承担。囿于学力,限于时日,书中可能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诚望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也由于作者个人的立场,在J.B.鲍威尔所回忆、叙述的历史事件及个人活动中,有些观点偏颇,甚至错误,有些内容也与真正的历史事实有出入,抑或有歪曲之嫌。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除对少量实在离谱的段落作了删削外,一般都保留了原貌或作了加注处理,希望广大读者阅读时予以注意。另,书中分六大部分及其标题是我们另加的。译者 1993年秋
内容概要
作者系旧中国著名西方报纸《密勒士评论报》的主编,本书是他在华二十五年工作生活的回忆录。全书分四十章,从作者1917年来华写起,直到1943年作为战俘交换离华返美,全面而具体地回顾了其间所经历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及社交活动,对其中不少内幕,诸如日俄在对华问题上的微妙联系、流亡中国的白俄及其活动、中国土匪对外国人的绑票、日军对英美法等同盟国侨民的迫害等,都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此外,他与孙中山、吴佩孚、冯玉祥、张作霖、杜月笙等历史名人交往的轶事,也颇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鲍威尔(Powell.J.B.) 译者:邢建榕 薛明扬 徐跃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开始与中国结缘 1.东方之行 2.密勒和《密勒氏评论报》 3.1917年的上海滩 4.孙中山和袁世凯 5.内战的阴影 6.蓝辛一石井“事件” 7.流亡上海的白俄 8.编辑做说客 9.山东与华盛顿第二部分 扑朔迷离的20年代 10.前清秀才、基督将军、东北虎 11.临城劫车亲历记 12.华南的事务 13.20年代的党派斗争 14.“四一二”政变中的内幕故事 15.干涉的外交伎俩 16.采访“中苏之战”第三部分 “九一八”枪声响起之后 1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爆发 18.苏联、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微妙关系 19.海参崴之行 20.横越西伯利亚 21.1935年的莫斯科 22.取道日本回上海 23.1936年的菲律宾第四部分 从“西安事变”到南京的陷落 24.西安事变 25.端纳的斡旋 26.西安事变的结局 27.日趋紧张的局势 28.1937年的美国军舰和日本炸弹第五部分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 29.我与《芝加哥论坛报》 30.越来越重的压迫 31.炸弹与刺刀 32.纳粹德国的魔影 33.历史断线了 34.日本人的“效率”第六部分 战俘生涯及迈向新生之路 35.恐怖的大桥监狱 36.“危险思想” 37.美国援华谷物 38.交换名单 39.踏上归国航程 40.中国之未来后记
章节摘录
我们定于1917年6月2日出版创刊号,紧张的筹备工作加快进行。就在创刊号出版前几天,我恰巧碰到美国在华法院的一位官员。那时,美国在华法院的主任法官是罗炳吉,他是内布拉斯加州人。据那位官员私下相告,罗炳吉法官正在作一项重要决定,如果我们的创刊号能够延迟一个星期出版,或许会抢到一条好消息。我衡量再三,决定延期出版,这就是为什么《密勒氏评论报》定在6月9日,该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而不是原定的6月2日,该月的第一个星期六出版的原因。罗炳吉法官的决定果然重要,但因此却招致一些未预料到的反应。其中之一,便是以美国人法兰克.J.雷文为首的一群颇有势力的当地投资人,拚命反对这项决定。他们不仅憎恨罗炳吉法官,同时也憎恨我们的报纸,因为《密勒氏评论报》独家刊登了这项决定。美国在华法院的这项决定,不准雷文和他的同伙组建私营的“美丰银行”,除了法院的规程外,罗炳吉法官还特别提到,极需阻止在华从事商业活动的美国人组建诸如此类的“松散而不负责任的公司”。
后记
在我们中国,乍提起美国记者J.B.鲍威尔,知道他的人也许还不多,但若提起《密勒氏评论报》及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那知道的人就大有人在了。《密勒氏评论报》是解放前美国人在中国出版发行的一份有相当影响力的外文报纸,埃德加·斯诺当年访问延安时的身份就是《密勒氏评论报》的记者,其名作《西行漫记.》(原名为:RED STAR OVER CHINA,即《红星照耀中国》)即是那次延安之行的最大成果。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J.B.鲍威尔恰恰就是《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而埃德加·斯诺的延安之行及其《毛泽东访问记》自1936年11月14日起在该报连载,则都是获得J.B.鲍威尔允准的。这是一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举动,因为这是有关毛泽东身世、言论及照片的首次公开发表,当时在海内外曾产生了强大震撼。由此看来,J.B.鲍威尔是一名对中国人民及中国民族解放运动有一定同情心的西方新闻人士,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了。
编辑推荐
《我在中国二十五年:主编鲍威尔回忆录》:旧中国最著名的西方观察家和评论家,亲自批准《红星照耀中国》的采写和发表,全面具体地回顾了他所亲历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活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