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图书馆史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李嘉琳 三晋出版社 (2012-03出版)  作者:李嘉琳 编  页数:367  

内容概要

  《山西大学图书馆史》记述了山西大学图书馆建馆110年的沧桑历程,从开始的“藏书楼”到抗日战争时期的“窑洞馆”,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化图书大楼和数字化文献资源,网络化服务手段,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

李嘉琳,女,1953年生,研究馆员,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以来一直在山西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曾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情报学系和斯德哥尔摩大学图书馆进修。现任图书馆馆长兼直属党支部书记。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山西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书籍目录

第一章初创十年(1902—1911) 第一节山西大学堂的创立 第二节藏书楼的诞生 第二章民国时期(1912—1948) 第一节民国初期缓步发展 第二节动荡年代跬步前行 第三节战火之中艰难生存 第四节三年内战颠沛流离 第三章新中国时期(1949—1976) 第一节迎来解放获得新生 第二节建国初期健康发展 第三节教育革命有分有合 第四节“文化革命”十年动乱 第四章改革开放时期(1977—1991) 第一节拨乱反正步入正轨 第二节改革开放快速发展 第五章现代化发展时期(1992—2000) 第一节改善环境夯实基础 第二节全面建设强化服务 第三节与时俱进走向现代 第六章走进新世纪(2001—2011) 第一节新的世纪新的征程 第二节开拓进取自强不息 附录一图书馆大事记 附录二历任馆长书记名录 附录三图书馆科研成果 附录四图书馆所获各种荣誉 附录五图书馆记忆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6日下午,学生自治会召开理事会与班代表会议,“从爱护教授为出发点”,请教授会维持不达目的不消假之原案,静候政府彻底解决,并以自治会名义将此决定写信致教授会,且宣布全校学生罢课支持教授罢教运动。这场由教授罢教引起的运动,成了全校师生的总罢教罢课运动。这场运动持续到12月17日,徐士瑚校长从南京提前返校。18日徐校长邀全体教授召开茶话会,交换意见,通报“往返京沪,几经交涉”之结果:政府方面迄今未予具体解答,但“中近即可获示”,“在中枢救济未发表前,由省府暂借给专任教员每人300万元,职员每人150万元,以资维持。”教授茶话会后,徐校长又在第五教室召集学生自治会理事及各班代表“多方劝导”,学生全部接受,愿自19日起照常上课。至此,历时近三周的罢教罢课风潮宣告结束。 1948年,学校总务长潘恩溥调任图书馆主任,准备扩建图书馆。但是本年6月,晋中战役开始,太原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局势十分紧张。阎锡山开始实施其“保卫太原总体战”方案,大中学校学生很可能将被充当炮灰。经济系三年级学生马华和同学们于是酝酿迁校事宜,并代表同学向教育部驻山西大学会计主任徐秀溪要求增发公费,但遭到拒绝,因此,激起全体同学愤怒。7月1日伙食委员会召集同学开会,通知停火罢炊,300余名学生敲着碗筷涌向徐的住处。由于徐态度蛮横,被同学们推倒,徐急忙奔向校长住所,学生们也蜂拥而至,将校长宅院围得水泄不通。自晨至午后,经数小时交涉僵持,徐士瑚校长宣布给同学发一倍半公费,时过中午,全校四个学生灶均未备饭,徐校长只好让总务长上街购买回数百斤熟食让饥饿的同学就餐。 7月2日,由于有了迁校费用,马华召集全体同学开会,选出了迁校委员会,马华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共20人。委员会下设联络、交通、生活管理、文书四股。他们一方面报南京教育部备案,请续拨公费并增拨迁校费用,一方面函告平津各大学、华北学联,争取各方支持,并面请徐校长通知教职员迅速迁平。马华等又去见阎锡山要求派出400人次的飞机送学生到北平,阎锡山竞同意了学生的要求,并让教育厅长刘逢炎给傅作义写信帮助解决学生住处。从7月10日至15日,山西大学文、法、工各院系学生共400余人,分批乘飞机离开太原。学生到北平后,立即住进东四七条三十九号阎锡山公馆,占用了大部分房间,是为“和平占领阎公馆”。 但阎公馆毕竟不能完全解决上课、住宿问题,迁校委员会面临的当务之急是争取找到固定场所,以便暑期后开课。马华与迁委们到处奔波,均不能如愿。半个月后,马华只好拿上阎锡山给傅作义的信函面见傅作义。傅作义答复:凡北平市无人占用的房院,只要属于公家的、能够住下同学们的庭院即可暂时借住,并将此意见告知北平市政府。既得到了傅作义的“尚方宝剑”,迁委们根据有关信息大胆提出进驻中南海的意见。当时,中南海自日军入侵以来从未开放,已辟为副总统李宗仁的行辕,既然群众不能游览,总统又不来居住,正是“无人占用的房院”,迁委们研究认为中南海是最适合的地方。 8月11日早晨,训导长杜任之和北平市府社会局温崇信局长进中南海查看,迁委会认为时机已到,事不宜迟,次日一大早便向市府致函要求借住中南海。信函选定在上午下班前半小时送到,显然是迁委会精心策划的。上午十时许,全体同学分乘六辆卡车直奔新华门,马华一人前去交涉,守门警卫队长及中南海事务管理所长均以未接到通知为由不予放行。马华急中生智,声称:数百人在烈日中暴晒有时,忍耐是有限度的,时间一长必然都要倒下来,闹起事来,你们也担不起责任,中南海当事人不敢怠慢,答应让学生们进门休息。一瞬间,随着马华手臂挥动,6辆卡车鱼贯而入新华门,直奔原定地点瀛台。瀛台一带涵元殿、翔鸾阁、春明楼等处住满了男生,女生则安排在勤政殿及附近的房舍。但13日,当同学们在饥饿中迎来黎明时,瀛台已被北平当局派出的军警包围,“不许同学出入”。中午时分,阎公馆送饭同学送来米饭和窝头,连续挨饿24小时的同学摘下荷叶包大米,折下树枝当筷子,一顿狼吞虎咽。14日,瀛台四周被警察严密监视,只许迁出不许进入,300余名学生仍然没有饭菜可食。迁校委员会召开记者招待会并发表了《告各界同胞书》,指出:“今日国家内战不止,人民生死于虎口,逼迫我们于此地,谁要我们不能读书而流亡北平呢?如果当地政府及社会贤达之士,能给我们同情的援助,我们又何敢固执我们的意见?”。

编辑推荐

《山西大学图书馆史》记述了山西大学图书馆建馆110年的沧桑历程,从开始的“藏书楼”到抗日战争时期的“窑洞馆”,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化图书大楼和数字化文献资源,网络化服务手段,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山西大学图书馆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