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樊百川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10出版) 作者:樊百川 页数:1587
Tag标签:无
前言
一、“洋务运动”一词的来历与质疑把19世纪洋务派因办“洋务”而引发的一部分“借法”活动,叫做“洋务运动”,到今天几乎已经是相沿成俗,而忘其甚谬的事情了。“洋务运动”一词,并非所指19世纪事情发生时期所固有,乃后人于数十年后所强加。现尚不知确切始于何时何人①,但知20世纪30年代后期,已为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所使用。不过自此以后二十余年间,并未为较多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所接受。其为较多学者所接受,则始自1961年中国史学会主编的《洋务运动》八册资料出版以后。
内容概要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清季的洋务新政》是樊百川先生的遗著。樊先生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研究员,他于1923年在河南新郑县出生,1951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即入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以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见长,1985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是他的第一本著作,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他生前有一个庞大的研究计划:一是要撰写多卷本的《清季的洋务新政》,二是要撰写多卷本的《中国资本主义史》,三是要编辑一套《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其中的《清季的洋务新政》,在他完成了《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之后即着手撰写,在即将完成之时不幸积劳成疾,于1996年10月13日去世,只有此项研究的副产品——《淮军史》得以完成,于1994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他两项研究计划亦已有写作设想和许多的资料积累,因樊先生的去世而成为憾事。
作者简介
樊百川(1923-1996),河南省新郑县人。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由北京大学毕业,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直至逝世。生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经济史研究室筹备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防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种津贴。主要研究成果有:撰写和发表论文近20篇。参与写作范文澜主编《中国近代史》中的有关农民运动和经济史的内容;郭沫若主编、刘大年主持《中国史稿》中的若干章节。个人著有《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50万字)、《淮军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8万字)。其中《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获四川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科研成果奖、光明日报社优秀学术著作奖。
书籍目录
第一卷洋务新政正名议(代序)一、“洋务运动”一词的来历与质疑二、洋务派的“借法”活动并未造成“运动”形势三、改称“洋务新政”最适宜第一卷 洋务新政的兴起和推行第一章 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培植代理人第一节 买办制度和买办阶级的形成一、买办制度的建立二、买办阶级的出现三、早期买办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桥梁第二节 外国侵略者迫使清政府变成其在华统治工具一、在衰朽的躯干上嫁接出适合侵略需要的新生机二、打和拉,抗与降三、就近驾驭和支持买办势力发动政变四、在军事勾结中培植半殖民地近代武装势力五、教导清政府遵守和适应半殖民地新秩序第二章 洋务派的产生和形成第一节 地主阶级中出现洋务派一、封建统治者中一部分人逐渐对外国侵略者有了“新认识二、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智以制民三、守定和议、曲全邻好,承认半殖民地新秩序四、接受改造,借法维持半殖民地制度下的封建统治第二节 洋务派的实质一、洋务派的性质二、满洲贵族中的洋务派第三章 洋务派的主体——曾、李集团第一节 曾国藩及其湘军曾系集团一、洋务派和外安内政策的制定推行者二、开近代借法维持半殖民地制度下封建统治风气之先三、宋儒义理之学的洋务派今用四、曾氏湘军嫡系的余绪第二节 集洋务派大成的李鸿章及其淮系集团一、曾国藩“安内和外”国策的主要继承人二、修补半殖民地制度下封建统治破屋的裱糊匠三、近代军阀和近代官僚资本主义的奠基人四、淮军将领的各种洋务新政态度第三节 洋务派的两大干将——郭嵩焘和丁日昌一、洋务派的理论家郭嵩焘二、洋务派的实干家丁日昌第四章 洋务派思想及其与清流派之争第一节 洋务派思想的半殖民地性质一、何为洋务派思想二、洋务派思想的产生三、洋务派思想的中心内容是遵从半殖民制度和借法维持封建统治四、所谓“外须和戎”——洋务派怎样遵从半殖民地制度五、所谓“内须变法”——洋务派怎样借法以维持半殖民地制度下的封建统治第二节 清流派的倏兴倏败与封建地主阶级谋求恢复独立统治希望的最后破灭一、所谓“清流派二、清流派的“攘外”——洋务派和守旧派之外的第三条道路三、清流派的“修内”——统治阶级内部的整饬与斗争四、甲申朝变和清流派的失败与分裂第五章 总理衙门的设立和洋务新政的推行第一节 总理各国侵略事务和洋务新政的衙门——总理衙门的设立一、接受侵略者改造的首要措施二、总理各国的侵略事务三、变橘为枳的洋务新政总汇四、海关道与洋务局第二节 维持半殖民地制度下封建统治的育才活动一、洋务派所需要的近代人才二、培养翻译官的同文馆三、近代军事学校的设立(一)福建船政局前后学堂及其他(二)北洋的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三)广东和南洋的水陆师学堂四、出洋肄业生的派遣(一)留美学生的半途而废(二)海军学生欧洲留学的多次派遣与中止(三)陆军留学生的试探五、洋务派兴学和出洋培育人才政策的失败及半殖民地教育体制的肇端附录一 表1总理衙门经费估算表附录二 洋务新政人才培养和雇用经费统计表2 洋务新政人才培养经费总表表3 同文学馆经费表表4 各地各种西学馆经费表表5 福建船政局前后学堂经费表表6 北洋水师各学堂经费表表7 北洋陆军各学堂经费表表8 北洋各杂项学堂经费表表9 南洋各学堂经费表表10 广东各学堂经费表表11 出国留学经费表表12 淮军和海防雇用洋员经费表表13 军事工业雇用洋员工经费表表14 洋务事业雇用洋员经费表第二卷 洋务新政的半殖民地军事设施第六章 陆军的采用西方近代武器与近代兵制的变革第一节 清政府在侵略者教导下学建近代武装一、侵略者的教导与清政府“学习洋人兵法”的结合二、清政府聘请洋人代练旗绿营兵洋枪队的失败第二节 淮军、湘军分别采用洋式近代武器一、侵略者培植嫁接半殖民地生机新宠儿和李鸿章的“自强”二、曾国藩、李鸿章关于采用洋式武器的争论与湘、淮军采用洋式武器的差异三、中国的第一支半殖民地近代武装大军四、从西方废弃武器中检拾“利器”来“更新”装备五、不能抵抗外国侵略的驻防军第三节 左系湘军、后期湘军与其他勇营的采用西方近代武器一、左系湘军的中西枪炮兼用与相补二、后期湘军的重建与洋枪炮化三、其他各地勇营采用的洋枪炮(一)淮军在他省的别枝(二)由淮将淮勇组成的淮军附庸绥巩军(三)豫军的毅军与嵩武军(四)山东军与四川军(五)其余各省勇营采用近代武器的落后状况第四节 绿营兵的抽练与采用洋式近代武器一、兵勇之争与绿营兵制的变异二、各地的练军及其洋枪炮化(一)天津和直隶的练军(二)江苏等省的练军(三)东三省的前、后期练军三、新疆的“因勇设标附录三 陆军改用近代装备统计表15 洋务派建立采用西方近代武器陆军支用饷需估算总表表16 京外旗营训练洋枪队饷需估算表(早期外国军官教练者)表17 各地旗营采用洋枪炮支用饷需估算表表18 淮系及北洋防营陆军军事集团支用饷款表表19 淮军军务开支表表20 参加北洋防务各勇营经费表表21 北方绿营练兵支用款项估算表表22 江南防营采用洋式武器营数表表23 江南防营支用饷需估算表表24 部分省区留存勇营支用饷款估算表第七章 近代海军的筹建与覆败第一节 在外国侵略者操纵下开始筹建近代海军一、清政府初筹近代海军与外国侵略者争夺控制权同时开始二、“阿思本舰队三、初期购买和建造的一些落后兵轮第二节 边疆普遍危机下近代海军的正式筹建与侵略者激烈争夺控制权一、近代海军的正式筹建s洋务派各集团间的争论二、侵略者争夺控制权的阴谋与购置蚊船的骗局三、铁甲舰购置与仿造的周折四、十年筹建出五支各自为政的残旧舰队第三节 中法海战中福建海军的覆灭和南洋海军的败衄一、马江海战时中国海军与法国侵华海军的比较二、马江海战与福建海军的覆灭三、南洋海军援台之役的败衄及镇海保卫战第八章 北洋舰队的建立与覆灭第一节 设立海军衙门和北洋海军一、海军衙门的设立与全国新式军舰、大部分海军经费的集中北洋二、封建官制框架下新式船舰的海军章程和“有器无人”的北洋舰队第二节 海军经费的挪用与南洋、闽、粤海军的停建一、海军经费挪用于三海、颐和园工程究竟有多少二、南洋、闽、粤三洋海军的停止筹建第三节 甲午中日海战与北洋舰队的覆灭一、中日海军实力的比较二、北洋舰队的覆灭附录四 兴办海军统计表25 北洋海防海军经费表表26 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实力表表27 甲午战争时西方国家在远东海军实力表第九章 半殖民地近代军火工业的畸形建设第一节 为适应对内军事镇压需要而兴办军用机器制造一业第二节 早期兴办的三大军火局厂和淮军行营制造局一、江南制造局二、金陵机器局与金陵洋火药局三、天津机器局四、淮军行营制造局第三节 近代军火工业的遍设一、1874年以前兴办的中小型军火机器制造局厂二、1875年至1884年间中小型军火局厂的繁兴三、洋务派兴办近代军火工业的殿军——台湾机器局与湖北枪炮厂附录五 军火工业统计表28 军事工业经费总表表29 军火工业经费总表表30 军火工业厂房设备经费总表表31 军火工业机器设备经费总表表32 军火修造经费总表表33 江南制造局经费分析表表34 江南制造局资产估算表表35 江南制造局军火制造部分经费表表36 江南制造局制造枪炮弹药经费估算表表37 江南制造局依赖外国支出经费表表38 江南制造局华洋员司薪资表表39 金陵机器局经费表表40 金陵机器局资产估算表表41 天津机器局经费表……第十章 控舰舰制造工业的兴衰附录六 造修船舰统计结语附录一附录二编后记
章节摘录
变法维新所推行的一切近代事业,普遍地概括以“新政”之名①。风气所至,连清政府也不得不把他们在20世纪初被迫允行的事业,称之为“新政”。到这时,在不少的人中,“新政”一词已经只剩下“新的政事”这个词义,几已忘却它原作“初政”的本义了。把“新政”一词由“初政”的原义,转为兼具或改为“新的政事”一义,从表面上看,也是悖离了本义。但“新”字之有新1日之“新”的字义,自古已然。从文字上讲,把“新政”一词解作“新的政事”之义,并无不通,可以同“初政”之义并存,作为一词两解,并行不悖。实际也可视为本义的引申,而非截然两歧。况且“新政”一词引申作“新的政事”解释,在洋务派活动时期已然,绝不悖离历史实际,而非后人所生造和强加,尤为顺理成章。这同后人歪曲“洋务”一词本义及其引申词义,而强加给洋务派者,根本不同。所以“洋务”一词不能用以概括洋务派的“借法”活动,而“新政”一词则可。这也是“新政”一词一出,立即为许多学人所接受的缘故。然而“新政”一词又不能单独专用来概括洋务派的“借法”活动。一是“新政”一词的“初政”本义仍存,容易相混。二是无以同后来发生的几次“新政”相区别。必须用专有的限制词来加以限定,使其具有不与他事相混的特别标志。过去有人因为洋务派经常以“自强”来标榜,遂亦用“自强”作限制词,称“自强新政”,来概括洋务派的“借法”活动。但一则“自强”一词在洋务派只是一个既未达到,又未认真追求的虚妄不实之词,如上文已经谈到的那样;二则词语仍泛,在中国近代史上数起以“自强”相号召或标榜的重大事件中②,仍难明指是何人和何时所进行,单指哪一件重大事件。这自然不能定作概括洋务派全部“借法”活动的专用科学词语。
后记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清季的洋务新政》是樊百川先生的遗著。樊先生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研究员,他于1923年在河南新郑县出生,1951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即入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以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见长,1985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是他的第一本著作,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他生前有一个庞大的研究计划:一是要撰写多卷本的《清季的洋务新政》,二是要撰写多卷本的《中国资本主义史》,三是要编辑一套《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其中的《清季的洋务新政》,在他完成了《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之后即着手撰写,在即将完成之时不幸积劳成疾,于1996年10月13日去世,只有此项研究的副产品——《淮军史》得以完成,于1994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他两项研究计划亦已有写作设想和许多的资料积累,因樊先生的去世而成为憾事。樊先生去世后,我与他的夫人谈起樊先生的后事,樊夫人说最遗憾的是《清季的洋务新政》一书,大部分已经写完,但尚未全部完成,现在人走了,书稿也就成了废物,十分痛心,希望我能把樊先生未完成的部分完成。我想,这是樊先生的遗作,我即使狗尾续貂,也难以与樊先生的思路、观点、风格保持一致,最好能把遗作整理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东西出版,以反映樊先生的思想。于是我就把遗稿接了过来。按照樊先生原来的计划,《清季的洋务新政》是3卷本,约150万字。
编辑推荐
《清季的洋务新政(第1、2卷)》是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