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4月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陈平原 页数:205
Tag标签:无
前言
春天来了,百无聊赖的农夫一时兴起,在荒郊野外抛洒下若干花籽。未曾想到,有“贵人”慕名前来参观。于是,一纸令下,为求悦目赏心,将满山遍野正疯长着的闲花野草,“剪裁”成错落有致的花园。这可苦煞了农夫,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挣扎了一番,最后决定:丑媳妇总归要见公婆,干脆素面朝天。 这个寓言,指向本书的编纂策略:当初随意挥洒,如今非要整理成前后呼应井然有序的“著述”,实在没这个本。事。承认这只是旅途中或旅行后的东涂西抹,确证作者曾兴致勃勃地东游西逛过,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虽未刻意经营,二十年间,除本书外,我另有《阅读目本》(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大英博物馆日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以及《日本印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三书。其中的《日本印象》,乃是截取《阅读日本》前两辑,配上若干精美图像,属于“删繁就简”,加上“更新换代”。此外,在诸多愉快的旅行中,我还撰有不少草稿、日记、书札等,只是无暇整理成文。此类旅行文字,有无称心的笔墨尚在其次,关键是需要“从容把玩”的心境。 读书之余,喜欢游览,管他东方西方、国内国外,只要是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我都能访则访。至于是否撰写游记,端看“机缘”,有一见如故、浮想联翩的;也有厮混甚久、毫无感觉的。在《后记》中,我曾提到:“在一个恰当的时空,碰到一个契合你心境及趣味的阅读对象,而且你有足够的时间及知识准备来仔细品尝,这样的机遇并不常有。”作为学院中人,面对“与国际接轨”的考评压力,撰写并发表游记,不但不加分,还可能给人不务正业的印象。好在本人不在意,二十年间,居然断断续续,时写时辍,留下了若干旅行文字。 明知是上不了台面的小文章,仍敝帚自珍,因其真实地记录了当初的欣喜、惊愕与感慨。选择《走马观花》作为书名,看中的正是这成语的歧义。没错,对于东西方任何一座都市或乡镇,像我这样的旅行者,其观察必定是“浮光掠影”,与专门家之“鞭辟入里”,不可同日而语(本书多处在此意义上使用“走马观花”一词)。可单是这么界说,过于谦虚,不够真诚。其实,“走马观花”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喜气洋洋:典出唐人孟郊的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 因缘际会,有了旅途中的小憩,于是,顺手采撷点花草,给自己保留记忆,给朋友提供娱乐。不用说,这些都是“表面文章”。但在讥笑其“浮浅”的同时,清体味文章背后的“得意”在我看来,对于旅行者来说,这种“喜气洋洋”的心情格外值得珍惜。 单说“走马观花”,似乎还不够;再配上一句“信马由缰”,感觉上更完美些。我之游历山川名胜,有兴致,但无计划。可古今,可中外,可雅俗。如此“观花”,希企的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偶尔舞文弄墨,说实话,已属第二义。 2007年6月5日于京西圃明园花园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在国内及世界各地的游记,正如作者所述“我之游历山川名胜,有兴致,但无计划——可古今,可中外,可雅俗。如此‘观花’,希企的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偶尔舞文弄墨,说实话,已属第二义。” 单说“走马观花”,似乎还不够;再配上一句“信马由缰”,感觉上更完美些。 作者之游历山川名胜,有兴致,但无计划——可古今,可中外,可雅俗。如此“观花”,希企的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作者简介
陈平原,一九五四年生于广东潮州。一九八四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一九八七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著有《北大精神及其他》、《学者的人间情怀》、《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以及《漫卷诗书——陈平原书话集》、《书生意气》、《阅读日本》、《书里书外》等。
书籍目录
自序江南读书记小引芜湖南京苏州上海杭州广州东游偶记今夜料睹月华明书卷多情似故人春花秋月杜鹃夏神田书肆街新年音乐会东京之“行”南游书简小引火车·驴车·胭脂河铁塔·矾楼·相国寺会馆·城墙·小野花文学史·小吃·乡下人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雨中龙门·自助餐·白马寺商战·黄河·《吉本自传》厚被子·水风井·岳麓书院养猪专业户·共同研究·森林节天子山·罚款·茶壶猛洞河·落水·王村一线天·求签·黄龙洞浓雾·“无产者”·尾挂车厢台湾行风雨故人“书香社会”胡适公园南港学术小城果然故事多无法回避的“一九六八”巴黎散记立国的根基消逝了的豪宴忧郁的巴黎“恐怖”的余华情色与文章神异的山水
章节摘录
江南读书记 芜湖 我把读书的第一站定在安徽的芜湖,纯粹由于1987年6月27日《文艺报》第一版上一篇题为《阿英藏书陈列室及纪念基石在芜湖揭幕》的报道。报道称“阿英子女四人将阿英劫后遗书及珍贵字画捐赠给故乡图书馆。为此,芜湖市在风景幽美的镜湖烟雨墩上专设了阿英藏书陈列室,以供各界人士阅览钻研”。到了芜湖我才知道,这段报道除了芜湖市图书馆确实地处“镜湖烟雨墩”和烟雨墩确实“风景幽美”外,余者都必须打折扣。首先,家属捐赠的并非阿英劫后留下的全部藏书,而是部分藏书;其次,所谓“供各界人士阅览钻研”云云,那是将来的事。国内外学术界部知道阿英藏书的丰富(特别在晚清报刊、小说的收藏方面,堪称海内第一家),倘若都像我那样闻风而动,千里迢迢赶来,不知这则报道的作者作何感想。 苏州园林名满天下,苏州藏书家也有名满天下的,那就是生于1849年卒于1971年的叶昌炽。叶氏的“五百经幢馆”当然无法跟杨氏海源阁、瞿氏铁琴铜剑楼、陆氏丽宋楼和丁氏八千卷楼这近代四大藏书楼比肩;可叶氏记载、咏叹宋元明清数百藏书家的《藏书纪事诗》却是独步一时。叶氏藏书在其生前就开始散佚,我也没有寻访藏书处旧址的雅趣,只是随便问问,居然好多学人也都不识此君。正是有感于历代藏书名家“皆名不挂于通人之口,缥缃既散,蒿莱寂然,可为陨涕”,叶氏立志写作《藏书纪事诗》。看来,此类“纪事诗”还得写下去,不单表彰那些精于校雠,长于版本、目录之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