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6-01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谢阁兰 页数:203 译者:邵南//孙敏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维克多·谢阁兰,法国诗人、作家、学者,生于布列塔尼,早年学医并终生以此为业,但其志趣却在文艺和哲学方面。他所处时代的欧洲文坛,象征主义之象牙塔令人窒息,于是谢阁兰利用自己海军医生的身份开始了寻找“异域”,拓建“自我帝国”的旅程。 本书是“谢阁兰文集”之《诗画随笔》,具体内容包括《两个兰波》《居斯塔夫·莫罗:俄耳甫斯教的大画师》《高更在他最后的布景里》《纪念高更》等。
作者简介
维克多·谢阁兰(Victor Segalen,1878~1919),法国诗人、作家、学者,生于布列塔尼,早年学医并终生以此为业,但其志趣却在文艺和哲学方面。他所处时代的欧洲文坛,象征主义之象牙塔令人窒息,于是谢阁兰利用自己海军医生的身份开始了寻找“异域”,拓建“自我帝国”的旅程。1903年,他去了塔希提,两年的岛居生活留下一部小说《远古人》。随着旅程深入,最初的个人审美逐渐在谢阁兰笔下成为一种普世的人生美学,从而焕发出尼采式的拯救热情,这种激情背后是欧洲19世纪末的虚无厌世——“上帝死了”,之后,要么葬身于虚无,要么,与虚无搏斗……“异域情调”与“多异之美”正是谢阁兰凭以生存的信念。1909年他来到中国,用生命的最后十年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化,并完成了从“中华帝国”到“自我帝国”的意识转移。这期间创作、构思的一系列作品和论著——《碑》、《画》、《勒内·莱斯》、《出征:真国之旅》、《异域情调论》等——奠定了谢阁兰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书籍目录
编者导言兰波(邵南译)两个兰波附录莫罗(邵南译)居斯塔夫·莫罗:俄耳甫斯教的大画师高更(孙敏译)高更在他最后的布景里纪念高更《诺阿诺阿》序言
章节摘录
平心而论,莫罗的色彩是贫乏的。下此断语需要一定的胆量。无理的指责难以服人。这确会显得无理,因为当我们看到一幅画,当我们踏进这个惊人的博物馆,但见四壁珠光灿然、晶莹澄澈,仿佛水晶琉璃、金银嵌饰交相辉映,令人惊呼,恍惚如醉,而这一切似乎都源于色彩的机巧与画面的魔力……然而我说的是事实。且看这幅四平八稳、完整无憾、目的明确的画:《朱庇特与塞墨勒》——站在两米之外——刮杂的火焰,有些僵硬的彩色玻璃制品……近一些:一些笔触,一些切面,一些亮彩,一些反光:绿色、红色、红色、蓝色、一点紫色、绿色、又是红色——这些用来画布景,那些用来画衣裳……这一切均匀透亮,闪着柔滑的光泽……这一切是色染的威力吗?不。一些颜色,是的,数量很多,分量大致均等。色彩?不!…… 为了不致为我们预见到的指责所中伤,为了避免仅就难以捉摸的感觉放出一堆空话,我们便须小心,不再就此多谈下去了。然而,毋庸赘述,我们要说的是:看看特纳,看看德拉克洛瓦,看看我们中间的梵·高和高更,于是,不必多言,对于后几位,他们色染的表面,对于第一位,狂欢的细点组成的云霞、五光十色的天空以及璀璨的缤纷五彩,顷刻间就令我们那位德高望重的金匠的画黯然失色,光环褪尽,露出如水晶雕般冰冷的本相,沦为权贵堂上中规入矩的珠宝陈列,而那色彩——红宝石和祖母绿——乃是出奇地花哨而冷酷!作为画家,他的色调是贫乏的,因为色调的威力绝非任何简单的拼凑所能实现……莫罗遵从教导,运用学院里学来的技能,他是好的素描家。在我们看来,他很不幸地成了画家……或者,不玩文字游戏更好:莫罗不是画家。 是那个眼明心细的大师,惠斯曼,首先认定了他那些实用的表现手段中所有的繁复、杂糅、造作、天真和灵巧。惠斯曼于1880年写道: 因为事实上,严格说来,他的油画看起来不再属于绘画。居斯塔夫·莫罗先生不仅极看重建筑术,而且他所用来重现他梦境的手段,似乎是从古老的德国雕刻术、陶瓷烧制法和珠宝工艺中借鉴来的;那里面什么都有,马赛克、乌银嵌饰、阿朗松的编织、古代的精工刺绣,且类似于老式弥撒经本插图的着色术以及古代东方的怪异水彩画。 这些线条因准确和精细而美妙:组成这只无可指摘的眼睛的十条线正揭发并控诉着。这位画家究竟怎么回事,能既拼接又雕刻,既刺绣又着色,在服装上堆起宝石,予金银匠的摆设以蛮族的光泽——红宝石和祖母绿的搭配几乎使玻璃落泪!锋芒毕露的钻石寒光逼人……珍珠,亦即英雄的肉体,有如柔和的乳白色花岗岩……哦!色彩!深邃的、放歌的粗犷色彩在哪里,令人窒息的、强烈的美,深沉而甘美的色团在哪里……,真正的画家的真正的材料,甘美、酥肥、在目光里融化,这本身就足以造成幻觉和一种如饮琼浆的至乐。这里一切都散碎、斑驳、支离,一切都在叮叮当当,闪闪烁烁,碎石飞溅,冰冷,冰冷,暗淡的红宝石和死气沉沉的绿玉何济于事,冰冷如掩藏在玻璃饰物之下的肌肤本身,如那些同样苍白的面孑L上散人虚空的眼神;——何等呆滞的人间,何等凄冷的天地,充斥着五彩的霜雪……一些颜色,再说一遍,不是色彩。 不过,这使得我们去关心、探测、抚摸、嗅闻(因为他把什么都放了一点在这个……)这材料。 让我们既不要轻视言辞,也不要轻视考察。一名艺术家,无论他是个如何纯粹的幻想家,尤其是,一名造型艺术大师,他看起来最轻的一跃,都必须克服这一沉重镣铐的拖累:材料。当然,不受其奴役,这或许和职业有关。这和力量也有关。纵然他驯服它,他捏它,他狂怒地攥它或者他对它拳打脚踢,并无大用:他的艺术只能靠它而存在,否则就只剩一股精义挥发一空,熏香去尽,色泽无存。固然,凭着惑人而无能的线条和阴影,画家重复着约定俗成的元素……但是他不可能摆脱它们。如果他不能驯服它,那就轮到他被打倒了。那么材料第一要求的是什么呢?艺术上的一种具讽刺意味的道德品质,的确,那是真诚。 这就是说:大理石代替不了木头。木头摹仿不了石头,方解石不该当作金属来用,金属同样不是石膏。这是雕塑的道理。 倘要谈论油画,谈论平面装饰艺术,这一点可能就不那么明显了。不过,人们不会搞混——这不可能搞混:油彩有它自己的特性,无法代替珐琅。如果用珐琅模仿油彩,那会显得别扭,真的。难以想象在彩色粉笔的色层上敷以水彩的淡薄,或者混合不同的表现方式;我们由此得到所有的生拼硬凑中最为古怪的一些表现方法,复写、镀青铜的锌版、铜照相版、复制品、“仿制品”以及全部恶果。优雅的惠斯曼善于用一堆柔和的词去践踏它们。这是暗礁。若想绕开它,“材料”须得真诚地表达。 那么在我们沉浸其中的这画作里,它是否如此呢?也许材料的使用是无可厚非的:以至于色层的缓慢敷设使其中的某几幅画作质地坚实,耐折叠,经得起卷而不留印迹……但问题不在这里。既然是用了画刷将黏土掺水调配成黏稠的油彩,——一方紧绷的画布,表面呈均匀的粒状……能真切、确实地品味出这些来吗?能辨出锋毫的行迹吗?还有轻巧的墨点、厚重色块的凸起? 按照习俗和规范切削的石块、小心翼翼搁上的圆柱、矫饰的柱子和柱头、三角楣、鼓形柱身和柱顶盘的下楣,以及按常规精心刻画的熠熠生辉的细部:光可鉴人的护胫和头盔,不胜繁复的勾金描银的雕饰;这些郁郁葱葱、闪闪发光、叮当作响、不明不暗的装饰,一旦凑近了看,画家的惨淡经营真能令人愀然动容。在这些中间的,便是人的塑像。 这一些是裸的、乳白色的、冰冷且被弄得了无血色,如此出神,如此专注,以致忘却了自己线条的贫弱和肌肤的乏味,几乎深入骨髓的乏味……而且,似乎这画家也曾凭借绘画天资的灵光一闪,而捕捉到了这种贫乏;似乎他也曾为之痛苦,于是精工细作的奇迹立即疯狂地繁殖起来,让他周围一片闪亮:阿拉克涅见她织的布匹能被撕碎,顿时绝望自缢;这片闪亮的丝网,正如她那脆薄的织物一般弱不禁风,颤颤巍巍,伸出缕缕纤痕,让人以为是透明材质中隐现的水印……这里,为了严守平衡,在词的世界里,对于居斯塔夫·莫罗的画作,似乎应当开个珠宝行,将珠宝名词一字排开:绿玉髓和金绿玉,绿辉石和红水晶,玉滴石和暗绿玛瑙,大块黄金和鸡冠石,缟玛瑙、雪花石膏和绝妙的蒂尔紫水晶,玉髓和猫眼石…… 但这一切不过是游戏,甚至是陷阱:它们把我们带回关于花哨的老话题:大块的黄金?可怜的锡裹的玻璃块而已……鸡冠石?廉价的锑而已。但那些词音调铿锵,使你们的耳朵以为,这些华丽的服饰正反映出我们这位画家的富丽堂皇。以及悖论的繁多。以及廉价的泛滥:八面玲珑,五光十色,这不是力量。金可以仿制。钻石,既已造出,即将批量生产。它还有什么了不起呢?一种漂亮的工具,最“硬”的,以及一个从此仅是象征性的词。可是错了:别再相信词的作用,不然就学会怀疑:“citadelle”因其铿锵和威慑力而令人恐慌。可是,R.德·古尔蒙让我们注意到,“mortadellelle”听起来更吓人,却是一种肉类食品。不要相信彩色石头、闪光和火花的作用,这一切只是个陷阱。 不如去看看人像的另一种真正的衣裳:这种堆砌物——本身就是建筑起来的,以它的拱顶、丰碑的肌理、斑岩的外袍、花岗岩的斗篷、天空这顶斑驳的华盖,围绕着苍白而枯黄的人像。首先得考察一下“风景的逼真性”,一种地质上的准确性:这里它不存在。岩石如同摇摇欲坠的破败神庙,或者,在坚硬的地皮中央有一座圆润的天生桥,而它本来只有在潮汐的不断冲刷下才可能形成。不可思议的自然堆砌物如绽放的花朵,奇迹般地进射开来,钟乳石泪珠飞溅,并立如雉堞形或披针形,相倚相支,有些几乎倒塌……树木相反,令人不安地抽枝发芽,将四射的枝条融人高耸的圆柱林,将树叶融入叶形花纹,将植株融入神殿和壁柱……而这一切都聚集在居斯塔夫·莫罗笔下的这种世界里,在这里,他执著于运用、思考并且凝固他那因沉思而苍白的幻象。 于是出现了一个掷地有声的问题,听起来非常学究气,非常泰纳。这些建筑准确、真实到何种程度?在这些作品中,它们之所以如此精致而令人眼花缭乱,它们之所以显得如此地丰盛,是因为它们是画家的堆砌,它们建立在宏博的学问之上…… 好吧!它们是假的。或者更应该说,它们的精确性是史诗的、常规的,一个“有文化”的人做到这一点易如反掌。我想说的是,每一个人,通过我们的阅读,通过童年的幻觉,我们怀着小小的幸福感,打造着一个货真价实、光辉灿烂、海纳百川的希腊,从英雄时代到庇西特拉图,甚至到罗马人的征服。于是,在这个框架以内的一切,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沧桑感。而一旦我们小心翼翼地将其具体化,一切都消散了,坍塌了。好吧,我们只选取两种文明,希腊和印度,不过得取它们生命中的确切时间点,你们是否希望我们考察——用我们目前拥有的这么点知识——他充斥着古建筑的画作中,那建筑方式的真实性?一切都是假的。 首先是希腊。这位“思想家”所乐于表现的大多数英雄都既是先驱,又是神秘人物和象征……而且他们有那么点权利,生活在——如果不是极端传奇的那种——尽可能式样古老的建筑里。俄耳甫斯、赫拉克勒斯、伊阿宋和美狄亚、赫西俄德、阿波罗,更不用说那些不死的神,他们在奥林匹斯山的住处不符合任何建筑式样,也不合那些渺小人类的比例——渺小的他们却发明了这些!因此,需要设想,这地方应是尽可能地古老:可是不!请看在一座带有三角楣、眉顶饰座和柱廊的正规坟墓边,俄耳甫斯正为俄瑞狄斯哭泣(参见图五)。这些东西倘放在(一并考虑到其他限制条件)四世纪,将会非常妥帖。请看尤利西斯打倒了谋图篡位者,而他身后的廊柱是一种实在过于复杂的混合式柱型,就我们所知,他们尚未应如此发达……由于,近二十年来,我们忽然需要打乱我们的旧有文献。有那么一天,那些希腊人出现了,恰巧处于已然年富力强的巅峰期,大家便想象他们向来如此……然而一些文明崛起了,这些人受其影响颇深,但它们不同于这些人……并且相反地,它们和周边民族没有太大的关系……它们本身是强大的,独立的,具体的:首先是迈锡尼文明,还有米诺斯文明,更古老,更顽强,更难以想象:建筑式样、门拱窗拱、室内装潢、枝形烛台、五彩花窗……这曾经无法想象,而如今却重见天日了! P79-89
编辑推荐
谢阁兰是20世纪初重要的法国作家,一生中的重要时期都在中国度过。作为20世纪首批来华的法国作家之一,谢阁兰用清新的文笔写下了《兰波》《莫罗》《高更》等诗画随笔。让我们透过岁月的年轮,找到它们在20世纪里生长过的痕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