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程原生、 米东明 三晋出版社 (2012-04出版)
前言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可以有无数种看法,但原则上总有一种是好的,就是能够准确把握山西文化历史的精神气质,又能提供科学依据,对人类社会根本性的问题进行有效思考的那种。原因很简单,展现文化历史的演化,是希望世界人民都愿意来山西看看的,或是希望文化山西走向世界的。如果没有科学依据,或是发现不了根本性的问题,那就很难引发文化共鸣,变成一厢情愿的自言自语或自卖自夸。现代人类的快乐实在太多太混乱太复杂太商业化了,常常丢下自己要命的苦闷去购买浮浅的游乐,如果没有一些有效的问题,实在有愧于厚重的山西。 比如,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和国家文明的起源有关,但代表国家起源的二里头文化在今河南,殷墟在河南,构成天下体系的周都在陕西,那么,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看什么呢?又比如,当今世界格局和春秋战国差不多,而晋文公称霸、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就发生在山西,恰恰是这个时期,四大古文明一起创造了一个“中枢时代”,这对现代人类来说,是不是可能激发一些联想。还比如,文明的冲突是当代人类社会的一个主题,而佛教进入中原遭受的第一次劫难就发生在大同,大同云冈石窟又代表了两大古文明之间的融合,那么,冲突与融合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转化的。 类似的问题是不是根本性的问题,我们不知道,于是想寻找一种方式,搭一个平台,让那些知道的人慢慢梳理,让那些根本性问题凸显出来。只要让思想冲破牢笼,就能发现那些典籍、器物、碑刻、简帛、墓葬、古文字、古村落、古城墙以及与之相互依存的山水中,蕴藏着祖先们极为丰富的生存智慧和十分深刻的思想资源。那些景点、山水、风光、项目无论再多,也是有限的,但其中的思想资源却是无限的。一种思想语言越是被公开地开采和使用,它的利用价值就越大。越是被集体地开采,解释和批评越多,资源本身就会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发展。文化旅游的发展也就会不断地兴旺发达。我们将这种方式称之为思想最大化。 思想最大化不是大想大干,而是从从容容地小打小闹,让越来越多的创意成长起来。只要你的“种子”是独特的,我们就尽可能和你一起浇水施肥,人类文化历史的演化原本没有什么预设的目标,只是一点一滴地、一层一层地积累,照此机制,一路走来,自成气象。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文化创意工作室
作者简介
程原生,宋“程朱理学”之程颐32代孙,祖籍武乡,出生太原。大跃进年入北京军区育英学校,文革结束年入山一西大学读哲学。职日记者,影视创作陟山涉水实为行者,造句作文被称作者,涉猎多困而学亦称“学(习)者”。电视片摄制33年,获奖60余部。任中央电视台编导10载,长于文化揭秘纪录片。现任山西省委宣传部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太原三晋文化研究会学术顾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中国科教影视协会会员、中国农业影视协会会员、山西国际商会果业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米东明,原高平市副市长,现市人大副主任。多年在乡镇工作,曾任神农镇(原团池乡)乡长、党委书记。在担任党委书记期间,发现、挖掘、宣传炎帝陵,开拓了高平炎帝文化事业。曾获“乡镇管理专家”称号,省委组织部授“刘俊谦式优秀干部”称号,获《人民日报》“世纪英才”奖。
书籍目录
序一/1序二/3前言/1炎帝神农陵庙皇城遗址 一 从和说起/1 二 发现炎帝陵/6 三 五谷庙猜想/13 每饭不忘/13 神圣家族/14 三峻之神/23 炎帝陵碑/25 四 陵墓疑云/27 被遗忘的工程/27 地宫亲历者/29 五 炎帝神农陵庙/31 最久远的遗存/31 炎帝?神农?/32 六 林木深阻的帝陵/35 临终往事/35 神农氏之死/36 五类中药/37 为炎帝尝药/38 氏族名称之药/39 七 消逝的皇城/41 嘹望演奇楼/41 没有户籍的村庄/42 发现皇城记录/43 大型炎帝神农陵庙皇城遗址/49 八 揭秘五谷庙/54 帝陵里建庙?/54 日中为市/57 丝绸源头/62 上党商帮/64 九 帝陵兴衰/66 元朝的背影/66 皇城今昔/69 十 陵庙遗风/71 炎帝出巡/71 长畛求雨/73 炎帝四太子/74 浩庄求雨/75 十一 蚩尤往事/76 蚩尤故里/76 血染盐池/77 十二 炎帝行宫/83 十三 炎帝下庙/91 十四 炎帝中庙/94 中原地望/94 年号悬疑/99 谁是药王/101 高襟之祠/103 中庙旱龙/104羊头山之谜 一 《黑暗传》的遥远信息/106 神农架的传说/106 发现神农信息/107 北方的故事/107 如出一辙的炎帝文书/110 二 《山海经》里的发鸠山/111 三 《山海经》里的羊头山/116 与太行比肩/116 出土唐碑/117 精卫所填之海/118 四 《愚公移山》之王屋山/122 五 《羊头山新记》之羊头石/125 六 羊图腾/127 七 神农上了羊头山/134 神农怎样“上了羊头山”/134 神农为什么上羊头山/135 “遍陟群山”在太行/140 神农氏七十世与后八代/143 八 烈山高庙/145 烈山农耕/145 风水独具羊头山/146 羊头山祭坛/148 九 高庙遗址之谜/151 羊头山高庙/151 羊头山之劫/152 十 千古神农城/156 神农城遗址/156 神农泉与神农井/160 始创农耕,162 耒耜/164 十一 五谷畦嘉禾/167 神农获嘉禾之地/167 何谓嘉禾/168 上品柜黍/170 农耕规范/172 十二 “气”与“候"/175 二十四节气/175 农艺大智慧/178 耕地是排水耕作法/179 农耕与中华文明/181 十三 礼乐源头/182 十四 黍定黄钟/186 十五 律度量衡之本/191 十六 神农是否真的尝百草/193 十七 炎帝真的长寿吗/198炎帝神农氏踪迹 一 炎帝之火/200 大地之火/200 上天之火/203 二 土圭测影/204 光明的探索/204 观测天象/205 候影测风/206 天象与气象/207 圭表系统/209 十二消息卦/214 三 炎帝与星象/216 观天象以知天下/216 魁傀与四象二十八宿/217 十月太阳历/221 四 炎帝与大火星/223 龙是什么/224 决定农耕的大火星/226 陶寺古观象台/228 五 上党羊头山/230 与天为党/230 羊头山与佛教/231 武则天与羊头山/234 祭祀天地/239 最高的祭坛/240 六 炎帝伊耆氏/243 沁源羊头山/243 冀州陶唐/243 冀州伊氏邑/245 炎帝自伊徙耆/247 七 炎帝神农氏领地/250 神头岭/250 炎帝岭/250 百谷山/251 羊头岭、黎侯岭/251 八 黎岭沧桑/252 文王伐耆/252 九黎之国/254 伊着之后/251 上党华山/259 神农足迹/261 九 炎帝以姜水成/262 宝鸡姜水与上党郭水、郯水/263 七千年遗址/264 姜姓后裔上党分布/264 姜姓后裔山西分布/265 国的演变/268 十 两个炎帝陵/270 湖南炎帝陵/270 高平炎帝陵,272 神农氏族南迁/273 随州炎帝传说由来/282 炎帝神农氏族发展脉络/283 十一 炎帝、黄帝、仓颉/289 十二 农耕饮食文化/290 十三 久远之道/300 黄河农耕文明的发祥地/300 农耕始祖炎帝陵在高平/302 高平的酒传统/303 久远的中医与新兴的西医/305 废止中医案/311 强大后的前景/312附录一 羊头山新记/316附录二 姜姓始祖炎帝神农传承一百五十七代世系表/319附录三 炎帝神农分支分氏世系表/322附录四 高平副市长米东明发现炎帝碑陵歌记/325后记/326
章节摘录
黄河两岸的邯郸、洛阳、武功等大量远古洪水吃水线的保留,真实记录了无数次黄河泛滥直接淹没古城的印记。河南辉县龙山城墙高4米,洪水过后的淤泥掩埋却已达城墙上沿仅半米处。 黄河上游的青海民和喇家遗址表明,黄河泛滥淹没村庄时伴随着大地震,没有一个人幸免。 大批文明的火种或迟或早,都在浩荡的洪水里结束,成为今天不断带给我们惊喜和发现的遗址。 或许这只是偶然的几次水灾,还不足以证明长期的洪水泛滥。怎样能够证明发生过连续泛滥几十年的洪水呢? 《史记》等文献追述:“尧时洪患为烈”,“尧69年治水”,“鲧九年治水不成”,“禹治水13年”,仅此而论,大洪水至少历时数十年。这些记载,与中国的“神话传说”相互补充: 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一派汪洋。 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堆积芦灰止住大水。 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儿化作精卫鸟,以微薄之力抵抗水患。 大禹治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孟子》),“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书经》尧典)。《淮南子·本经训》日:“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这些神话传说中隐含的信息,直接描绘了一个毁灭性的洪水时代。 特大洪水只能有两个来源,一是降雨量大幅度增加,二是江河上游冰川融化,二者都源于气候大幅度变暖。 竺可桢的研究,与西方科学探测数据吻合的气温变化曲线表明,距今8000至4000年前,东亚气温由第四纪冰川的低温点突然升高5℃,比二十世纪初高出2℃。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形成的“2℃共识”表明,如果现在地球温度再升高2℃,则关乎全球人类的生死存亡。 而距今8000-一4000年期间,正是超出目前平均气温2℃的时代。高温必然导致超量降雨,高原冰川融化必然倾泻而下。这与传说中的滔天洪水直接对应。 公元前2600年,洪水排山倒海,冲决了黄河故道,迫使黄河改道苏北平原人海,黄河水裹挟着巨量的泥沙,我国从此有了黄海的名称。这次洪水,显然是一次超量级的规模。 公元前2000年,又一次滔天洪水滚滚而下,再次冲决黄河故道,黄河再次改道山东人海。这显然是又一次超量级规模的洪水。 中国是最早记录自然灾害的国家。自周惠王开始,公元前400年至今共泛滥1900次,局部改道26次。黄河的浩荡风貌举世无双。 洪水就这样,在亿万年冲积而成的华北平原上一次次肆虐,不断留下一个又一个古文化遗址。 更为惊心动魄的还不止于此。 21世纪的发展趋势能够证明,4000年前的高温气候融化了高原冰川和南北两极冰盖,海平面大幅度提高。高原冰川导致融化的冰雪与大增的降雨合流,使江河流量大增,导致大范围大规模泛滥。 目前已经在华北平原发现的四条贝壳沙堤,标志着海水侵入内陆以后形成新的海岸线,其时代为距今5235年、3330年、1080年和近代,佐证了海水曾侵入陆地纵深达100公里,到达玉田、安次、霸县、大城、南皮一线,达到甚至越过了大运河,天津、杨柳青、沧州等地都被海水淹没。由此佐证了我们的祖先目睹沧海桑田的真实记忆。 杭州历史博物馆展示的曲线显示,全新世以来最强的被称为皇天畈海侵出现在距今6300年,海平面比现今高出约8米,这一结果与全球和全国最强海侵基本一致。河姆渡文化因这次最强海侵的影响而消失。 杭州历史博物馆上述曲线还显示,第四个千年尺度暖湿气候期距今(3800—3200年),出现了全新世以来的第二个最高的海平面,当时海平面比现今高6米左右,被称为钟家堍海侵。专家认为就是这次较强的海侵,导致良渚文化的消失。在大量良渚文化遗址的文化层上,普遍存在一层厚约0.5米以上的黑色水相沉积物,这是长期处于浅海底和湖沼底部的证据。 鉴于我们经历的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如果气温上升幅度超过1.5摄氏度,全球20%到30%的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海平面上升将淹没包括纽约、孟买和上海在内的一些沿海城市。2007年11月17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出警告:“世界正处于重大灾难的边缘。” 近代发现古代人类绘制的,南北两极冰盖下的陆地地图,这个世界不解之谜,由于两极冰盖曾经融化,陆地得以裸露,从而有了答案。反之,南北两极冰盖下的陆地地图,能够证明两极冰盖确曾消融。 大洋洲玻利尼西亚群岛土著人,至今还保留着海洋突然上升的记忆。那么中国沿海海平面也一定是同步上升,因为全球的海水是同一个水平面。 中华大地高温气候导致暴雨、洪水和海侵,这显然是个较长时期的气候变化,与尧舜禹三代几十年、甚至更长时期的洪水,基本能够吻合。 中国古人或许没有意识到海平面上升,人们惊恐地将海水漫上陆地看做发生了“大地下陷”,因此世代传说“地陷东南”。 P136-137
后记
探索炎黄历史,是探索我中华远祖征服自然,创造中华文明的恢弘主题,是中国历代文入学者从未停止过的研究课题,是炎黄子孙都应该永远关注,并对今人会有不断启迪的重要内容。 为了导游指南和大众文化普及,一直梦想出一部论证炎帝神农氏在山西高平始创农耕的书。好在首次发现、首次报道炎帝陵的经历还历历在目,对羊头山炎帝遗迹还算了解,就借了高平人的酒胆,与米东明、白双法一干旁门左道者一拍即合,造句作文似地开写了。 “有效传播就是让大众愿意接受。据此对照,目前炎帝神农文化的传播有四大不足:第一、闭门抄书常形不成有效主题、无看点。第二、论点常没有论据论证支撑,只能泛泛而论,无可信度。第三、没有依据也编故事,不合炎帝主题。第四、学术性过强就没了大众观赏,难以实现传播目标。归结一句话,不能写了书没人爱看,要写文化普及“浅出”版本,成为高平炎帝神农氏遗迹的集成之作、导游之作、纵横谈之作,还要有品位有水准,谁都愿意看”。米东明一番宏论喷薄而出,并随即根据昨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由队列排演出一个“和”字,就以“和则同,同则久”为本书宗旨,提出“从和说起,从久结束”。命题作文,将了我等一军。 老米够牛,提这般要求还这般理直气壮?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记载,高平郡六大姓:米、范、巴、瞿、过、独孤。未料米姓居然属高平第一大姓,渊源久远。因发现炎帝陵,吕日周会长闻之,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出面给米东明立了碑,两米高立在羊头山炎帝广场东北侧。陕西农民发现兵马俑还写进书里,米东明发现炎帝陵,无愧碑刻记载。 米东明总想人生做点什么“事”,做市场?做官?做文化?他都敢想敢做,敢做敢为,乡里人说来那是“没白活一回”。但他却感觉没上道,一直没进入自己也说不清楚的那个什么“理想天地”。亲自下功夫找到炎帝陵这件事,才彻底奠定了他的人生走向。发现炎帝陵只是序幕,炎帝文化成了他毕生要做的“事”。“以天下为己任”这话现在没人说了,老米却真正脚踏实地实践这个中国士人的历来梦想。中华民族炎帝神农文化这等大事是他能够做得了的吗?可是他却一条胡同走到底,从上个世纪走到这个世纪,应了最初的一句话“重在参与”。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会考虑他任副秘书长时,他还不愿担这个名誉,宁愿以理事身份去“理点实事”。 由老米这事,我真正领略了大形山大河水陶冶的燕赵之风。我也因此豪迈起来,与老米共同策划摄制了首次CCTV新闻联播报道、日本NHK电视台报道、CCTV-10《家园》栏目《寻找炎帝遗迹》大型文化探索节目,共同“编导”了《神农乡纪》《高平发现炎帝陵》两书。但至今,仍感文化探索深度不够,诸多常年萦绕心头文化之谜的新发现总是推着我们不能止步。 极为偶然却历史必然地,我与毕生深度研究汉字文化源头的白双法先生走到一起。他对中华文化的不懈考察研究,解读了无数隐藏在汉字笔划里的文化信息,逐步形成了他的“双法字理”理论。在转而还原出造字时隐藏在笔划里的文化信息时,常能别开生面,揭示许多文化悬念。他的研究成果已被国家“语委”高度评价,“汉办”确认为对外汉字教学首推成果。那么,汉字笔划里不断揭示的文化信息,不是有助我们揭示汉字造字之初诸多社会形态的秘密吗?同为白先生好友的老米一拍桌子,“再写《探索发现炎帝陵》三卷,深度发掘其他省份炎帝神农文化所不具备的文化内涵”。就这样,虽然不是作家,却开始坐家,真的似地摆弄起电脑。 一般入写炎帝神农氏,多是互相转抄古籍。虽然这也不可或缺,但仅此就都在同一个层面徘徊,很难有什么突破。须知古籍记载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古人受所涉足地理范围、信息范围和考古技术的局限,上古故事只能据传说而记载,信息又因辗转而多有耗散。在前人记载的基础上再做文章,难度足够大。 笔者在央视多年编导工作的思想方法,习惯思考“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这就迫使自己深度挖掘,掘出他人所未关注的信息,因此便有了深度思考的空间,形成了自己的剧本模式。“是什么”只是生活表象,“为什么”才是文化深度。 如笔者为摄制晋祠纪录片,细读了一纸箱有关晋祠的重要文献,特别是阅读了古人一般无法见到的宋朝宫廷档案《宋会要辑稿》,分析了鱼沼水下发掘的元代残碑碑文,分析了皇家才许可采用的宫廷规制雕塑群,以历史的辩证分析,终于成功揭示困扰宋、元、明、清历代文人儒生的晋祠圣母之谜,这是过去时代难以逾越的门坎。又如依据实地考察、研究道家阴阳学说、历代碑文特别是虢季子白盘铭文为佐证,论证了司马迁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在山西河津而非陕西韩城的故里之谜。依据当地地理、志书、传说等解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发掘了周文王在洽川黄河沙洲追求和迎娶美女太姒而生周武王的史实等,均为仅在图书馆难以完成。这就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优势。 当然,许多历史之谜非一日能想明白,更多的文化整合、整体性思考,深入历史的文化解读,构成本书初衷。 以此出发点对照,前两本书《神农乡纪》《高平发现炎帝陵》便留下缺憾。因笔者从事电视编导,虽已储备资料,却无暇坐家写书,故以电视编导的创作方式,拟定宗旨大纲,组织实地详细考察、赴“国图”累月查阅资料,嘱其兄代笔编写。但未形成深度分析模式,属纪实文学,故执笔本书以偿夙愿。 本书以实地游览为脉络,梳理古义,辨证诸家歧说,或采近年研究新论,或抒胸臆成一家之言,或标新而立,或有破有立,或破而未立,希望能把问题推到论证的极限。因非专业研究,又属普及浅出之作,故凡采众家之说,未便一一注明出处,望众方家见谅。 本书从问一系列为什么开始,以辩证唯物的思想方法,以纵横谈的叙事方式展开讨论,不一定拘于具体文物考证,或更容易在尚未全部发掘所有地下文物之前,甚至长期不可能有相关文物出土时,形成一个讨论框架,讨论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同时避免毫无意义地介入争议较大、难以把握、难以验证的具体历史轨迹、事件和观点,避免武断地对人类目前不可能回答的问题,做出一堆纯属猜测性的“我认为……”的企图。而是针对眼前的具体问题,从事物本源入手,从人类思维规律入手,立足实地考察,立足较少争议的历史记载,立足传说中唯物的有效信息,做出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合理论证,以供大众参考,促进普及,促进炎帝神农文化传播。 或许此事并不简单,数千年前司空见惯的事,今日已成遗迹,甚至踪迹全无。要想重新了解,就成了解读与揭秘。而多数历史信息本身就少有文物遗存的炎帝神农时代,考古手段也常受到局限,文化解读与纪录片特有的求证真相模式就成为重要方法。 白双法先生以诸多文化古迹考察不断完善的“双法字理”理论,解读了无数隐藏在汉字笔划里的文化信息。如果转而还原出造字时隐藏的文化信息,常能别开生面揭示许多文化悬念。因此成为我们揭示炎帝神农氏历史的重要思想方法。 辩证地看待上古神话,历史信息永远散发着璀璨的光辉。神话不是糟粕,那是我们的远祖传给我们的历史遗嘱,如同世界所有民族都有神话历史,那是民族的骄傲。而其中的历史印记,需要我们从中探索发现,解读其中的有效信息,从而倾听远祖传递给我们的遥远呼唤。 炎帝神农氏或许永远是一个历史之谜,因此对其解读,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而不是武断地敲定“答案”。是指明探索方向,而非给予了最终定论。炎帝神农氏之谜的魅力即在于此,这就是使我们孜孜不倦的动力所在。 我们的万代子孙,即使将来能够开发出更多的上古未知领域,也同样不会因我辈所处时代的浅显而责备我们,因为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 高平炎帝神农氏遗迹尽管非常丰富,但在当今娱乐文化时代,能够引起广大读者关注的吸引力却可能有限,本身难以形成阅读热点。因此,本书在许多重要的文化“点”上,大量展开知识信息面,充实知识信息量,这样既能对这些“点”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信息量给以充分说明,这些大量的知识信息本身,也会对读者形成可读性,即使作为文化资料也很有价值,以此使炎帝神农文化得以普及传播。 因非此道中人,从未这般作文造句,想当然的这些想法或许未必如此,方家阅读至此也不必见笑,权作聊聊心得。即便引之一笑,亦作开心也罢。若虽作文造句一般,却能引起某些思考,便是吾辈目标。 文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并且完全可能通过文化产业的形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 高平市现存宋金以前的古建筑11座,有世界古代史上最大规模的“长平之战”极为丰富的战争遗迹遗存。然而能够扛起高平旅游业的大旗,成为高平旅游业的龙头,成为晋城、山西乃至中国旅游业品牌的,非炎帝文化莫属。民革晋城市委的一份提案认为,开发炎帝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和维修现存遗迹、收集和整理历史记载、炫耀和比较资源优势上。应在认真保护的基础上,在开发和打造品牌上下大工夫,将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内容转变为具有较高旅游观光价值的重要产业。 几年前,著名旅游专家王连义教授总结山西旅游业的现状是:一流的资源,二流的规划,三流的人才,四流的管理,五流的营销。要科学、高水平地发掘炎帝文化,做好炎帝旅游产业开发,需要借助各方智力资源,制定总体规划,吸引各方投资,方可破解开发困局。 对此,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会、高平市委市政府不仅对本书给予有力的支持,对炎帝文化产业给以积极的推动,诸多产业开发项目已在筹备之中,令我辈欣慰之至。 各省之间比较,炎帝神农文化的开拓发展都有各自的瓶颈,多数都是“硬件足、缺软件”。相信本书抛砖引玉,能够促进山西高平达到“软件足、找硬件”,辉煌的中华炎帝文化事业就遥遥在望了。 程原生 二○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编辑推荐
程原生、米东明主编的这本《探索发现炎帝陵》理性分析倾注于炎帝神农遗迹的每一个角落;科学严谨的理性分析,导致文化内涵与历史规律的深入揭示。以一种崭新的探索思维,全方位、百科式探索研究了高平炎帝陵。本书像导游书,却更深入学术层面;像专著,又洋洋洒洒,以百科知识解读历史人文;具学术性,又向无数科学领域展开,立足通俗、普及、可读性,是一种全新的学术纵横谈模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