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注全译黄帝八十一难经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贵州教育  作者:扁鹊  页数:161  译者:孙理军 编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医经典名著全注全译系列丛书主要选择了能体现中医学理论构架的理、法、方、药和临床应用范例的七本典籍。这七本主要典籍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和《温病条辨》。通过对这七本医学经典名著的全注全译,使这些奠定中医学基础的名著以通俗易懂的面目展现在热爱中医中药的广大民众面前而被认同。凡被民众认同的学科知识才能具有生存的土壤和无限的生命力,也才会有发展的空间和市场。如果把发生于古代的经典医著永远尘封在神秘面纱之下,永远是“阳春白雪”,只让少数人读懂,那么这样的经典也只能束之高阁,为了使其从真正意义上发扬光大,永远传扬,这便是我们勤勉译注这些经典名著的缘由和动因。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任务,三者缺一不可。学科的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灵魂,是提升学科品质的必要方法;是丰富学科的科学内涵,强化学科生命力的核心;是学科的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工作和根本任务;也是解决学科学术层面的理论问题以及技术层面应用问题的必须的手段。学科的科学研究需要有相应的人才来实现,所以学科的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链接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链环,是解决学科存在、学科发展进程中技术力量的贮备。无论是学科的学术理论或技术应用,都需要有相应的高素质、高水准的人才予以实施。可见,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科的存在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以上两个方面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唯独学科的科学普及工作不被人们所重视。

内容概要

《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标志之一,也是与《黄帝内经》同评共论的又一部中医经典著作。以阐明《内经》及先秦医籍的要言大义为主旨,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针灸学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贡献卓著,因而也被尊为“医经”。  全书以问答释难的形式讨论了81个问题,内容简要,辨析精微,特别对诊脉、命门、原气、三焦、奇经八脉、五腧穴的属性及临床配伍运用,以及五脏虚损病、五脏积病、广狭两义的伤寒病、癫病、狂病等的认识和“补母泻子”针法、“泻南补北”针法等的创立,发《内经》之未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在编译时,以“注释为主,校勘为从”为原则,译文深得“信、达、雅”之旨,注释更是详尽明了'是学习中医理论的上好读物。

书籍目录

《黄帝八十一难经》研究概述第一难第二难第三难第四难第五难第六难第七难第八难第九难第十难第十一难第十二难第十三难第十四难第十五难第十六难第十七难第十八难第十九难第二十难第二十一难第二十二难第二十三难第二十四难第二十五难第二十六难第二十七难第二十八难第二十九难第三十难..第三十一难第三十二难第三十三难第三十四难-第三十五难第三十六难第三十七难第三十八难第三十九难第四十难第四十一难第四十二难第四十三难第四十四难第四十五难第四十六难第四十七难第四十八难第四十九难第五十难第五十一难第五十二难第五十三难第五十四难第五十五难第五十六难第五十七难第五十八难第五十九难第六十难第六十一难第六十二难第六十三难第六十四难第六十五难第六十六难第六十七难第六十八难第六十九难第七十难第七十一难第七十二难第七十三难第七十四难第七十五难第七十六难第七十七难第七十八难第七十九难第八十难第八十一难附: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难经》学术体系的结构内涵主要有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针法六个方面。  1.脉学:《难经》在继承了《黄帝内经》独取寸口诊脉的基础上又有创新,使其进入了临床实用阶段。因此,《难经》中所论的寸口诊脉法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切脉法的先驱。《难经》用了1/4的篇幅,从一难至二十一难主要论述脉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其实践意义。主要内容有四:其一,切脉独取寸口诊病的原理;其二,寸口脉的三部划分,阴阳属性及与脏腑经脉的配属关系;其三,寸口脉的主病、预后及诊断学方法及意义;其四,经脉的长度、循行,脉、证、色、尺脉诊的关系以及诸经气绝时人的表现。指出独取寸口诊断疾病的原理在于寸口是“脉之大会”,是十二经经气,即脏腑之气汇聚之处;并用阴阳理论指导脉学研究,探讨经络脏腑在寸口三部中的配合关系;以及脉有胃气、原气的重要意义等。提出诊脉独取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九候,以及切脉候阴阳、经络脏腑之气的方法,诊尺脉的意义等。论述了正常脉象以胃气为本、脉象随四时气候变化呈四时旺脉,并以此辨析其反常脉象。而反常脉象有辨别脏腑疾病的十变脉、歇止脉和损至脉,有辨别寒热证的迟脉与数脉,有辨别虚实证的损小脉与实大脉;有阴阳相乘的复溢脉和伏匿脉;还有脉证相应、色脉尺肤相应、脉证逆从判断吉凶等。  2.经络:《黄帝内经》奠定了系统的经络学理论,《难经》对此内容作了简明扼要的整理和新的补充与阐发。二十二至二十九难从十二经脉、十五别络和奇经八脉三个方面进行了继承和发扬。主要介绍经脉的长度,流注次序,阴阳各经气绝的症状和预后,十二经脉与十五别络的关系以及奇经八脉的问题。提出了手厥阴心包经是手少阴心经的“别脉”,故脏腑十一、经脉十二的观点,并对《灵柩·经脉》篇十二经“是动”和“所生病”的含义提出独到见解,指出“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二十二难)。其次规定了十二经脉之数(二十五难);论述了十二经脉的长度和流注次序(二十三难),对十二经脉气绝时的临床症状和预后进行了专节讨论(二十四难)。十五络之数《难经》在十二正经和脾经多一条的认识上与《黄帝内经》一致,所别之处是另外的两条别络,分别是阳跷、阴跷脉各一条,计15条(二十六难)。

编辑推荐

  《全注全译黄帝八十一难经》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书,也被尊为经典而《内》《难》并称。该书本《素问》《灵枢》以为问答,意在阐发《内经》微旨,普及《内经》关于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治疗的知识,巩固《内经》创建的医学理论体系。此外,在脉学、藏象、经络、疾病、腧穴、针法等方面又多有创见,发《内经》所未发,从而使《难经》具有独特的学术观点,自成体系,被后世尊为“医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全注全译黄帝八十一难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2条)

 
 

  •   《黄帝八十一难经》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书,也被尊为经典而《内》《难》并称。该书本《素问》《灵枢》以为问答,意在阐发《内经》微旨,普及《内经》关于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治疗的知识,巩固《内经》创建的医学理论体系。此外,在脉学、藏象、:经络、疾病、腧穴、针法等方面又多有创见,发《内经》所未发,从而使《难经》具有独特的学术观点,自成体系,被后世尊为“医经”。
  •   全注全译黄帝八十一难经,非常喜欢——这本书非常好,非常满意!!!!!!!!!!!!!!!!!!!!!!!!!!!!!!!!!!!!!!!!!!!!!!!!!!!!!!!!!!!!!!!!!!!!!!!!
  •   内经难读难学,难经不失为学医10年以内的中级玩家的好书
  •   在书城买过一套这个版本的《黄帝内经》,既有原文亦有详细的翻译,是我看到过中医经典最好的版本。
  •   本书注释详尽,兼有译文,校勘仔细,对经典了解大有裨益。
  •   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智慧,弘扬中华的优秀文明,中医,任重道远。经典之作,学医者当熟读之。
  •   先是看了周春才的画说难经 然后才知道这本,感觉周氏的那本更合适我。不过,经典永流传,这个也不错,见仁见智吧
  •   讲脉之经典佳作 但别看翻译
  •   注释全面,便于理解,只是和台湾出的版本在原文的用字略有不同
  •   很不错的书,可学习下,译文也不错。就是我看得慢
  •   要与黄帝内经一起读
  •   经典的东西不用说,值得拥有,慢慢看吧
  •   经典 翻译也不错
  •   您喜欢这本书吗?写点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吧~特别好
  •   书不错,值得好好学习和深入思考。
  •   弘扬祖国传统圣学,正是我要的。
  •   内容专业,需要文学功底。但是备注详细。
  •   好看,非常满意,喜欢!!!
  •   好书,值得一看……
  •   人做事当然有无数的具体目的,但它们必须从属于一个远大目标。
  •   版本很好,值得收藏
  •   值了...
  •   好像有点逃不过抄袭的嫌疑。
  •   一本很精辟的传奇医书。
  •   因为儿子是读中医药大学的,此书是寄给他的,很抱歉不能跟大家分享读后心得,但我相信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古典文化典籍,是非常博大精深。
  •   第一次知道有这样一本好书,认真仔细读完,跟大家好好分享。
  •   当当的速度比以前快很多了。书也很好,很新。
  •   还没看,看了再来..
  •   《全注全译黄帝八十一难经》,此书版本不错,喜欢。
  •   封面古朴简约,买了全部的全注全译中医经典系列,排版很好,原汁原味。
  •   真的只是,全注。内容比较苍白。。
  •   经典不用说了,还可以
  •   以后学习滴。。。。我不给力唉
  •   不错,不过不适合初学者,慢慢看吧
  •   这是很不错的书,很值得品读。
  •   可以理解,也比较专业
  •   应该是一本比较艰深的书,放着慢慢看
  •   还不错 我能看懂些 可以自学了!呵呵
  •   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但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曾真正认识他
  •   撒旦撒旦
  •   全注全译黄帝八十一难经
  •   很好 不是很厚 翻译的不错值得购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